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1785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docx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环境规划与管理809

适用专业:

环境科学

注意:

1.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答题纸上,写在试卷和其他纸上无效;

2.本科目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试题一、名词解释:

①环境库兹涅茨曲线、②区域限批(2×5分=10分)

试题二、简述我国环境管理制度。

(10分)

试题三、假设你所在地区的环保局希望改善该区的大气质量。

他们知道,如果能够使该区所有企业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低于300吨,就可以维持比较好的大气质量;与此同时,环保局并不清楚,而且也很难获得各个企业进行尾气处理所需的花费。

他们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请给出你的看法,并结合图表予以具体说明。

(15分)

试题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你认为中国应该主要采取哪些途径和措施?

(15分)

试题五、试论述“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15分)

试题六、举例说明城市化可能对城乡生态与环境产生的正、负影响,如何通过环境规划与管理途径进行调控?

(20分)

试题七、在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特别论坛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发表题为“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讲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

请你谈谈如何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15分)

试题八、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规划环境移响评价条例》,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请问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哪些内容?

影响环评结论可靠性的因素有哪些?

(20分)

试题九、我国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如某市新建一条城市次干道,沿线分布有文物保护和文化教育单位、居民住宅,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应如何设计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方案,才能确保环评结论公平、公正?

(15分)

试题十、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强调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分析,请结合当前形势,分析其内在原因,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15分)

2010年真题答案解析

南京大学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三小时)参考答案

试题一、名词解释(2×5分=10分):

①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差距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

而污染物的排放与收入差距一样都与人均收入存在倒U型的关系,因此称之为EKC。

②区域限批:

所谓“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严重环保违规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

试题二、简述我国环境管理制度。

(10分)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①EIA制度、②“三同时”制度、③排污收费制度、④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⑤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⑥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⑧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试题三、假设你所在地区的环保局希望改善该区的大气质量。

他们知道,如果能够使该区所有企业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低于300吨,就可以维持比较好的大气质量;与此同时,环保局并不清楚,而且也很难获得各个企业进行尾气处理所需的花费。

他们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请给出你的看法,并结合图表予以具体说明。

(15分)

(切入点为总量控制,然后采取总量控制中的一切措施和制度即可。

排污许可证和排污登记申报制度的实施

确保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许可证及总量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特拟定本规定。

一、排污申报登记

1、排污单位每年应按环保部门指定的时间,要求如实填报《排污申报登记年审表》,并按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

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具体由市环境监理支队负责组织实施。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项目试生产后一个月内向市环境监理支队进行排污申报登记,环保设施验收合格正式投产后,及时办理正式申报手续。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及污染防治设施有重大改变的,必须在改变前十五日内履行变更申报登记手续;发生紧急重大改变的,必须在改变后三天内向市环境监理支队办理变更申报登记手续。

2、环境监理支队收到排污单位上报的《排污申报登记年审表》后,对排污单位上报的企业基本情况、排污情况等进行逐一核查,对有异议的问题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准。

市环境监理支队应每年二次,分别在六月、十二月中旬将有关排污申报情况反馈给局污管处。

二、排污许可证发放与年审

1、局污管处根据监理支队上报的排污申报登记表和核实意见签

署审定意见,如有异议,返回监理支队重新核查。

污管处结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核定排污单位污染物允许排放量,负责给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

并将许可证发放情况及时反馈给监理支队。

2、上年已领取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同样由污管处根据监理支队上报《排污申报登记年审表》和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正、副本,负责进行审验,办理换证手续。

并将年审情况反馈监理支队。

三、排污许可证的管理

1、所有排污单位必须申领排污许可证。

2、所有排污单位均应在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3、环保监理人员实施现场监督管理时,应要求排污单位出示许可证;排污单位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监理支队必须将有关管理情况及时向局污管处反馈。

4、排污单位有以下行为的,监理部门将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

①没有排污许可证而排放污染物的;

②超出许可证规定范围进行排污的;

③拒不出示排污许可证的;

④拒不提供必要资料的;

⑤许可证愈期未年审的。

监理部门应将处罚情况反馈局污管处,作为一项审验内容。

试题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你认为中国应该主要采取哪些途径和措施?

