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4172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docx

青岛市黄岛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无论单选,还是双选,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作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上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大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名士们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

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

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而最典型的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刘伶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

东晋的陶渊明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陶渊明集序》)。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

魏晋名士喜欢在山水自然中陶冶性情,解放人格。

比如南朝刘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任太守的永嘉,就是在晋室南渡之后才开发的。

士族在对自然林野的经营管理中,刻意将它朝着田园化方向发展,既“尽幽居之美”(《宋书·谢灵运传》),又“备登临之美”(《南史·王裕之传》)。

西晋的士族文人石崇、潘岳,东晋的文人王羲之、许询,宋代的谢灵运,都有咏吟自己庄园宅墅的作品,士族文人徜徉于江南秀丽的山水景色之中,优哉游哉,其乐无穷。

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清谈与析理》对于清谈这样评价:

“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嵇康《琴赋》里说:

‘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

’‘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选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风度一般指中国魏晋时代的名士风度,实质是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B.魏晋风度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C.魏晋风度与士族阶层的兴起有很大关系,魏晋士族阶层权力很大,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

D.魏晋风度作为精神贵族的产物,主要是世家大族凭借其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代文化的主体是世家大族,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上的大族。

B.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因此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在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深入人心。

C.魏晋名士渴望解脱人生苦难,寻求逍遥境界,敢于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的道德说教,不拘礼法,率性而为。

D.魏晋名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创造与形成,离不开酒与山水。

酒的刺激创成艺术境界,山水的陶冶放飞自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名士顺由生命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借此言志抒情,追求一种精神。

B.寄情山水是魏晋名士的显著特征,他们经营自然田园,徜徉山水景色,陶冶性情,解放人格,赋诗作文。

C.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对被后世诟病的魏晋清谈极为赞赏,认为魏晋清谈产生的动机源于魏晋名士探求玄理。

D.玄学与清谈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重要参照作用,魏晋名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也是现代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八样

薛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厌倦了在家里过除夕。

这是一年中最繁忙、最嘈杂的一天,她总是借故赶稿子而躲避着厨房。

她身上穿着父亲的大棉袄,脚上拖着母亲的老棉鞋,像一只慵懒的家猫一样身陷沙发的怀抱。

她的面前,小小的折叠桌上立着超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开着一页空白的文档,上面还没有留下只字片言。

空调嗡嗡驱赶着寒冷,玻璃窗阻隔了正逐渐入侵的暮色,遥远的爆竹声渐次密集起来,“**酒”金红闪光的广告在央视春晚开始前试图夺人眼目。

人们让喧闹留有余地,是对零点以后新年的莅临表示更为热烈的欢迎。

一切都在拥挤着来临,旧年只剩下最后一日,“旧”,“一”和“日”的左右结构,将成为一段打上句号的往昔。

母亲往花瓶里插入一束银柳,然后抓起一块抹布擦着早已亮闪闪的电视柜,唠叨着:

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之前冲好抽水马桶,在零点之前洗完脏衣服……大年初一,不可以做一切与“扫除”有关的事。

父亲正在准备年夜饭,忙碌的身影不时从厨房进入客厅,又从客厅进入厨房。

进出间,熏鱼和酱鸭的香味飘逸而来,油锅正发出“哔哔啵啵”和“哩哩啦啦”的欢快的哼唱。

老八样,还是老八样,他三十年如一日地为除夕的餐桌奉上最古老的八道菜。

她给他买过一本《时尚家庭菜谱》,他只粗略地翻了一遍彩页,并且对华而不实的菜式嗤之以鼻。

他排斥“时尚”或者“流行”这样的字眼,他认为那是“浮躁”和“骗术”的代名词。

他并未意识到他的过时,一如既往地操作着古老的年夜饭,并且永远保持着三十年前的热情。

他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一大碗一大碗的菜肴,脸上流溢着满足的表情。

他好像从不知道,她早就吃腻了老八样。

整个春节期间,他把那八道菜端出端进,从除夕一直端到正月十五。

这是她记忆中千篇一律的春节,她过够了。

于是今年,她准备出逃,自然是有人领着她逃。

她只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然后,有一双大手牵着她的小手,长了翅膀一样,远走高飞了。

去海南的机票竟不打折,原来那么多人和她一样,厌烦了在家里过年。

满员的经济舱里空气浑浊,却浑浊得让她心安理得。

深冬的海南没有一丝深冬的气象,绿意葱茏的热带植物染绿了她的眼睛,碧蓝的大海边,暖风飞扬起她单薄的衣衫,赤裸的脚趾里灌满了温暖的细沙……没有人忙于过年,没有人惦记着插银柳、大扫除、做年夜饭、放鞭炮,没有人记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日子叫除夕。

直到午夜,手机忽然发出一声布谷鸟的呼唤,是短信。

白天的疯玩让她疲惫不堪,她打开昏昏欲睡的眼皮看短信:

阿囡,新年到啦,爸爸妈妈祝你快乐、进步!

新年到了吗?

她以为她在梦中,梦中的新年为何是一盏昏暗寂寞的床头灯?

怎么是一床除了白色还是白色的被褥枕头?

怎么是一个没有飘逸出熏鱼酱鸭香味的标准间?

她终于清醒地意识到,她逃离到了一个不需要过除夕的地方,可新年还是马不停蹄地来临了。

她推了推熟睡的人:

新年好!

熟睡的人发出梦中的呢喃:

好!

……继续熟睡。

她发了一会儿呆,然后,感觉有点饿,她听到胃壁在暗暗地较劲,发出微弱的研磨声,身体内的生物钟醒了,她终于惦念起了某些食物,那些应该出现在除夕餐桌上的三十年不变的食物。

她便问熟睡的人:

现在,你最想吃什么?

