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2038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docx

《千古奇文千字文》周汝昌

《千字文》小引

有朋友问我,想让孩子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概及来龙去脉,让我给推荐一本启蒙的小书。

我说这不难,就推荐《千字文》如何?

他说那不是太简单了吗?

我答:

你可太轻视这篇古典名作了,它的价值不但可以供你的孩子启蒙之用,连你老兄本人大约也还可以增长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呢!

我们这样的对话,说笑了一回。

事后想想这次谈话,可知世人的偏见认为:

《千字文》不过是旧社会村塾里的教材罢了,怎么可以列为名篇杰作?

这是因为人们忘掉了旧日读书之难,那时〖洛阳纸贵〗,而且书都是雕版木刻的,成本很高,一般乡村人家买不起《四书》《五经》,有三四本启蒙的小册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些册子有个戏称的名目,叫作〖三百千千〗,过去的读书人听了一定会笑起来,充满了看不起的神情语句。

〖三百千千〗者何也?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四者是也。

在这四种小书中,我满怀诚意地推荐孩子们《千字文》、《千家诗》诗文各备一册,定会受益无穷,这是我为本书而写的一点开场白。

有人会问:

《千家诗》还可以算是高雅的书籍,至于《千字文》,那是四个字一句话,零零乱乱、支离破碎,不知它要说些什么!

怎么还会得到你这样热情的推荐呢?

我说:

不然,《千字文》是一部古今未有的奇作,如果你把它看轻了,就表明你实在缺乏文化历史的知识。

《千字文》之所以与众大不相同,理由不止一端。

我先要说说这篇奇作的诞生时代,那叫六朝。

六朝者,是吴、晋、宋、齐、梁、陈,称为南朝,若与北方的〖北朝〗合称,则称为〖南北朝〗。

南朝换了六代,皆以荒唐乱世为主,正如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桂枝香》词所云: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从政治上说,这些短祚之国都不甚光彩,但从文化艺术上来看,那可真是一个从古未有的大发展、大前进的重要时代。

那些高层的才华之士、学术之人纷纷表现出思维活跃,气韵生动的崭新气象,他们笔下的作品都让人惊叹不已,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同时也就出现了极高明的文论、艺论、书论、画论、音韵学、文字学等种种新事物,令人目不睱接。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

居然还有一部《千字文》,其不但没有被那些杰作珍品淹没,反而历世千载,光芒不减,大家对它的评价从来是〖居高不下〗,其原因何在?

或者是此文之奇,又奇在哪里呢?

此文的撰者周兴嗣接受了皇帝(梁朝的武帝)的命令,要完成一项最为奇特而困难的任务。

梁武帝把书圣王羲之的墨迹搜罗罄尽,珍藏内府,人间绝不可见,零散的手迹不忍抛弃,积存了一千个零散单字墨迹交给周兴嗣,要他把这些零字组成文句,而且还得要有内容意义、文化知识、格律音调,让人喜欢诵读。

谁知周兴嗣这位超凡的天才,竟然把这一千个零散的单字组成了一篇中华文化〖小史〗或者叫〖小百科全书〗。

全文每四个字为一句,这个传统是从《诗经》一直传下来的,后人叫作〖四言诗〗,而且这〖四言诗〗是押韵的,每一大段落要换一次韵,韵律非常完好严格,绝无杂乱之病。

其次,周兴嗣用零散单字组成的诗句大部分很美好,用今天的话叫可读性强,朗朗上口,有文学审美的享受,非常容易背诵,这对少年儿童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训练。

我不妨这样说,无论是从内容来讲,还是从语言意义来说,《千字文》都是一部通古达今的奇才之妙作。

只这一层已然值得传世不朽了,哪知又加上了另一层重大的光彩,就是这一千个右军的零字——几乎成了废物的敝文,一下子变成了一份长篇大幅的书法绝作,而且是由右军的七代孙智永临写出全文,这篇一气呵成之作早已改变了零散字凑成的那种气势。

