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3928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docx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doc

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一本专业和一流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海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广东海洋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广海大党〔2015〕104号)、《广东海洋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广海大党〔2016〕84号)、《广东海洋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意见》(广海大党〔2016〕97号)、《广东海洋大学关于加强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校教务〔2015〕122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决定从2017年入学的本科生起,实施学分制管理.为组织做好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立足国际视野和学校办学实际,积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教育。

根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按规定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军事理论课等课程,设置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通识教育模块选修课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优秀中国文化,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根据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战略目标以及一本招生办学实际需求,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跨学科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夯实学生专业成长和创新创业基础。

根据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分层次灵活设置大学外语、信息技术类课程,引入境外优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设置社会调查与思政课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突出专业核心素养教育。

专业核心课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的最重要载体,是学生取得学位必须修读的课程。

各专业要明确核心课程育人目标与核心课程设置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依据培养目标,按照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学科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严密科学论证,在专业核心课模块和学科专业拓展模块设置相关课程,自主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三)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根据专业特点、专业认证、卓越人才培养等要求,从整体上构建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业综合大实践或课程综合大实践,避免实践环节前后松散、相互脱节等不足。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条件建设,有效利用各类协同育人平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综合实践和通识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专业应用和实践能力。

(四)着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依据专业特点,细化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能力要求,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等环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创新创业教育拓展课、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层次递进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搭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技能大赛、专题调研平台,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促进学生多样化成才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然举措,也是以学生主体理念的重要体现。

各专业在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学科专业拓展课,按要求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升。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选修跨学科课程、双学位课程等获取选修学分。

将学生个性发展原则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创业活动.

三、修订改革重点

(一)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1.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大学外语实行分层次、模块化教学.设置11学分的《大学外语读写》、《大学外语听说》基础必修课程,设置3学分外语应用选修课程模块。

外语应用选修课程包括专业外语和其它应用外语.外语基础必修课程第1—3学期开设,外语应用选修课程第4-7学期开设.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和需要,自主修读大学外语课程。

学生取得8学分大学外语基础必修和3学分外语选修为毕业和授予学位的最低标准.学生参加、雅思、托福、6等考试,成绩达到学校有关规定要求者,可以申请免修大学外语选修课程,获得大学外语选修课学分。

外国语学院负责拟定模块化课程方案(参考方案见附件1)。

2.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改革。

学校不再统一规定各专业学生必修《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设置信息技术及应用模块课程,由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等单位开设。

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规定学生应修读的课程或学分数,也可由学生个人根据自身基础和需求选修此模块的课程。

学生取得3学分为毕业和授予学位的最低标准。

学生参加学校认可的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达到学校有关规定要求者,可以申请免修计算机应用类相关课程,获得相应课程学分。

各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要求(知识点和学时数),由教务处组织各学院与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协商,确定适合不同专业需求的具体课程。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负责拟订计算机类课程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

3.大学数学类课程改革.将数学类课程设为全校本科生必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逻辑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适应个人发展和职业素养所必需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学会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有效解决问题。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设置数学类课程的专业,在本次修订时,数学类课程学分不得低于现行标准。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设置数学类课程的专业,本次修订培养方案时必须设置数学类课程,学生取得3学分为毕业和授予学位的最低标准.各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要求(知识点和学时数),由教务处组织各专业与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协商,确定适合不同专业需求的基础课程体系.

4。

跨学科基础课改革。

为夯实学生创新发展基础,设置跨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包括物理类、化学类、海洋学类、生物学类、哲学类、文学类、历史类、法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艺术类、管理学类、教育学类等十三类学科课程。

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四类以上跨学科基础课程。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已设置物理、化学类课程的专业,本次物理、化学类课程学分不低于现行标准,再从其余十一类课程中选择两类以上跨学科课程,累计6学分(不含物理、化学)。

现行培养方案没有设置物理、化学类课程的专业,从十三类课程中至少选择四类以上跨学科课程,累计最低修读12学分。

5.通识拓展课改革.设置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科技文明与海洋科学发展、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道德法律与经济管理、创新创业拓展教育、信息技术及应用、外语拓展等八个通识选修拓展模块课程。

