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558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活一口气养生先养气 作者文档格式.docx

日本学者丹波元坚说: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谓全体”,明白晓畅地说明了气是维系形神之间和谐统一的纽带( 形以气充,神依气立 )。

  气,这形神之间的纽带,是一身之主,是人之根本。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充溢于全身,周流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能顺畅无阻,则机体康健。

各种干扰气机运行和谐的因素,例如内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伤、外在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的太过或不及),都会产生形和神的疾病,所以,《黄帝内经》说:

“百病皆生于气。

  气机运行失调,调气很自然便是治疗形神疾病的关键。

历代医家认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矣”;

“人身之气,偏盛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人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如果气机不转,则“一苛难除”。

上面这些话说明,无论是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或导引等治疗手段,也无论是运用补或泻等治疗方法,都是为了调节气机,恢复脏腑功能,也就是中医治病的关键所在。

  更进一步说,中医主张“上工治未病”,“治未病”也跟调气关系密切。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就是说,上工治未病,重视保养人的精、气、神,使人阴阳调和、气血平衡。

同时,中医预防疾病,也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讲求顺应自然的规律,《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说明了顺应四时之气以养身对防病的重要性: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不仅治病靠调气,养生也要调气。

传统的养生观也就是养形和养神,两者都是通过养气来实现的。

人体必需有了充足的气,才会有正常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健康。

所以,导引养生的方法都是为了保养真气,而导引吐纳之法就是为了保持九窍通畅,使真气得以流通无碍,从而达到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轻灵强壮,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这一切都说明了人体内外之气的调和对健康是何等重要。

导言为何气对人的健康如此重要

(2)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概念,随着近代的西学东渐,在有些时期传统文化受到唾弃,而由中国传统文化引申而来的中医“气”的概念,也受到质疑。

一些片面推崇西方“科学”思维的人认为,中医所说的“气”,由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解剖实证的方法验证;

又或以“科学”自居的某些人,对于以气模型为主的中医学,认为用现行的科学方法尚不能解释,于是总以“科学”的眼光来挑剔、非难中医。

近代,中医几乎遭到被取消的噩运,但由于其本身顽强的生命力,中医才大难不死。

中医虽还能继续为百姓的健康出力,但很多已丢失传统文化或没有得到传统文化承传机会的新一代,一提到中医的“气”,少不了都会问:

“气与人体何干?

  这样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看清当代的医疗主导思想便能明白。

在西方医学主导的今天,西医的疾病思维也成为很多医生和病人的惯性思维,也难怪其中不少人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与西方医学背后的指导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支配着西医疾病模型的正是“拆零”思维和科学还原论。

科学还原论的思潮主导着以往两百年来的科学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以科学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西方医学,尤其是当今统治着西方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型,随着科学还原论的巨大影响力,也就成为“科学的方法”,甚至获得了教条的地位,并把任何它不能解释的都清除出去,甚至把敢于向生物医学疾病模型提出疑问或另有创见的人打为异端。

  然而,以“科学”为据的西医,真的是能治百病吗?

“科学”就能把病治好?

还是“科学”在处理复杂性的问题时,更见捉襟见肘?

现代科学最擅长把事物划分成许多细小部分,即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说的“拆零”,却忽略了各部分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也假设了事物周围的情况是不变的。

条块分割、日益精细的局面,反而模糊了人们对事物的总体性、全局性的认识。

  当代不少科学家也察觉到了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局部不顾及全局。

他们认识到简单化不能完整地、准确地反映复杂的客观对象。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现象,但也有不少生物学家发现,我们对生物的层次了解得越细、越深入,反倒会失去对生物全貌的了解,从而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就更渺茫了。

正如欣赏一幅油画,离得太近观察,只能看到局部,看到不同颜色的油彩堆砌,不能发现油画美之所在,不能领会其艺术的真谛。

于是,不少生命科学家以其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冲破还原论的束缚。

  发展下去,就是复杂性科学酝酿而生。

例如混沌学的出现,人们不再依赖牛顿(Newton)式的宇宙观——隐喻世界如钟表的规律一样而可预测。

《视读混沌学》一书中说:

“现在,有了混沌理论。

科学家们就可以从无视自己的无知中脱离出来。

”任何恢复机械论世界观地位的企图也会失败。

这种企图都与实验的证明大相径庭。

难怪力学家莱菲尔(H.Lehfelolt)要“以力学家全球集团的名义”说:

“我们集体一致请求原谅,因为我们把接受教育的人们引向谬误,传播了关于满足牛顿运动规律的系统遵从确定论的思想;

然而,1960年以后才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

”钱学森说:

“现在,西医也慢慢感觉到它的一套东西也有不足的地方。

”我认为以前科学家无视的东西就是软科学一类的东西,西医的不足之处也就是以机械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中医的“气”,无法理解中医“人活一口气”的观点,所以它无法从整体上来认识人。

导言为何气对人的健康如此重要(3)

  进入21世纪,新型科学成为发展的总体趋势,科学技术以至社会发展涌现了从分析到综合、从局部到整体、从系统结构到关注功能、从主体制约到联系环境的转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这正是系统学的境界,也是我国中医药的崇高目标。

钱学森说:

“新的发现却说明经典西医理论局限性太大,好多现象讲不清,所以国外医学家反倒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

”他提出了人体是一个有意识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又说:

“现代科学成果促使我们去考虑祖国传统医学——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中国哲学的“气”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是基本类似的,但中国哲学的“气”又有两个特点:

①气没有不可入性,而贯通于有形有质之物的内外;

②气具有内在的运动性,经常在运动变化之中。

而中医的气继承了中国哲学气的思想,成为包含了物质、能量、信息各种因素的概念,就气的物质、能量、信息而言,似乎更偏向于能量、信息。

相对于西医的疾病模型,有人称中医为“气思维模型”,所以也可以用“人活一口气”来概括。

钱学森把“系统”定义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他强调系统的本质特征是整体性和功能性。

用系统学的观点来看,中医的“人活一口气”正是体现了人体系统学中的整体性和功能性。

  钱学森指出:

“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

用系统学的结构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显在的,易于直接感触、描述和把握的,称为硬联系;

一种是潜在的,难以直接感触、描述和把握,需要用心思去领悟方可发现,称为软联系。

前者的总和是硬结构,后者的总和是软结构。

凡是系统原则上都有硬结构和软结构的划分,框架结构是硬结构,运行结构中就包含一定的软结构。

电脑硬件的连接方式是它的硬结构,软件等程序的连接方式是它的软结构。

中医说的“气”就是人体的“软结构”(相对于西医的解剖结构来说),机械系统一般无须考虑软结构,有机系统一般须考虑软结构,人文系统尤其要考虑软结构。

在社会系统中,职务关系、行政关系、财政关系等属于硬结构,思想、感情、文化方面的联系属于软结构。

群体行为的组织管理应特别重视软结构,对集体的认同感、上下级之间相互的信任感、同事之间的亲近感、行动中的默契等,这些都属于软结构。

硬结构是显在的,容易引起注意;

软结构是潜在的,容易受到忽视。

这就是西医的概念易于理解,而中医的概念难于理解的原因。

硬结构的问题一般易于解决,软结构的问题常常难以解决。

管理一个系统的成败优劣往往取决于它的软结构。

借用系统学的原理,就容易理解中医所说的“人活一口气”。

  计算机科学创造的软件、硬件概念具有特殊的科学和哲学意义,强调软件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支配性的作用,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人活一口气”。

可见,在中医看来,气对人体的健康是如此重要。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

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这也是对“人活一口气”的一个高度概括。

  孔子说:

“吾道一以贯之。

”中医的“一以贯之”之道就是“人活一口气”。

中医论气,就如儒、道、释之论仁、道、佛。

明白了“气”,就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中医,希望通过下文对“人活一口气”的论说,使大家对中医有一定的认识。

  

第一章气是什么

(1)

  一、气为一身之主

  《一千零一夜》有一个故事:

有许多珍宝藏在一个石洞里,只有对石洞念一个咒语“芝麻,开门”!

石洞的门才会打开,才能得到宝藏。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中医的关注越来越多,但中医的语言古奥难懂,使许多欲了解中医的人望而却步,正如钱学森所说,中医有一个吓人的假象。

我们怎样才能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呢?

