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2202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讲地球的运动课后巩固训练教师版

第3讲地球的运动

【课后巩固训练】——同步考查全面提升能力

【*基础达标训练*】

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C.东北方D.西北方

【解析】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的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

【答案】B

2.条件同上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11小时D.12月22日白昼时间甲地大于乙地

【解析】甲、乙两地角速度相同;乙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6小时左右;12月22日白昼时间甲地大于乙地。

【答案】D

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80°25′01″S,77°06′58″E)正式开站。

据此完成3~5题。

3.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  )

A.5时25分B.6时25分C.12时25分D.13时25分

【解析】选C。

根据中山站的经度可知,它位于东五区,该时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晚3个小时,因此昆仑站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月2日12时25分。

4.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

A.820千米B.1020千米C.1220千米D.1420千米

【解析】选C。

根据两站的经纬度可知,它们几乎在同一条经线上,两地的纬度相差约11°,根据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两地距离相差111千米可知,这两站的直线距离约为1220千米。

5.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  )

A.年降雪量较大B.气压较高C.年太阳辐射较强D.年均风力较小

【解析】选D。

昆仑站地处南极大陆内陆,受海洋气流的影响较小,故年降雪量应小于中山站;昆仑站的海拔较高,故气压较低;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的纬度较高,年太阳辐射较弱,且受极地东风的影响也较小。

读“夏至日四地昼长时数和正午太阳高度图”,完成6~7题。

6.图中标注有明显错误的一地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解析】选D。

图中④地昼长12小时,判断在赤道上,但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与题干中夏至日不相符。

7.当北京时间为8时45分时,①地正好日出,则①地的地理坐标是(  )

A.60°N、30°EB.45°S、30°W

C.60°N、75°ED.13°S、75°W

【解析】选A。

根据①地昼长18.5小时可知①地日出为2时45分,可求其经度为30°E,其正午太阳高度为53°26′,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得所在纬度为60°N。

读东半球部分图,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C地的昼长为8小时。

据此完成8-10题。

8.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A.23°26′S,0°B.23°26′S,20°W

C.23°26′N,160°ED.23°26′N,180°

9.此刻国际标准时间为(  )

A.0时B.12时C.13时20分D.10时40分

10.此刻全球两个日期的范围比是(  )

A.1∶17B.4∶5C.8∶9D.10∶17

某国际航班从罗马经18小时的飞行,于北京当地时间星期一17时10分安全降落在北京机场。

此时,飞行员看到一轮红日正在跑道西边的尽头。

据此判断11-13题。

11.飞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是下列四图中的(  )

【解析】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的时间是北京当地时间星期一17时10分,此时飞行员看到日落,说明北京所在的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且北京(约为116°E)正经历黄昏。

【答案】D

12.飞机从罗马(东1区)起飞的时间是当地时间(  )

A.星期一的18∶10B.星期一的12∶10C.星期日的18∶10D.星期日的16∶10

【解析】北京与罗马相差7个小时,当飞机在北京降落时,罗马当地时间应是星期一10时10分,中间飞行了18小时,故在罗马起飞时间应是星期日的16时10分。

【答案】D

13.飞机起飞时罗马正值(  )

A.多雨季节B.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C.夏季D.白昼最长的季节

【解析】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罗马是地中海气候,故此时罗马正是多雨季节。

【答案】A

读2008年某日我国四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及下图,回答14-15题。

地点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7∶18

16∶48

6∶54

15∶30

6∶36

16∶50

8∶24

18∶56

14.四点纬度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④③②①D.③②④①

【解析】由图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得出,①地的白昼时间为9时30分,②地白昼时间为8时36分,③地的白昼时间为10时14分,④地的白昼时间为10时32分。

表中数据昼短夜长,故为冬季。

北半球冬季,白昼越短,纬度越高,故纬度从高到低为②①③④。

【答案】B

15.此时,地球可能位于图中的(  )

A.1位置B.2位置C.3位置D.4位置

【解析】根据我国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看出我国此时为冬季;根据图中太阳位置可以看出1为近日点,此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故选A。

