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2386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docx

河北衡水中学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精品解析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班别、座号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选择题务必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纸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修正带或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

“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

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

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

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

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

义与悌更是紧密联系。

“义之实,从兄是也。

”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

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义的内容和要求。

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唾手可得,故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者也”。

  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

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

弟弟要时刻为兄长考虑,日常中尊敬顺从兄长。

兄姐要用“友”回报“悌”,关心爱护弟妹。

在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甚者有十世同居,几千人吃一口大锅饭,而不闻争吵之声。

即便兄弟成年后分家,悌友的思想也为财产划分添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

分家之后各支仍旧相互扶持,荣辱与共,兄姐弟姐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守其道,各安其分。

与强调父子关系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

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

悌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

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情冷淡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缺乏兄弟般的热情,而习惯用冰冷的利益衡量人际间的关系所致。

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端。

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

 

                     ——摘自丁成际《悌之道》(《光明日报》2020年3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女对父母的孝和兄弟姐妹间的悌“一纵一横”地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

  B. 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

  C. 在当今社会中,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D. 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悌道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能建立融洽社会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以《论语》和孟子的话说明了“悌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悌文化在中国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联系社会人情冷淡的反面现实,论证了悌文化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的观点。

   D.在论述悌文化的作用与重要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在弘扬悌道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具有辩证的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兄弟睦,孝在中”,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因此,“悌”与“孝”联系紧密。

   B.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只要做好了孝悌,就能顺其自然地做到仁义礼智。

   C.今天,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的对象也应该由兄弟姐妹扩大到陌生人。

   D.因为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弘扬悌道时走向极端,效果会适得其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

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垃圾在不分类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和焚烧。

然而,填埋浪费土地资源,产生有害渗滤液,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焚烧会产生有害的灰渣和气体。

那些未经安全处理的垃圾,兜兜转转,甚至可能回到我们的身体内。

美国CNN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在他们体内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塑料类型。

当我们还在为站在食物链最顶端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链条的底端早已一片疮痍。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所以,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更是在自救。

有分类,才可能更好地无害化处理。

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

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9年过去了,收效甚微。

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速达成的。

         (摘编自新浪微博2019年8月21日《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材料二

 

  1962年,林恩(LynnW.R.)提出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其中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

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处理比例为2.3%,卫生填埋处理比例为55.9%,焚烧处理比例为39.3%,生物处理比例为2.5%。

     (摘编自《垃圾处理与利用的“金字塔”层级》,《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三

  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

减量化要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产品废弃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例如通过减少材料用量、降低重量和缩小体积等一系列手段减少产品废弃后的生活垃圾产量。

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通过缩减不必要的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以及尽可能重复利用产品等策略,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例如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金、银、铜等金属资源,废弃塑料进行再生和建材化处置,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和厌氧发酵等生物处理回收有机肥和生物燃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

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

    (摘编自杨建新《生活垃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四

  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只有精细化管理,该国家和地区方能进入先进社会行列。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

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开始于1904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

从前端收集到末端处理,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

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

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

如果乱丢垃圾,很可能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罚款可达1000万日元。

       (摘编自汪中求《垃圾分类背后的真相》,《企业管理杂志》2019年7月)

4.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中,“减量化”在最顶端,具有最高综合效益;“简易处置”处于最底层,对环境影响也最大。

   B.依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约95%都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式,已基本实现“无害化”。

   C.“减量化”意味着先从源头减量,在产品设计、生产时就要考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后续消费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D.我们要坚持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对其中可以成为资源的部分尽可能地提取、回收、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循环使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垃圾处理方式和分类意识还处于落后阶段,因而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B.“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是说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参与垃圾分类管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C.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由此可见,垃圾和资源可以相互转化,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

   D.垃圾处理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对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国家和地区进入社会先进行列的前提。

6.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

  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汁老旺说:

“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

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

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年10月25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

“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

”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

“那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

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

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

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

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

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

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今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日。

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

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

“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曾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

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

“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然一笑说:

“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干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

”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多次写到曹老师领着学生打柴的场景,表现了瓦村的偏僻贫穷,塑造了曹老师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献的形象。

   B.“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既展现老旺这个农民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更为了表现百姓对政府毫无保留的信任。

   C.“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这里的神态描写说明老旺一夜无眠,终于做出捐款决定,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后矛盾,但也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

   D.小说构思精心而又巧妙,大多情况下,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旺的视角,视角的变换使人物塑造更富立体感。

8.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

“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

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

僦,运送。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B.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C.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D.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十八岁成年加冠时起的,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武帝,指武皇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在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武功。

开疆扩土,发动战争,如汉武帝。

   C.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D.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庄热衷交朋结友。

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郑庄推荐贤士能人。

每次上朝,向皇上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黄老之说。

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生活清廉节俭。

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2)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黾勉:

勉力,尽力。

   仰止:

仰望,仰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而竟然“不遇”,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

   B.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

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

   C.“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这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

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

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

这里不是正面去写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

   D.“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成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表明了作者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

15.本诗最后两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很有深意,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明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

  

(2)古人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荀子·劝学》中             ,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本题共3小题,9分)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理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_____。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_______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________,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曼延  重复  层出不穷  责无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