文学艺术模块包括文学类、艺术类领域课程,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等单位开设。

社会科学模块包含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及行为等领域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与政治学院等负责开设。

科技文明与海洋科学发展模块,包含理科、工科、海洋科学与技术类相关领域课程,由水产、海气、工程、航海等学院开设.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模块包括农业发展类、生命科学类、生态文明类领域课程,由农学、食品、水产等学院开设。

道德法律与经济管理模块包含职业道德、学术道德、行业法规、企业(行业)管理领域的课程,由相关学院开设。

创新创业拓展教育模块课程,包含专业导论、学术道德与科研方法、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内容的系列课程,由相关学院专业开设。

学生按模块选修,修读要求见课程体系说明(文本第6页).学生累计取得20学分为毕业和授予学位的最低标准。

为确保通识拓展课资源,每个专业需提供至少2门课程供学生选修。

学校可通过引进方式建设优质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扩大学生对通识课程的选择性。

6。

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要逐步建设和引进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完善教师课堂讲授和指导学生课外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建立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学生课外阅读、教师组织课堂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

(二)专业教育课程改革

1。

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指导,并参照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标准和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相关专业认证标准等要求,面向行业需求,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确保学生专业素质。

专业核心课程学分数约占专业总学分的四分之一。

课程的设置一般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专业核心课程要覆盖专业毕业要求的核心知识领域,是综合性、基础性、系统性的课程;第二,有高水平的教师领衔,有稳定的教师团队;第三,作为专业必修课程,不能被其他课程所替代.

2.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拓展课。

打通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拓展)课的设置,统一设置学专业拓展课程。

各专业要按照专业知识的“拓宽”和“加深”的原则要求设计多元化的学科专业拓展课体系,满足学生就业、考研以及跨学科发展等多样化需求。

设置专业方向的专业可根据需要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学生按模块选修。

每个方向模块所设置课程的总学分要均等。

(三)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1)进一步完善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

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列入本专业的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的培养方案。

(2)推进境内外协同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联合培养、选派交流生等方式使学生在境内外协同培养和国际化教育中受益.(3)实行更为灵活和个性化的选课政策。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修本学院开设课程,鼓励跨学院选课。

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修读教育部认定、学校认可的各种优质在线教育课程.

四、培养方案框架和课程体系

(一)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培养方案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专业代码、专业类、授予学位。

2.培养目标:

描述具有我校特色的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适应的工作领域与人才类型等。

3.培养规格:

详细列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

提供课程与知识、能力、素养等培养要求之间的矩阵。

4.主干学科:

列出支撑本专业的主要学科

5.专业核心课程

6.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7.主要专业实验

8。

教学计划安排

9。

学制

10。

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总学分、必修课学分

11。

各模块学分比例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样表另附。

(二)课程体系

各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构成。

理论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由通识实践和专业实践构成。

基本框架如下:

 

课程

体系

课程

平台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模块)

学生修读最低学分

学分

比例

(一)

理论

教学

通识

教育

1。

通识教育核心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5门)

12

22%~28%

军事理论

2

青年学生健康教育

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

创新创业教育

1

体育

4

大学外语读写

8

大学外语听说

数学类课程

累计最低3

2.跨学科基础课

物理类、化学类、海洋学类、生物学类、哲学类、文学类、历史学类、法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艺术学、管理学、教育学

累计四类最低12学分

7%~16%

3。

通识教育拓展课

文学艺术

约12%

社会科学

科技文明与海洋科学发展

3

道德法律与经济管理

2

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

2

信息技术及应用

3

外语拓展

3

创新创业拓展教育

专业

教育

4。

专业教育核心课程

约25%

5.学科专业拓展课

10%~20%

(二)

实践

教学

通识

实践

6。

 通识实践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志愿者活动、毕业教育

0

文科约14%,

理工农约17%

社会调查与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

2

文体艺术综合素质实践

2

专业

综合

实践

7.专业综合实践

课程综合实践(含实习、实训、技能训练等)