【答案】A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时,对采光条件有明确的规定。

下表反映了我国部分城市住宅对日照间距的要求(表中H为住宅楼高度,适用于住宅呈南北朝向的平原地区)。

据此回答16-18题。

城市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日照间距

24°45′

2.02H

40°28′

1.18H

35°21′

1.41H

26°36′

1.86H

16.在我国多数城市的居住建筑日照标准中,都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原因是(  )

A.冬至日气温低B.冬至日降水多

C.冬至日白昼时间最短D.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解析】我国大多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每年冬至日这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房的影子达一年中最长,因而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

【答案】D

17.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在满足采光要求的条件下,冬至日四个城市住宅日照时间最短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四城市中,甲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纬度最高,因而甲城市该日的昼长最短。

【答案】A

18.位于杭州(约30°N)的某住宅小区在规划建设两幢30米高的住宅楼时,其楼间距应不小于(tan35°≈0.7,tan45°=1,tan60°≈1.732)(  )

A.35米B.40米C.45米D.50米

【解析】冬至日时,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楼间距=H/tan36°34′,可计算出楼间距应不小于40米。

【答案】B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08年,我国恢复对东极—黑瞎子岛(大约一半)主权的拥有,是继香港、澳门回归中国之后,又一块游离多年的中国领土回归中国版图。

但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的地图上,“雄鸡”的鸡冠将被切去最东边的一个角。

如图:

材料2:

如下图,A、B在同一纬线上,黑瞎子岛处在C点,PA、PB是晨昏线的一部分,A点的时间为19点20分。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P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__。

(2)若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0度,则A点可能位于    附近。

A.东京B.喀什C.华盛顿D.罗马

(3)这一天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天下列现象哪些可信(多选)(  )

A.北极科学考察活动繁忙B.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法国境内的勃朗峰雪线下降D.新疆山麓牧场牛羊满山坡

20.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

A    ;C    。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    (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121.5°E,31.5°N)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

从    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    (北京时间)时达到上中天,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 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    地,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图中可知A一年昼长均为12小时,故为赤道,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故C为66°34′S。

(2)A地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全年不变。

(3)从A到D可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

(4)当B地昼最长时,即12月22日,上海市日出东南方,当上海(121.5°E)为12点时,求出北京时间(120°E)为11时54分,日落方位西南。

(5)A地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适合建航天发射场。

【答案】

(1)0° 66°34′S

(2)A 全年昼夜等长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4)东南 11点54分 西南

(5)A 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

21.深圳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予以解答。

遇到的问题

解答问题

(1)他们认为:

在一个窗户朝正南的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

你认为是否正确?

为什么?

(2)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冬至日旗杆影子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示意图”。

该图表达是否正确?

为什么?

(3)他们在进行图像转换时遇到了困难,请将下图所示内容按要求转绘在右图中。

(要求:

在下图中绘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部分,标出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

【解析】本题以研究性内容的形式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1)题,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的地区才符合要求,而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2)题,冬至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影子朝向相反,图中绘制正确;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旗杆影子指向正北,且影子应是一天中最短时。

第(3)题,绘制时应是北极圈以内极昼,且20°W位于昼半球最中央。

【答案】

(1)不正确;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夏至日前后,阳光不能进入房内

(2)不正确;正午旗杆影长短于日出与日落时旗杆影长

(3)见下图:

22.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

A     ;C     。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   (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121.5°E、31.5°N)这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

从    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    (北京时间)时达到上中天,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    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    地,理由是 。

【解析】

(1)从图中可知A一年昼长均为12小时,故为赤道,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故C为66°34′S。

(2)A地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全年不变。

(3)从A到D可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

(4)当B地昼最长时,即12月22日,上海市日出东南方,当上海(121.5°E)为12点时,求出北京时间(120°E)为11时54分,日落方位西南。

(5)A地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适合建航天发射场。

【答案】

(1)0° 66°34′S

(2)A 全年昼夜等长(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东南 11点54分 西南(5)A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

23.如图为地球某日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

读图,回答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    。

(2)此时,90°E地方时是   月    日时,北京时间是    时。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

