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4593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案1 湘教版.docx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1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1湘教版

教学内容

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28——41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

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观点,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图表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图表。

2、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

5、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寒潮、台风、梅雨、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中国气候的认识。

采用“设疑---探究----尝试-----小结”的“四步循环导学法”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生动活泼活泼的方式的自主探究,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框架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和季风气候显著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季风气候显著和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季风气候显著,是一个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况入手,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制作相关的课件,显示中国气温降水分布状况、气候类型分布、季风气候显著及其成因、各种特殊天气及其影响等情况。

学生准备

(1)、学生回家收看近期的天气预报;

(2)、学生搜集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四人小组讨论:

近期收看天气预报情况以及对应的近期天气状况。

复习初一所学的天气预报知识。

2.创设情境,播放有关中国各地不同景观录像,让学生感知中国气候复杂多样

2.讨论观看录像后的感想。

3.设疑。

1)、中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2)、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3)、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4)、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分析解决教师设疑问题,相互交流补充

尝试。

1)、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2)、学生学会阅读分析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图。

3)、学生掌握中国温度带图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问题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总结。

一、气候复杂多样一)、中国气温分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搜集的有关气候和天气方面的谚语

提问近期学生收看天气预报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引起学生兴趣

导出学习气候应该先从气温和降水入手

利用多媒体,借复习中国地形之际,引导学生观察各地景观,提问“为什么各地的景观有差异”

【板书课题: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一)、中国气温分布】

1.学生四人为小组讨论近期收看天气预报情况以及对应的近期天气状况。

复习初一所学的天气预报知识。

2.教师设疑。

1)、中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2)、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板书:

1、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1)、探究。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分析出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图,分析出中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及时进行点拨

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

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小结。

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板书结合地图进行知识总结。

3.教师设疑。

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探究: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漠河、北京、广州

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

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¹

13゜4¹

7时30分

北京

39゜54¹

26゜40¹

9时12分

广州

23゜8¹

43゜25¹

10时43分

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

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¹

59゜58¹

16时55分

北京

39゜54¹

73゜32¹

15时1分

广州

23゜8¹

89゜41¹

13时35分

【总结后板书:

分布特点

成因

冬季

南北温差大、北冷南热

纬度因素

冬季风因素

夏季

南北普遍高温

纬度因素

3.1)、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分析解决教师设疑问题,相互交流补充

 

2)、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小结。

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总结。

4.1)、教师设疑。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师讲解生长期与积温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然后指导学生读“中国温度带图”以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2)、多媒体展示中国温度带分布练习图

【板书:

2、中国的温度带】

4.1)、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积温、作物熟制、温度带等基本概念

四人小组讨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对农业的影响

2)、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读图“中国温度带”掌握温度带的分布,找出温度带分布与气温分布之间的联系

学生做课件练习,加强掌握温度带的分布,并且与地形图结合起来

3)、小结。

进行知识总结。

本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了中国气候中气温的分布。

重点解决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和中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一)、中国气温分布

1、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分布特点

成因

冬季

南北温差大、北冷南热

纬度因素

冬季风因素

夏季

南北普遍高温

纬度因素

2、中国的温度带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知识的掌握,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简单讨论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温度差不多,但是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原因是什么

2.设疑。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2).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3)、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4)、中国的气候类型如何分布,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

2.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地图结合所学初一有关降水分布图、降水量柱状图图等分析中国降水具体分布状况。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分析解决教师设疑问题,相互交流补充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小结:

利用地图小结。

二)降水的分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方地区景观图和西北地区景观图,提出疑问,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温度变化相差不大,为什么自然景观差异如此之大?