于是《千字文》到唐代传下来的时候,就用智永的全文临本作为标准版了。

唐代按这个标准版刻成石碑,拓出供一切爱书人临写。

直到今日,智永的一份手迹还保存在日本,这足以为本文所简叙的文化传奇故事作一个有益的历史见证。

传说周兴嗣为了在限期内完成皇帝的命令而彻夜工作,费尽了心思,须发皆成白色,真所谓呕心沥血之作。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在千载之下的今日,不要忘记并深深感谢周兴嗣这位亘古奇才大诗文家。

有一点顺便解说一下:

周兴嗣是在严格的零字限制的前提下连缀成文的,他绝不能在这千字之外另拼凑字帖中的右军手迹,就是说,他是不能超越这千字的范围去创作文句的。

比如,你看他的〖菓珍李柰,菜重芥薑〗一句就会有疑问:

〖菓珍〗只有两种、〖菜〗只有两种是何道理?

为何不多举更多品种?

这是你转瞬之间就忘记了:

那是在特定的一千个零散单字中凑成的,里面只有〖李〗、〖柰〗、

〖芥〗、〖薑〗呀!

若能明白此点就可以理解周兴嗣为何会出现遗漏,这就是他不能到别的地方去钩摹补凑阑入此文的原因。

鉴于此,有人说《千字文》是从不同字帖中钩摹补充而来的,则是完全荒谬的说法。

又听说,近年出版的《千字文》也有随便改动原文的情况,如〖鳥官羲皇〗,那改者以为〖人皇〗不如〖羲皇〗完备正确,所以善意地要给原文作出润色补正,他哪里想得到,这反而是破坏了原来历史的真相。

若如此做法,那《千字文》可改的地方太多了:

若改得太多,就不是梁代奇才的妙句了。

你愿意看到这样对待古文化的做法吗?

《千字文》撰者周兴嗣把一千字零字组成全篇时,是按汉字的韵脚分成若干个章节,以后每节韵就标志着内容主题也在逐节变换。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召調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琨崗

劒號巨闕珠稱夜光菓珍李柰菜重芥薑

海醎河淡鱗潛羽翔

(注:

对应简体字如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召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岗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自开篇〖天地玄黄〗至〖鱗潛羽翔〗为全文第一韵之第一段。

内容是天文地理、天宝物华,思境恢弘、气象辽阔,即此一段,已见绝大手笔、鸿文巨响,断非小家数可望其项背。

或问开篇第一句曰〖天地玄黄〗,而不作〖天玄地黄〗者何也?

我答:

君不见其下一句乃是〖宇宙洪荒〗乎?

〖洪荒〗二字联绵为一成语,不可拆断。

汉文字一大特色即讲究对仗,下句既不可作〖宇洪宙荒〗,那上句当然不能作〖天玄地黄〗。

先视此理,然后方可论文。

大家皆知,〖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时间无首无尾,空间无边无际。

此二者超越人类想像能力与思维度量,故用一〖洪〗字包括了我所谓的〖四无〗——无首、无尾、无边、无际。

而〖荒〗者何也?

盖原始天地万物榛榛莽莽,难以形容。

所谓大自然,绝未经过人类的任何收拾、修理、改造、变易——此之为荒,此易理解。

而〖洪荒〗二了组联为一词,用以形容宇宙之无法形容,可谓最佳最善,若想另取一词而代之则不可得也。

即此,便不能不佩服周兴嗣之才、之学,超乎常人万万也。

何以〖天地玄黄〗?

一天一地,上玄下黄。

地之曰黄,是中华文化中五行理论的表现。

五行:

金、木、水、火、土。

分为五色:

金为白、木为青、水为玄、

火为红、土为黄。

中华之领域广阔,土亦分五色,而唯中原之土其色黄,故以黄色为地之代表色。

〖玄〗本意是黑色——然而〖天玄〗一语又绝不可译为〖天黑〗,何也?

