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830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docx

高考地理复习模块过关检测一必修第一册

模块过关检测

模块过关检测

(一)(必修第一册)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个小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21·长沙学业模拟)2020年11月,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嫦娥奔月”伟大旅程,开创了我国对月球探索的新里程。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月球表面温差大的原因是其(  )

A.太阳辐射强B.反射率高

C.地形起伏大D.没有大气

2.容易对嫦娥五号探测器向地球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因素是(  )

A.月地距离B.地球公转

C.太阳活动D.地球自转

【解析】1选D,2选C。

第1题,月球因体积质量较小,没有吸引住大气,因此月球上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获得的能量多,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地面损失的能量多,温度低,所以月球表面温差大;日月距离与日地距离相似,因此两者太阳辐射强度相似,而温差相差大,因此太阳辐射强不是月球表面温差大的原因;如果反射率高,有可能白天温度不高,会导致温差小,因此反射率高不是月球表面温差大的原因;地形起伏大与整体温差大小关系不大。

第2题,嫦娥五号探测器向地球传送信息是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太阳活动释放出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对嫦娥五号探测器向地球传送的电磁波信息产生干扰,影响信息质量,因此容易对嫦娥五号探测器向地球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因素是太阳活动;月地距离、地球公转、地球自转一般变化不大,不易对传送信息产生干扰。

  (2021·邵阳高一检测)2021年4月30日15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下图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布图。

据此完成3、4题。

3.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从发射到上升至120km高空,在此期间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  )

A.一直递减

B.一直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4.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地酒泉对流层的厚度最接近(  )

A.8~9kmB.12~13km

C.17~18kmD.4~5km

【解析】3选D,4选B。

第3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从发射到上升至120km高空,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根据大气分层原理和各层大气的特点可知,对流层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平流层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升高;高层大气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先降低再升高。

因此在此期间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第4题,根据所学可知,低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厚度约为17~18km,高纬度地区约为8~9km,中纬度地区厚度位于二者之间。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下图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处景观图。

据此完成5、6题。

5.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作用B.流水侧蚀作用

C.流水下切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6.下列关于该峡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河道为曲流B.河谷水流湍急

C.河谷为“V”形河谷D.河谷岸壁陡峭

【解析】5选C,6选A。

第5题,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处地壳破碎,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侵蚀强烈,河流下切形成大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应为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中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而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河流上游,应以下切侵蚀为主;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呈“U”形,而图中峡谷为“V”形谷。

第6题,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形谷。

“V”形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

曲流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河流上游。

  (2021·岳阳学业水平模拟)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

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常呈季节性变化。

下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和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

A.3月、5月B.9月、7月

C.8月、6月D.5月、9月

8.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7选D,8选B。

第7题,由图可知,L月的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厚,根据材料信息,该地的冬春多大风,河流的堆积物经过累积,到5月份达到最厚,加上这时段河水少,侵蚀作用弱,故可推出L月为5月,而M月可能是9月,因为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经过长时间侵蚀,风积物被侵蚀,厚度减少,故M月应为9月。

第8题,由材料可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侵蚀大于风力沉积,河道宽阔;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到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狭。

  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呼吸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不仅是洞穴空气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唯一途径和过程,还是保持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的前提条件。

当洞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

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10.与洞穴外相比,洞穴内(  )

A.气温较高B.气压较低

C.CO2浓度高D.风速较大

【解析】9选A,10选C。

第9题,从题目所给条件“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而外部气温变化较大,由此可以判断白天外界气温高于洞内,结合题目所给“呼气”“吸气”的原理即可判断白天空气从洞外流入洞内,晚上从洞内流出。

第10题,由于洞内气体性质相对稳定,而外界气温、气压的变化大,因此无法单一地说洞穴内气温、气压高低;由于洞内缺乏绿色植物,因此其CO2浓度相对较高;洞内相对封闭,风速较小。

  下图为某人在朋友圈晒的一张客机飞行抓拍照片,深色为蓝天,浅色为白云。

据此完成11、12题。

11.此刻,客机飞行在(  )

A.臭氧层B.平流层

C.对流层D.高层大气

12.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会加剧(  )

A.环境污染B.全球变暖

C.荒漠化D.森林破坏

【解析】11选C,12选B。

第11题,据材料“深色为蓝天,浅色为白云”,说明客机飞行在蓝天白云中;而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等出现在对流层中。

第12题,飞机尾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升高,加剧全球变暖。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若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

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

据此完成13、14题。

1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区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D.武夷山区

14.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

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②①B.③①②

C.②①③D.②③①

【解析】13选D,14选A。

第13题,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因此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

