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2662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docx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1

001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犁耙,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野兔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宋人为什么不会再得到兔子?

追根溯源:

走,属于会意字。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

合起来表示人在跑。

本义:

跑。

趋也。

释名曰:

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释义:

1、逃跑。

2、往。

3、泄漏。

4、丧失,失去。

5、步行。

6、遵循;沿着。

7、拜访,访问。

8、死亡、逝世。

知识拓展:

“走”、“行”、“跑”改变了名称?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表“行走”.义原先是用“行”,表“奔跑”义用:

“走”,后来,在表“行走”义上“走”替换了“行”,在表“奔跑”义上新产生的词“跑”替换了“走”。

换句话说:

“走”卸去了“奔跑”义以后,承担了“走路”义。

 

002

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

“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

“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

一猴子死了,被带到地府见到了冥王,求冥王让他转世为人。

冥王说:

“想要做人,就必须把你身上的毛拔干净。

”说完就叫夜叉动手拔猴子身上的毛,只拔了一根,猴子就忍受不了拔毛之痛,冥王笑着说:

“畜生,看你连把根毛都受不了了,要怎么做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方拔一根()

(2)既欲做人()

(3)拔之()(4)不胜痛叫()

2.翻译画线句子。

 

3.文中有一成语是,它的意思是:

追根溯源:

(会意。

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

本义:

吃罢,吃过)

⒈尽,完了,终了:

语未~。

食~(指日蚀、月食的蚀尽)。

⒉副词。

已经:

~成事实。

~往不咎。

不知东方之既白。

——宋·苏轼《前赤壁赋》

公(袁可立)既用,久踬复起。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⒊副词。

不久,后来:

~而缝合。

⒋连词。

常跟"且"、"又"、"也"等连用〈表〉两种情况并存:

~矮且小。

知识拓展:

“即”和“既”的区别

即,会意。

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

本义:

走近去吃东西。

即和既,音不同,“即”读jí,“既”读jì;形有异,“即”右从“耳刀”,“既”右从“无”)

慧眼识别:

一触发往不咎非此彼一言出,驷马难追

成事实招之来有错改来之,则安之

若若离得利益兴表演可望而不可

003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

①长:

做首领。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

(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

(4)故遂与之行: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根据故事内容给题目写出相应的成语。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追根溯源: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

“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

婴儿

(2)对人的称呼:

男~。

妻~。

士~(读书人)。

舟~(船夫)。

才~。

(3)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孔~。

先秦诸~。

(4)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5)地支的第一位,属鼠:

~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知识拓展: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

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五个等级。

有趣的是,同是表字“子安”的可查到有三人:

西晋的成公绥、唐代的王勃、清代的魏秀仁;北周的王褒与西汉的王褒不但同姓同名,而且表字都是“子渊”。

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杜甫:

字子美,唐诗人。

苏轼:

字子瞻,北宋文学家。

唐寅:

字子畏,明画家、文学家。

004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1)“何不试之以足?

(2)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拿到了鞋子,才说:

“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

”于是返回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

“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

” 他说:

“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通

(2)反归取之通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

(2)何不试之以足()

(3)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1)

(2)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追根溯源: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

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

“~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

“吾欲~南海”。

知识拓展:

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如何区别?

(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005

薛谭学讴ōu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未穷青之技()

(2)秦青弗止。

()

(3)响遏行云。

()(4)薛谭乃谢求反()

2.翻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追根溯源:

1.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

~恩。

致~

2.认错,道歉:

~过。

~罪。

3.推辞:

~绝。

闭门~客。

4.凋落,衰退:

~顶。

~世(去世)。

凋~。

新陈代~。

5.告诉,询问:

“使人称~:

‘皇帝敬劳将军。

’”

6.逊,不如:

“锦江何~曲江池?

7.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8.姓。

知识拓展:

否定副词有哪些?

“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和弗:

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例如: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

2、毋(无)和勿:

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或“别”。

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

3、未:

表示对尚未实行的某种动作、行为或状况的否定。

例如: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左传·僖公22年)君未知战。

(左传·僖公22年)

4、非和否: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

孟子曰: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

“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

“否。

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否”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

例如:

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

(左传·襄公30年)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李斯·谏逐客书)

006

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

“弗知也。

”关尹子曰:

“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问: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

“知之矣。

”关尹子曰:

“可矣,。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①列子:

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

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

译文:

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

关尹子问:

“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说:

“不知道。

”关尹子说:

“还不可以。

”(列子)回去后再练习了三年,又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

“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说:

“知道了!