我认为应该从中医的气开始,中医的“气”就是开启中医这个大宝藏的钥匙。

  气是什么?

让我们先从中医的一个重要内容——五脏六腑谈起。

中医的脏腑观,实质就是郑钦安提出的“人活一口气”。

郑钦安在其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中说:

“余谓心、肝、脾、肺、肾并六腑、周身经络、骨节、皮肤,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转成生机。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

  《黄帝内经》对中医脏腑的论述是一种“官之学”的比喻: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

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1,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上面所说的“官”,即是职务、职能的意思,古人常用朝廷不同的官职去比喻脏腑的功能。

心,就如一个国家的君主,是最高领导人,它的功能正常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称为“神明出焉”。

肺,就如宰相,辅佐君主治理国家。

肝,就如一个将军,运筹帷幄。

胆,就如现在的监察机关,需要公正果断。

膻中,也称心包,即心的外膜,心包有时也要为心受邪,就如现在的秘书,有时候要为老板挡驾。

脾胃就如管理粮仓的官员,民以食为天,故中医称之为“后天之本”。

大肠,有处理垃圾的职能。

小肠,进一步吸收饮食水谷的精微物质,就如税务机关。

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指才力过人;

伎,同技,指多能;

巧,精巧的意思。

肾有点儿像教育部门有培育下一代的职能。

三焦,就如城市交通、下水道一类的东西。

膀胱,就如管理全国水利的官员。

所以,中医把五脏六腑比喻为各种“官”,强调的是跟气机有密切关系的脏腑功能,而不仅是西医解剖的有形“器官”及其作用。

  那么气和五脏六腑有何关系呢?

气为十二官之主,是十二官的支配力量,故上文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生命的特点是活、是动,古人认为有气就是生、是活,没有气,生命就停止。

气是生命的前提,气维持生命,气是生命的标志,没有气便是死亡。

生命活动背后似乎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支配。

这种力量是什么呢?

古人认为是气。

气也支配着五脏六腑,气是一身之主。

  从上面的比喻可以看出,五脏六腑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各级机关部门,而这些部门的职能是什么呢?

用最通俗的一句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贯彻实施一些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各种政策、法令。

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不完全在于君主,而在于这个国家的政策、法规是否有利于人民大众,如果它们是非常完善且适合这个国家,并且被积极落实执行,维持着这个国家社会的秩序,“十二官”各级官员都兢兢业业,勤于职守,那将是一个太平盛世。

纵观历史上许多变法、新政的成功实施,都在一定程定上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进步。

反之,苛政猛于虎,“十二官”贪污腐化,鱼肉百姓,人民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冥冥之中的支配力量,在中医看来就是“气”。

故称之为“人活一口气”,“气为十二官之主”。

第一章气是什么

(2)

  从《黄帝内经》的比喻来看,中医的气与现在所说的软科学的说法很相似。

虽然都看不见,却揭示了人体和社会的潜在运行规律。

人体在健康时,人活一口气,气为十二官之主,气在人体内的运行管理,就是一曲以气为弦弹出的乐,十分和谐自然,可以说是尽善尽美的。

人生病时,医生就要用各种方法恢复以上的和谐状态。

然而,历史上的各种变法、新政,由于人为的操作和种种局限性,只能达到短暂的中兴之象,不可能尽善尽美,可见,人为万物之灵,此言不虚,人体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故钱学森说:

“人体是一个有意识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院士也认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

  气是人体运行的软件,如走马灯中央的火,“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

后天百骸俱备,若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矣。

  气是五脏六腑的运转基础,换句话说,“人活一口气”是中医脏腑观的根基。

中医人活一口气的脏腑观注重功能、重气化、重整体,以人为本,不同于西医疾病模型注重局部、实体,以致必须依赖于各种大量的仪器检查。

而这些东西在中医看来不过是躯壳而已。

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形骸矣。

由此看出,中医脏腑观就是先天真阳之气,故郑钦安称之为“人活一口气”。

  吴清忠用计算机软硬件的比喻很有利于理解中医人活一口气的脏腑观。

“软件是信息科技中最特别的事物,它是人类制造的第一个无法从硬件中用肉眼看到的东西,如果不明白有软件的存在,直接用解剖计算机硬件的方法,无法证实软件的存在。

人体的功能比计算机复杂千万倍,从信息科技的观点来看,人体不可能只是单纯的硬件,必定存在着我们无法用解剖学验证的许多软件。

中医学的许多理论和概念,很可能就像计算机的软件一样,永远无法从解剖学中得到验证。

”人体若没有气,就如同一台没有软件而硬件齐全的电脑,不过是一台裸机,并不能正常工作。

通常电脑暂时不能工作,多是软件的问题;

