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4864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要点精述

第一单元唯物论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6一元论和二元论。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

一元论包括:

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二元论的特征是: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8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唯心主义最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从事脑力劳动的剥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

(2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供条件。

(3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产物。

认识是一个复杂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某一片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10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旧唯物主义或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

④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①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②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③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1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

②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

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即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

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因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

由于科学主义哲学只强调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理性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

结构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

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

由于人本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

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

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

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注意到它们中的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这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它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世界性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外,还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正确认识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哲学基础。

①人的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其中哲学素养是基础,它更具备根本性和决定性。

②哲学素养为人们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哲学素养能使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哲学素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17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

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

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20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

(4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2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三层含义:

(1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2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实践的主体是具有实践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2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是:

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

(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4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包括四个主要环节:

(1实践决策:

就是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和从两个以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科学决策,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关键环节。

(2实践目标的制定:

目标既是实践活动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活动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以及结果之中。

确立实践目标的过程,就是于实际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

(3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有序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求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4实践结果的检验:

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最后一个环节。

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获得对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的再认识,以便对其调整和修正。

25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关系。

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

(1在物质的关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

另一方面是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作用,即主体客体化。

(2在精神的关系中,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就在观念中改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而且还通过处理信息的过程产生着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的观念。

26自在世界(自在之物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为我之物。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

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4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

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27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

意识产生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

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到动物感觉心理;③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8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9怎样理解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表现在:

①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②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差别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性。

③意识的主观特征特别表现在意识具有虚幻的反映、超前反映方面。

30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

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4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①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②旧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③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3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归根到底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3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

(1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

(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3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4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5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3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庸俗唯物主义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区别,把意识也看作物质,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第二单元辩证法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5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

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

②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每一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36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工作。

37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3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

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在运动变化中体现出来;变化可以是上升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运动,而发展则是前进性的变化。

38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1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因此恩格斯指出: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39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3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

(4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5在规律的客观性问题上,坚持辩证的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

①决定论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一般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②非决定论是否定规律及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③机械决定论是只承认规律及其客观性和必然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④辩证决定论是既承认规律及其客观性、必然性,又承认主观能动性和偶然性的作用。

4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

(1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