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4508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docx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

第一篇: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第二篇:

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篇: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第四篇: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第五篇: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多相关范文

《人与自然》观后感----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

短短不到三十分钟的《世博会的科学传奇》之"人与自然"的短片从世博会发展历程的角度讲述了人类从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直到开始善待自然的过程。

视频分为三个部分:

环境危机的认识和应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全球变暖的现状和反思。

野生动物滥捕灭种、木材滥伐水土流失,含铅汽油、氟氯昂制冷剂、滴滴涕等等科学的巨献却应用出大危机,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说明:

)等清洁能源的优势发展……

每次看这样的宣传片都会有深深的触动,人类产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同时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又必须要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现在我们的人类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

人类在征服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正如斯波坎世博会的醒目标语"地球不属于人类,人类属于地球。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

科学的最大悲哀莫过于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却撼动了人类的生存根基。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是当代人们迫切关心和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

莱切尔。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带给全世界的不仅仅是震撼,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态意识的唤起。

只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地球只有一个,从我做起关爱地球母亲。

这不是口号,是你我共同的行动。

小时候,在乡村的夏日夜空看到的那条延伸到天际的璀璨银河,何时可以出现在这片城市的上空。

人与自然

摘要:

恩格斯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说过:

“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保护

一、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生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在整个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

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

在古代,人们凭借着简单的知识,产生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

例如,我国先秦时期《周易》中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提法;老子也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紧张状态。

人类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

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极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延长了人的寿命,促使世界人口急剧膨胀。

但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曾严重依赖于资源的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深刻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

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以后,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态势,但是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三、问题在哪里?

一是观念上的问题。

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

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

二是发展模式上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

由于国家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面临着资源被进一步掠夺、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

三是合作上的问题。

人与自然是个非常大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体现出的一大问题就是发达国家并不乐意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

甚至发达国家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

最终,会议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四、如何创造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一、在观念上。

人类必须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

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

二、在发展模式上。

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在各国之间的合作上。

第一,坚持巴厘路线图和京都议定书。

第二,发达国家做出深度减排的承诺,发展中国家纳入国际减排机制。

第三,发达国家拿钱,进行资金与技术支持。

第四,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按照“三可”;中国认为,按照巴厘路线图,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要接受“三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资金与技术支持情况下的减缓行动要接受“三可”,但发展中国家自主采取的行动不接受“三可”。

五、和谐相处的真实案例分析

以古代著名的都江堰工程为例。

它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最好标志。

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

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源成功之处在于:

主要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由此可见,只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辅以人类的能动性,人与自然一定会走上和谐共存的道路。

六、结合目前的实际提出对解决目前旱情的建议。

必须采取综合对策,需要从人、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来构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从开源、节流、保护的齐抓共管来构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体系,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来构建降低旱灾损失的保障体系。

同时,扩大对非传统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质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范围,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

此外,必须进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制订和实施防旱规划、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旱情监控、信息研究与旱情预报、旱灾救助、公众教育等措施,提高整个社会抵御干旱的能力。

七、结语: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必须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性问题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渐成为各国执政当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

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发展成社会*,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党执政都无法回避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

第一,“绿色政治”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政党结构,也使环境保护问题进入主流政治。

绿党是一支以保护环境、扩大民主、维护人类和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兴政治力量。

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组织——新西兰价值党出现。

之后,绿党的势力在各国尤其是西欧迅速发展,并相继进入地方、国家及欧洲各级议会,成为重要的执政党、参政党。

目前,绿党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全球大约有70多个绿党组织。

在绿党的推动下,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世界各国深入人心,一些主流政党也进行理论创新,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等老牌执政党纷纷将“绿色政治”的理念写入党纲,英国保守党政府等一些右翼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条例。

“绿色政治”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摆脱边缘地位,走入了主流政治。

第二,环境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执政党均注重维护自己环境利益。

目前来看,各国执政党公认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

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如石油和水是引发诸多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中东、非洲、西亚和南亚,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的社会动乱,如在非洲和亚洲多个国家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并引起局部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诸如疯牛病、*和sars等病毒和疫病的蔓延很难控制,往往带来全球性的恐慌。

第三,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已经成为影响执政*形象的重要因素。

美共和党政府因退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而遭到强烈批评。

欧盟各国执政当局率先提出到xx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的量化目标,并迫使在气候问题上一直不甚积极的美共和党政府在g8峰会上做出一些妥协。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是输出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但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一直都积极争取在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

