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2722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

Teachingplanofyouduoduo(Volume1)ofMathematicsforgrade3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2篇

前言:

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

【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

2、篇章2:

北师大版数学第5册第三单元有多重教案

篇章1: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

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

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

(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

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

(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

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

用手去掂一掂。

生2:

用秤去称一称。

师:

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

(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

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

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

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你们认识台秤吗?

(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师:

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

(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

)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

小组汇报。

师:

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生1:

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生2:

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师:

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千克。

师:

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生:

没有,我们看到了“kg”。

师:

“kg”就是……

生:

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

kg。

(2)掂一掂。

师:

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

感觉怎么样?

生1:

很重。

生2:

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师:

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苹果。

师:

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师:

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

师: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生1:

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

生2:

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

师:

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生1:

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生2:

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

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

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师:

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

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师:

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

你们认识体重计吗?

(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师:

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

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

(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师:

我们来称一称。

(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结果是1?

?

1克,教师板书:

克和g。

(2)掂一掂。

师:

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师:

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

生1:

我的铅笔头。

生2:

一片药。

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

“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

”另一生吴瀚反驳道:

“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

”张说:

“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

”吴又反驳道:

“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

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师:

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

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

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

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小组1:

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组2:

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

小组3:

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

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

师:

今天你们开心吗?

有什么收获呀?

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

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

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

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

“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

此外,情境贯彻于这一节课的始终。

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师设计了“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2.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要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教学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如:

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明确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组内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这就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实践的全过程。

整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

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搭设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才有机会去表现;才会感觉学习很轻松,思维得到了解放,也有胆量设疑、有信心回答问题,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

3.适时的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在进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的活动时,有两名学生因为扣子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争执时,教师及时地鼓励他们探讨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的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

”这个讨论原来是设计在最后讨论的,在这里教师并没有按着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设计)。

学生在讨论时有点杂乱,有的认为铁重;有的认为同样重,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给“扣子”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中还要增加一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特别是同伴之间的评价,这对每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应该及时总结,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案例点评〗

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这节课是成功的。

从教学设计看,教师能够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自制的两个相同的小盒子让学生猜轻重等。

另外,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始终处于极为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有序地合作交流,自主地思考探究。

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有关轻重方面的知识,在掂、称、估、找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篇章2:

北师大版数学第5册第三单元有多重教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

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有多重(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

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

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

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践活动

我的

体重同伴的体重一个

土豆我的

书包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

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