A.45°E、135°EB.135°E、45°WC.60°E、120°WD.0°、180°

(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

A.90°W向东至180°B.0°向东至180°C.90°W向东至90°ED.0°向东至90°E

【解析】第

(1)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北极圈以内为极夜,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90°E为正午12时,日期为12月22日。

北京时间比90°E早2小时,此时北京时间应为14时。

第(3)题,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地方时分别为6时和18时,应该与90°E各相差90°,因此其经度分别是0°和180°。

第(4)题,此时上海是12月22日14时,与上海日期相同的地区是地方时0时所在经线以东到日界线(180°经线)之间的地区。

【答案】

(1)23°26′S(或南回归线) 66°34′N~90°N(或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2)12 22 12 14 (3)D (4)A

【*能力提高训练*】

读图,图中OP、EF为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的晨昏线,回答1-2题。

1.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6月4日7时B.1月4日7时C.7月4日19时D.2月4日19时

【解析】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间应该为1月初,OP为昏线,15°E的地方时是0时,此时北京时间为7时。

【答案】B

2.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④③②①B.①在②的西北方向,③在④的东南方向

C.此时四地白昼由长到短依次是①②③④D.①②位于西半球,③④位于东半球

【解析】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南回归线,因此③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根据图中的经度,可以算出②处的经度为105°E,并处于南半球,①为15°E,并位于北极圈上,所以推断出①在②的西北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在④的东南方向。

【答案】B

读经纬网图,回答3~4题。

3.设A、B两地沿纬线距离和A、D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  )

A.S1=0.5S2   B.S1=S2C.S1=1.5S2D.S1=2S2

【解析】A、D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距离约为111千米,即A、D的距离S2约为6660千米;A、B同位于北纬60°纬线上,在该纬线上,经度相差2°的距离约为111千米,即A、B的距离S1约为9990千米,S1=1.5S2。

【答案】C

4.若A、C两地同时位于晨昏线上,则一年中这种情形会出现(  )

A.1次B.2次C.3次D.4次

【解析】当晨昏线经过A、C两地且A、C之间为昼弧时,这种情况出现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直射点向北、向南移动时各出现一次;同理,当晨昏线经过A、C两地且A、C之间为夜弧时,也会出现两次。

【答案】D

下面甲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乙图为“此日P地太阳高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5-7题。

5.P点的地理坐标为(  )

A.70°S,90°EB.70°N,90°WC.70°S,90°WD.70°N,90°E

6.此时北京时间为(  )

A.m日22时B.m日16时C.(m+1)日14时D.(m+1)日8时

7.此日后一周内(  )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B.北半球昼短夜长

C.P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D.P地日出的时间变早

【解析】由题干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可知,与180°经线相对的经线为0°,地方时为0时,则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同时可知此图为南极俯视图,[(m+1)日向东跨越180°经线进入m日,可知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此图为南极俯视图]。

第7题,由乙图知P地出现极昼现象且P地12时太阳高度为40°,结合选项确定其纬度为70°S,并求得太阳直射点在20°S,根据自转方向可知P地经度为90°E。

第8题,180°经线地方时为12时,利用时差计算,北京时间为(m+1)日8时。

第9题,由P地12时太阳高度为40°,0时、24时对应太阳高度为0°,则太阳直射20°S,此后一周无论太阳直射点南移还是北移,都仍然在南半球,故北半球昼短夜长。

【答案】5.A 6.D 7.B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图,回答8-10题。

8.该地位于(  )

A.南半球温带地区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C.0°~23°26′N之间D.0°~23°26′S之间

【解析】选D。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

从图中看有两次太阳直射。

该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9.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B.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C.太阳直射赤道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解析】选A。

从图中看出P点正午太阳高度在两次极大值之间,且最小,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0.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Q点这一天的是(  )

【解析】选D。

Q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但Q点不在南回归线上,南极圈上不是极昼。

再从四个选项中的经度可判断D为南半球,故应为D。

11.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斜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横线阴影部分表示东半球,数字表示经纬度。

读图完成

(1)~

(2)题。

(1)此时,北京时间是(  )