盖我们中华人自古有一种特殊的习惯,常常以黑、青二色互用互代,甚至说中华人〖不能辨别〗青、黑二色也不算太过——如若不信,即可思索以下几例:

我幼时常听妇女口中说道:

〖扯几尺青布〗,后来方知所谓〖青布〗者乃〖黑布〗耳。

又如,词曲中常见有〖布袜青鞋〗,所谓〖青鞋〗者又其实〖黑布鞋〗是也。

若再求古例,即有形容妇女之妆饰曰〖粉白黛绿〗,〖粉白〗不须多讲,而〖黛绿〗者岂不即是黑青二色互换通用之佳例乎?

是故,吾人今日理解〖天玄〗一词之实意,即青天、碧空、苍螟、苍天……十分清楚,古汉语中之〖青〗、〖碧〗、〖苍〗,皆指天空之色,亦即〖玄〗色也,即青之变色是也。

在古代之人看来,宇宙天地之中最关重要的景象就是日、月、星,此三者合称为〖三辰〗。

是故,在广义上讲,日、月虽各有专名,其实已经属于〖辰〗的范围。

〖昃〗简而言之,太阳行天至正至中谓之〖午〗,然而时光并不停止,才到正午其实已经开始西偏了,故谓之〖昃〗(注:

昃,说文解字中曰:

“日在西方时。

侧也。

”)。

月则有盈有亏、有圆有缺。

〖辰宿(音[秀])列張〗者,是说满天星斗如同排列布臵、张贴悬挂一般(参看〖张灯结彩〗一语),故云〖列張〗,此皆不难领悟。

然须注意一点:

〖辰〗之与〖昃〗虽为并列,而义则有别:

〖辰〗本义专注为时光之流转,而〖昃〗则专注于位臵,即空间是也。

开篇四句总纲之下,即接言云雨露霜、寒暑秋冬……此又不难读懂,但又须注意的是要晓悟:

此数句既含有天文历象,也包含了节令农耕之大事,语简而义丰。

总括为一句,即阴阳之大道是也。

是故,文至〖律召調陽〗之句方才明白点出:

阴阳岁时,不断推进,而每到冬至之日,则阴极而阳复生,故以阳为结穴。

若不明此义,则于〖律召調陽〗全无理会,亦即对于周光嗣之奇才妙作全失其关键要害,而成为缀文凑句的俗文了。

现在我要提一个很有关系的文本问题,就是〖律X調陽〗四字,我此处特用〖X〗来表示的那个汉字,文本上就发生了歧异,不少书家把这句写成了〖律呂調陽〗,这个〖呂〗字是错误的,本来应该是〖律召調陽〗才符合史实。

这个错误,不要说一般的学书者,就连大名家如我们素来敬仰的于佑任先生,也把〖召〗

写成了〖呂〗字,这对后学影响却不可低估。

所以我不讳直言,特为提出,请方家评议。

原来,周兴嗣这们奇才的奇文,那章法结构是特别谨严而清楚的:

由首名〖天地玄黄〗起,一直到〖律召調陽〗句,这一段是讲天文历象、阴阳气候,而人们常用的〖气候〗一词,究为何义?

就要从〖律召調陽〗这四个字来寻求本来的正确解释。

现代之人都知道,自然科学,科技研究,特别注重实验这一手段,没有实验,就没有结果资料可为定论。

那么,我们中华古代科技讲不讲〖实验〗呢?

告诉你吧:

那太讲实验了,那办法太高明了。

这儿的〖律召調陽〗就是一个极好极典型的实例。

中华古代很早就认识阴阳二气的妙理,认识到:

岁月过到了冬至那一天,阴气达到了最终点而转生出阳气的开端来。

这个认识正确吗?

