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4898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x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4)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迁移学法,理解诗歌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难点:

1、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2、了解大自然其他的声音,仿照诗歌写一段。

课时计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导入:

不仅仅我们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图(ppt出示图片)。

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好吗?

先齐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个句子。

3、出示生字词,开火车形式抽读,其他同学跟读。

4、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初步理解

1、思考哪些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反馈:

2——8小节在具体写大自然的语言)

2、出示表格ppt,默读课文横线划出大自然的语言,和她告诉我们的奥秘。

(指名反馈)

3、大自然虽然没说话,但却告诉我们这么多奥秘,用书上得一个词来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反馈:

板书妙不可言)。

理解这个词语(指名反馈,并造句)。

(二)深入分析

1、如此的妙不可言,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体会吧,自由读2到8小节,并且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两遍。

2、指名反馈,自己最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喜欢的一起读。

(第二小节朗读的语气,强调“准”字。

3、找一找,哪一个小节和第二小节的的结构相像?

(指名反馈)(提示:

句子的形式,和都是在告诉我们天气)。

分小组齐读这两小节。

4、分析第四、五小节,(指名反馈第四小节的原因,提示:

反问句式使语气更肯定、更强烈,以及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使用)。

齐读,读出反问语气。

(三)交流运用

1、如此有趣的大自然的语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发现呢?

(指名反馈)齐读最后一小节。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只有爱学习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相信同学们都想做这样的人,老师就给你们一个机会(出示图片)思考代表什么?

3、给出图片和二四小节的句式结合仿写。

Ppt出示并给出例子。

(交流反馈)

4、给几幅图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一写。

(两种句式都可以写)(交流反馈)

三、课堂小节

学完了这一课老师想送给孩子们一句话:

做一个勤于思考,爱学习的人,这样你就可以发现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再次齐读课题。

四、作业设置

1、抄写生字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观察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写一节。

五、板书设计

白云

天气

蚂蚁

蝌蚪妙不可言

大自然的语言季节勤于思考

大雁爱学习

年轮

年龄

鱼鳞

三叶虫化石——地质

 

17、《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

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

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

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

(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

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

(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

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据)

 问:

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

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

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

(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

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

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

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教师补充提问:

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

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问: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

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

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

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学生自由发言)

 问:

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略)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

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

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二、教学步骤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奇妙的克隆》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

1979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类

 

多利羊

1996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18、《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

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解说:

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

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

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

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

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

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

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两篇课文语言平实,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读点拨1.关于地壳运动。

地壳是由

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

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层软的物质,被称作软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

软流圈中的各种物质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于是,温度高、密度小的物质受热膨胀向上浮动,反过来,温度低、密度大的物质受冷收缩向下沉积,这样两种物质就形成热力和重力的对流。

向上流动的物质穿过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时,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离,由此影响到岩石同,引起地壳运动。

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便是地壳运动的证据。

2关于板块运动。

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

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

1921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对应的位置上,发现了相对应的山脉、矿产和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

1961年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再进一步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由于大陆漂移学说研究的是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的是洋底。

如何从包括大陆和海底两个方面去统一认识全球构造呢?

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

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在研究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以后,首创了板块学说。

它是ZO世纪6O年代轰动全球的地质构造学的变革。

它认为,地球岩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海底构造如海岭、岛弧、海沟和海底水平断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它们浮在炽热的地幔表面不断运动,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

岛屿和海沟是由于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形成的,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

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

3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

一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而大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一些同时期的生物都杀死了;四是在白至纪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4.关于课文。

(l)思路剖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

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解说: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2)关于说明方法。

要理解这

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

首先是举例子。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分述。

’(3)关于一些句子。

①“青蛙和蜘蛛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是对“现代两栖动物”的解释与举例,强调“人人皆知”,以人们常见的“青蛙和错殊”

为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②“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是说明科学家之所以研究恐龙灭绝原因的理由,旨在提醒人们注意。

自读思考

1.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分析作者说明事理的思路。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O

(1)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

()

(2)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3以你身边的生活为例,写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

(好说:

思考题的设计有两个目的:

一是帮助学生学会理清作者的思路,为今后学写说明文打下基础,为学习课文和学习写作之间架起桥梁;二是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l.略2.

(1)列数字

(2)举例子(3)作比较3略

 

19、生物入侵者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

危害。

(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

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

问题的中心议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师板书课题)

■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a.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

b.班上交流:

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

——(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态度:

——(段)

采取措施:

——(段)

■写法探究

O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

分明。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

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

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

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

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

(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

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如果发

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

上展览。

(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

(不超过150字)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20、《落日的幻觉》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能感悟文本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2、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分析理解说明技巧,掌握说明方法和文本中描写的作用。

3、独特感悟与创新思维,启发学生树立科学精神,辨证对待生活中的幻觉。

4、教学重点:

阅读文本,掌握文本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理解说明语言的作用。

5、教学难点:

形成独特感悟,辨证对待幻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教法与学法

6、《落日的幻觉》篇幅较短,文本内容较简单,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充满趣味和吸引力;并且文本层次清晰,说理透彻,文字障碍不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能力。

可以很好地利用自主探究和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采用情境体验、设疑启发、对话质疑与探讨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7、

(一)、情境体验,激趣导入。

8、教师准备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和一根筷子,将筷子放入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筷子的模样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请学生说明原因,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学生不能说明原因就由教师说明)

9、由筷子在水中变形的实验引入课题,是因为八年级上的学生虽说具有一定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对科学奥秘也有强烈的求知欲。

但八年级上学生在学习科普类说明文时还是因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缺乏主动性。

生动形象的筷子变形的情境体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又在物理课上已经学习过光线折射的原理,很容易就可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它搭桥为下文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作伏笔。

10、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文本。

1、要求学生自由快速地阅读文本,找出落日的幻觉现象与产生的原因。

11、本文短小,结构明析,说理清楚,利于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