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1723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docx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15页)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2010年11月27日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1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1

2田园城市1

3工业城市1

4带形城市1

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1

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1

1、1916年纽约区划法规1

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1

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1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1

5、未来主义城市1

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1

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1

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1

9、卫星城理论1

10、雷德伯恩体系1

11、邻里单位1

12、划区1

13、雅典宪章1

14、广亩城市1

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1

三、战后40年代1

1、大伦敦规划1

2、哈罗新城1

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1

四、20世纪50年代1

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1

2、英国第二代新城1

3、新建大城市1

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1

五:

20世纪60年代以来1

1、大城市连绵区1

2、反磁力吸引体系1

3、英国第三代新城1

4、马丘比丘宪章1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新的生产方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产生导致了城市迅速增长,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促使了某些统治阶级、社会开明人士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新的理和进行新的实践。

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GardenCity),工业城市(IndustrialCity)和带形城市(LinearCity)的理论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是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

内容:

早期:

托马斯.摩尔(ThomasMoore)的乌托邦(Utopia)(及乌有之乡、理想之国)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博内拉的太阳之城。

进步性是主张消灭剥削制度和提倡财产共用,七宝受刑事代表封建小生产者反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已崭露头角的生产方式。

后期:

欧文(RobertOwen)的新协和村(VillageofNewHarmony)(图1)。

居民300~2000人,耕地面积为0.4公顷或更多,建立公社,一切设施都为公用,中间位公用设施,周围是住宅,附近为工厂与手工作坊,村外为耕地、牧场、果林。

产品共有,统一分配,财产共有。

但由于当时处于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大氛围,理想化实践失败。

傅里叶的法郎吉(Phalanges),1829年《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以法郎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代替,通过公共生活减少家务劳动,400个家庭组成的一座名为“法兰斯泰尔(Phalanstere)”的巨大建筑(图2)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意义:

空想的社会主义城市成为其后“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等城市规划理论的渊源。

2田园城市

背景:

社会问题与改革思潮,土地所有制、税收问题、城市贫穷问题、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等问题。

内容: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1898年《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改名《明日的田园城市》。

城乡磁体(Town-CountryMagnet)理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

这种结合体成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

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城市中心,构成一个城市组群(图3),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

城市模式(25万人=5.8万人+3.2万人*6)。

图3霍华德田园城市组群

实践:

1903年的莱奇华斯(Letchworth)和1920年的韦林(Welwyn)

意义:

设想了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它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对其后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理论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某些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

3工业城市

背景:

19世纪,蒸汽机、铁路等的发明,大机器生产的发展,劳动场所逐渐扩大,工厂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劳动与居住的地方逐渐分离,城市中各种活动的分布也日趋复杂,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社会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内容:

1901年,法国青年建筑师戛涅(TonyGarnier)。

“工业城市(图4)”人口为35000人,大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功能分区,城市组群。

功能分区:

(1)中心区(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住宅区(长条形,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

各区兼有绿带隔离。

(2)先进的交通模式(火车站设在工业区附近,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道深入城市内部。

设有快速干道和公飞机发动的试验场地。

)(3)灵活的发展余地(4)使用最先进的建材---钢筋混凝土

4带形城市(LinearCity)

内容: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多利亚.伊.马塔(ArturoSoriaYMata)。

城市沿一条高速度、高运动量的周线向前发展。

图5马德里外带形城市图6马德里周围马蹄形带形城市

城市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

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为500米,城市长度无线。

实践:

1882年马德里外4.8公里的带形城市(图5)和1982年连接原有城镇后的马德里周围规划的马蹄形带形城市方案(图6)

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内容:

马歇尔的“人与自然正确合作”理论

实践:

1859年奥姆史塔德Olmsted纽约中央公园设计,1870年《公园与城市扩建》著述

意义:

城市公共绿地理论和规划的推广

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

20世纪初西方国家城市问题为1、工业革命后。

新的阶级迅速成长,社会秩序变更,19世纪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2、新技术的问世造成的变革。

