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5320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docx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修改版

第一篇:

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

关于“儒家文化”团日活动总结

伴随着孔子诞辰的来临,学习儒学的热潮再一次在同学们的心中升起;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使每位同学心存仁爱,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形成和谐的校园;为了使同学们紧跟时代的步伐,科学理性地学习儒家思想;再为了使同学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迈进。

引导广大青年同学,牢固学习儒家思想,提高仁爱意识,为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以“儒家思想”为主题举办一系列团日活动。

在本次团日活动中本支部成员都认真积极参加活动,积极的学习和宣传儒家思想。

在活动阶段各位同学都积极的回答问题,在发表感触环节大家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感言,使团日活动达到了高潮,使整个团日活动变的更加有意义。

活动结束后一部分同学们认真的打扫整理会场。

但是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缺点,例如由于活动前期没有充分的准备使活动在同学们浅谈对儒家思想的认识环节冷场,但活动总体还是圆满的举行。

通过这次准备已久的团日活动,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修政治素质,使每位同学都能心存仁爱;也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向形成和谐校园迈进了一步;使同学们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科学理性地学习儒家思想,对儒家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促进了同学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迈进。

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认识了儒家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很好的达到了我们活动的目的,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修政治素质,使每位同学都能心存仁爱。

也从这次活动中洗去了很多经验,认识到了优点和不足,希望下次活动会办的更好。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101-2班团支部宋英才2011年10月15日

第二篇:

儒家文化

我与大人之道

我天生就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人,“对于儒家文化”既熟悉又陌生,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儒家文化”打交道:

“礼、义、廉、耻、仁、爱、忠、孝”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但我又对之知之甚少,因而也充满了好奇,选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求知者对知识的一种渴望的追求吧!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里面有许许多多奇异的东西:

有现实的物质,又有很抽象的理论,从人生的降临到死亡,从新事物的诞生到灭亡,她都有概括。

而“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五千年兴而不衰,之所以能保持生命力,就在于它探讨的是一些永恒的问题。

从古到今人们总是能从“儒家文化”中挖掘出对国家和个人生存和发展指导意义:

儒家文化所传授给我们的道理,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促使我们去探讨和思索一些客观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问题、个人所遇到的社会和日常生活中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从而帮助我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以有效的方式去解决现实中遇到和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

“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它们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

也正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存在,中国自古到今被誉为“礼仪之帮”。

张老师讲课自有他的一套,时时刻刻体现着一种谦虚,或者是羞涩吧。

也许从老子开始,每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人在给他的学生授课时都是抱着一种谦虚和谨慎吧!

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一个钻研“儒家文化”的学者在孜孜不倦的过程中所熏陶出来的一种修养吧!

一个人能把他所学的知识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境界,或者用老师的“儒”字三态学术说是到了“气态”的境界,至少是“液态”。

他不仅将儒家文化“引导自己”,而且还将儒家文化用来“指导言行”——他自己的学生,包括他自己。

“欲让他人为之,必己先为之”这也许是儒家文化传播者的为师之道了。

作为一个儒家文化学者,他创立的“儒”字三态学说,可以说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总结,它涵盖了物质的起源到灭亡再到起源的全部时期,人从诞生到求知为人,生老病死。

就像太极八卦的阴阳相互转化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生阳阳可生阴。

人诞生于气态,先有气息,再到液态,生出血液、体液,然后到固态,骨肉皮筋爪,形成婴儿。

在倒回来,由固态的婴儿,依靠自己,立足现在,在老师的指导下过渡到液态,准备过河:

下水、下海,去闯荡社会,开创自己的事业,最终到达最高态——气态,建功立业、成人!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成人的建功立业,人的出世入世,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而儒家文化注重教导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对待其他人要

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即就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

然而儒家文化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会做人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基本价值观。

它还指导人们如何去看待生活,如何处世、处事。

人要有“乐”的旷达: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举杯邀友共饮黄河之水天上来。

人要有“信”独立: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他人笑我太疯狂,我笑他人看不穿”。

人要有“学”的谦虚:

“学然后知不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要有“志”的抱负:

艰苦努力,矢志不移,向自己的理想前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者,学不只要在课本上学,还要在生活中学,在社会上学所理解、感悟,强化自己的身心素质。

让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加深体会,验证自己的能力,并决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进取目标。

建功立业,以己之学授人以渔,太极无形而运用之于有形,此也算是一种境界了。

学者之路漫漫,成人难,成大人更难。

儒家之大,大家之儒,二者兼得可谓之“儒家之道”!

大人也!

课程评价:

《儒家文化与生命系统潜能开发》这门课程在大学教育中还是具有很大价值的,它不但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播,使更多的人感触到了儒家博大精深,更深一步来说,它是对中国优良传统的发扬,同时,人们将在学习中学到怎样去做人,做事,从而是人获益!

第三篇:

儒家文化

1)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

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2)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3)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

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

儒家的礼仪有什么作用?

