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2807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十五从军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五从军征.docx

《十五从军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从军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五从军征.docx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冢(zhǒng)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舂(chōng)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作品鉴赏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

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

”,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作品鉴赏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了时空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之情,发出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骑(jì)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敕(chì)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作品鉴赏

《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白氏长庆集》组诗中的一篇。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

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

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作品鉴赏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

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作品鉴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译文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却是那么的憔悴。

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泊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

既然我那么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

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

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

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

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

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

(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

作品鉴赏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因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这样的浩叹!

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

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04年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

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暴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2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

原文: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释义:

1、选自《孟子》。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2、景春: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

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张仪:

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3、熄:

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5、居天下之广居:

(1):

居住。

(2):

住所。

广居、正位、大道:

朱熹注释为:

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6、得志:

得,实现。

7、与民由之:

由:

实行。

之:

代志向。

8、独行其道:

道:

原则,行为准则。

9、富贵:

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

淫:

使······扰乱。

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10、贫贱不能移:

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操守。

形容意志坚定。

移:

使······改变。

11、威武不能屈:

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

意思是:

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

形容不畏强暴。

威武:

威胁暴力。

屈:

使……屈服。

译文:

景春说: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读解】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

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

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

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

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名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名句赏析:

  “贫贱不能移”,更通俗的表述应该是“贫贱不能放弃”。

不能放弃的是什么?

是人的理想、道德和一切做人的准则;这是多少年来穷人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多少年来穷人给自己的道德筑下的“防洪堤坝”。

所谓“防洪堤坝”,意味着假如没有这么一道堤坝,人就控制不住自己会被卷入滚滚洪流。

  “贫贱不能移”的真正意思是在告诫穷人:

贫贱是很容易移的,恰如“富贵不能淫”实际上富贵是很容易沾染上淫的恶习一样,贫贱很容易使人将贫贱当作不可替代的理由,放弃理想、放弃道德、放弃一切做人的准则。

社会上几乎所有的负面形象,都源自于贫贱。

乞丐为了钱可以放弃尊严,亡命之徒为了钱可以放弃人的进化。

他们几乎都是穷人,都是抵御不住贫贱的冲击而“放弃”的人,他们的行为也恰恰印证了一句老话: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但是更多的穷人没有放弃,“人穷志不穷”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古往今来,伟人的故事,几乎就是穷人矢志不渝的故事。

他们所印证的是:

贫贱不是放弃的必然前提。

  但是这两大类人都只证明了一半,而又混淆了另一半:

贫和贱看上去很像是一回事,却不是同一个概念。

贫一定是贱的前提,但是贱不一定是贫的结果。

  贫,上面是“分”,下面是“贝”,“贝”是古代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那当然是缺少财物以至于贫困了。

贫是一种与富相对的生存状态。

方志敏曾经写下不朽的《清贫》,他是将贫理解为一种精神的财富。

  贱,与贵相对,它不是生存状态而是生存档次;贱的本意是“价格低”,也可以理解为地位低下,人格卑鄙。

  一个人可以贫却不可以贱,但是贫很可能就是贱的母亲。

因为贫所以贱,因为贱所以移,因为移所以不贫,因为不贫,所以更贱。

这一连串因果关系,就像是一块强力磁铁,吸引着所有穷人陷入它的魔圈,而且也确实很多的穷人陷了进去,于是有一种穷人让我们肃然起敬,那就是坚定不移的人。

富贵不能淫:

这是“仁”、“义”,也是“智”。

富贵了也应该要仁爱,不能过于奢侈享乐,要多去帮助别人,不能为富不仁。

说它是“智”,是因为它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为富不仁的人是不会长久富贵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整齐的排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改变,自己的立场、志向决不会转移。

这句话被古代无数文人、士大夫奉为人生准则,成为立志、律身的名言,成为许多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座右铭,至今仍影响颇深。

于是,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个个“大丈夫”:

从孟子到文天祥,再到近代以来的无数仁人志士,正是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辉映千古的“浩然正气”铸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开拓着中国的希望。

  

列举几个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河中石兽纪昀

原文

河中石兽

作者:

纪昀(yú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

”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

“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

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

靠近。

河:

指黄河。

干:

岸边。

2.山门:

寺庙的大门。

圮:

倒塌。

3.阅:

经历。

岁:

年。

余:

多。

4.棹:

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

木片.

6.湮:

埋没.

7.傎:

同“癫”,疯

8.河兵:

治河的士兵.

9.啮:

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

坎穴:

洞坑。

10.臆断:

主观判断

11已:

停止

12是非:

这不是是:

这非:

不是

13如:

按照

14设帐:

设立学管教学。

15.竟:

最终

16.并:

一起

17.临:

岸边

18.圮:

倒塌

19.曳:

牵引,拖着

20.钯:

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

22.倒掷:

倾倒

23.盖:

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

凶猛的河水

25.尔辈:

你们

26.干:

岸边

27.临:

面对

28.并:

一起

29.焉:

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

寻找

31.以为:

认为

32.盖:

因为

33.溯:

逆流而上

古今异义

1.耳:

古义:

罢了。

今义:

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物理:

古义:

事物的原理。

今义:

一种学科。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

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作者:

纪昀

(1724~1805),字晓岚,清代河间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著有《四库全书》。

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

”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

“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张岱与梦忆

  后来在黄裳先生的《银鱼集》中读到,其实1981年他就连续发表了推介张岱的文字,这也可看成是上世纪80年代张岱重新被发掘的开始。

黄裳先生重新推介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2年将《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集为一册重新点校出版。

二十多年来,这两种书集在一起出版先后有十几个不同版本,足见其普及程度。

张岱的书,我后来又买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夜航船》,这是叶兆言带我去书店找到的。

1991年在太原山西作家成一家里见到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的《琅缳文集》,爱不释手,硬是逼迫成一割爱,这是我至今翻阅最多的书之一。

  作家中对张岱文字推崇者,一为阿城,二为叶兆言。

两位都是读书极多,又是目前作家中少有存文人习气者,说不清他们谁受谁的影响。

我与叶兆言相识于1988年,是阿城先反复向我推荐他的小说处女作《悬挂的绿苹果》,再主动到南京去相识而成至交。

1988年叶兆言在《收获》发表《枣树的故事》奠定在文坛的地位,那时他还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当编辑,每天为上班痛苦不堪。

我到南京,他与我说起张岱真是眉飞色舞,用他的词表达,“真是好得不能再好”。

  张岱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他的重要作品其实大多为他49岁、明亡参与抗清后所作。

他一生留下600万字,其中明代通史《石匮书》与《后石匮书》总计近300卷,约300万字;其他史著200万字;所以首先是个史学家。

另外100万字中,《夜航船》占了40多万字,真正令我们津津乐道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琅缳文集》,其实加起来不足50万字。

这四本书,《快园道古》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其实也已出版,我是至今寻觅不到。

《陶庵梦忆》是大家说得最多的,都认为达到了文字表现极致。

其中写意境者,我原来最喜欢《湖心亭看雪》,寥寥150字,写雪景: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片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不仅简练到不能再简练,而且雪中之酒之炉火之痴,真正惜墨如金。

《西湖七月半》写热闹嘈杂,简练文字中包容多而杂的人物景象。

以文字线性叙述铺陈熙熙攘攘最难,而《二十四桥风月》、《虎邱中秋夜》、《扬州清明》、《西湖香市》诸篇均在游刃有余中声光相乱、斑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