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3756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5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docx

高中历史复习第五分册

第17课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前得日本

1.幕藩体制,武士专制。

2.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秩序。

3.长期的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4.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深重的民族危机。

19世纪中叶,日本遭到西方列强入侵,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倒幕运动

1.领导阶级:

中下级武士2.时间:

1868年

3.口号:

“尊王攘夷”4.结果:

推翻幕府、归政天皇

明治维新的系列措施

1.藩国割据:

奉还版籍、废藩置县。

2.等级森严:

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四民平等。

3.土地禁令:

允许土地买卖,进行地税改革。

4.工业落后:

引进西方的机器和技术,殖产兴业。

5.教育落后:

大办近代学校。

6.风俗落后:

移风易俗,文明开化。

7.军事落后:

征兵制,引进武器。

日本在外交上的突破:

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明治维新的影响

1.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快速提高。

2.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的近代化国家。

3.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政治:

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完成,政局相对稳定。

2.经济:

欧美主要国家一工完成,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业化基础和资本。

3.科技: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支撑了技术的创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

电力的广泛应用、钢铁工业的革新、内燃机发明、化学科学的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紧密结合,科学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各国几乎同时发生,新技术、发明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生产组织发生重要变化,出现巨型企业和垄断。

经济垄断现象利弊谈

1.积极:

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

2.消极:

(1)过度的垄断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

(2)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

(3)垄断资本加速了对外殖民,加剧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

第1课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战争直接原因:

虎门硝烟

2.战争根本原因:

英国要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1)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头号强国,并开始全球殖民扩张。

(3)严重的贸易逆差和受压制的贸易地位。

战争失败

1.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2.战场:

广州、厦门、宁波、上海等。

中英南京条约

⒈签订时间:

1842年8月。

⒉主要内容:

①赔款2100万银元②割让香港岛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附件中三项权力: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借权利。

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上: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3)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

(4)革命性质:

民族革命、民主革命。

2.经济上的变化:

(1)传统产业被冲击,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同时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的变化:

(1)一种思潮: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御辱。

(2)两个人物:

林则徐、魏源。

(3)一本奇书:

《海国图志》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战争导火线: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战争爆发:

1856年炮轰广州。

战争过程

1857年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并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攻陷北京,签订《北京条约》。

战争的结果

1.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4国)2.签订《北京条约》(1860年)(2国)3.美俄趁火打劫

第二次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

1.中国的市场进一步被打开。

2.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拜上帝教”。

2.“洋枪队”。

3.西方列强与清政府双重攻击。

第4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60-90年代,洋务派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持清王朝统治的运动。

1.洋务运动的背景:

(1)60年代内外交困的局面

(2)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

2.代表人物: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3.领导机构:

总理衙门。

洋务运动的措施

1.兴办军工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最大企业)。

2.兴办民用企业:

(1)兴办目的:

解决军工企业的困难,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2)最早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

(3)管理模式:

官督商办。

3.筹建新式海军:

三支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4.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第一所)、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

5.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四批赴美留学的幼童,福州船政学堂三批留学生。

目的和作用

培养了一大批翻译、科技和军事人才,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耶松船厂(外资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洋务企业)

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1872年,广东南海继昌隆机器丝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出现背景

1.鸦片战争后,西方入侵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外商企业带来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特点

1.诞生与半殖半封社会,受到双重挤压。

2.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缺少法律保护。

3.具有革命性和依赖性的双重特点。

4.对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西学传播

1.西学东渐的两个时期: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期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洋务运动期间。

2.西学传播的渠道:

(1)清政府外派的使臣和留学生。

(2)办学兴教,翻译西书。

3.西学东渐的影响:

(1)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

(2)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

(3)改变了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第6课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的背景

1.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逐渐增强。

2.日本的“大陆政策”和扩军备战。

战争爆发

1.导火线:

1894年朝鲜内乱和中日摩擦。

2.爆发:

1894年7月丰岛海战和牙山战役。

战争过程

(1894—1895)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中国为何败

内因:

1.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2.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富强,武器装备落后;

3.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

外因:

1.日本蓄谋已久,且国力强大;2.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第7课戊戌变法

变法的开始:

(1895年)公车上书。

戊戌政变(1898.9.21)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

 

维新变法的影响

1.思想上:

传播西方社会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旧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政治上:

认识到改良的道路走不通。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为什么侵华

1.缘起: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2.表现:

(1)通过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修路,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2)以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形式,开始瓜分中国。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租借旅顺和大连地区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租借“新界”,还有威海卫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2.1899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

1899年义和团运动的及“扶清灭洋”口号

1.爱国性:

⑴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⑵“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反帝;“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2.落后性:

⑴“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⑵“灭洋”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没有区分外来侵略者和外来近代文明)。

3.性质: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4.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

(1)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2)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第9课清末新政

清王朝最后的自救——“清末新政”(1901~1911年)。

为何三年前镇压变法,而如今主动变法

1.客观原因: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2.主观目的:

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拉开“新政”的序幕

1901年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

过程

1.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1)文化:

废除科举,改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军事:

废除武举,编练新军。

(3)经济:

成立商部,颁布商法,奖励实业。

(4)律法:

废酷刑、满汉通婚。

2.1905年-1911年的预备立宪:

(1)晚清推动宪政改革的力量:

海外势力、江浙士绅、地方大吏。

(2)预备立宪的结果:

1)宪法变成《钦定宪法大纲》;2)“责任内阁”变成皇族内阁。

评价清末新政

1.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

2.活动本质具有落后性。

3.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

4.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第10课辛亥革命

革命的起点:

1894年创立兴中会。

辛亥革命的背景

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

2.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失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

(清末新政)

3.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清末新政)

4.革命党人卓有成效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革命进入新阶段

1905年在东京同盟会成立

革命的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革命的初步胜利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赴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

2.立《临时约法》。

革命收尾

清帝退位和总统易位(袁世凯)。

辛亥革命的意义

1.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临时约法》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经济: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风俗:

割除旧染污俗,社会面貌有巨大变化。

5.辛亥革命的局限:

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20世纪初期的世界

1.经济快速发展:

世界加速连为一体。

主要大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2.列强完全支配的世界:

殖民加速,世界被瓜分完毕。

3.欧美列强发展不平衡:

实力和殖民地权益的不平衡。

4.矛盾重重的世界:

20世纪初的激烈国际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战争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2.战争爆发:

1914年7月。

3.战争结束: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

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1、四个帝国崩溃:

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

2、两个国家削弱:

日不落帝国变为英联邦,沙俄变为苏俄。

3、两个国家获利:

美国日本实力增强。

4、一个国家新生:

苏俄。

5、一个国家复国:

波兰复国。

6、一批国家成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和会主导国: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2.和会中的大国博弈:

(1)法国:

复仇以及确保欧洲大陆霸权。

(2)英国:

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

(3)美国:

与英法争夺对国际事务的领导权。

3.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1)国际联盟盟约。

(2)对德和约。

4.凡尔赛体系维系:

(1)凡尔赛体系的维系:

国际联盟。

(2)成立:

1920年。

(3)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4)机构:

国联大会、理事会、秘书处。

(5)缺陷:

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华盛顿会议及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背景:

(1)美国的崛起与日本独霸中国的激烈矛盾。

(2)各国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让亚太动荡不安。

2.华盛顿条约内容以及分析:

(1)《四国条约》:

确认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与和平关系。

(2)《五国海军协定》:

确定了各国海军主力舰吨位5:

5:

3:

1.75:

1.75的比例。

(3)《九国公约》:

以尊重中国的独立主权为名,确保“门户开放”政策。

3.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美国

(1)《四国条约》:

体面地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对抗美国的威胁;

(2)《五国条约》:

限制了日本海上势力,英国海上霸权丧失,扩大了美国海上势力,是美外交上的又一次胜利。

(3)《九国公约》: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美国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变为现实,为进一步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提供条件。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积极作用:

根据列强实力的变化确立了新的世界秩序,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稳定创造了条件。

成立了国际联盟,适应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2)存在问题:

体现战胜国意志,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权益。

排斥苏俄。

无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继续维护殖民体系。

缺乏解决国际争端的有效机制。

第十四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俄国二月革命

1.原因:

(1)农奴制的残余和沙皇专制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2)一战加速革命爆发:

民声呼吁“和平、面包、土地。

2.经过与结果:

(1)1917年2月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

1.列宁政治准备:

(1)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

(2)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

2.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3.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政权。

(1)《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2)通过了《和平法令》。

(3)通过了《土地法令》。

(4)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俄国:

成为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2)世界:

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第20课新文化运动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中心:

北京大学。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旗号:

民主和科学。

文学革命

1.形式上的革命:

《文学改良刍议》。

2.内容上的革命:

《文学革命论》。

3.内容和形式结合的典范:

《狂人日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早期零星的传入,十月革命后开始系统传播。

五四运动后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想。

代表: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21课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

1.国内:

(1)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北洋军阀统治腐朽黑暗,国内各阶层矛盾激化;

(2)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3)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上所起到的作用。

2.国外:

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列强藐视中国权益。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4.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的壮大和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

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4)国际支持:

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成立:

一大召开

(1)时间:

1921年7月23日

(2)地点: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1)20年代的共产党:

力量弱小。

(2)20年代的国民党:

革命性减退。

共产国际的推动。

2.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3.合作方式:

中共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依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1924年国民党一大:

改组国民党

1.指导思想的变化:

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2.新三大政策的确立: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意义:

标志国共正式合作,并发起了国民大革命。

1.北伐的条件:

(1)政治基础:

国共的成功合作,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1925.7)。

(2)军事基础:

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革命军的整编和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3)群众基础: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推动了革命形势高涨。

2.时间: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开始北伐—1927年初。

3.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4.主要战况与成就:

(1)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3)推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1927年3月)。

5.北伐胜利的原因:

(1)国共两党合作,制定了争取的北伐方针。

(2)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和激烈斗争。

(2)四一二政变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3)1927年七一五政变和宁汉合流。

(4)国民政府的二期北伐。

(5)1928年东北易帜与全国统一。

2.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具体内容:

废两改元、废元改纸币。

(2)产生的影响:

防止白银外流,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内市场的形成。

3.改订新约运动:

(1)内容:

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

(2)影响:

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1.南昌起义时间:

1927年8月1日(建军节)

2.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是独立创建人民军队,领导革命的开始。

红军的长征

1.长征的转折:

遵义会议

(1)时间:

1935年1月

(2)内容:

纠正了军事路线上的“左”倾错误。

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重新开始回到领导岗位。

2.长征后期的重大军事行动:

(1)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2)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

(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4)翻雪山,过草地。

3.长征的胜利:

1935年10月,顺利到达陕,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长征的胜利结束)

4.长征的伟大意义:

(1)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3)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第25课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1.原因:

(1)近代日本的一贯侵略政策。

(2)日本转嫁严重的经济危机。

(3)国民党的剿共给日本可乘之机。

2.过程:

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攻占沈阳。

3.结果: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1935年华北事变:

(1)察哈尔、河北主权丧失。

(2)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2.一二九运动:

(1)中共领导下北平学生发起。

(2)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第27课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原因探讨

1.经济的深层次问题:

贫富分化、供需失调。

2.虚假繁荣助涨了危机:

超前消费、股市投机。

3.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引发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发生在美国的危机为何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一个整体。

苏联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因为它不在世界市场里。

2.世界市场对美国的依赖性。

3.各国缺乏合作协调,采取不当措施,推卸责任。

提高关税、放弃金本位制等保护主义,危机不断恶化

1929~1933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1.范围广: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时间长:

持续四年之久。

3.破坏性极大:

(1)各国: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民众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严重政治危机。

(2)世界:

各国矛盾激化,动摇国际格局,加剧世界局势紧张与动荡。

罗斯福新政

1.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

2.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3.开20世纪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的先河。

第28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共同特征

1.对内专制独裁。

2.对外侵略扩张。

3.宣扬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把整个国家导入战争轨道。

纳粹党体制的特征

1.一党专制,元首独裁。

2.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

3.强化社会统制,实行排犹政策。

4.对外侵略扩张。

德意日法西斯产生的相同背景

1.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2.国际上受到打压,对国际格局不满。

3.都是有封建和军国主义残余的历史渊源。

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不同方式

1.意大利:

1922年墨索里尼成功组阁,依靠社会运动暴力夺权。

2.德国:

1933年希特勒当选总理,上台执政,依靠政党选举,合法夺权。

3.日本:

1936年军部确立统治地位。

以天皇为中心的军事独裁。

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建立过程:

(1)一战后出现法西斯思潮。

(2)大危机后军部发展成强大的势力。

(3)军部影响力的增强:

九一八事变。

(4)法西斯政权的正式建立:

二二六兵变。

2.日本法西斯的主角:

日本的军部。

3.日本法西斯的特点:

以天皇为中心的军事独裁。

第29课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2.1940年攻陷北欧。

3.1940年横扫西欧,消灭法国。

4.敦刻尔克大撤退。

5.不列颠空战。

第二次世界战争的扩大

1.苏德战争的爆发:

苏联初期的严重损失,1942年莫斯科保卫战。

2.偷袭珍珠港:

日本的南下方针,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

3.二战的三大战场形成:

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非洲战场。

第30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

2.1941年8月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

3.1941年10月英美苏缔结三国协定。

4.1941年11月美英荷中等国对日宣战。

5.1942年1月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三大转折点

1.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是苏德战场、二战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促使日本投降的三个主要因素

1.加速作用:

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2.主要作用:

中国人民军队向日军发动大反攻。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1.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

2.中国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军。

3.中国军队抗击和牵制了日本兵力,大大减轻了盟国所受的压力,对日本法西斯的彻底覆灭起了主要作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1943年墨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