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1796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docx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文本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难”,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二、三、四联分别从“山”“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万水”而来。

作者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第四联还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篇直言“不怕”,结尾再言“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六年级的学生已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本次教学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关于陌生的时代背景、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的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中可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七律•长征》音乐,展示长征图片。

导语:

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七律•长征》,看到的图片是长征途中的一幕幕情景。

听着这样激昂的音乐,看到这些令人震撼的图片,大家内心有怎样的感受?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作家和记者对长征的评价吧!

(出示课件)

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魏巍《地球的红飘带》卷首语

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美]埃德加•斯诺

2.板书课文题目,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

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结合课后“资料袋”及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逶迤腾细浪磅礴泥丸云崖大渡桥岷山

◆易读错的字:

“腾”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记混、写错的字。

腾——滕丸——九渡——度崖——涯

(3)理解较难的字词。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4)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加以补充。

教师:

请同学们看图:

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于1936年10月全部会师于甘肃会宁。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用自己的双脚长驱二万五千多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指导朗读。

过渡: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了,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应该怎么读呢?

明确: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诗有八小句,每句七个字。

律诗的格律较严,字的平仄也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诗中四大句也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按照规定,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根据指导再次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理清层次。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过渡:

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写了哪些内容?

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

如果遇到自己难以理解的诗句,就在旁边画上问号。

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什么联系。

◆结构层次:

第一层(首联,第一句):

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第二层(颔联和颈联,第二、三句):

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上一层的内容。

第三层(尾联,第四句):

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喜悦的心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课堂表现。

过渡: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大家也从读通、读顺,到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情感。

看来,大家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朗读。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我们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大家掌握了诗歌大意、划清了诗歌层次,同时对长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去回顾长征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今天这堂课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让老师来点评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教师提问,引发思考。

导语:

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上节课的收获?

预设:

学生自由发言,收获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上的收获、历史知识上的收获、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等。

生:

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细读全诗,入境入情读明白。

学习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诗句。

(2)提出问题,质疑思考。

①你能说出诗中哪个词说明红军翻过的山多,涉过的水多吗?

(万水千山)

②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坎坷磨难,诗中用哪个字对此历程进行了高度概括?

(难)

③面对千山万水的阻隔和千难万险,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

(不怕)

④你从哪里具体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

读一读。

(万水千山只等闲)

预设:

这四个问题虽然不难,却一环套一环,能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诗所揭示的深刻含义,也能帮助学生背诵。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①朗读指导:

这两句诗是整首律诗的首联,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战士的赞颂之情。

“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路途的漫长和艰辛;“等闲”语气略舒缓,读出不畏艰险的感觉。

②交流总结:

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学习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过渡:

红军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可谓山重水复。

那么诗中选了哪些山、哪些水作为长征途中千山万水的代表呢?

(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红军长征途中跨过的山。

(1)指名读诗句。

(2)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五岭和乌蒙山的险要。

过渡: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它们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逶迤)这幅图是乌蒙山,它高大巍峨,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磅礴)那么“细浪”和“泥丸”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我也来画一画。

预设:

通过出示山的图片,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山的逶迤与磅礴;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水面腾起的小浪花和泥地上溅起的泥丸,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心理反差,从而自然过渡到诗句的学习。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①理解诗意,关注写法。

预设:

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还可以引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练。

明确:

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就像跳动的细小浪花,高大的乌蒙山在战士们的眼里也不过是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这两句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写出了战士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生:

“逶迤、磅礴”说明山之险,“细浪、泥丸”是说细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

从这几个重点词语中能看出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结合注释或课外资料理解。

生:

五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山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交界处。

通过查资料,我深深地体会到长征之路有多么艰险,感悟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4)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

这两句诗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

“腾”和“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和“泥丸”的语气略重,以表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学习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过渡:

面对山,我们的红军战士不仅不怕,而且“只等闲”。

面对水呢?

请同学们读读诗歌第五、六句。

(1)指名读诗句。

(2)结合背景知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

过渡:

同学们读这两句诗时,一定会注意到两个形容词,对,就是“寒”和“暖”,水拍山崖怎么会“暖”,桥上的铁索又怎么会“寒”呢?

这就要结合背景知识来理解了。

我们先来看“暖”,请大家听一听,看一看。

①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边展示边解说。

解说词:

1935年5月,当红军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只见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山崖,发出轰隆的巨响。

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各处渡口,而且抢走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同学们想一想,面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要渡过金沙江难不难?

但是红军战士采取了声东击西的办法,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

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

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②学生结合故事,说说对“暖”的理解。

A.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

(心潮澎湃,暖洋洋)

B.你们感受到毛主席与红军怎样的心情呢?

(喜悦,欢欣鼓舞)

过渡:

金沙江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战士巧妙地渡过了,所以感到了“暖”。

那么红军战士又是如何跨越大渡河的呢?

泸定桥上的铁索给红军战士什么样的感觉呢?

③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描述词:

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

“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

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④学生谈谈对“寒”的理解。

过渡:

现在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

请写在诗句旁边。

(心惊胆寒、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等)你们又从这个“寒”字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

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战士的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会到红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3)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指导:

“云崖暖”“铁索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

“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学习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

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战士们此时的心情如何呢?

剩下的两句诗,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你们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的含义很深,需重点理解?

找到后要细细推敲、琢磨。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①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心情?

(喜;尽开颜)

②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化,可是红军战士却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欢喜的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

最后两句诗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

2.整合全诗,概括画面谈感受。

过渡:

同学们,我们按分句学习的方式学完了一整首诗。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

这首诗一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哪一幅图给你的印象最深呢?

请说明理由。

明确: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3.品读全诗,升华情感。

(1)范读欣赏。

播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演唱会上《七律•长征》(濮存昕朗诵)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激情个性地演绎情感。

(2)朗读、背诵训练。

(突出“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尽开颜”等词语,试着体会伟人的胸襟,强调个性化朗读。

小结:

同学们,学完了全诗,我们被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也被伟人的胸襟深深地感动着。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怎能轻易放弃呢?

让我们鼓起勇气,克服我们这堂课上的最后一道难关,大胆地把全诗背下来,好吗?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1.阅读毛泽东对于长征的叙述与评价,谈谈感受。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情感升华(教学重点)

(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

师:

(深情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播放歌曲,歌曲正好配有一些长征的画面。

师:

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

生:

……

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生:

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

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

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儿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生:

我头脑里出现了毛泽东的形象。

师:

啊,毛泽东在你的头脑中是什么形象?

生:

伟人!

他高高的个子,此时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两手叉腰,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

师:

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朗读。

(读读评评,最后播放《长征》这首歌曲的音乐和所配的画面,学生齐读。

赏析:

此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播放歌曲和展示画面的形式,鼓励学生想象诗中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诗歌是讲究炼字炼句、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将它用音乐的形式呈现,更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诗意美、节奏美。

通过听、吟诵,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会有更有意思、更生动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