由电脑专家修复软件后,电脑就可恢复工作。

但一个人如果生病了,中医说是气虚,西医大为不解,一定要查出一个“病”来,于是X光片、B超、血生化、肝肾功能、CT、核磁共振等一大堆检查化验之后,结果仍不得而知。

这使病人如临大敌,深恐自己身患绝症,一个小疾花费少则几百元,动辄数千元,甚则万元。

难道临床工作的重点只是在于如何认出这种疾病并加以命名吗?

似乎医学的伟大目的,就在于诊断;

病人和医生双方所需要的只是对疾病分类中一个固定位置的再肯定。

医学的目的,应该是使病人恢复健康或维持健康。

要恢复健康,就要先了解“气”在人体的关键作用。

希望通过计算机的引喻使人们认识到中医人活一口气的脏腑观,减少对疾病的恐怖感,更走近健康。

  综上所述,气是一身之主,主明则十二官安,此时,人体就是一篇气的乐章,美妙动听;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时,气是开启疾病转向健康的钥匙。

中医的“气”是让你活得健康快乐的学问。

第二章百病皆生于气

(1)

  一、气不成圆运动,则病易生

  我有些病人被西医诊断为“心肌缺血”,临床表现大多为倦怠、乏力,动则心慌、胸闷、上气不接下气,病人大多形体稍胖,化验检查结果提示:

血脂偏高、血液黏稠度增高。

他们接受西医为主的治疗多年后,反而觉得少气,胸部闷痛,心前区偶感刺痛,睡眠差;

后来到我处就诊,服用血府逐瘀汤,改善局部的瘀血症状(还原观),再服升陷汤,改善全身的气虚状态(整体观),这样,气行则血行,多年痼疾很快消失,后偶感不适,大都以此法加减而愈。

  此类病例,西医认为是心脏的问题,治疗多从局部考虑。

中医也言“心”,但更重视气。

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晚学盲言》中所说,“中国人言心,每指其整体,而颇不重视其部分。

部分从整体生,不明其整体,即无法了解其部分。

这是中国人观念”,“用一‘气’字,即指其生命总体之综合存在”;

“中国医学则重在躯体中之一气。

生命终了称断气。

此一‘气’字,西方医学所不论,今国人亦称之曰不科学。

实则天有阴阳四时之气,地有山川陆海之气,身家国天下,亦各有其气。

有生气,有死气,盛衰兴亡,莫不有其气。

上下四方,古今中外,通为一气。

中国此一‘气’字所指,今姑称之曰能世界,以别于质世界”。

  钱穆先生更说:

“西方人看重部分,中国人则看重整体。

在医学上,西医更分别看重其身上之各部分,中医则看重其各部分所合成之一整体。

西医重视血,中医重视气。

血是具体的,分别流行于身体之各部分。

气则不具体,不能从身体各部分中抽出一气来,气只是血之流通的一抽象功能。

有了气,血才通。

无气则血不行。

气绝则人死,中医重视气,西医少提及。

  中医讲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在人体的运动形式为圆运动。

这跟现代医学所说的血液循环很相似。

只是现代医学视心为血液循环的中心,而中医是讲无形的气,圆运动中引一个中气的概念。

如下图所示。

  

  从八卦图来看,肝配东方木、肺配西方金、心配南方火、肾配北方水、四方称之为四维。

脾胃配中央土,为中气所主,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轴运轮行,轮运轴灵。

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

这是中医的生理。

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

中医的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来运动轮的升降,及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由轮而轴,是为先天,由轴而轮,是为后天。

易经八卦图所揭示先天后天的生理运动、病理医理,都在其间矣。

由中气起,中气左旋则木火左升,中气右转则金水右降。

转者由上而下,旋者由下而上。

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木火左升,必右降以交金水;