1.学生简单讨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景观差异大的原因在于降水的差异

2.设疑。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2).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板书:

二)、中国的降水分布】

探究: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板书:

1、降水的分布

地区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3.设疑。

2).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探究:

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从学生感知身边的情况入手,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是夏秋多、冬春少

 

【板书:

时间分布:

夏秋多,冬春少】

4.设疑。

3)、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探究:

多媒体展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中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与中国降水量图相比较,找出两副图的异同之处,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板书:

2、中国的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

降水量与蒸发量

四类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干湿地区的分布地区、天然植被】

5.设疑。

4)、中国的气候类型如何分布,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

探究:

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气温分布图、中国年等降水分布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对比分析气候类型和气温、降水之间的密切联系

【板书:

三)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2.探究。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P31图2-17《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初一所学知识读图,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分析中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讨论过程中学生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3.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

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

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小结:

利用地图小结。

 

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并且出示我国长江流域某地的多年气温降水统计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

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读气候资料统计图的读图方法

小结。

 

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找出干湿地区的空间分布,对比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分界线的分布规律有何异同,讨论分析产生的原因(在图上描出各类干湿地区的分界线、找出秦岭-淮河一线、

判断青岛的干湿类型)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

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读图过程中,注意分析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小结。

利用板书小结

 

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中国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分析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

指导,

完成P35“活动”

小结。

利用气候类型图进行小结

本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了中国气候中降水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和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重点解决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和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二)、中国的降水分布

1、降水的分布地区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时间分布:

夏秋多,冬春少

2、中国的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

降水量与蒸发量

四类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干湿地区的分布地区、天然植被

三)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教学步骤(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结合前几节课所学气温、降水的分布情况;联系青岛地区实际气候特点,总结中国气候季风气候显著;联系初一所学复习季风的概念

2.设疑。

1).我国季风气候的分布

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成因

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4)、季风气候显著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5)、中国的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2.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地图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描图分析季风气候的分布、成因及其影响。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分析解决教师设疑问题,相互交流补充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第四步:

利用地图小结。

二、季风气候显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青岛地区冬季主要风向和夏季主要风向,有何不同,引出初一所学季风的概念,随季节不同而风向相反――季风,多媒体出示我国冬夏风向图

【板书:

二、季风气候显著:

1.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讨论分析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风向特点,根据实际感知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

2.设疑。

1).我国季风气候的分布

探究。

多媒体出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中国主要季风气候类型

 

多媒体出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形图

 

【1、季风气候的分布

1)、季风区的范围: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2)、冬夏季风的影响范围、风向、性质】

 

3.设疑。

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成因

探究。

多媒体展示季风气候成因课件,

 

【2、原因:

海陆热力差异】

 

4.设疑。

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

利用课件复习锋面雨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我国锋面雨移动情况课件,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东部雨带的推动

 

【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5.设疑。

4)、季风气候对经济的影响

探究。

根据季风气候对气候降水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季风的优劣势

 

【4、季风气候对经济的影响

优势:

雨热同期

劣势:

洪涝灾害】

6.设疑。

5)、中国的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探究。

讲解具有大陆性特征即温差大,降水少

利用课本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即可

 

【5、中国的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探究。

引导学生在中国气候类型图上,找出中国存在的季风气候类型,四人小组讨论分布规律。

并且描出三种季风气候与其它气候类型的界线。

与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相对比,二者是相似的

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所经过的山脉,讨论分析成为界线的原因

在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上,判断冬夏季风的风向,指出影响范围,根据实际感知说出性质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小结。

利用地图进行小结

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来理解季风风向不同的原因(利用冬季学生感知温暖的房屋中,在门口感知空气的流动-从冷到热),结合课件进一步解释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冬夏季风形成成因,并通过风源地,判断冬夏季风的性质

阅读课本P36“阅读”自学理解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小结。

利用地图进行小结

 

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课件理解季风气候显著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在于对降水的影响,讨论分析季风影响如何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小结。

利用地图进行小结

 

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季风气候的优劣势,及其对我国整体农业的影响和对局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成为鱼米之乡)的影响。

讨论季风气候对家乡气候及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小结。

进行讨论性小结

 

探究。

学生阅读P37,讨论分析中国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小结。

进行小结

本课总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又一主要特征,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其中重点学习了季风在我国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接第二课时)

二、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的分布

1)、季风区的范围: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2)、冬夏季风的影响范围、风向、性质

2、原因:

海陆热力差异

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4、季风气候对经济的影响优势:

雨热同期

劣势:

洪涝灾害

5、中国的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教学步骤(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况,掌握各种特殊天气和气候灾害的概念

2.设疑。

1).我国有哪些特殊天气

2).各种特殊天气的特征

3)、各种特殊天气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功与过)

