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3552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docx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学原则:

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

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

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

亦叫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5.    读书指导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    练习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7.    演示法:

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8.    实验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9.    实习作业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20.    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21.    研究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2.    传授――接受教学:

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23.    问题――发现教学:

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24.    程序教学:

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25.    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6.    班级上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7.    道尔顿制:

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28.    特朗普制:

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9.    课的结构:

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30.    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31.    诊断性评价:

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32.    形成性评价:

是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33.    总结性评价:

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34.    相对性评价:

是用常模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产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35.    绝对性评价:

用目标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度量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36.    信度:

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37.    效度:

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

38.    难度:

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39.    区分度:

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序,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40.    论文式测验:

是通过出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41.    客观性测验:

以评分客观而得名。

它是通过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42.    标准化测验:

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43.    电化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44.    教学媒体:

是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它主要分两类:

一是印刷媒体,又称书本媒体,包括教科讲义、习题集、实验实习指南、学习指导书等等。

另一是电教媒体,又称非书媒体、媒体,包括幻灯教材、录音教材、电影教材等。

45.    电教教材:

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

46.    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47.    德育过程:

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48.    德育原则: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要求。

49.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50.    疏导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1.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52.    严格要求与并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并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53.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54.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55.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6.    德育方法:

是指用来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

57.    榜样: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58.    锻炼:

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59.    修养: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60.    陶冶: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61.    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

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全面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62.    美育过程:

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过程。

63.    美育原则:

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

64.    体育:

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两个方面。

前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培育,后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保护。

65.    体育过程:

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

66.    劳动技术教育:

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部门中适应面较广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它是普通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67.    课外活动:

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

68.    班集体:

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69.    正式群体:

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起来的学生群体。

它通常包括:

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等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70.    非正式群体:

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71.    参照群体:

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72.    教师的权利:

就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73.    教师的义务:

就是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

74.    学校管理体制:

是指学校内部各种字处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现

北师教育学考研(96-04年)试题答案汇总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形式教育说:

课程论中另一个长期引起争论的问题,是怎样看待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某种知识作为课程.就是因为这种知识可以训练人的智力,使人变得更聪明。

这就是所谓的“形式教育说”。

3.实质教育说:

关于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选择某种知识作为课程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知识本身的价值。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探求真理的钥匙,人们掌握了知识,就可以利用它去实现自己的各种生活目的。

教育学上把这种观点称为“实质教育说”。

4.教学过程最优化:

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2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5.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包括: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6.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

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7.学制:

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不同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由老师有计划的对同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9.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0.终身教育:

把教育者看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认为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止都要不断接受教育。

倡导者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

11.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2.民办教育(学校):

非政府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自愿办学、自筹资金自主管理。

其固定资产的主要比重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形成的学校及教育机构。

13.课程:

广义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狭义指某一门学科。

14.范例教学:

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是借助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15.范例教学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它源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

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16.综合教育技术:

可以叫做普通技术教育、一般技术教育、基本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基础技术教育等等,就是说,它不是专门技术教育,不是职业技术教育。

17.教与学:

是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18.成熟优势说:

强调的是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进行与之相宜的学习活动,反对过多、过早的外部干预;

19:

学习优势说:

则刚好相反,强调积极地外部干预,提前开发心智潜能。

20.教育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确定。

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并从属于社会。

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21.教育的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22.显课程:

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

23.潜课程:

则指的是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等。

24.公民教育:

国民教育(Populareducation),也就是公民教育(citizeneducation),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5.教育评价:

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行的方法,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

26.教学方法:

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7.活动课程:

有时也叫“经验课程”(experiencecurriculum),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

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28.活动课程论:

即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奠定活动课程论理论基础的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认为“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主张编制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顺序相一致,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提倡学生“在做中学”。

他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论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提出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

29.陶冶法: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30.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其创始人是高尔顿,他的典型论调是:

“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遗传决定论过分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31.教育价值:

3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3.单轨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学制结构。

具体为自下而上的结构:

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

34.校本课程:

要理解校本课程,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课程。

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儿童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

35.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指培养孩子先人后己或先公后私,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关心、爱护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思想,这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36.教育方针:

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7.素质教育:

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

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流,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38.暗示教学:

此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傅土洛扎诺夫所创,因而亦称“洛扎诺夫教学法”。

它是利用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心理潜力,加速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39.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40.教育目标:

通常包含两种释义:

即既包括抽象概括的目标(目的),又包括具体个别的有操作性、层资助性与可测性特点,它指的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的变化的”指标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目标可以为师生培养目标起到提供工具、启示方法和指示步骤的作用。

41.五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勒尔等人把第一阶段“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个部分,发展成为五个阶段:

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构成了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

这个以心理活动规律为基础的教学阶段演说对教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推进,以对欧美及我国的教学活动有较大的影响。

42.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和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

43.进步教育:

44.教育内容:

是“教”“学”双方共同的客体,是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主体间所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

45.教学环节:

46.考试:

是一种严格的鉴定方法,它要求考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选定的题目,并由主考者评定其结果,从而为主测单位提供考试者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的信息。

42.伊里奇的反教学教育论:

本世纪70年代的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中的伊凡·伊里奇,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提出要取消学校,废除现行的学校制度,代之以能够自主学习的“学习网络”,并建立一种人人平等、自律自助和愉快交往的贬抑学校社会。

43.虚拟学校:

随着英特网技术性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服务的传递。

学校教育不再受到地域、课程、经济和文化的限制,英特网的使用改变了教师、学习者和教材三者之间的核心关系,使有指导的和自我引导的远距离学习成为了现实。

英特网打开了虚拟学校的大门,这种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学习者直接提供学习机会的教育改革,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

31教育价值:

就是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

在审视和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的。

(《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P.222)

43进步教育:

(progressive  education)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想。

它是作为进步主义的一部分发端的。

其教育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的影响。

进步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

进步学校非常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特别强调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特别重视从做中学和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3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里具有能动作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学》,王道俊,P.70)

教育价值:

就是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或接受,享受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现代教育论>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对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