三个阶段:

1917-23年的危机与新建筑运动

1924-29年的相对稳定与兴盛

1929-39年的活跃与潜在危

1、1916年纽约制定了第一次区划法规(ZoningLaw),公认的区划法的开端。

目的在于保护现有地产价值和保证空气和阳光。

后又制定基地管理法(SubdicisionControlAct),它是根据建筑管理规则以指导代建基地总平面的初步设计。

这两个法对城市新辟地段的开发起到控制作用。

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内容:

翁温、帕克尔的社会性综合社区---田园城郊

宽大绿带围绕新城,1905-1909年伦敦西北的社会性综合社区的成功试验。

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

内容:

苏兰生物学家盖迪斯,1883年至1919年。

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须把城市变成一个获得有机整体。

1915年《进化中的城市》(CityinEvolution)

意义:

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首次提出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指出了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集中。

这种条件下城市规划及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即包括若干城镇和他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OrgannicDecentralization)

内容:

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

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低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这些腾出来的大面积应用已开辟绿地。

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日常活动”可做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则做分散布置。

实践:

1918年大赫尔辛基方案(图7)

意义:

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致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工作均起着重要的影响。

5、未来主义城市

内容:

20世纪初意大利的文学艺术流派未来派(Futurism)。

1909年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在第一次“未来主义宣言”中宣扬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现代大城市。

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

否定艺术的规律和传统,主张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

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内容:

1911年4月首都规划国际竞赛,格里芬(Griffin)方案获选。

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是堪培拉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具有城市生活魅力。

规划人口为25000人,用地面积为30平方公里。

享有“田园城市”盛誉。

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内容:

“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明日的城市》(TheCityifTomorrow)(图8),1933年发表的《阳光城.(TheRadiantCity)。

1925年巴黎改建的新设想方案即伏艾森(Voison)规划(图9)。

城市规划观点:

(1)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

(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4)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

居住组群

内容:

格鲁比乌斯,1930年

如建筑层数增加则建筑密度增加的相应幅度减少,并得出如阳光角度相同,用地内科建筑的面积,院落式(周边式)要比塔式大。

主张大城市建造10~12层的高层住宅,认为“高层住宅的空气阳光最好,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拉大,可以有大块儿的绿地供孩子们嬉戏。

街坊建设

内容:

1927~1929年,格罗比乌斯设计的弹幕斯托克居住区(DammerStockHousing)和西门子居住区(BerlinSiemensStadtHousing)。

在群体布置上,安好的朝向采取行列式的布局。

在建筑和街道的关系上,有意地打破甬道或沿街的布置方式。

(图10)

 

9、卫星城理论

内容:

雷蒙.恩温,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TheBuildingofSatelliteTowns)(图11)

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

实践:

1927年,恩温主持的大伦敦区域规划

图11恩温卫星城镇群示意图

10、雷德伯恩体系

内容:

1933年,美国建筑师地泰恩(ClarenceStein)

特点:

绿地、住宅和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组成配置、形成口袋型。

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的,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实践:

新泽西以北的雷德伯恩(Radburn)新镇大街坊(图12)。

11、邻里单位

内容: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ClerancePerry)

以邻里单位(图13)为居住区的“细胞”。

建议一个邻里应该按照一个小学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

从任何方向的距离都不超过0.8-1.2公里,包括大约1000个住户、相当5000居民左右。

它的死界为主要交通道路,不使儿童穿越。

邻里单位设置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并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以及充分的绿地。

建筑自由布置,各类住宅须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12、划区

内容:

1942年,屈普(H.AlkerTripp)《城市规划与交通》(图14)

用新的系统来代替那种造成车辆拥挤、加剧交通事故、功能混杂而且地方道路有过多交叉点的城市主要道路网。

新的系统道路分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地分开,并且避免沿街建设房屋。

这种高容量、高速度的感到决定了城市的大街坊形式。

街坊内有自己的商店和地方性的服务设施。

实践:

伦敦东部的一个旧区

13、雅典宪章

内容: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提出

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的变化及其土地私有制引起、应按照城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有区域规划的依据。

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在建立联系的交通网。

大纲列举了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存在的严重问题后,指出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求出发。

住宅区应占用城市最好的地区,应规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关于工作,提出应考虑与居住缩小距离,减少上下班人流。

关于游憩,提出主要是增加城市绿地,降低旧区人口密度和在市郊保留良好风景地带。

关于城市交通,提出主要应改变过去学院派那种追求“姿态伟大”“排场”及“城市面貌”的做法,不要沿交通建造住宅和商店,应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另外还提出了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和古建筑,强调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意义:

这个大纲适应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敢于向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大纲的一些基本论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

图15广亩城市鸟瞰

14、广亩城市

内容:

1932年美国建筑师赖特的著作《正在消灭中的城市》(TheDisapperingCity)以及对后发表的《宽阔的田地》(Broadacres)

发对现代大城市,主张取消大城市,城市分散主义思想的总结,突出地反映了本世纪初建筑师对于现代城镇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工业化时代以前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的状态的怀念。

广亩城实际上是对城市的否定。

认为大城市应当让其自行消灭。

认为现有城市不能应付现代生活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广亩城市(图15)。

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

内容:

带状城市:

1930年,苏联建筑师米留廷提出了带形城市的设想,绘制了城市“功能平行发展”示意图。

即功能上的连续布置。

这种带状布置方式使居住区与工业区均能沿交通翻录平行发展和获得进一步扩展的可能。

实践:

斯大林格勒规划和马格尼托格尔斯克规划。

指状城市:

1942年伦敦现代建筑研究学会(MARS)的一组建筑是多指定的著名的伦敦规划(MARSPLANforLONDON,1942)是采用了一个经过精心推敲的交通规划,把德国空袭后的伦敦分为从中央轴南北向深处的16个触角式的居住区。

城市呈指状发展。

三、战后40年代

1、大伦敦规划

背景:

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

该委员会于1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

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

内容:

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图16),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

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

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万人。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

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

影响:

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当时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十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2、哈罗新城

特点:

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按照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道路网为环路和放射路组成。

这一代新城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大体相似,都强调独立和平衡,但对经济问题考虑较少。

图17哈罗新城

内容:

哈罗新城(图17)城市中心位于全城几何中心偏北,一城市中心为半径分布着4个居住区。

全程主要道路有火车站向南。

经市中心分出东西两线,呈Y形。

城市中心兼为附近地区村镇居民服务。

在城市景观上,巧妙利用了城市地形地貌,形成了田园城市风貌。

两个工业区,每个区中心或邻里单位安排了一些服务型工业。

图18马赛公寓

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

内容:

柯布西耶在研究了形式的居住综合体侯,把这种大厦综合体叫做“居住单位“,认为理想的现代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单位”即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所构成。

1946年马赛公寓(图18)。

四、20世纪50年代

二战以后灾后重建是主要目标。

50年代以来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和改造、大城市周围新城的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等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时期对各国古城、古建筑的保护、对视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许多国家再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

区域规划中的中心地理论(CenterPlaceTheory)和增长极核理论(GrowthPoleStrategy)得到广泛运用。

荷兰兰斯塔德和德国的莱茵-鲁尔地区为避免大城市恶性膨胀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

背景:

二战后各国工业化和商业经济发展,城市化速度增快,产生了一系列诸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等现象。

内容:

城市外围化(Periurbanization),从农村或外地涌向大城市的移民在书区外围定居,这些人多数要到市区工作,加剧了大城市的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50年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

影响:

城市化与郊区化的相互作用是西方国家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城市用地平面布置形式。

2、英国第二代新城

内容:

苏格兰境内坎伯诺尔德(图19),建设目的是吸收格拉斯哥的人口和工业。

特点:

规划上比较集中紧凑,密度比哈罗、斯蒂文乃奇等为高,改变了过去邻里单位的结构形式并努力使新城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靠近新城中心地带,使其形成了一个整体结构较为紧凑的新城。