A.12时20分B.15时20分C.8时20分D.18时20分

(2)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太阳直射点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B.北京的白昼时间比开普敦长

C.地中海沿岸正值多雨季节D.西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

【解析】第

(1)题,由图中横线部分为东半球,可知靠近180°经线的东西半球分界线应为160°E,由此判断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

160°E与昏线相交的地方时应是18时,故北京时间是15时20分。

(2)题,此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为(70°E,23°26′S),此时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地中海此时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

【答案】

(1)B 

(2)C

12.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A、B两地均处在30°N,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2)此时地球上除了作为日界线的180°经线东西两侧日期不同外,还有一条经线的东西两侧日期也不同,这条经线是    。

(3)该日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占全球(  )

A.一半多B.少于一半C.恰好一半D.没有任何地方

(4)赤道上西半球黑夜的经度范围是 。

(5)这天,赤道上日出时间是    时;北极圈日落时间是    时。

(6)有一架飞机从A地飞往B地,最短路线是(  )

A.一直向正东飞B.一直向正西飞

C.先向正北飞,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飞D.先向正南飞,过南极点后再向正北飞

(7)若飞机沿最短路线以111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飞往B地,飞机飞行了   小时(取整数)。

(8)若飞机从A地出发向南沿经线圈绕地球一周,途中经过的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    、    、 、    。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应为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由图中的晨线30°W向东推90个经度,可找到正午12时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即60°E,与60°E相对的120°W是夜半球的中心经线,即0时经线。

0时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可进一步推出与北京同一日的范围是120°W~0°~120°E~180°,得出(3)题答案。

赤道上黑夜范围是150°E~180°~30°W,可知赤道上西半球黑夜的范围是160°E~180°~30°W。

此图全球昼夜平分,任何地点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A点和B点在同一经线圈且在北半球,根据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两点地球大圆上的劣弧可知(6)题答案。

一个纬度差的长度约为111km,从A到B共飞行了120个纬度,可得出(7)题答案。

第(8)题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答案】

(1)(0°,60°E) 

(2)120°W

(3)A (4)160°E~180°~30°W

(5)6 18 (6)C (7)12

(8)中国 印度尼西亚 巴西 俄罗斯

【*拓展冲刺训练*】

如下图为地球公转情况,虚线为极圈和回归线,EFG为晨昏线,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所反映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前后B.6月23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解析】 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则图中中心点为北极;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则太阳由公转轨道一焦点向外照射地球,图中EFG为晨昏线,即图中昼部分为G向东至E部分,则北极圈内为极夜。

【答案】 D

2.一年中当甲、乙两地昼长的差由最小逐渐增大时,则下列现象一定不存在的是(  )

A.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开始减小B.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C.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异逐渐减小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解析】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甲乙两地昼长差为0,达最小值;此后,无论太阳直射点向南或向北半球移动,甲乙两地昼长差都将增大。

【答案】 C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图1为“‘嫦娥二号’卫星飞行轨道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不包含图1所示天体系统的是

A.总星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太阳系

4.“嫦娥二号”发射期间,地球位于图2的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D.④—①之间

【答案】3.C4.A

下图表示6月22日三个不同地点的日出时刻与日照时数之间的关系,且这一天①②两地同时日出。

读图,完成5-7题。

5.与②③两地相比,①地日出早,但日照时数最少,原因可能是(  )

A.纬度因素B.大气环流C.经度因素D.天气状况

【解析】 ①地日出时刻为2时,其理论日照时数应为(12-2)×2=20(小时),但实际日照时数只有8小时,结合选项可知其原因只能是天气状况,如多阴雨天气。

【答案】 D

6.①地位于②地的(  )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7.3月21日,当②地日落时,①地的地方时为(  )

A.16时B.17时C.19时D.20时

【解析】 ①②两地地方时相差2小时,故当②地日落时(地方时为18时),①地的地方时为16时。

【答案】 A

下图是某日北半球某纬线上不同经度的太阳高度示意图。

读图回答8-11题。

8.此刻,北京时间是(  )

A.3: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