古人就做实验来证明了,他们的办法是用音乐上定律的六个管子,里面都盛上非常容易飞动的葭莩灰,把这六个管子埋在地下,等到冬至这天,把第一个管子启开一看,那葭莩草灰就被阳气冲动而涌出了管子口,证实了就在冬至的当天,阳气虽然还很微弱,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萌动转化的微妙现象。

古人把这种实验阳气的办法就叫做〖候气〗,我们直到后来所就的〖气候〗一词就是由〖候气〗的实验延续下来的。

这儿,还得让我加强说明:

第一,古人文字特别注重我们中华汉字的最大特点,即要讲究对仗。

你看,上句是〖閏餘成歲〗,下句才是〖律如調陽〗,这都有严格的对仗规定。

〖閏〗和〖律〗是相应的名词。

第二字上句用〖餘〗,下句用〖召〗,这才是相应的〖虚字〗(略微相当于今日所谓动词是也)。

如果你写成〖律呂〗,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二字名词,所用的虚字对仗就给消灭了,那怎么能行呢?

第二,〖召〗就是感应的意思,由于阳气的萌动,而感动了管内的轻灰,所以这叫〖召〗。

你把〖召〗写成〖呂〗,这层道理又往哪里去寻找呢?

这就是学识未周,没有考虑汉字句法的对仗与实验的气候的大道理。

这样一来,对今后学子的误解误会就太大了,岂能不给以说明纠正?

末后,让我再举一个极好的诗例:

我们中华诗圣杜少陵的〖冬至诗〗,他开头写道: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回。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

〗(琯即管子的美称)请看,大诗人在冬至那一天作诗时,已然把这个〖律召調陽〗的妙理揭示无疑了,其表现得生动灵活,令人爱读喜诵,这都属于我们中

华大文化以内的知识,不可不稍加讲求,以免以讹传讹。

上文引及杜诗来佐证这个〖律召調陽〗的道理,因此不妨就杜诗的文采句意来补说几句,也可帮助理解。

〖律召調陽〗的实际意义是指冬至这个重要的日期。

古语云:

〖冬至大如年。

〗据元代人的记录,还能知道那时过冬至的仪式非常隆重,全家聚会,老辈坐在上首,子孙晚辈要依次行礼,祝老人家长寿……若明此理,方知杜诗绝非泛泛闲文琐事。

再者,杜少陵为什么用了一个〖五纹〗,又用了一个〖六琯〗,这是何意呢?

须知,我们文化上讲颜色,从来只重五彩,而不是现代常说的七色。

所以〖文章〗二字本义是〖五彩为纹〗、〖五音为章〗,文是颜色的事情,而章是音乐的事情,这个现在听起来新鲜的道理,古人不以为奇,今人懂得的却极少极少了。

说破一句吧:

中华本来的文章指的就是汉字文化的两大特色,汉字包含了彩,又包含音。

如果不讲究文采和音律,那么从根本上就算不得是中华的文章了。

那么,为什么又非是〖六琯〗呢?

这道理就在于中华古乐包含五音十二律,十二律分为阴阳各六律,习惯上首阳而次阴,所以冬至那天验的是阳气的萌动,当然只能用六个阳律的管做此实验,至于那六个吕管与阳气无关,所以《千字文》这一句里不可能出现〖呂〗字。

至于〖吹葭〗又是什么意思呢?

吹就是指阳气的升腾萌动,如同人吹律管一样,而〖葭〗是葭莩的灰,因为它是最轻微最易拂动的物质——懂了这些,你才加一倍感受到那个〖召〗字的道理,而不可能是〖呂〗字的异文、错写。

最后,寻二字致讹的原由,只不是过是古人书法上行草连笔之处将二字写得有某些相似,临写者粗心不查,心里先有了〖律呂〗这个成语,于是就此不再细想,竟致写作了〖呂〗,从此沿讹下来。

一部《千字文》从开端〖天地玄黄〗直到〖律召調陽〗为止,是讲天之时;从〖金生麗水〗到〖鱗潛羽翔〗,是讲地之利。

以下接的是〖龍師火帝,鳥官人皇……〗你看到这里,如果不会分析章法,也不细想内容,就会把〖鱗〗和〖龍〗联系起来,把〖羽〗和〖鳥〗联系起来,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非常合理,难道还有什么异说不成?

