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5342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docx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计算教学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所以学生对计算内容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对计算的练习备感枯燥。

因此,提高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更显重要。

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较多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往往生搬硬套,数据缺乏科学性,达不到引起学生共鸣的目的。

课始,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算比赛”的情境,。

所以自然地引出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学习内容。

对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由于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就是学习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这样,学生在探究用新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理解与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经历过程——体验算法

在过去的计算教学中,教师重视的往往是学生对计算方法或计算法则的掌握情况,更多地停留在会与不会计算这一浅层面上。

本节课,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而不单单是掌握计算方法这一结果。

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购买各种饮料并计算出应付多少钱,再让学生探讨研究并进行转化。

在交流中,许多学生确实也提出应该把小数和整数相乘转化成整数和整数相乘来计算。

可见,学生已初步应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碰到的新问题。

感知并逐步掌握这一转化方法,这样不仅仅对学生学习今天的知识有帮助,对学生终身的学习、生活更是大有裨益。

三、注重交流——理解算法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讲清计算方法上,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样化的计算办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即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并用以指导后面的学习。

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认识到:

在小数和整数相乘列竖式时,应该把右边对齐而不是和小数点对齐;当积的末尾有“0”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O”。

整节课的学习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积极主动,效果又好。

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首先出示两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先分组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实际上这三组算式分别运用的是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但是这三组算式都是小数乘法,也符合吗?

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自己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自己探究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计算、观察、发现。

学到了知识,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真谛。

既然发现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再运用这些定律使小数计算变得简便,这一步教学能激起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欲望。

接着出示:

0.25×4.78×44.8×0.25

0.65×2011.2×2.5+0.8×2.5

在简算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不足之处:

只重视了运算定律,而忽视了口算能力,在练习时,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不够灵活.。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我认为:

小数的计算是以整数计算为基础的,而运算的定律也是如此.学生如果能很好地掌握整数的计算,小数的计算也相对容易,因为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数的形式不同而已,应用整数运算定律是凑成整十、整百,而小数中就是凑成整数,但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数感,要有较扎实的数学计算基本功。

因此我个人觉得,加强口算的训练十分必要,也很关键,学生的口算能力强、水平高的话,计算定律的应用也就不在话下,他们可以很自觉地想到口算,即会很自然地应用计算定律来解决问题了。

因为简便算的本质就是口算,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而已,所以在教学的开始环节中我设计了口算练习。

在备这课时的时候,我觉得这节课教学起来比较简单,因为在上学期已经教学过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不能完全掌握,特别是乘法结合律,如:

0.25×32、0.25×32×0.125,很多学生都知道要想办法凑成整十数,并且也非常清楚25×4=100,125×8=1000,但是有部分同学看见0.25和0.125就不知道要与4和8结合在一起了,更不清楚要把32分成4×8。

乘法分配律更是一个难点,还有许多同学掌握起来较困难,如:

1.01×4.3,应该先看哪个数更接近整数,很明显1.01更接近1,但是还是有部分同学去分4.3,有的同学分对了,却只把1和4.3相乘,忘了把0.01和4.3相乘了,他们就没有抓住“分配”这个关键词。

乘法分配律的顺用和逆用都应该十分熟练的掌握,对于两个乘法算式相加的逆用,大多数同学掌握起来还比较容易,但是三个乘法算式相加的逆用,甚至是优生拿到都比较困难,如:

7.6×5.3+7.6×3.7+7.6,大多数同学就只是把前面两个乘法算式运用分配律,而后面的那个7.6就忘记了,不知道可以把7.6看成7.6×1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认为同学们掌握知识的程度还不够深,类推迁移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第九册第九单元的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进行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  

1、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价值。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

  

3、应用小数除以小数的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我先创设情境,媒体出示两种价格的鸡蛋图,先让学生申清题意,再说数量关系并列式。

列式后提问你会算哪个算式?

学生算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说说要注意什么。

再让学生观察另一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有何异同,即引导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本领尝试解决今天的除法是小数的除法?

小组讨论。

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想出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

有的组联想到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也有的组联想到化成较低单位的数。

最后优化方法,教师把学生的表达用简练的语言总结。

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如何转化,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先把除数的小数点画去,再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

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

最后通过一些课后练习及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巩固方法。

  

由于我还处于关注教材的阶段,并且有时教材也不能把握得十分得当。

所以这节课中有些地方讲的不够透彻。

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

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

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

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五、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

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

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

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

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关键在于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一 验证猜测,明确探究目标

   引人新课的填表练习有两个目的:

一是回忆商不变规律,二是以旧引新,由整数除法得出的性质将其推广到小数除法,这是一种类比思想,学生容易猜出1.5÷0.5=3、0.15÷0.05=3。

之所以是“猜测”,是因为我并没有让学生说明理由,学生不假思索地立即举手回答,也说明他们是凭直觉判断。

正因为是猜测,所以有必要加以验证,以确认猜测的正确与否。

于是出示例1,以学生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初步验证猜测的正确性,确信这一结果是正确之后,再来探究怎样得出这个结果,并对计算过程的算理作出解释,总结出法则。

然后提出的三个讨论题,起到了思维的“路标”作用。

这里猜测—验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明确探究目标的过程。

二、巧设“阶梯”,树立探究信心

   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学习的过程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

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掌握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为此,教师适时指导,采取多种形式,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树立探索信心,形成探究学习的能力。

   当学生猜出1.5÷0.5=3、0.15÷0.05=3时,通过例1验证这个结论符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们所填的表,它们属于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为什么它们的商与15÷5的商相等呢?