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

第14题,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

②茶树是灌木,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

③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

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

  (2021·邵阳学业水平模拟)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地貌的形成与风力有关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6.第①类地貌在我国最为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B.东南地区

C.青藏地区D.西南地区

【解析】15选C,16选A。

第15题,读图可知,图①表示新月形沙丘,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其形成与风力有关;图②表示河谷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其形成与风力无关;图③中地貌表示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其形成与风力有关;图④中地貌表示三角洲,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其形成与风力无关。

第16题,读图可知,①地貌为新月形沙丘,沙丘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一般形成于风力较大的、气候干旱的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高山阻挡,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且邻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因此风力沉积作用普遍,因此西北地区是新月形沙丘广泛分布区,A符合题意;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主要是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明显,风力作用较弱,不是沙丘地貌广泛分布地区,排除B、D;青藏地区气候高寒,部分地区(如柴达木盆地)风力沉积作用明显,但大部分地区地表风力沉积作用不明显,因此,与西北地区相比,青藏地区并不是沙丘地貌最广泛分布的地区,排除C。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关于该地貌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裸露岩石坚硬

B.地表植被覆盖少

C.流水侵蚀强烈

D.形态多独特造型

18.影响该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地形 D.气候

【解析】17选C,18选D。

第17题,读图可知,图示地貌以风蚀柱、风蚀沟谷、风蚀洼地等形态为主,该地区应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突出的风蚀柱,在风力侵蚀作用下保留,表明其裸露的岩石坚硬;图中显示,该地区很少有植被,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差;风蚀地貌一般位于气候干旱地区,因此降水稀少,地表水少,因此流水侵蚀并不强烈,以风力侵蚀为主;图中显示,风蚀地貌形态、多造型独特。

第18题,根据图中信息表明,植被稀少,风蚀地貌广布,因此该地应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风力作用显著,受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独特的风蚀地貌,故影响该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因素。

植被、土壤、地形对图示风蚀地貌形成也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影响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

  下图示意8月大西洋表层温度、密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9、20题。

19.①、②、③分别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  )

A.密度、温度、盐度

B.温度、盐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密度、盐度、温度

20.在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最低的地方,该处海水的(  )

A.温度约为8°C

B.纬度约为5°S

C.盐度约为34.5‰

D.密度约为1021.7kg/m3

【解析】19选B,20选C。

第19题,海水表层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①符合此规律;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②符合此规律;密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③符合此规律。

第20题,从图中能看出在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最低的地方,海水温度约为28℃,纬度约为7°N,盐度约为34.5‰,密度约为1022.4kg/m3。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层厚、层次多,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

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22.关于土壤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

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

【解析】21选D,22选B。

第21题,土层厚、层次多,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人类的耕种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第22题,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是淋溶层淋失的矿物质在此沉淀积累;母质层由岩石风化碎屑残积物或运积物构成。

  1亿2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

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矮小的蕨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鸣叫。

体长十几米的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体形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

一只体长1m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很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身材很小的哺乳动物捕食各种昆虫。

真是一幅“万类竞自由”的景象。

据此完成23~25题。

23.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代B.古生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24.该时期出现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  )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

C.孢子植物D.蕨类植物

25.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B.晚期出现了人类

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D.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

【解析】23选C,24选B,25选A。

第23题,读材料,注意关键词“恐龙”“1亿2千多万年前”等信息,恐龙是中生代的代表动物。

第24题,该题描述的是“中生代”,中生代的代表植物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新生代的代表植物;孢子植物包含有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等,是中生代以前的代表植物。

第25题,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人类出现在新生代;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晚古生代;三叶虫灭绝于早古生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一 1988年7月上旬,4万多只鸽子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北—南”国际信鸽大赛。

可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参加过多次大赛的经验丰富的“信鸽选手”却纷纷迷航。

7月3日,从法国放飞的大约5000只来自英国的鸽子,仅有285只被找到,许多鸽子死后被冲上海岸。

材料二 “沙漠百万”计划由摩洛哥政府提出,计划发展清洁能源,并在2020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集中式太阳能发电厂。

瓦尔扎扎特地处摩洛哥腹地,有“沙漠之门”之称。

作为“沙漠百万”计划的一部分,摩洛哥将借助撒哈拉沙漠丰富的日照资源来发展清洁能源。

该太阳能发电项目由我国山东电建三公司和西班牙共同承建,将在沙漠中树立起800排、共50万面“太阳镜”,它们指向天空并且可以全天移动以追踪太阳。

该发电站需从当地的水库抽取大量的水来清洁和冷却镜面。

四期项目完全建成后,不仅能使摩洛哥摆脱能源困境,为该国提供近50%的电力供应,使超过100万的家庭用上清洁能源,还可以把富余的电能出口到欧洲。

如图示意瓦尔扎扎特地理位置。

(1)北美洲受太阳活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    。

届时该国人们将可能看到壮观的_________现象。

 