在这种地方就需要讲解者给多说上几句。

你刚才发现的联系之中已经伏下了巧妙而又矫健的笔法:

能把天时、地利、人文配合在一起顺流而直下,毫不见连

接痕迹或费力的周折。

我要说,这才是作者周兴嗣的绝特之大才,无以为喻。

要知道,他从地利转到人文,是以哪件事、哪句话作为〖暗渡陈仓〗的呢?

原来,就是〖龍師火帝〗。

乍看这四个字,以为就是讲鳞甲之事,那龙不正是在〖海醎〗之内吗?

错了!

错了!

这〖龍師〗二字,实际上是给你点明了中华人文的最早开端是伏羲圣人。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太昊氏以龙为纪,故为龙师〗,是为确证。

〖火帝〗者,是指祝融氏至神农帝都是属于〖火帝〗时期年代。

至于下句的〖鳥官人皇〗,《左传〃昭公十七年》有这样的记载:

〖少皞挚之也,纪于鸟为鸟师。

〗〖郯子曰:

少皞氏以鸟名官,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也。

〗此又〖鳥官〗一词的确证。

地之利那一节文字不多,内容精炼。

然而,地的最贵重的物产首先就是金、玉二者,所谓〖精金美玉〗,自古成为配偶。

然后,举的宝剑明珠内中已经包含人类科技加工制做的成份——没有冶炼铸造技术就不会有宝剑的诞生,此为大关键。

此后忽又转到〖菓〗和〖菜〗的四种名称,这不太简单了吗?

这里需要我重说一遍:

此乃受到了限定的零散单字组成文词的局限,在那一千零散字中只能找到〖李〗〖柰〗〖芥〗〖薑〗四种,因此不要误会古代真是以这四种为最珍贵,那就不是领悟而死句了。

这一道理我只再重复一次,以后就不要再去以寻常的道理去苛求《千字文》了。

〖海醎河淡,鱗潛羽翔〗,这儿就发生了修辞学上的一种讲究了:

以〖鱗〗概括水中的鳞甲动物,以〖羽〗代指空中飞翔的禽鸟类动物,这叫以部分代全体的修辞手法。

明白此理,往下读时,也还会遇到道理与此相同的字句章法,我也不再重复讲解了。

概括一下:

开端的两节讲天之时与地之利,这可以借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真是先后辉映,各显其才。

我们后人温习、吟诵一下,会感受到多么大的文学和美学的享受啊!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棃首臣伏戎羌

遐迩壹體率賓歸王鳴鳳在樹白駒食塲化被草木頼及萬方

(注:

简体字为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如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树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自〖龍師火帝,鳥官人皇〗为始,直到〖化被草木,頼及萬方〗为一大段,所讲全是三皇五帝的功德教化,内中除了历史的叙述,也包括了中华之民对于君主的人品、作风等等勾勒的一种理想的标准,同时,也展开了中华民族大文化的高度发展与终极的愿望。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讲的正是〖三皇〗的史前故事传说。

〖龍師〗代表伏羲时代(包括娲皇在内);〖火帝〗代表神农、炎帝为帝皇的历史阶段;然后一笔落到〖人皇〗身上——人皇者何也?