”关尹子说:

“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

不只有射箭是这样的,治国修身也是这样。

所以圣人不关心存亡,而关心为什么会这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请于关尹子()

(2)对曰()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追根溯源:

1.以为…对;同意广以为然。

——《史记·陈涉世家》又如:

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

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2.但是,然而[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唐·柳宗元《黔之驴》

3.是,对子曰:

然。

——《论语·阳货》

4.如此,这样,那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5.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

5.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康肃忿然曰。

——宋·欧阳修《卖油翁》

知识拓展:

 

守株待兔

1.

(1)跑

(2)放下(3)希望(4)自己

2.A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薛谭学讴

1.

(1)尽

(2)不,没有(3)阻止(4)道歉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再也不敢说要回家。

3.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八)一毛不拔

1.

(1)才,刚;

(2)已经;(3)代词,代“猴毛”;(4)忍不住

2.看你一毛不拔,又怎么能做得人?

3.一毛不拔;原意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出来,形容十分吝啬自私。

狐假虎威

1.

(1)不

(2)跑(3)你(4)因此

2.

(1)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

(2)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

3.狐假虎威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被假象迷惑。

郑人买履

1.

(1)坐-座

(2)反-返2.D

3.

(1)尺码

(2)履(3)到、往;尺码

4.

(1)(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

(言之成理即可)

列子学射

1.

(1)请教

(2)回答

2.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

3.说明了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根据语法作用,古代汉语副词可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

各类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

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

这些较容易理解,但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

“稍微”、“略微”的意思,如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颇:

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

如“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另一个意思是“稍、略”。

如“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

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2年)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

(汉书·元帝纪)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如: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离娄上)3、仅,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时,古今是一致的。

如: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史记·乐毅列传);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以表示“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一般只用在数目字前面,读去声。

例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三、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如:

“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适”等表示正在进行;“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表示经常发生;“稍”表示缓慢地发生变化等等。

1、曾:

作副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时间,相当现代汉语的“曾经”。

如: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孟尝君列传)一是表示情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居然、竟”。

这种用法今天已经消失,值得注意。

例如: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2、尝: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曾经”。

例如: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四、情态副词(有的教材把表示语气的副词另立一类,叫语气副词。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

和现代意义差别较大的有

五、

六、

七、4、非和否:

“非”和“否”都是特殊的否定副词。

“非”所否定的不止是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

例如: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韩非子·五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前例是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后例是否定叙述句中的谓语,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

“否”也是一个用法特殊的否定副词,它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相当于“不”或“不是的”。

例如:

孟子曰: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

“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

“否。

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否”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

例如:

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

(左传·襄公30年)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李斯·谏逐客书)

六、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副词,一般是从动词虚化来的。

表敬副词可以分尊人和自谦两类。

1、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等。

下面各举一例: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韩信曰:

“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辛为信谢项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史记·苏秦列传)太后曰:

“敬诺。

年几何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君惠吊亡臣,一重有命。

(国语·晋语二)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

(左传·成公13年)子,一国太子,辱在此。

(史记·晋世家)2、自谦的表敬副词,常用的有“窃、忝、猥”等。

例如: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李斯·谏逐客书)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战国策·赵策4)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

(后汉书·史弼传)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

(后汉书·杨赐传)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还有一类指代性副词“相”和“见”是两个特殊的副词,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意义上指代宾语,动后面语不再出现。

相:

1、作一般副词用,表示互指。

表示“互相”: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递相”: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2、作指代性副词用,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指代第一人称: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指代第二人称:

若望仆比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不相师,即不以你为师)《报任安书》指代第三人称: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相恤,即救助他们)《论积贮疏》见:

、1、作助动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被动:

人皆以见侮为辱。

《荀子·正论》2、南北朝以后,用作副词,在动词前,表对我怎么样: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见丁宁,即叮咛我)《孔雀东南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