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539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Word格式.docx

最后经过测试、评定、分析,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圆满完成了课题任务。

本课题打破了传统测试的评价方式,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大纛下,关于考试评价方式的创造性探索与研究,是开启学生创新创造思维的金钥匙。

经过课题成员的辛勤辛苦和多方的支持,我组圆满成功完成了课题研究,我们欣喜这一成果的取得,希望与大家共同分享。

目录

1、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报告

2、激励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方案

3、过程性材料

4、鉴定书

5、立项通知书复印见

报告

激励课题组

摘要:

本课题打破传统测试评价方式,研究了激励测试评价方式对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意识的积极作用,传统的评价只注重学生测试的结果,而本课题的研究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试题的思维过程。

以我校三年级的两个班为研究对象,采用等组实验的方法,先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对等分班,然后用问卷的方式,确定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也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接着在两个班中共同施用

(1)构建班级激励环境、

(2)设立课堂个性思维表扬制度,只在实验班施用(3)实行月末测试激励性评价。

在期末用同样的试卷对两个班进行测试,经过两次评定,结果都显示“激励测试”在提高学生创造思维上效果明显。

表明激励性测试能够激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发展,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去激励学生,是开启学生创新创造思维的金钥匙。

我课题组所研究的“激励测试”在现行教育教学科研中独树一帜,开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长河。

对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潜力开发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关注思维过程等组实验激励创造思维试题评价方式改革重要而深远

一、提出问题(背景、依据、目的和意义)

1、引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已经得到的需要不能起到激励作

用;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为学生的某种做法或回答的精彩而喝彩,这种巧妙的回答真的是万花丛中一点红,别具一格,而且又那么新颖新鲜,恰到好处,无不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才智与创造灵性的完美结合。

这种智慧的火花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能放射光芒,它需要有一人潜在的环境去培养,本课题《激励测试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就是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性研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智慧之花为自己带来的激励,从而挖掘学生自身无形的才智,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自己去创造创新的良性循环中。

2、研究背景(对于现行考试的认识)

我国教育问题多多,尤其是“应试教育”的问题最有争议,它仿佛是一架考试机器,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个不停,用成绩单做标准过滤着一个个合格与不合格的学生,它直接制造着“高分低能”。

同时,它使得学历、学位脱离它应有的实际意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重视,呼吁改革之声不断,但至今改变甚微。

当前考试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考试观念。

考试的形式、内容及考试评价方面的改革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考试观念与评价方式的更新,考试指导思想是否能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否满足21世纪教育的要求。

当然,考试的控制、调节、加速效应是直接作用于学生学习的,考试不但具有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调节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它还集中表现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个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激励学生进取价值。

但现实中,我国的学校考试出现了异化现象,产生了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化过程相分离的现象,考试本来是促进学生学习优化过程的手段,却被当成了追求的目的,学生的发展倒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

考试的过程变成了分数追求的过程,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性力量,学生失去了自身的学习动力。

最终学生把考试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看成被分数奴役的人。

就拿学校内的考试来说,校内考试本应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服务于教学的。

现行的校内考试却被人为地从题型、内容直至导向上与升学考试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凌驾于学校教育系统之上的指挥系统,使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偏离自己的目标,服务于选拔考试的需要。

由于教与学指向考试的需要,强化了注入式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无助于社会发展的应试能力,忽视培养社会劳动能力和智力的开拓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习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无庸置疑,考试要改革。

问题是我们应该站在什么基点上,如何把握改革方向。

总的来说,考试要面向未来教育,面向学生个性发展,考试要与社会同步,考试要服务与人类的自我生产。

这是考试改革的基本方向。

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试要体现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要创造一个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环境。

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自由王国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说,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考试导向个性特长发展,使学生内在思维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的培养问题一直缺少具有大面积指导意义的研究。

正视学生的个性应是考试设计的出发点,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是考试的根本意义所在。

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的先天的和后天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挥。

改革考试的评价方式也将成为必然。

3、关于试题评价方式的认识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面对同一个试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会在同一个方向上进行的,这就产生了思维的多向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思维。

而在我们的现行教学中虽然也提倡发散思维,可是因为没有给予恰当的评价,或者根本就没有评价发散思维的标准,使得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很少表现出来,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不活跃,有时老师虽然感觉到某个同学的思维很新颖,只是口头上表扬一下就过去了,这种做法是远远不够的,要给予经常性的鼓励,更应当让学生看到这种思维带来的激励,这样才能够使他更善于发挥自己的思维,更能发挥自己的才智,那么怎样能让学生得到激励呢?