新城有一个繁荣的市中心,设有为全市居民服务的购物中心及其他服务设施,市中心外围的山坡上布置住宅区。

主要工业区在城市南北两端,城市周围有开阔绿地。

城市的规划结构建立在有效的交通组织的基础上。

道路交通的特点是人车分离。

3、新建大城市

内容:

印度昌迪加尔(图20):

勒.柯布西耶修订

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的构思,构成了城市总图的特征。

主脑为行政中心,设宛如右手。

在城市的顶端山麓下。

商业中心位于全城中央,象征城市的心脏。

神经中枢位于主脑附近,为博物馆、图书馆等等,地处风景区。

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工业区位于东南侧,宛如右手。

水电系统似血管神经、分布全城。

道路系统构成骨架。

市内建筑像肌肉贴附。

留作绿化用的间隙地似肺部呼吸。

图20印度昌迪加尔

问题:

1)功能分区导致了社会分化;2)脱离了印度国情;3)构思和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建筑之间距离过大,广场西安的空旷单调,形成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亦不够亲切。

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图21):

巴西著名建筑师科斯塔(L.Costa)

机头有三权广场(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建有政府各部大楼。

机身长约8公里,是城市交通的主轴。

其前部为宽250米的纪念大道,两旁配有高楼群。

两翼为长约13公里的弓形横轴,沿着“八”字形的帕拉诺阿湖畔展开,这里是商业区、住宅区、使馆区。

由于是顺应地形弯曲的,所以和自然景观紧密结合。

飞机为不是文化区和体育运动区,其末端是为首都服务的工业区和印刷出版去。

城市主轴和两翼呈十字交叉,象征巴西是天主教国家。

城市交通设计师现代化的,为货运交通设置了专用线,为步行交通设置地下用刀和步行街,主干道交叉点设置大型立体交叉。

问题:

1)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较少考虑;2)中心亦与昌迪加尔一样,在城市中显得过分高高在上;3)整个城市特别是生活居住部分,缺乏人情味,缺乏亲切宜人、雍容和蔼的气氛。

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

内容:

中心地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在1933年提出的。

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和规模进行研究,提出了理想的整流变型城市体系模式。

认为,乡镇的理想分布形态应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也就是位于六边形的角上,而位于六边形的中心的那个点,起着管理从属它的六个点的作用。

这个理论在实际中虽有时并不是适应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基础的变化,但它概括的基本原理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增长极核理论:

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FransoisPerroux)提出的。

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一般指经济上能增长较快的城市)进行,以促进极核本身的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几何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五: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这一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各国从过去的物质建设规划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规划。

各国城市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世界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发达国家中小城市仍将不断增长;第三世界人都将继续大量增加。

为防止误计划的过渡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重任受到重视。

在大城市的布局形式上,封闭式的大一中心城市布局逐渐为开场时多中心所代替。

规划范围从国土、从区域、从大城市圈、从合理分布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布局。

把保护生态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新的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等对城市化与建设将产生愈益显著的影响。

建设技术密集型的科学园区或科学城是各国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建设任务。

大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的产生。

1、大城市连绵区

内容:

大城市连绵区的形成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

它是一般呈带状的,规模很大的城镇聚集区,它以若干个几十万以至几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镇连续分布,形成城镇化的最发达的地带名组成了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

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对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直至华盛顿的带状城镇集聚区结构进行了研究,于1961年把这种结构命名为大城市连绵区。

其后欧洲,日本等过相应的进行了各自的大城市连绵区

2、反磁力吸引体系

内容:

60年代,在英国,提出了反磁力吸引体系,认为每个城市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地区吸引范围,同时一定地区范围内也必然有其相应的区域中心,从各个城市之间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也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互相联系的。

地区内各个城市之间形成可一个系统的整体,这就是城市居名点体系,其实质就是根据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其他事业的需要,在分析各城镇的建设条件和充分利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明确各城镇地区的分工协作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