(15分)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应担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从长远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以后承担合理的减排义务,以换取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支持和不实施“碳关税”的承诺。

另一方面,应在国内加大调整经济结构对于降低GDP单位能耗的作用。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其影响已经很明显,后果也已然十分严重。

一段时间以来,全球气候问题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气候与环保科学工作者的本愿,而是与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地区安全等众多议题一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议题之一。

气候问题不仅是指全球气温不断上升,不仅关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正在重构这个世界的政经格局。

9月22日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8位国家领导人的发言,尤其是中国和美国元首的发言最受关注。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美两国是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前两位的国家,两国的排放量已占世界的40%。

从根源上说,气候问题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长期积累形成的。

而无论从历史或是从现实来看,气候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最大受害者。

从西方工业革命开始的1750年到1950年的两个世纪内,因人类利用化石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占到总排量的95%。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2.我国能源的消费效率

低碳经济几点建议

1.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国情进行

2.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现阶段主要抓好节能减排

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09年9月22日,美国纽约)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37年来,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从京都到巴厘岛,我们为保护全球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努力,取得显著成就。

这是世界各国不断加深认知、不断凝聚共识、不断应对挑战的历史进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已成为各方公认的应对气候变化主渠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成为各方加强合作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已成为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

归根到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该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推进,应该也只能靠共同发展来解决。

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全球共同利益,更关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和人民福祉。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基本需求。

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少、人均排放低,目前受发展水平所限,缺少资金和技术,缺乏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承担着大量转移排放。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国际社会应该重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非洲国家的困难处境,倾听发展中国家声音,尊重发展中国家诉求,把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提高发展中国家发展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

当前,我们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

坚持这一原则,对确保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在正确轨道上前行至关重要。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要求,积极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

发达国家应该完成《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任务,继续承担中期大幅量化减排指标,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第二,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

气候变化没有国界。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同舟共济、齐心协力。

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发达国家应尽的责任,也符合发达国家长远利益。

我们应该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观念,努力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实现各国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共赢。

第三,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

发展中国家应该统筹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同时,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实际能力的义务。

从长期看,没有各国共同发展,特别是没有发展中国家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就没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第四,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

发达国家应该担起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可预期的资金支持。

这是对人类未来的共同投资。

气候友好技术应该更好服务于全人类共同利益。

应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让发展中国家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

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人民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球100位之后。

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继续支持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非洲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中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不断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2005年到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

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以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

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世界期待着我们就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气候变化问题作出抉择。

我相信,只要我们本着对各自国家和人类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主渠道地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哥本哈根大会就会成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新的里程碑。

中国愿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的贡献:

规划和建设绿色中国,制定全国生态区域规划,提高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用公共财政购买生态资本,进行生态建设,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林、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治理等等,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等于增加本国自然资本;

创新和开发绿色技术,推行绿色标准,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利用绿色能源,发展绿色产业,依法淘汰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

鼓励和倡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食品、药品、家电、家居、汽车、住宅、建筑和社区,建设绿色城市;

设计和实行绿色改革,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法律体系、补偿机制;

开展和推动绿色贸易,积极进口初级产品,等于增加本国自然资本,充分利用世界节能环保新技术,大力发展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出口,严防污染物转移,主动进行国际间合作,遵守国际环境公约,大力改善全球环境。

试题五、试论述“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15分)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11月2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

特别是近几年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新理念,创新举措,付诸实践,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防治能力大幅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借此机会,我愿意就生态文明建设和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与大家进行交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去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刚刚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再次强调和集中论述。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过程中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深入把握环境保护规律,借鉴国外环保经验教训,适应当前和未来环保要求提出的。

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态的进步,又是社会制度的完善;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目标指向,又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

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从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