即轩辕黄帝是也。

到了黄帝时代,我们上世的文明文化基本已然有了全面的规模和组织。

《千字文》作者周兴嗣大师对此只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文字,二是衣裳,此二者真是重要之中更为无比的最大发明创造。

关于中华文字的开始,显然比黄帝时代要早得多,考古实物证明了此点。

自古以来大家都说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这种认识并不算错,但实际上那是仓颉首次把历来的文字、符号、标记等等作了整理、编排等,而同时也就有了当时新的发展前进。

至于衣裳也归功于人皇者,也是大家习知的历史知识,即黄帝之妃螺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于是,纺织成最早的丝织品——从此,这才摆脱用兽皮、树叶等遮蔽身体的半野蛮状态,人,这才显露出与禽兽不同的文明形象。

此二大功德都是划时代的无比重要的贡献,因此,中华崇拜黄帝的思想是永恒的,无可替代的。

《千字文》讲到〖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这还都是文明文化阶段。

接下去〖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却顺势转到政治体制上来了,这已然进入了〖五帝〗的历史阶段。

〖五帝〗者:

尧、舜、禹、殷、周。

夏朝末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昏暴的君王,名字叫桀;商朝的〖湯〗把〖桀〗推翻了,建立了殷商新朝;殷商的末期也出现了一位更为著名的昏暴之君即纣王;周朝的武王,到了他治国的第八年上,又把纣王给推翻了,周朝从此天下大一统,历时八百载……所以,《千字文》所讲的〖弔民伐罪,周發殷湯〗之〖周發〗者,即指周武王,其名曰〖發〗;由于〖湯〗、〖發〗两位贤君推翻了暴主,这才有了〖革命〗这个词语,说得本是商朝推翻了夏朝,周朝又推翻了商朝,这两次重大改革叫作〖革命〗。

此词一直沿用到现在,可谓源远流长。

然后接云真正的贤君是怎样的呢?

他们坐朝理政,君问之于臣者不是琐碎、

功利等等,而只是咨询治国安民的大道理——古人之所谓〖道〗,是指包括天、地、人三才及万物的总规律、大道理,以〖道〗治国安民是最高的政策。

再看什么叫〖垂拱平章〗呢?

原来,〖垂拱〗是指帝王临朝,不论端立、端坐都是垂衣而拱手,姿态气度都是十分之庄重、敬谨,他并非只是一个发号施令者,即后世所谓的专制统治的〖主子〗(如到了清代,皇帝就是一位专权而发号施令的主子了)。

故《易系辞》云:

〖垂拱而天下治。

〗对于〖拱手〗,今日还可以参看石刻、年画、神像中的帝王神主都还是双手捧着一个玉硅,这便是拱手的最好形象。

〖平章〗一词,〖平〗要读作〖骈〗音,〖平章〗包含着参考、讨论、决策、处臵、措施等等为政的诸多程序手续。

总之,这八个字一方面是后世称颂感念好君主的美词;另一方面也就成为百姓人民对于君主的要求、希望,这应该是对从政者的品德之要求。

下面〖愛育棃首,臣伏戎羌〗,最重要点集中在〖愛育棃首〗四个大字上,〖棃首〗即万姓人民,对他们一是爱护,二是养育,这是中华古代政治思想的最简洁的总结浓缩。

〖臣伏戎羌〗在古代指的是部落分散之中有叛乱、破坏和平者,要设法使之平定,服从大体整局。

以上种种都能做到了,其良好的结果就会形成广泛团结,如四方宾客都来聚会在一个大合谐之下,这种局面才能叫做一个〖化〗字。

〖化〗者直到今日,你还会遇到〖感化〗、〖教化〗、〖潜移默化〗、〖造化〗、〖变化〗等中华特有的理念与词语,忘掉这一点,就会忘掉所有的一切努力和功能;而这个〖化〗的影响力量不但是人的事情,就连草木万物也会受到中华这种〖化〗的恩惠而变得更加茂盛美好。

这种崇高的〖化〗,不仅仅是一个小区域的良好环境,而是天下万方都所受惠的一种无形的共同前进的精神力量。

从〖龍師火帝〗到〖頼及萬方〗,这一整段重要无比,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

这就是几千或上万年的中华文化史,而周兴嗣却用极有限的零散字,组织表达的如此鲜明而生动,令人背诵下来会感到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一种美学,一种修养。

讲到此处,再回顾一下由天文讲到地文,由地文又转入人文。

讲人文暗分两节:

一节是说文明文化的进展,一节是讲政治体制的变改。

而结末却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愛育棃首〗,二是〖鳴鳳在樹〗。

上句表明所有文明政治等等,

其中心皆不离〖以民为本〗这个重大观念,其实,这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之所在。

那么,〖棃首〗是何意义呢?