二、各国执政当局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主要做法

第一,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执政当局最早呼吁从全球高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

1972年瑞典执政当局主动承办*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在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呼吁“人类业已到了必须在全世界一致行动,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更审慎处理的历史转折点”。

xx年,在许多

国家执政的社会党国际成员党在《圣保罗宣言》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同等重要,主张把生态、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近两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当局停止使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用新的“绿色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保护的成本也计算在内,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

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保法的国家,执政当局早在1886年就制订了第一部森林法,目前其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

xx年3月,芬兰政府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将防止空气污染、消除噪音和环保许可证制度等有关法规汇总在一起,同时修改了节水和垃圾处理等相关法规,加强了对环境的预防性保护。

近年来,印度、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执政党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严格限制原木出口,对木制品出口的税收也大幅上升。

非洲各国执政党针对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制订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第三,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作用,强制和鼓励双管齐下,推动企业和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越来越多国家的执政党普遍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

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执政党通过财政、税收、行政等手段推动节能,新加坡执政当局建立了一个xx万新元的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鼓励企业、个人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开发创新。

日本政府通过改革税制,规定企业如果达到节能标准或使用节能产品,将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如果达不到节能标准又无法按期改进,将被处以100万日元的罚款。

美国和德国制定了相关法规,用减免销售税的办法鼓励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

第四,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型循环经济。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执政当局迫于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执政当局的政策推动下,循环经济在日本已经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松下、索尼、丰田等许多大公司都基本实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

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所有生产行业的垃圾被处理后重新使用的比例高达50%。

其他欧盟国家也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并制定了回收、利用或循环使用的具体办法和目标。

英国规定到xx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增加10%,xx年增加到20%;荷兰执政当局规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应达到60%;法国规定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80%。

第五,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奥地利执政当局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环保课程,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垃圾回收知识,新闻媒体经常宣传环保新知识和新发明。

瑞典政府将节能和环保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宣传,并积极向国外推广其节能经验,使全民对环保都有一种自豪感。

美国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美国回收利用日”,环境保护局专门开设网站,宣传再生物品的知识。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节约环保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几点启示

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摈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

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

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

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天地人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泛、而深的课题,要想简明地揭示它们的关系,只得借助于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学说……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从上世纪70年代才广泛传播开来,传播和被人接受的速度是惊人的。

那诱人的“生态平衡”被学者们研讨着,官员们宣传着,演员们呼喊着。

生态平衡之所以诱人,那是因为人们企盼的生态系统稳定状态是美好的。

尽管人们觉得它有点抽象莫测,可它又是亲切具体的。

熟知生态平衡要先知生态系统。

可生态系统从被西方学者提出至今,权威人士的定义有十余个,有的几百个字,有的几十个字,但无公认统一的文字表达。

取其共同的实质,生态系统是:

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的特定结合。

生命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生命类群,包括人类;无机环境指自然界的无生命成分;特定结合指不同地域创造出的多样的生物类群——即不同生态系统。

陆地上各生物类群形成各自的生态系统,它们总称为陆地生态系统;同样海洋生物类群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就构成了整个生命世界——生物圈。

生物圈一般至陆地之上百米高空,水面之下百米深层,这就是人的家园。

所以人早知崇拜天地,知道人以食为天,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是依赖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

人在生物圈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天地无机环境为谁效用呢?

为草原、森林、庄稼——绿色世界。

各类动物依赖谁而存活呢?

直接间接都依赖于绿色植物。

万尊的人靠什么活着呢?

以吃来说,取之动物或植物,或二者兼取之;以喝来说,取之

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须的氧取之于大气。

食、水、气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于天地无机界。

生态学家把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又分为三类,且冠以公正的名称:

(一)植物——生产者;

(二)动物——消费者;(三)微生物——分解者。

比较三类生命类群谁最有本领呢?

无疑是生产者,因为它养活了自己和后二者。

人在哪里呢?

在动物之中了。

按生态食物链排序:

先是食草动物,后是一级食肉动物;二级食肉动物……人排在何位呢?

人是食草(粮)又食肉的多食性“高级”(依赖性最大的)消费者。

所以,生态学家早已结论:

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

尊贵的人不要不服气,这并不否定人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大脑,只是说人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环境,从而要求人尊重大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

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

一、破坏环境:

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

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

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

三、破坏食物链:

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

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

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

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

网眼小了,鱼虾少了。

科学家们预言:

“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

”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部分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xx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

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