(2)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下列  部门应加强对太阳活动研究的预报(多选)。

 

A.通信部门B.航天部门

C.冶金工业部门D.气候研究部门

(3)鸽子依据大脑中的“磁场”感应地球磁场来定方向,据此推测材料一中信鸽迷航的原因。

(4)据材料二,指出瓦尔扎扎特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

【解析】第

(1)题,当耀斑爆发时,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

黑子活动最多时,也是耀斑爆发强烈时,考虑纬度越高,大气层厚度越小,受太阳活动的影响越大,所以北美洲受太阳活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加拿大。

这个国家部分地区位于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所以人们可以看到壮观的极光现象。

(2)题,根据所学知识,太阳活动会影响气候,使电离层扰动,影响短波通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等现象,所以会对通信、宇航、气候带来影响,对矿产开发和冶炼影响不大。

第(3)题,因鸽子依据大脑中的“磁场”感应地球磁场来定方向,太阳活动强烈时发射出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从而影响信鸽正常定向,导致信鸽迷航。

第(4)题,分析瓦尔扎扎特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以从当地的纬度位置、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分析。

纬度位置: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光照强;气候:

位于内陆腹地,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地形:

山地面积广阔,有利于大面积铺设太阳能发电板;水源:

当地建有水库,可以提供清洁和冷却用水等。

答案:

(1)加拿大 极光

(2)ABD

(3)鸽子迷航失踪是太阳活动所致。

黑子、耀斑爆发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鸽子的定向能力就会因此丧失,从而迷航。

(4)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位于内陆腹地,降水稀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山地面积广阔,有利于大面积铺设太阳能发电板;有水库提供清洁和冷却用水。

27.(2021·衡阳学业模拟)地理野外考察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

阅读考察报告,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考察报告

2018年11月17日晴13℃ 风力2~3级

考察地点概况: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南与河北省交界处,有丰富的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溶洞洞穴景观,是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考察记录单:

地点

孤山寨

石花洞

类型

地表岩溶地貌

地下溶洞洞穴

地貌景观

(素描图)

地貌

景观

描述

形态

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物质

组成

石灰岩为主

石灰岩为主

色彩

岩石呈灰褐色,可见漫山红叶

岩石呈灰色、乳白色,

有五颜六色的彩灯照耀

地貌形成条件

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

拓展学习: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种多样。

搜集四幅地貌景观图,描述其景观特点并进行分类。

(1)考察记录单中①处最可能记录的是_____________。

(双项选择题) 

A.奇峰林立B.冰川广布

C.地势平坦D.地表崎岖

(2)除记录单中所列项目之外,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还有    、    等。

 

(3)根据地貌形成条件判断,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双项选择题) 

A.植被B.土壤C.岩石D.水文

(4)阅读考察报告,概括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

(5)对“拓展学习”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

【解析】第

(1)题,由考察报告可知,①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奇峰林立。

图中信息未见冰川发育,而且房山地区纬度、山体海拔较低,因此现阶段无冰川发育。

(2)题,地貌景观的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形态、物质组成、色彩、规模、分布、植被等。

第(3)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溶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

第(4)题,分析考察报告可知,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识别、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成因。

第(5)题,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均为外力作用而成,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流水、风、海浪和冰川作用。

峰林为流水化学溶蚀而成,洪积扇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因流水沉积而成,二者属于流水地貌;风蚀蘑菇因风力侵蚀而成,沙丘因风力堆积而成,二者属于风成地貌。

答案:

(1)AD

(2)规模 分布(质地、地表植被)

(3)CD

(4)观察、识别、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探究其成因。

(5)分类并说出理由,合理即可。

例如:

分两类。

峰林、洪积扇为一类,属于流水地貌;风蚀蘑菇、沙丘为一类,属于风成地貌。

28.(2021·湖南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

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因此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

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

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

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徙,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

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

(1)客家先祖从北向南迁徙过程中,会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

并分析导致沿途自然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主要原因。

(3)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

(1)题,“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客家先祖从北向南迁徙过程中,会依次看到北方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到了闽粤赣边地区会看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沿途自然植被南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因素。

(2)题,豺狼虎豹、盗贼嘈杂,惧怕当地人的袭扰,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永定位于闽粤赣边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

第(3)题,该题为开放试题,两种意见都可以,需说明理由。

客家土楼作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冬暖夏凉,节能环保,土楼废弃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所以赞同。

现代社会的发展,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所以不赞同。

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量因素。

(2)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

永定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当时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

(3)赞同。

理由:

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

不赞同。

理由:

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