金水右降,必左升以交木火。

以成其圆运动。

中医圆运动是整个不可分割的,是圆的,是活的,不是死的。

运动圆为生理,运动不圆为病理,运动不圆用药以恢复其圆为医理。

中气旋转于中央,四气升降于四维。

运动常圆,人身即得健康。

运动不圆而反常则为病。

惟中气健旺之人,自己本身运动能圆,故不易受外面大气变化不圆的影响而不易生病。

  仍如上述心肌缺血的例子,现代医学从解剖得知血液循环之中心在心脏,所以在临床上,西医认为血液循环的疾病是心脏的问题,仅从微观考虑问题,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而中医圆运动的中心在于脾升胃降,在于后天脾胃不断化生的中气来斡旋,中气健旺,则全身气机运动得圆,病则不易生。

所以,中医是从人体整体功能上来分析疾病。

如果西医能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虑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从宏观上的整体去认识疾病,治疗也许更完善。

钱学森也说过:

“有经验的老西医,从实践当中认识到人是一个整体。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西医不承认整体观,总是分析的观点,也就是还原论的观点。

所以,我要说西医受的教育是不对的,它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哲学基础上。

首先,它把学生教坏了。

然后,学生要在实践中纠正他在学校中的错误。

那么,中医呢,恰恰相反,它在细节方面,远远不如西医,它没有解剖分析的观点,但是,它首先建立起了一个整体的观点,这是一个正确的观点。

所以,到最后,有多年经验的中西医都有一个整体观。

第二章百病皆生于气

(2)

  四、关节疼痛生冻疮,莫只顾消炎止痛,应从整体养阳气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手脚冰冷,甚至冬天生冻疮,这是什么原因呢?

四肢为人体之末,中医称它为“四末”。

阳气不足的时候,人体会自我保护地先满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需要,四肢得不到阳气的温煦,就出现一些问题,但人们往往只看到四肢的局部问题,而很少从“人活一口气”的角度去考虑整体问题。

我曾遇到这样两个特殊的病人。

  一位朱女士,40岁,患冻疮已二十余年。

每到冬天,她的四肢末梢、耳垂部位就起冻疮,经过各种方法治疗未见好转,痛苦不堪。

有一次,她陪母亲到我处就诊,随口问及,我告诉她,她的问题是中医所说的“阳气不达于四末”,即是体内阳气不足,不能传达四肢末端。

朱女士听了,说她特别怕冷,晚上即使用了电热毯,背也不会热,睡到第二天手脚还都是冷的。

她于是要求我开几付药给她试试,我开了当归四逆汤加川附片100克,让她服五剂药。

她吃完药后,当年的冻疮即愈。

此后,她为了预防复发,每年冬天将至,就来找我要求开几剂药吃。

她感慨地说:

“不知道中医能治冻疮,如早一些遇到你,那我几十年的苦就不用受了。

  还有一位高女士,86岁,四肢关节疼痛,遇寒则加剧,几十年来,子女带她去过各级医院治疗,吃了不少止痛药,疼痛还是没消除。

2005年底,她的女儿带她来我处治疗,她说:

“我新中国成立前就得了这个病,治了几十年都不好。

”在她女儿的强力劝说下,她极不情愿地抓了两剂药(即当归四逆汤加附片)。

她吃完药后,疼痛大减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唤她女儿来为她再带几剂药。

两年后的冬天,她女儿到我处看病时讲起,说她自从吃完药后关节再没疼过。

因为今年冬冷,还为她带两剂药以作预防。

  以上两个病案,病程较长,病人大都只选择西医治疗。

西医的治疗多数以局部的消炎止痛为主,从它自身体系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治疗是正确的,而从中医的整体观来看,这可能是错误的。

正如钱学森指出:

“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

”所以,作为医者应该博学,有时应该有反向思维,不要被自身的思维定式所限。

真诚地希望西医同行们能多了解一点中医。

第二章百病皆生于气(3)

  五、气亏五成,半身不遂

  中风(脑卒中),半身不遂,为什么也跟气不足有关?

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人的元气亏了五成,就可能发生中风、半身不遂。

他在《医林改错》中说:

“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

人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