文科最多不超过7学分,理工农不超过14学分

毕业实习、顶岗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

创新创业综合实践

说明:

1。

 数学类课程含高等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等相关课程.现行培养方案已设置数学类课程的专业,本次设置的数学类课程学分不低于现行标准。

现行培养方案没有设置数学类课程的专业,本次设置数学类课程累计最低3学分。

2。

跨学科基础课课程:

(1)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从中设置四类以上课程。

(2)现行培养方案已设置物理、化学类课程的专业,本次物理、化学类课程学分不低于现行标准,再选其余十一类课程中设置两类以上跨学科课程,累计6学分(不含物理、化学)。

(3)现行培养方案没有设置物理、化学类课程的专业,从十三类课程中至少选择四类以上跨学科课程,累计最低修读12学分。

3。

各专业理论课及含实验的理论课,实验、专题讨论和作业辅导、专题辅导占应总学时三分之一。

(三)具体课程设置说明

1.通识必修课程的有关说明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是全校各专业学生都必须修读、全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外语应用能力、体能及心理素质、创新创业基础素质而开设的课程。

由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一设置。

包括以下九类课程:

①思想政治理论课。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定开设,包括以下五门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学时(讲授48学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5学分,40学时(讲授40学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32学时(讲授26学时,课外辅导6学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

5学分,72学时(讲授64,课外辅导8学时);

——《形势与政策教育》,2学分,32学时(讲授32学时)。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行四年全学程覆盖,由学生自主选择4门思政课的学习进程,1-3年级每学年至少要修读一门。

形势与政策教育分别于第1、3、5、6学期开设,每学期8学时。

课外辅导学时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设。

政治理论类、财经类及政法类专业,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的开设可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

②《军事理论》,2学分,32学时(讲授28学时,课外辅导4学时),第2学期开设,由武装部组织开设.

③《青年学生健康教育》,0.5学分,8学时,第2学期开设,由校医院组织开设。

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学分,16学时(讲授16学时),第1、2学期开设,每学期各8学时.由学生处统筹组织开设.

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学分,16学时,第6、7学期开设,由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统筹组织实施。

⑥《创新创业教育》,1学分,16学时,分两阶段开展教学。

第一阶段,实施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共8学时,第4学期开设。

由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牵头,组织各学院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政学院相关教师形成教学团队,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知识教学;第二阶段,实施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共8学时,第6学期开设,由各学院组织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创新创业专业实践教育,也可以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举办创业讲座。

⑦《体育》,4学分,128学时(课内训练96学时,课外辅导及体能测试32学时)。

体育课程按照运动项目分级分类开设,每门课程1个学分.体育课每学期课内训练教学24学时,各学期课外辅导及体能测试8学时。

课外辅导课时主要用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与竞赛活动,体能测试主要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

体育课由学生自主选修,在毕业前均须修满4个学分。

⑧《大学外语读写》和《大学外语听说》,共11学分,读写部分8学分,听说3学分,第1—3学期开设.

⑨数学类课程。

数学类课程含高等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等相关课程。

现行培养方案已设置数学类课程的专业,本次设置的数学类课程学分不低于现有标准.现行培养方案没有设置数学类课程的专业,本次设置数学类课程累计最低3学分。

2。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说明

实践教学包括通识实践和专业实践两大类教学环节。

通识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志愿者活动及毕业教育、社会调查与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文体艺术综合素质实践。

专业实践包括课程综合实践(含实习、实训、技能训练等)、毕业实习、顶岗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

A、通识实践

(1)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志愿者服务活动及毕业教育,共5周,不计入学分.

①入学教育

安排1周时间,各有关单位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讲座,开展校情教育,包括海大精神、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及学校基本概况等,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及安全防护知识,请专家介绍专业基本情况,组织参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学生处要会同教务处,制定入学教育的教学大纲及学习资料,指导各有关单位认真做好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学校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入学教育工作。

②军事训练

安排2周时间,由武装部负责组织实施,包括队列训练、军体拳训练和内务整理等,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守纪精神、团队协作精神.

