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5186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docx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

历史教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_八年级历史教案_模板

教学课题:

第三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媒体及用具:

图片,文字材料及投影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革命开端和完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是什么?

为什么?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请思考:

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什么情感?

为什么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有这样的情感?

你还知道哪些赞颂社会主义制度的歌曲?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

用歌曲启迪思路,激情感,创情境,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屈辱历史。

中国人民开始了自强自立的奋斗历史,力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好》唱起来了。

这首歌用一个字──“好”表达了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赞扬、热爱之情,社会主义好,不是头脑发热后的主观结论,过去,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今天,中国建设的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认同社会主义,因为它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新授过程]:

第三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板书)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老师提前也可以在课后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选择调查方式,可以查阅报刊、书籍,可以上网,也可以采访长辈。

调查之后,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认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对比、图片对比或者照片对比,也可以兼而有之。

课堂上各组派代表展示调查结果,突出说明中国五十年的发展变化。

整节课也就可以围绕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学习,再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即可。

新授过程:

讨论一:

联系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和”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实,学生讨论:

同样是中国,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昔日的”东亚病夫”今天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二:

出示照片《开国大典》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的新中国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屈辱历史,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

所以新中国的巨变之一就是:

1、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独立(板书)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立即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1950年──1953年,新中国出兵朝鲜,中朝军民以抗美援朝的胜利证明: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加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971年10月24日,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席位,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日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多极化趋势中唯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极;1997年4月15日,由美、丹、英等15个西方国家提出的所谓“中国人权”议案,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3届会议的审议程序中被否决,这是自1990年以来西方国家假借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第7次遭到失败。

1998年初,欧美各国纷纷声明,今后不再搞类似议案;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百年国耻,一朝得雪。

2、社会主义中国,结束了近代中国长年战乱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统一(板书)

社会主义中国结束了近代的常年战乱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要最终统一台湾,祖国大陆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是关键。

为了这一天早日到来,作为未来世纪主人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用一些选举场景的图片、录像,说明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已当家作主。

得出第三个结论:

3、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民主(板书)

用图片和课件说明:

4、社会主义的中国,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经过50多年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富强(板书)

  但是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有它阔步前进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板书)

先让学生对1956年之后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讲解,并可以给学生展示图片或录像:

1956--1966:

大跃进图片

(中国这二十年的历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些内容是很难理解的。

因此教师不宜讲得过深,)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为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以以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学生讨论分析:

为什么要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什么要转移工作重点?

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

这些举措有何重大意义?

分析方向:

大跃进等行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严重脱离中国实际,违背了客观规律;工作重点放在阶级斗争上,只能导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混乱,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历史已经证明,闭关锁国只能使自己封闭落后,改革开放才能促进中国与国际的融合、交流、学习,并最终促进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说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对的。

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党的十六大

江泽民总书记作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主题: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实现现代化建设

完成祖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三、“一国两制”指引祖国走向完全统一

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搜集有关资料: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统一的主要言行。

(3)中国政府对台的关政策及其意义。

(4)青少年学生的态度

学生活动:

讨论(1):

香港、澳门问题顺利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

对“一国两制”的内容应从哪几个方面去理解?

(3):

从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富强和世界和平稳定等方面说明“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4)请你设想“台湾问题”最后会怎样解决?

请为回归后的台湾设计区旗和区徽。

[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

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

平原大捷。

“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

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

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

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

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

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

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

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

让学生回忆: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

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

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其目的是什么?

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

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

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

这是本课另一重点。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

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

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法新约》

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

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

(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

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

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

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

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

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

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

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

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

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

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

”灭洋”。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

  师:

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

  生:

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

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

非常正确。

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

略。

  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师:

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

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

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师:

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

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师:

谁能用成语来概括?

  生:

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

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

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

比如:

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

  清朝嘉庆帝统治时国势衰落的具体情况;白莲教起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林则徐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通过了解封建的清王朝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逐步走向衰败,政局动荡,危机四伏;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了闭关自守的中国。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向外扩张侵略的必然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通过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的分析,使学生认识:

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而进行的鸦片贸易是可耻的行径,绝不是正当的商务,而是贩毒和掠夺。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

从17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鸦片战争前夕,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清朝开始衰落的时候,英国试图用鸦片贸易的办法来改变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直接引发了东西文明之间的第一次撞击。

  地位分析:

本单元(第5课——第9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最初20多年的历史。

本节课如果严格从时间上来界定,所述事件均发生在1840年之前,但由于其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所以既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

  重点分析:

⑴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是重点。

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流毒极为严重。

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引起银贵钱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鸦片的大量输入,还加深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

从学生来看,认清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可以深刻的揭露英国殖民者的灭绝人性;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的教育。

⑵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重点。

禁烟运动维护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在此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难点分析:

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难点。

尽管初中教材没有象高中教材那样直接设置这样一个子目标题,但在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两个子目中明显的分别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衰落的中国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世界,是教师上课必须要涉及的问题。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在中学还没有学习到世界历史的知识,再加上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命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作为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我们只有了解国情,并把中国和世界形势进行分析对比,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才能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⑵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是难点。

需要学生理解一些专用名词,如:

出超、入超、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同时还需要学生清楚中国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以及掌握一些外贸方面的常识。

才能使学生理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开拓中国市场,但它们的工业品很难获得广泛的销路。

中国出口的茶、丝,远远超过英国输入的工业品。

于是,贸易逆差的英国竭力发展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利用鸦片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⑴通过分析19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状况和面临的国际时局,使学生学会认识国情并能养成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通过讲述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使学生认清英国鸦片贸易的卑劣用心并了解毒品对人的危害。

(3)通过分析林则徐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建议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常识,谈谈鸦片输入对中国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老师最后将之归纳为四点危害:

第一,鸦片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第二,鸦片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第三,鸦片削弱军队的战斗力;第四,鸦片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使吸食者意志萎靡消沉。

此处可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的教育。

  关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首先要突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凛然正气,表现出中华民族誓不可辱的气概。

提问学生,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

再作归纳。

在学生基础好的学校,可以适当介绍林则徐的生平,就其历史作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通过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的对比,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得出未来两国间的战争是一场中国必败的战争。

  关于“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建议教师结合数据、图表等材料,进行讲解。

就中、英、英印的三角贸易可以通过图示法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

教学设计示例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学重点:

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板书设计: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2.灾难性影响

  三、林徐的禁烟活动

  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虎门销烟(1839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可进行复习提问也可指导学生阅读引言。

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都属于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提示学习中国近代史要掌握它的基础线索。

  讲授新课:

  由于清朝专制政治的高压政策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必然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抗。

到嘉庆帝时期,国势开始衰落,中国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教师请学生回忆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

但从乾隆统治后期,政治就开始腐败。

到嘉庆帝统治时,政府卖官鬻爵,官吏腐败贪污成风。

这时期,清王朝军备废驰,将士怠惰。

同时,土地兼并愈烈,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

阶级矛盾也更加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农民起义中规模较大的是川楚白莲教起义。

教师简介白莲教的组织情况和起义经过,突出女英雄王聪儿的光辉形象。

指出这次起义前后坚持了九年,转战川、楚、陕、甘、豫五省。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如日薄西山,逐渐衰落了。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此处可以就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加以对比。

在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继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之后,19世纪上半期,英国又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的中国。

  教师分析“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英国运来的呢绒、布匹、棉花等等工业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

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又是英国资产阶级必需的商品,这样在正当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