熟睡的人没有回答她,她便自问自答:

第一想吃八宝饭,第二想吃白斩鸡,第三油爆虾,第四咸肉炖笋干,第五熏鱼,第六酱鸭,第七扣三丝……她掰着手指头数了一遍,才七个,还有一个,对了,还有一个,肉圆蛋饺三鲜锅。

她简直胃口大开,她几乎要吃成一个大胖子了,她第一次用想象和回忆,品尝出了老八样的美味。

美味的老八样,让她忽然有些想念她厌倦了的家。

她忍不住又推了推依然熟睡的他:

明天,我们还是回上海吧,我想吃我爸做的老八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在除夕这天进行大扫除,不停唠叨着“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之前……”,这反映了母亲的某些传统观念。

B.父亲每年除夕都做老八样,他对《时尚家庭菜谱》中的菜式嗤之以鼻,他觉得自己做的老八样才是世上最美味的佳肴。

C.第四段中提到父亲的老八样而不具体点明,吊读者胃口;倒数第三段通过“她”的口一一道出八样菜的名称,前后呼应。

D.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写出了“她”由吃腻了老八样到想吃老八样的转变,由逃离家到想回家的转变,意蕴丰富。

5.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5分)

进出间,熏鱼和酱鸭的香味飘逸而来,油锅正发出“哔哔啵啵”和“哩哩啦啦”的欢快的哼唱。

6.小说中的“她”厌倦在家过除夕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

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

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

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

“(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

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

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

“吾从众。

”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

“你看怎么办好?

”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

“我看就这么办吧!

”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

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

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

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

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

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

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

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

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

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

他每次都说:

“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

”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

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

195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

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

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

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

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

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

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

当局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

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

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

清华的名片》,有改动)

7.下列对传记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处直接引用梅贻琦的原话,这样更有利于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感染力,也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B.看到“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从侧面表现了梅贻琦的高尚人格。

C.文章以时间为序,展现了梅贻琦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和思想,脉络清晰,主次分明,堪称传记文章的典范。

D.文章从不同角度选材,表现了梅贻琦对清华的挚爱,以及他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材料典型,形象饱满。

8.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罗家伦离职后,国民党政府请“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于是欣然上任。

B.梅贻琦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们提出的建议,他只是以“吾从众”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梅贻琦在清华极力推行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势的认识以及“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关系。

D.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叶公超多次劝他将这笔钱用到台湾搞基础设施建设,他都严词拒绝。

E.揭露特务暗杀闻一多的罪行,拒绝当局解聘吴晗的指令,体现了梅贻琦对同仁的深厚感情,以及他性格中的果敢刚毅。

9.梅贻琦先生有哪些教育思想?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

“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

“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时男子15岁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词义可以相近,也可以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D.嘉祐、建中靖国,都是年号名,是帝王纪年的名号。

一个皇帝所用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比如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才华出众。

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认为是虚夸,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

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富人和卒长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

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

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都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5分)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分)

(3)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②?

【注】①故关:

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的环境:

郊外衰败的野草,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

B.“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应接自然,含蓄委婉,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

C.“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构成一幅严冬送别图。

D.“少孤为客早”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了对友人颠沛流离之苦的深切同情。

E.“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对未来的预卜,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以此作结,既直率而又回味无穷。

15.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深沉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苏轼《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江水,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

暂的感叹:

“,。

(2)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大量比喻描写琵琶乐曲,如表现乐声流畅的句子是“”,表现乐声冷涩的句子是“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乐声激越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虽然并不富有,但个性乐善好施,朋友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总是慷慨解囊,施以援手。

②台风所到之处狂风巨浪,瓦釜雷鸣,有时还能引起海啸,全球每年约有3万人死于台风,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③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给力”一词,这个从日本动漫中走出来的词语,从此登堂入室成为汉语词汇的新成员。

④他这样做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总归有投机取巧的成分,实在不足为训。

⑤夏日午后,一朵朵荷花正在怒放,加上绿色荷叶的衬托,真是风华正茂,令人心旷神怡。

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新媒体时代纸媒行业面临困境,已有一些报社退出了市场,部分正在运营的报业集团也面临着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等诸多问题。

B.中小学生复习资料泛滥成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而且使教学走上了耗

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恶性循环之路。

C.诗人余秀华身患脑瘫,却创作了大量充满美和力量的诗歌,她痛苦又多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D.作为一班之长,班主任告诫他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言行,给全班同学做个榜样,否则,他将在班里失去威信,难以开展工作。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在施工过程中的确遇到不少问题,幸亏您来坐镇指挥。

以后可能多有叨扰,还请见谅。

B.拙作《那年高一》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到时将陆续惠赠各位亲朋师友。

C.感谢大家抛砖引玉,提出这么多好点子,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们刊物肯定会越办越好。

D.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您的教学方法,您循循善诱,分析透彻,堪称我们的良师益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睡眠是生命的必需品,①,就会受到惩罚。

保证睡眠,才符合生理科学。

学习时间占

用了睡眠时间,看起来是整天在念书学习,结果

这不仅仅是科学的事,也是法律的事。

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要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

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

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在6点半之前就起床了;③,高中生群体尤为突出,高中生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在6至8小时之间的,比例高达65%。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手机是人们今天经常使用的现代文明工具,可以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

在一定意义上,手机改变了人、社会甚至世界。

作为工具的手机,几乎进化成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手机里的信息,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部。

没有手机的日子,会让人陷入恐惧的黑暗。

①手机不一定能够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

②。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真正留在心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