4)、旱涝灾害的成因及其对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了解本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的特殊天气和出现的旱涝灾害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分析解决教师设疑问题,相互交流补充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第四步:

利用板书小结。

三、多特殊天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些我国经常出现的特殊天气的照片如:

寒潮出现的风雪冰霜、沙尘暴、台风等

 

1.学生结合近期天气情况,通过天气预报,讲述各种特殊天气

2.设疑。

1).我国有哪些特殊天气

2).各种特殊天气的特征

3)、各种特殊天气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功与过)

【板书:

三、多特殊天气】

探究。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出现的各种特殊天气出现的地区,解释各种特殊天气的特征、定义、指标

引导学生学会辨证的看问题

【板书:

寒潮定义

梅雨指标

台风影响

沙尘暴】

 

探究。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特殊天气的定义、特征、指标

四人小组通过体验实际情况讨论分析各种特殊天气对生活、生产的影响,讨论各种天气的功与过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小结。

师生共同讨论小结

四、多旱涝灾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设疑。

4)、旱涝灾害的成因及其对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旱涝灾害图片或资料

【板书:

四、多旱涝灾害: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

灾害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影响最大、最常见且

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我国季风气候对降水的影响,讨论分析旱涝灾害出现和多发的原因;以及我们能为减灾作些什么?

尝试。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小结。

利用板书讨论小结

本课总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我国出现的几种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学习了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在;洪涝和干旱。

重点分析了寒潮、梅雨的特征、天气状况、侵入路径、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板书设计(接第三课时)

寒潮定义

三、多特殊天气梅雨指标

台风影响

沙尘暴

四、多旱涝灾害: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越来越严重的沙尘暴现象,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发表你的评价,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良好的治理措施。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一、填空题

一)、气候复杂多样

1、温度

分布规律

原因

冬季

南北温差

夏季

全国普遍

温度带:

、、、、和高原气候区。

2、降水

(1)降水的分布

地区分布不均: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线

中国的“雨极”:

台湾的;

大拐弯附近。

(2)时间分布不均:

,。

(3)干湿地区:

、、、

3、气候类型

中国有、、、、五种气候

二)、季风气候显著

1、是我国的主要特征之一

2、季风区的范围:

一线

3、冬、夏季风的影响范围、风向、性质(填充图册)

4、季风气候的成因:

5、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对经济的影响

优势:

、劣势:

6、中国的气候具有很强的性特征

三)、多特殊天气

寒潮:

(降温、霜冻、大风)梅雨:

(江淮地区、夏初)

台风:

功(带来降水)与过(狂风暴雨天气)

沙尘暴:

(北方地区、西北地区)治理措施:

四)、多旱涝灾害

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

是对我国农业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二、选择题:

1、读下图完成1-2题

1.上面四幅图是广州、北京、武汉、哈尔滨的降水统计资料,按照四座城市自南而北的顺序排列应为

A丁、丙、乙、甲B甲、乙、丙、丁

C丁、乙、甲、丙D丙、甲、乙、丁

2.对上面四幅图解读错误的是

A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B容易产生洪涝和旱灾

C降水量由北向南减少D北方存在春旱现象

3.说明我国气候具有大陆性特点的选项是

A季风区降水较多B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C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D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个性练习设计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地雨季开始最早,结束却最晚的是。

(2)B地区每年6月一般会出现“”天气。

(3)较易出现春旱的是地区。

(4)A、B两地区与北非撒哈拉沙漠纬度大致相同,为什么A、B两地区夏季却多雨呢?

2、读图绘图

哈尔滨

北京

武汉

广州

一月平均气温

-200C

-30C

40C

150C

七月平均气温

200C

260C

300C

300C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从降水的季节分配来看四城市中(城市名称)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最大。

(2).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在上图中绘制一月平均气温和七月平均气温折线图,并注明。

(3).根据所绘折线分析,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3.下列表格中是我国某地的气候资料,读表完成下列要求: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8

11

12

16

18

21

26

25

23

20

13

9

降水mm

40

30

82

78

95

156

197

280

142

89

74

35

(1)根据表中的资料,自己设计坐标,在下图中绘制该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2)、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1)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教学中突出了让学生以身边感兴趣的实际实例为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