〖棃〗有二种含义:

第一是〖众〗,民众这个意思由〖棃〗表出;而〖棃〗字本身又有〖黑色〗之意,所以〖棃首〗二字就是黑头发的广大民众是也(由此也证明了中华民族从人种学来讲,他的第一标志就是黑发),这是以人为本的爱民主义的基本精神。

顺从此义者,其国家必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太平快乐……反是者,就必然为昏君霸王,专门以享乐为己事而不知民众为何事。

再由〖鳴鳳在樹〗一句也就可悟《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的政治文化观念是归结到以周朝为基点核心。

大家皆知,周朝兴起的吉祥标志就是〖凤鸣岐山〗,这一点千万不要视而不见、知而不论,否则,也就谈不到六朝文士周兴嗣作《千字文》的主旨大义了。

盖此身髪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絜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

墨悲絲淬詩讚羔羊

(注:

对应简体字为: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淬诗赞羔羊)

从〖盖此身髪,四大五常〗,直到〖詩讚羔羊〗为止,这一段落转为写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质量、作风,都应该是怎样的呢?

《千字文》撰者为我们定下了这几条基本准则:

〖女慕貞絜〗不必多讲;〖男效才良〗却可以多说几句:

这儿的〖才〗不是狭义的文学艺术的才华、才情等等意义,而是一个人的天赋、智慧、特长,所谓〖才干〗是也。

译成白话就是:

做为一个男人、丈夫、汉子要有一点〖本领〗;〖良〗是质量、作为、情性的事情,总之,要向善,而除恶是其精神之所在。

后面一连串四句皆是《千字文》的精华,每句都是应遵循的格言或座右铭。

比较好懂的如〖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乍一听,容易理解为这是做人处事的世故〖圆滑〗作风,是一种庸俗的〖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可是,稍微深思一下就能明白,这两句话的价值并不在于此,它的真正教训是说:

你不要老是看到别人的短处,如果这样,人家的长处就会被你忽

略、埋没而不知吸取了(罔、靡,都是勿、莫、不可之意)。

所以,读古人之文要善于体会涵咏。

〖信使可覆,器欲難量〗,〖信〗,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一,信用、信义是常用的词语,你的言论、意见、契约、行动、责任、义务等等,你都要有承担、核正、考验的责任,这就是〖覆〗的意思。

因此,你就可以把〖信〗字理解为作人真诚的代词之意。

下面,什么叫〖器欲難量〗呢?

就是你作为一个人,也好比一个盛东西的容器要有涵量,不可狭隘,简单地说,就是做人应当〖有容为大〗,这个〖容〗又可以简明地理解为〖去私为公〗。

我这样简单一讲,大约就是最省事而避免繁琐的办法吧!

〖墨悲絲淬,詩讚羔羊。

〗讲这两句话,首先要辩明智永最初的原文。

按今传智永手记本作〖墨悲絲淬(左为氵,右为上九下十)〗分明无可疑义,而后来的也称为智永

本者却将〖絲淬(左为氵,右为上九下十)〗的〖淬(左为氵,右为上九下十)〗字都改成了〖染〗字,这

个问题需要研讨解说一下,但想要解说这个问题还很不简单:

一、智永最初手迹的墨书是左〖氵〗,右〖卆〗,这种写法本来就是书法者写〖士卒〗的〖卒〗字。

二、不能够分辨上九下十之〖卆〗字就是〖卒〗的写法者,认为是〖染〗字缺了一撇一捺,于是就找来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染〗字,把智永的〖淬(左为氵,右为上九下十)〗字改成了〖染〗字了。

三、其所以如此者,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淬〗字本来也有〖染〗字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