孔子所说的礼乐文明,其内涵是什么?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

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馀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

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岗五常”等政策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作用。

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贵和",可以用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礼乐文化中秩序、责任、差异、融合的思想,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除了要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以外,还必须重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形成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企业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其中礼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企业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l

一、"贵和"是"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一言以蔽之: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乐文化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上》)小到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生存的依据、发展的根本、制胜得法宝。

中国古代是宗法家族社会,一个宗族内部的人们,共同参加祭祀自己祖先的礼仪,具有加强宗族团聚,增强凝聚力的目的。

由家族向外推演,就逐渐可以将这种家族内部的亲情伦理,应用于国家的组织和管理。

如《礼记·大传》载: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严宗庙。

严宗庙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礼乐文化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可以获得实现的基础

l

二、以礼乐文化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古代儒家提倡"以礼为国",孔子说: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论语·里仁》)今天我们则是用礼来治企业,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儒家礼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内部的团结,今天我们将礼文化的精神用于企业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增加凝聚力首先要做到"仁者爱人"。

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孟子说: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毋庸讳言,当代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劳资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真正的亲属关系。

但是要想建设和谐企业,企业家要先要对企业的全体员工抱有一份"爱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精神对待全体员工,员工才会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并为这个家不遗余力。

儒家的礼乐文化主要依靠教化来推行,孟子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教,民爱之。

"(《孟子·公孙丑上》)将儒家礼乐文化的"亲亲"精神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形成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气氛,最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

l

三、将劳资关系融入礼乐文化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成为国家的政治哲学,还在于儒家敢于正视现实,针对社会根本性的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

古代社会存在由于身份、等级、财富所形成的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回避这些矛盾,空谈"兼爱"、"平等"于事无补。

儒家礼文化所以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在于其"以亲亲率尊尊"的合理设计,将社会的差异融合与亲情伦理之中。

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论语·子罕》)

在儒家看来,社会上的尊卑差等关系,就是家庭内部血缘关系的自然延伸。

在家里要服从父母,尊敬兄长,到了社会上就会服从君主,尊敬官长。

而儒家的各种礼乐仪式,无不贯穿着肯定差等的"尊尊"精神。

儒家礼乐文化中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规范,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

如果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统治与反抗的关系,那就没有办法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通过礼乐文化的熏陶,在员工中培养起遵守制度,服从领导的文化氛围,解决好公司内部上下、左右的组织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和垂直指挥系统。

长幼有序的精神,既是对老职工经验的尊敬与继承,也是对他们劳动贡献的肯定,更是对青年职工的激励。

男女有别的精神有助保护女职工的利益,防止性骚扰或性侵害事件的发生。

儒表法里是什么意思?

“儒表法里”是指在表面上承认多元共同体权威(皇权、族权、父权、绅权),而实际上独尊一元化的大共同体;讲的是性善论,信的却是性恶论;口头的伦理中心主义,实际的权力中心主义;表面上是吏的儒化而实质上是儒的吏化。

在社会组织上,则表面上崇尚大家族而实际效果类似“民有二男不分异者信其赋”。

当时的奉行黄老思想的汲黯就曾当面揭穿武帝。

“为多欲而外施仁义”,实际上是“儒表法里”。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

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

儒家认为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

孔孟两个人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了。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

秦始皇更是任用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政权是两回事。

夺取政权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

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一个一举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14年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

“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开始了中国2000年儒法兼用、儒道兼修的治国策略。

儒为法本指的是法律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如果仔细研究过去的刑法,其实的确它们是以礼教为基础的,是为了维护礼教而建立的法律。

法助儒威指的是法律是扶持道德的具体手段。

黑格尔说过这样的话:

“在中国……国家法律的一部分是民事的敕令,一部分是道德的规定……道德被当作立法的条例,而法律本身也具有一种伦理的形态。

给我们在企业管理上的启示也是关于“情理法”的讨论。

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法”,却忘了“情”,法和情应该左右互补。

与此对应的有两种领导方式:

“为之君”和“为之亲”。

与此同样的逻辑,不能在领导上一味用“君”之道,却忘了“亲”之道,“君”和“亲”应该双手互博。

在领导力模型的时候,我们会仔细研究领导力中的“君”和“亲”。

你认为汉武帝的治理理念有什么优点?

如果有不足之处,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地方的不足?