③志愿者服务活动

各有关单位要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④毕业教育

安排1周时间,各有关单位要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等.要及时总结和推广毕业生创业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上述实践环节不计学分.各有关单位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考核,凡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具备毕业资格。

(2)社会调查与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与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2学分,2周。

思想政治课理论辅导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社会调查安排在寒暑假分散进行。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和学生所在学院共同或单独组织实施。

各有关单位要将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相结合、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相结合,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要引导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及寒暑假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实干和创新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3)文体艺术综合素质实践,2学分。

由团委统筹相关学院组织实施。

不足学分可由相关类型课程替代。

B、专业综合实践

包括课程综合实践、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和创新创业实践三部分组成。

课程综合实践包括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技能训练、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生产实习以及等环节,以1周为单位.建议超过2周的校外实践安排在期末或假期进行。

原则上,每学期第1~2周、第18~19周(第8学期除外)不安排校外实践教学。

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或生产见习分散进行,总周数合计为14周,记7学分。

专业综合创新创业实践,3学分,包括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业(行业)专题调研、学科专业竞赛、专业技能大赛等,纳入创新创业学分。

不足部分可由相关专业课程替代.

理、工、农类本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控制在35周以内,文、法、经、管、教、艺本科专业控制在30周以内。

其中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理、工、农类本科专业不超过28周,文、法、经、管、教、艺等本科专业不超过21周。

五、特殊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辅修专业双学位计划专业,要制订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广东海洋大学关于开展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校教务〔2015〕71号)等文件精神,制订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各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设置辅修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为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撑.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列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及其它必要的理论课程,设置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要在辅修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设置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为6周,计5学分。

六、教学安排与要求

(一)学分设定

1.毕业学分

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设定毕业学分。

农学、工学和理学类专业培养计划毕业总学分四年制控制在160学分以内,艺术类控制在165学分以内;其他专业控制在150学分左右.

2.单位学分

学分的最小计量单位为0.5。

理论课程(含课内实验、上机)原则上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每32学时记1学分,公共体育课程每32课时计1学分,集中课程实习(设计、实训)每周记1学分,分散实习(论文)每周记0.5学分。

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及社团活动等课外实践创新学分按有关文件计算。

(二)每学期学生修读学分及周学时控制

学生选课时首先保证必修课和先修课的修读,选课数量应与学习能力相符。

每学期修读的课程以22—24学分为宜,但不得低于15学分(毕业班除外),不得超过30学分。

(三)学制

基本学制4年。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3~8年。

(四)学位授予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的规定执行,每个专业授予其中一类学士学位。

(五)关于专业方向的设置

相关专业根据国家、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设置专业方向(原则上最多可在专业内设置3个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围绕本专业某一领域,设置10学分(3-5门课程)以内的模块课程,学生按照模块修读。

各专业方向课可列入学科专业拓展模块。

学院需新增专业方向组织专家论证,按新专业申报的规定报学校审批。

学校审批通过后,专业要明确各方向教学班容量及学生遴选办法,报教务处教务科备案后组织实施。

原则上,修读人数少于20人的,不予按专业方向组班上课。

七、组织领导及相关安排

(一)2017年1月,学校发布2017级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二)2017年1—3月,各学院成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院长任副组长,各专业首席教师(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企事业专家代表不少于2人、学生代表不少于3人为成员,全面组织本单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质量。

(三)2017年3月,教务处组织对各教学单位领导、专业首席教师(负责人)等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相关培训工作。

(四)2017年3月底前,相关单位确定通识核心课、跨学科基础课具体课程设置和改革方案,报教务处。

(五)2017年1-4月,专业首席教师(专业建设负责人)负责组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织专业教师开展调研,分析相关高校在本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征集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校友对本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意见要求,征求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尤其高年级)的意见建议,认真起草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

(六)2017年5月上旬,学院组织本单位专业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