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而生态文明建设则首先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这种和谐不同于农业文明的和谐,是自觉的、科学的、长期的、高水平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

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生态文明强调给自然环境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

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保护和发展自然,给自然以人文关怀。

与传统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相比,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要求实现三个转变:

从人是主体有价值,自然不是主体没有价值,向人是主体有价值,自然也是主体也有价值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从传统经济发展动力——利润最大化,向生态经济全新要求——福利最大化转变。

——在实践途径上,生态文明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追求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良性循环,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倡导和践行绿色消费,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关系上,生态文明推动社会走向和谐。

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和投诉事件的逐年上升,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

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管理中,追求代际、群体之间的环境公平与正义,扩大公众环境参与,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实现和谐。

——在时间跨度上,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

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呈现出压缩型、结构型、复合型特点。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重任,是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灵魂所在和目标指向。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其中,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和根本抓手。

当前,环保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主动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从生态文明建设最迫切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着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三是坚持不懈地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五是用人文关怀治水治污,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观念。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使休养生息成为中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提出,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础所系。

水乃生命之源,世界万物之本,文明兴衰之根。

人类文明进程表明,民族的强盛、社会的繁荣、文化的发展,无不与水有着紧密联系。

汹涌澎湃的尼罗河孕育了璀璨的古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的荣枯消长直接影响到巴比伦王朝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古希腊文化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滋润着绚丽而厚重的中华文明。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演进中,具有独特功能的湖泊是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全球湖泊的加速消亡正在严重威胁湖泊的生态服务功能。

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文明兴衰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古代辉煌的楼兰文明已埋葬在万顷流沙之下,水草丰美的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如今已变成不毛之地,闻名于世的地中海腓尼基文明、北非撒哈拉文明相继消亡。

可以说,是水孕育了人类,人水和谐,延绵不断,支撑着人类文明的浩瀚进程。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中国历史上安邦兴国成功经验的理性升华。

休养生息是中国历史上根据安邦兴国、治国理政的客观需要,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的重要政策。

汉初采取宽刑薄赋、军功授田、奴婢复民、逃者归产等措施,大大恢复了国家实力,为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土、形成国家格局奠定了基础。

唐代贞观时期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奖励农耕,出现牛马布野、谷价低廉、路不拾遗、社会升平的昌盛景象。

清王朝在明末战乱贫弱的基础上,励精图治,治河开荒,振兴经济,实施摊丁入亩等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开创了长达130多年的康乾盛世。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

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污染物排放量越大。

当人们对水环境的索取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时,流域生态系统就会严重失衡,“体弱多病”,不堪重负,如果继续延续下去,就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灾难,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功能,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发展,由“失衡”走向平衡,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

从国外情况看,20世纪70年代,针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严厉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水污染。

日本为治理琵琶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实行严于全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限值,禁止含磷合成洗涤剂的使用,对家庭排水和家畜废水也提出严格处理要求。

同时通过实行底泥疏浚工程,用芦苇丛进行水质净化,清理革除湖内青草等措施,促进湖泊生态修复。

既改善了琵琶湖环境质量,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

从国内情况看,江苏太湖和云南洱海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很有借鉴意义。

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危机过后江苏省和无锡市“痛定思痛”认识到:

太湖污染在水中,根子则在岸上,打捞蓝藻是“扬汤止沸”,控源截污是“釜底抽薪”。

于是调整工作思路,把控制外源和内源结合起来,对15条入湖河流实行“一河一策”的严格控源截污措施。

2008年,太湖湖体综合富营养化状态指数为60.2,同比下降1.5;53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7.9%,同比提高28.3个百分点。

1996年9月和2003年7月,洱海先后两次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水质急剧恶化,局部区域水质下降到地表水Ⅳ类,引发饮水安全危机。

面对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大理州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启动洱海生态修复、环湖治污和截污、城镇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土保持、洱海环境教育管理等六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自2004年以来,洱海水质连续5年总体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去年有8个多月水质达到Ⅱ类。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