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0868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

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题是命题者提供两首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

命题者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比较”点:

①诗中的意象、意境。

②诗歌的语言。

③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较角度一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从意象、意境进行比较鉴赏,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对象)描写的异同。

比较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

陆游藜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

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

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归纳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意

明确题目比较的具体方向,一是弄清比较的对象,是具体的人物形象,还是物象。

二是弄清比较形象的哪方面的特点。

三是弄清是比较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还是二者皆比。

第二步,品读意象

找到诗中描写意象的有关词句,分析意象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和特点(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体会意象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把握其外在特征。

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

其次,要由外在的形象特征进而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第三步,规范作答

按照同类项合并的方式将品味到的意象内涵整合,然后选用术语分点分条作答。

对点训练:

1、(08年广东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描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当作愁苦的形看。

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赏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未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的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这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解释】①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开各色大花,非常艳丽。

②破小寒--冒着微寒。

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

③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

这句说:

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

④凭-致意的意思。

青女--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

留连--逗留。

⑤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的可怜样子。

这两句说:

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尽管降霜下雪好了,我是不怕寒冷侵袭的,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

2、(2019年高考北京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

【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

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

任凭。

【4】含章:

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

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

【答案】

13.C

14.A

15.认识:

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

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

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

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

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

故C错误。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

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

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

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

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

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

故D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例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①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②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③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 ①黄景仁(1749~1783):

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

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

②物外:

世俗人情之外。

③阑干:

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说明。

(6分)

[读懂诗歌]

癸巳除夕偶成

欢声笑语从千家万户传出来,人们因欢乐而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

可是,那些担忧正从这流逝的时间中、外物变迁中让人觉察出来。

孤独寂寞地一人站在市桥之上,仰望星空陷入沉思。

早 行

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答:

黄诗中,除夕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

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

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

归纳解题步骤:

第一步,品读意象

找到诗中描写意象的有关词句,分析意象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和特点(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把握其外在特征。

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

其次,要由外在的形象特征进而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描写意象的目的(即作用)。

主要从五个角度分析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塑造环境或背景方面的作用。

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达情感、意图方面的作用。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孤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爱国之情。

当然,理解意象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意图,还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作答,切不可生搬硬套。

(4)衬托人物性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第三步,规范作答

答题要点:

①分析意象的特点。

②分析描写意象的作用。

提示:

1、作答时要依据提问灵活变通,如果题干只问写了哪些景象或者要求概括景物特点,就只需要找出意象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

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内涵或作用,拟写的答案则需要包含意象及其特征、内涵,所用手法技巧,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的情感等内容。

2、鉴赏景物形象,要注意意象的特定内涵。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高诗:

描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

李诗:

描写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解析:

本题从比较鉴赏的角度来赏析形象的作用。

作答时,要从诗歌的主旨出发,比较分析“雪”“月”两种意象在表达上的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书上习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

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

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

一种美酒的名称。

②黄庭:

道经的名称。

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对照分析。

参考答案:

“家住苍烟落照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写出了自己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

“苍烟”如青烟,“落照”虽没有出现颜色,但其中暗含色彩,都表达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

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处的环境的美好,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

比较角度二 语言比较鉴赏

这类比较鉴赏主要分为“微观语言”比较题(即字词句变焦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即语言风格比较题)两类。

例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两首诗都有一个“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6分)

[读懂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龙标野宴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解题思路]

第一步:

整体把握。

题干要求赏析两首诗中“愁”字,这是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品味炼字)。

第二步:

知同辨异。

抓住两首诗中作者表达“愁”情的方法,分析愁情的深层意蕴。

前首诗是怀人之愁,后首诗是远离之愁。

第三步:

规范作答。

从作用上来分析“愁”在两首诗中的不同效果。

前首诗是“诗眼”,后首诗具有衬托作用。

答: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归纳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意。

弄清是比较语言的哪一个方面。

第二步,分析归纳。

“字词句”比较题,先理解“字词句”的表层义,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词、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再体会其深层义及其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归纳出“字词句”的特点、作用等的相同或不同之处。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两首诗的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作者写作时在用词上有何特点?

答案:

薛诗巧用“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林诗则选取“偷来”“借得”二字,巧用了拟人手法,表现“白”的鲜明洁净;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例2(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分)

【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归纳解题方法:

“语言风格”比较题,先品味诗歌怎样用词、怎样运用句式,怎样运用表达技巧等,再从诗歌整体上总结诗歌语言特色的共同点或不同之处。

注意总结时要采用术语,如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总结语言风格特点。

比较角度三 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名称术语与内涵,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渲染、过渡、卒章显志等。

二要了解各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审美效果。

例题(2020年高考浙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

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6分)

【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

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

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

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

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

“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

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

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

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

其次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归纳解题方法:

要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表达技巧的名称术语,还是兼有对表达作用的分析。

对表达作用的理解,关键是要结合诗歌主旨看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目的所在。

分析表达作用的角度:

表达技巧的审美效果+表达技巧在写景、造境、达情方面的作用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6分)

[读懂诗歌]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

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三峡吟

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

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解题思维]

第一步:

整体把握。

“抒情手法”是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二步:

知同辨析。

认真分析两首诗歌,体会诗人“愁”的心境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

规范作答。

分析抒情手法的不同,除把握全诗中作者流露的情感外,还要注意多角度展开分析。

答:

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上有青枫林”借典故写愁。

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