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评价方式。

面对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知道这是学生的主观思维与题目这个客观体的统一,是正确地用主观思维反映客观题目的表现。

一种巧妙的答案无不闪烁着学生的潜在智慧,那么我们把这种巧妙的答案与一般性的答案统一到正确这个客观评价后,都给予规定的100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一种创新的思维和一般性的思维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评价,使其像是在吃思维的“大锅饭”,无形中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我们口头上向学生要发散思维,可是实际上评价的标准却依然如故,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流淌出来吗?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提问:

冰融化后变成了什么?

学生回答水自然是正确的,应该给予我们主观评价正确的分值(100分)而变成了春天这种新颖的创造性回答,我们说回答得巧妙绝伦,可我们主观评价正确的分值也是100分,这样我们把主观评价正确的分值都规定在100分上,这是典型的思维上的吃“大锅饭”,正是这种长期统一的评价,才使得学生的思维对于创新没有积极性,个性的思维独创能力越来越低,把老师教的学会就能吃满分,何必自己再另起炉灶。

就算是自己的见解十分新颖,十分有价值,也不就是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一样都得100分吗?

有省事的谁愿意去费力呢?

何况自己的想法、思维又不一定成熟正确,所以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学会了接受,不愿意自己思维,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意识就这样在长期的统一评价中消亡。

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就必须打破这种标准化的主观评价正确的方式。

我们知道一百分是主观对于客观正确的评价,那么一百分的本身不是客观的,是人们主观上给予正确这个反映客观的载体,而这种用一百分评价正确的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于应试教育中。

人们把测试的题目按照分值的大小设计试卷,把试卷的总分定为一百分,这样考生的成绩就被定在了零到一百分之间,对于学生知识的衡量就非常简单了。

在这种评价产生之初,我想它肯定也是一种创新,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标准化了的分数评价学生灵活的思维,多样的潜在智力是不科学的。

即使同样的两个一百分,对于这两个得一百分的学生来说,它们在试卷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也是不同的,那么学生真正的思维品质在这里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价。

综上所述,学生对于问题的思维是多元的,那么对于问题的思维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不能用单一的分值评价来阻碍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

4、“激励性测试”的内涵

简单的说是测试结果的一种评价方式。

它区别于一般的评价方式,一般性评价只会根据学生的每道题目答案的对错,给出规定的分值,然后再总汇相加,就得到学生相应的成绩了。

而激励性测试是在学生的答案中,找出学生思维路线,根据这种思维路线的平常性与新颖性,在规定的分值上做相应的调整,一般性的正确答案,给于规定的分值,新颖性的正确答案,就要给于激励,给于超过规定分值的分数,这样如果试卷在都正确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超出一百分的分数,这就是我们所实践与研究的激励性测试。

可以这样说,以前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对于试题答案的结果,而我们所提的激励性测试关注的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思维过程。

也只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励学生思维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之智慧在激励中向更广更深处发展,把自己潜在的思维动能调动出来,实现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5、激励性测试的意义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阶段,测试应该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使它成为学生学习时的一种动力,让学生在测试激励中更加在兴趣地学习,而现实中却被当成了追求的目的。

学生的发展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测试这种激励的过程变成了分数追求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力量。

学生失去了自身的学习动力,成为被分数奴役的人。

本课题《激励测试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测试评价方式,用有形的分数来激励学生潜在的能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智慧之花为自己带来的实惠(分数),从而挖掘自身无形的才智,把学生带进一个自己主动去创新创造的良循环中。

首先它是学生内在潜力挖掘的需要。

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得到展示,得到肯定,才能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从而变成自愿自觉学习的行为,那么发挥其主动性与内在的潜动力也就成为可能,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什么能一直优秀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优异的成绩一直不停地激励着他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同时去创下下一次的优异,让下一次的优异带动更加努力地学习,这是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那么能把学生带入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应该说是教育的成功。

反之学生对于学习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肯定与激励,势必会产生消积的心理,逃避学习,甚至厌恶学习,所以对于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测试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

人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对于教育教学来说,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人脑的潜能无比巨大,一般认为人脑潜能的开发也只占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

挖掘这种潜能就需要创造一种机制,把这些潜质激活,激励性测试的本身就是在应和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得到充分的激励,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思维的主人,奋发有为,勇于创新,总之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思维不能被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评定,而真对学生的每一种思路、每一种答案,给出合理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才能使学生自身潜能上最大限度的挖掘。

其次是学生学习情感的需要。

学生对于学习存在着许多非智力因素,《心理学》也认为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喜好兴趣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永恒追求。