你会发现什么?

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找出规律:

根据商不变规律,把150÷50、1500÷500、1.5÷0.5和0.15÷0.05都可以转化成15÷5计算,因为它们的商相等。

引导学生总结出: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可以先转化,再计算。

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时,问题又出现了,0.24÷0.6和27÷0.9如何转化,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我适时点拨:

我们转化的关键是要把什么数转化成整数?

除数是一位小数时,把除数和被除数扩大多少倍?

小数点怎样移动。

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进一步明确:

转化的目的,是把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我继续提问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转化时被除数会出现几种情况?

这时学生的认识已形成了能力,很快总结出了三种情况。

   针对学生理解知识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当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索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总之,有针对性地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并启发学生根据需要适当加以重组知识结构,可以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不同思维方式的沟通,有利于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抓住要点明确地揭示新旧法则的异同,并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切实体验到这些异同,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法则的精确分化,有利于认知结构的调整与重建。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挖掘学生合作探究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四、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是本课时的难点,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

感知是概念掌握过程的首要环节,从新课的引入开始,让学生感知循环现象。

在探究循环小数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充分感知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上完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上课一开始,我先根据一个故事,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出“依次不断重复”,再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加深感知。

可以说教学中,我合理地创设和运用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效率的提高。

虽然导入不错,但如果加入些更直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

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总结出循环小数的特征。

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

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区别,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小结草率,失去精彩

本节课是个概念课,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如:

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简写读写法等,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我只是形式上让学生说说今天都有哪些收获,如果好好准备的话学生会很有说头,这样草草的收尾,效果不好,是一个遗憾。

四、练习过少,拓展不够

我这节课感觉都是在学新知,没有安排练习。

如果可以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出一些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那就更好了。

同时也可以增加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区分的有关练习。

循环小数的读法本无需掌握,教学时我让生读一读。

但”循环节”也要作为知识拓展介绍给学生知道。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

但愿我可以经过不断的反思,取得一定的进步!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一)

根据课改和教学新标准的规定,我们对数学教学提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经历“体验”的要求,该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

正是基于这一精神我们课题组选择了“循环小数”作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课,并且进行了第一次实践。

现将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没能及时抓住机会促使学生自我体验

在教学设计的开始,教师引进了一个具有循环情节的故事,当时所有学生马上就发现这个故事是永远说不完的,并且有位学生还指出这个故事说不完,是因为情节循环。

而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根本没预料到学生会一上来就说出“循环”这一词,只感觉学生能说出“不断重复”这样的现象,接着教师就在学生说出“不断重复”的基础上,直接告诉学生“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也叫“循环现象”,再让学生通过例举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进一步理解循环就是依次不断地重复。

所以尽管学生已经说出了循环,教师还是按设计把学生往说出“依次不断重复”上引,其实这时完全可以顺着学生的说法,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什么是循环,再在学生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感悟出,原来循环就是依次不断地重复

二、教学设计中的体验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落实充分体验这一精神

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为了让学生自己体验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我设想了一组算式,

1)1.332÷4

(2)1.7÷1.6(3)32÷6(4)2.7÷11

(0.333)(1.0625)(5.33······)(0.24545······)

这里面算出的商一半是有限小数,一半是无限并且循环的小数,为了节约时间我让四组学生分别计算这四题,这样一来时间是用得少了,可让学生体验的意图就流于形式了。

因为每个学生只做了一题,不能充分体验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更不能在此基础上自己归纳出循环小数的含义,所以最终循环小数的含义是由老师给出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后由学生自己的经验所获得的。

以上反思的问题,是第二次实践要改进的地方。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

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由此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通过计算求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让学生体验“循环”的含义,从而说出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循环”含义,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循环小数”的意义架起桥梁 。

 

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

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完新知后,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本节课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及新的教学理念。

注重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教学效果好。

五、《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在本册教材中这部分是难点,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现对教学中的不足做以下几点反思、整理:

一、教学目标定位为:

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上面、下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本课时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定的有些过高,本节课的难点过多,尤其是被观察物体的选择,涉及到了透视图,所以部分同学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于左右面的认识和亲自实践观察其实都是没有问题的。

二、教学中的课堂组织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是随着老师的教学在听课,但本节课在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环节中,由于给学生的改错时间太过局限,所以有几个同学没有改完错,在一直改错,没有注意听老师下面的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改错时间。

三、细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来说还算紧凑,但有些环节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这些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挖掘,一节课的点不能太多,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

一节课下来,总会让自己有些收获,我相信一份收获就是一份成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

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本课教学开始,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

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储蓄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

为什么同一只小猪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

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

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储蓄罐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装储蓄罐的长方体盒子,并提出数学问题: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怎么看?

有几种看法?

最少能看到几个面?

怎么看?

有几种看法?

怎么看到两个面?

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了长方体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但这些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

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储蓄罐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

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

然后拿起储蓄罐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六、《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对我们四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讲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实现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本课开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入手,一只青蛙一站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从儿歌中捕捉信息,再进行编儿歌的过程,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自然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