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2236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 学案2 地图.docx

第一单元学案2地图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学案2 地图

[目标定位]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测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以及五种主要地形。

3.掌握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方法。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公式:

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

(2)大小:

若用分数表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①。

(3)表示形式:

②、文字式和线段式。

2.方向

(1)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③。

(3)有经纬网的地图:

纬线定④,经线定⑤。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二、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如下图所示)

(1)等高线:

图中各条实线,是海拔相同的点的连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部位

A

B

C

D

E

F

G

地貌

山顶

山脊

缓坡

陡坡

鞍部

2.地形剖面图:

直观地显示某条剖面线上⑧和⑨状况。

【问题思考】

1.将一幅地图的比例尺缩小一半,则图幅面积应为原来的多少倍?

2.在下图中,甲、乙两点的海拔分别为多少米?

二者的相对高度为多少米?

3.如何确定下图中闭合等高线中心A、B的海拔高度?

 

探究点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运用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

为什么?

(2)若该区域计划建一水库,坝址应选在A、B、C中的________处,为什么?

(3)①处陡崖顶部海拔约为________米,陡崖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反思归纳】

1.判断坡度陡缓:

①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坡度越;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②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等高距越,坡度越;③不同图中,等高距相同,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

2.开辟梯田的条件:

开辟梯田应考虑、等条件。

3.水库坝址选择的条件:

修水库的地形条件是河流的上游山区并具有“”的地形区。

“肚子大”利于储水,“出口小”利于建坝。

4.陡崖高度计算方法:

(n-1)×d≤陡崖高度<(n+1)×d(其中n为相交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探究点二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读材料,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迎接2011年新年旅游旺季的到来,我国南方某市进行旅游调查后计划在本市某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材料二 旅游规划图

(1)在观景台M、N间修建一条“森林氧吧路”,在Ⅰ、Ⅱ两种方案中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

(2)在观景台M处能否观赏到山下的湖泊全景?

试作图说明。

 

【反思归纳】

1.等高线地形图中,路线选择原则:

山区修建公路要遵循沿修筑的原则,选择坡度、距离、的线路。

2.通视的基本条件: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来解决。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填可或不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

(填可或不可)通视。

3.判断所绘地形剖面图是否正确的方法:

抓住剖面线的、、经过的

和、的海拔高度、相对位置来综合分析。

一、选择题

                  

(2011·珠海模拟)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  )

A.比例尺甲大于乙B.甲为地图,乙为景观图

C.比例尺均为数字式D.乙图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2.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

其方向是先正北后正东

B.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375千米,与农业实验区相距约580千米

C.火车站位于科技园的西南方向

D.若比例尺放大1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2倍

下图是“某湿润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可能形成瀑布的地点是(  )

A.甲B.乙C.丙D.丁

4.图中两地间能够开凿渠道自流引水的是(  )

A.从乙到丙B.从丁到乙C.从戊到甲D.从丁到戊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5~6题。

5.图中M处地形的海拔最高点与甲城镇的相对高度以及M处最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为(  )

A.508米 跳水运动B.264米 飞行运动

C.198米 滑雪运动D.369米 攀岩运动

6.若在A处建火情瞭望台,不能观测到的地点是(  )

A.图中两城镇B.隧道口F处

C.陡崖的崖顶D.山坡D处

(2011·湘潭质检)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有一公路沿河兴建。

据图回答7~8题。

7.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A.西北向东南流B.东南向西北流

C.东北向西南流D.西南向东北流

8.若河水暴涨,最可能被水冲毁,使行车受阻的路段是(  )

A.甲B.乙C.丙D.丁

(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9~10题。

9.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线B.KMOP线C.KMNQ线D.KRQ线

10.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

合理的路线是(  )

A.KRQPT线B.KMNQPT线C.KLOPT线D.KST线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日本有观测史以来同时也是世界观测史上震级最高的地震——里氏9级地震。

读图完成11~12题。

                  

11.地震源位为于北京的(  )

A.东北B.东南C.正东D.西南

12.中国援助的救灾物资由北京机场运往地震灾区,其最短航线的航向是(  )

A.飞向正东B飞向东南

C.飞向东北D.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白水河干流的流向为__________;甲村与龙山之间的温差范围是__________。

(2)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3)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说明甲、乙两村所处位置的相同点。

(答出三点即可)

(4)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B、C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有人建议将出发地点设在A点。

你认为是否合理?

并简述理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

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使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

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能力培养

(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该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已有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

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呈现方式)和内容(考核重点)建立正确的联系。

(2)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认识”和“说明”是试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它决定了应用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角度、广度和深度。

(3)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很多问题多采用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形式,比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要运用多种知识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技巧】

要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

既要认识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又要认识不同地理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2)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迁移、重组,形成具有综合思维价值的知识新体系。

(3)以常考知识为依托构建考点模块

对高频知识或问题要善于归纳和整理,并进行有效地开发、分解或聚合,形成多用、常用的答题“模块”。

(4)针对现实问题整合文科综合知识

结合当前的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等实际问题进行知识组合,将书本知识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体现政、史、地三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行规范的针对训练

通过仿真训练总结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经验,摸索、感悟并形成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技巧规律,从而更加自如娴熟地调动和运用知识,提高单位时间的解题效率。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地图三要素、面积估算、陡崖高度计算

地貌类型判读及描述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通视问题

答案

课前准备区

1小②数字式③北④东西⑤南北⑥山谷⑦陡崖⑧地势高低⑨坡度大小

问题思考

1.比例尺缩小一半,为原来的1/2,图幅面积应为原来的1/4。

2.甲的海拔为1500米,乙的海拔为500米。

二者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3.A的等高线数值比100米还要低,但不会低于0米,即“小于小的”。

B的等高线数值比200米还要高,但不会高于300米,即“大于大的”。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乙。

乙处坡度比甲处平缓,且靠近河流,灌溉方便。

(2)A 洼地的河流狭窄出口处,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

(3)300~400 50~150

反思归纳

1.密陡大陡

2.坡度灌溉水源

3.肚子大,出口小

探究点二

(1)Ⅱ方案 充分考虑了坡度条件,走向尽量与等高线平行,使道路坡度小,施工难度小;通行较为轻松和安全。

(2)如下图,由剖面图可知,由于视线阻挡,在M观景台不能看到湖泊全景。

 

反思归纳

1.等高线平缓较短弯路较少

2.地形剖面图山地或山脊可不可

3.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

课后练习区

1.A2.C3.B4.D5.D6.B7.A8.C9.B 10.D11.B 12.D

13.

(1)自东向西 3℃~4.2℃(3℃

(2)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

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为谷地,地势较低。

(3)①海拔高度在300~400米之间;②位于山麓谷地中;③有河流流过;④位于白水河北岸。

(任答三点即可)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以下为两组答案:

①合理。

理由:

两条线路的水平距离相近或实际距离相近,攀登的相对高度相同或两山海拔高度相近。

②不合理。

理由:

C线路等高线比B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

14.

(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

乙路段。

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2)东北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发生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南偏西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坡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发生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