学生对于现行的考试大都不感兴趣,因为它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或者少有鼓励性的评价,这种长期的统一评价模式,使得学生就像在吃思维上的“大锅饭”,他们越吃越不香,而我们课题组所实践研究的“激励性测试”正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用主观的多元评分标准,为学生多元的思维作合理的评价,满足学生在思维品质上的情感需要,使这种情感带动学生在思维上开挖潜力,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

最后是推动素质教育在考试评价方面改革的需要。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根本的不是考试,而是教育的理念。

考试作为一种激励方式,在素质教育形式下的教育教学中也是不可少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评价考试才能符合学生对于问题的思维能力。

我课题组所提出的激励性测试改变了过去的标准评价方式,由应试教育关注答案的结果变为关注答案的过程,这不能不说是评价方式的进步,只有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激励,使学生在思维上挖掘潜力,开拓创新,达到素质教育下创新创造思维的目的。

所以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运用激励手段,使学生的思维在激励中前进,符合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个性思维的要求,也必将掀起考试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新篇章。

二、研究过程

1、确定研究对象

今秋开学,我们统计三年级新生老生合计共85名同学,我课题组成员把自己的想法上报学校后,经学校批准,老生按上期期末数学成绩分班,新生重新考试后按数学分数分班,这样做就是让两个班的学生数学素质建立在同一起点上。

我们把分班后的三

(1)班确立为实践与研究的对象,共43名同学,把三

(2)班的42名同学确立为对照班(材料1)。

这样把实验对象与比较对象数学学习程度的差异降到了最低。

为了确保研究的成功,由房跃老师担任三

(2)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学,由石文平老师担任三

(1)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学,由课题负责人高召任这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并实施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且经学校同意,研究在不告知学生和家长的情况下秘密进行,防止学生在两个班之间中途转出转入,影响研究的实施,这样就保证了研究对象的稳定性。

2、采用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校为本。

我们知道,对于每一个课题的研究方法都不是唯一的,在主要运用一种方法的同时,也要用到其它的方法,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建立了两个研究对象,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这样更能突出实验的效果。

而真对宗法观念班级,我们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也前后对比,这样通过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来评定实验,下面对这些方法作具体的解说。

(1)、问卷法

为确保研究的成功,在课题实施前真对两个班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调查学生的对于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是否相同。

(其调查的问卷与图表在材料2和材料3)

通过以上问卷,我们发现研究实验的班级与对比班级,在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上大至相同。

这样就充分说明了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相同,为研究成果的准确性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2)、实验法

根据对等的原则,按学生入学测试后的成绩平均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真对实验班实施激励性测试,而真对对照班级不施用激励性测试方法教学,在不告知研究对象的前提下进行,以消除人为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在本学期结束后,我们将通过成绩测评(分别采用传统测试评价方式和激励性测试评价方式)对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进行评定,实验结束后,根据“人数”、“平均分”等指标进行对比,检验,看是否呈显著性差异,找出其中的差距的原因,并进行分析评定。

在研究各个阶段适时抽取样本进行研究,对收集的实验数据综合、提析、归纳等。

最后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成果。

(3)、调查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于问题思维的积极性,然后实施激励性测试,在学期末,真对前后学生的学习意识变化来分析原因,评定结果,其次在学期末,还要对一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进行走访调查,记录他们对于学习意识的变化。

(4)、经验总结法:

将研究比较分析的结果进行经验归纳,统计检验对测试材料的统计学处理;

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及有关理论,构建激励性测试的一种新的测试评价模式。

二、研究的措施

(一)成立课题小组

本课题组负责人由市骨干教师、镇教研员高召老师担任,其余三人皆一线教师,其中市骨干教师一名、还有二人皆为县优质课获奖人。

课题组成员都是既能干又肯干的优秀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一协作的原则,以保证课题实验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因负责人曾在08年度完成课题《激励机制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今年又成功申报课题《激励性测试在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两个课题都于激励机制有关,所以将本课题组命名为“激励课题组”,

负责人:

高召,

成员:

陈海华、石文平、房跃。

课题组的方针为:

实事求是,禁止抄袭,自主创新,团结共进。

课题组的内容为:

研究尝试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

课题组的座右铭: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课题实施过程

1、构建班级激励环境(在两个班同时进行)

班级环境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空间。

良好的班级环境往往表现出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的特征,这种空间是一种激励人催人向上的教育氛围,它有助于提高和优化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行为方式,有助于学上心理的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

“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

首先班级激励环境的建设应该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

我们面对新世纪的儿童,不管不问教育对象的感情,盲目施教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把学生放在与老师尴尬的感情之中进行教育。

新时期教育更不能忽视师生感情的培养。

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时是和谐的。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赖感,从而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疑问,并且随时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指导。

再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是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班级中度过,同学之间的交往是他们人际交往中最直接、最频繁的交往。

他们总是希望有人与自己交流,从而摆脱孤独与寂寞;

希望参与具体活动,希望加入某一集体,并为之所接纳,从而获得归属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而且有利于激励性测试的实施。

因此,班主任要为学生构建一个竞争、合作、和谐的生生关系。

2、设立课堂个性思维表扬制度(在两个班同时进行)

真对本课题实施的激励性评价,不仅要有一个激励学生的班级环境,而且在课堂上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激励学生的个性思维。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测试中表现自己的个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应该怎样表扬呢?