汉武帝治理理念

政治上;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春秋大一统。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l经济上;货币官铸,盐铁专营,限制富商大贾。

1).经济增长,国力增强。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汉帝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帝初年,仅仅登录在册的官马就有四十多万匹,一改高祖时期无马可用的窘境。

人口增加到3500多万,较汉初,膨胀近6倍。

汉帝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汉帝国长时间的和平安定和轻徭薄赋,人民对刘氏皇族的统治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

而边疆与中央的差距逐步缩小,也使得边疆对于中央的向心力增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l3.汉武帝时期,除宫廷礼仪更加复杂之外,在其它方面也进行了神化皇权的礼仪活动,如:

l

(1)汉武帝元封元年三月,封禅泰山,祝告天地,表示自己受命于天;l

(2)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表示皇帝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

l(3)颁布由国家制定的历法来指导全国进行农业生产

4.重用董仲舒等一批儒生,而后设立经学研究,规定选拔人才,必须是儒生,而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必须依附于儒学,才能进入官场,发挥治国作用。

这样就可以以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官吏甚至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言论。

l5,

(1)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酌金”策略,逐步削弱和翦除诸侯国;

l

(2)设置“内相”,夺取丞相的权力;l(3)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实行“平准”、“均输”等政策,打击囤积居奇的富商;

l(4)在数个郡之上设置州,其长官是一个只有报告权、无决策权和固定治所且官阶低于郡守,这样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又不会形成地方做大,反抗中央;

l(5)将盐、铁、酒收归官营,也不容许诸侯国私铸钱币;

1,虽然景帝时期镇压了吴楚七国之乱,但是各同姓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还是很大。

而武帝要加强皇帝对中央,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与外戚和同姓诸侯国产生了矛盾

2,由于汉初的宽松治理,导致兼并日剧,财产特别是土地大量集中于地方豪强手中,这些豪强凭借自己的力量隐蔽人口,逃避税收,甚至干预地方政治。

同时一些富商也囤积居奇,牟取暴利,扰乱物价,对国家政治经济已经带来的严重的损害。

l.在对朝廷和地方的统治权和全国的经济权分别集中之后,汉武帝开始增加赋税,随后组建强大的军队,进行了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最终把匈奴赶入了大漠深处。

l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首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其中的治国安邦、民族精神、立人处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来发扬光大。

不可否认,这些经典著作、思想学说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但我们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它经长期的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文化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

儒家所确立的道德规范,曾长期成为我国人民调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而且在现今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

第四篇: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概论

《儒家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1、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2、在人性论问题上,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把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3、孔子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4、子路主要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被后世尊为“复圣”。

5、理学初创于北宋,由张载、周敦颐奠基,由程颢、程颐完成,成熟、发展于南宋,由朱熹集大成。

6、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7、一般而言,从哲学意义上,宋明理学家内部有三种本体论思想。

张载主张气本轮,二程主张理本轮,陆九渊、王阳明主张

心本论。

8、宋初三先生指的是胡瑗,孙复、石介。

9、宋代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10、梁濑溟是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先驱和开创者。

11、儒家的基本经济主张:

崇本逐末的生产观、诚信为本的交换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尚俭去奢的消费观

12、儒家经典赏析

(1)不经忧患,难成大业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委托给某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家穷困,使他的每一个行为都

不能如意,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使他的性情更加坚韧,使他的能力得以增强。

(2)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

“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举荐他,也并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上有问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3)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别人内心里并不服从,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不得不暂时地屈服;依靠道德

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

(4)不行不至,不为不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译文]道路虽然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事情虽然小,如果不去做,就不会成功。

(5)子贡问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

孔子说:

“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我们居住在这个国家,就得

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

(6)学之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

“人们说我是既圣德又仁慈,那怎么敢当呢?

我不过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在教导别人时不知疲倦罢了,

如此而已。

”公西华说:

“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方啊!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子贡问道:

“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说:

“他既灵敏,又勤奋学习,向地位、学问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8)“道之以政,齐以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

“用政策、法令来管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13、孔子举贤才思想

(1)如何选才?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有司,即当政者应该率先垂范,赦小过,就是对人要宽容,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问题的重视。

(2)贤才的标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也就是说要有宏大的政治抱负,要求人的品行兼优,要有一技之长。

(3)选拔贤才的途径

“学而优则仕”孔子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

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先学习礼乐知识,然后再成为国家的官吏。

14、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

“仁政”。

(1)孟子的“仁”:

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但是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

孟子的仁政主张,就是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

所以,施仁政,就应该从事亲开始,施仁政的目的,是推广和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2)施行仁政的条件:

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15、荀子的礼治主张:

第一,法后王。

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

在经济上,恢复井田制度;在政治上恢复周代的分封制度,在分封政体下面,建立天子、王公、诸侯、卿大夫各个等级构成的权力结构。

第二,尚贤使能。

贤能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

一是道德标准,上能忠于君王,下能仁爱百姓;二是个人的才能,即熟知国家内外政务,足堪重任。

用人的原则: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与富民的关系:

富民是富国的前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因此,富国与富民是一致的。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

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

其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再次,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16、“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与引伸义

二程提出的最著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

“存天理”由于是道德原则,故是人类所特有的,“私欲”如果无限制地发展,就与禽兽无区别。

至于说“灭人欲”是反对被压迫人民求生存的要求,这是这一命题的引申义和政治作用、社会效果。

17、孟子的性善论:

(1)人性善:

“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