我们做了以下的实施:

首先,口头表扬。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之花往往到外闪烁,真对这些一纵即逝的想法,给予即时的口头表扬,教师张口即来,能够方便而又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鼓励,比如:

这种方法非常妙!

这种思考的角度真是棒极了!

太妙了!

×

的想法,等等。

这些口头的表扬有时教师在课堂上也用,但现在要把它变成一种经常的口头激励,而且在课题实践中作为一种必须的制度。

让学生的独立思维得到肯定与激励,满足学生在思维品质上的心理需要是在好不过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思维需要,他们的个性思维的主动性就会倍增,而且会不停地出现在问题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给予学生适当的实物奖励。

作为教育的手段,奖励永远比惩罚更胜一筹,所以真对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的思维,教师在把握尺度的原则下,给予实物奖励是应该的,在社会上企业如此,那么在学校里奖励先进的学生也是应该的,并不违背教育规律,相反在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方面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设立个性思维奖是正确的方法,奖品是一块橡皮、枝铅笔、一个作业本……都能使学生信心充分,思维活跃,挖掘自身潜能的动力大增。

3、实行月末测试激励性评价(只在实验班三〈1〉进行)

本课题实施的激励性测试就是要改变以前的考试评价方式,在考试题规定的标准分基础上,根据学生思维的新颖性与创造性给学生以超出标准分的评价分数。

首先设立月考制度,在本学期的每个月末,我们进行一次测试,在测试题型上,多采用发散思维试题,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展示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励性评价。

这样做的意图也就是让学生在平时的测试中就体会到个性思维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并且把考试中发挥自己的个性思维当做平常的事去做,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自觉意识,使其在学期期末的测试中,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展示自己个性,更好地突出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4、在实践的每个阶段中交流总结

课题组成员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并在教研组业务学习会议上交流。

邀请资深专家进行指导,观看优秀教师的录像课。

建立例会制度。

每月定期召开课题实验会,交流课题进展情况,确保课题的研究到位而有效。

结合校教研工作,课题组成员要认真听课,听课应有随评、总评,并写好评课稿,若是自己上报研课,要围绕课题认真备课、试上、修改、再上,力争让每一次教研课都能成为一节优质课,在教学实践落实课题研究成果。

总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力争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总结、有反馈、有报告,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2010年已进入期末,我课题组成员真对这两个班级进行了综合性测试,(测试的试卷见过程性材料4)并真对试卷进行了两次评定,第一次是常规的测试评定,第二次是本课题激励性测试评定,(评定结果见材料5)我课题组又对材料5进行了比较整理,(整理后的结果见材料6)在材料6的比较基础上,为了清楚了解研究结果,我组成员又将其制成了统计图如下:

第一次是常规的测试评定平均分对照图(图三)

第二次是本课题激励性测试评定平均分对照图(图四)

首先在图表中我们来横比(两个班之间进行比较):

从第一次评定的平均分(图三)来看,实验班85.394分,

对照班82.286分,高出3.063分;

从第二次评定的平均分(图四)来看,实验班92.456分,对照班86.619分,高出5.837分。

其次我们进行纵比(每个班在两次评定中的比较):

从图四与图三中,真对实验班的两次评定差为7.107分(92.456-85.349),真对对照班的两次评定差为4.323分(86.619-82.286),实验班的增加值比对照班要大2.784分(7.107-4.323)。

综上两次比较,我们制成表图(图五)如下:

评定方式

实验班平均分

对照班平均分

横比提高的平均分

第一次常规评定

85.349

82.286

3.063

第二次激励性测试评定

92.456

86.619

5.837

纵比提高的平均分

7.107

4.323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班,因为实验班实施了激励性测试,而对照班没有实施就产生了如此不同的结果,优胜的一方正是实施本课题内容的实验班,在这里我们用有形的分数说明了学生无形的创造创新能力的增加。

充分有力的证明了激励性测试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促进作用,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上给予激励(用分数),对于学生创造性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