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5588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

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儒家思想浅探。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

A.确定主题;

B.查询资料;

C.概括结论;

D.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

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

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

3.指导写作小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

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6.课堂小结,重申学习重点。

在“自读程序”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自学;

动笔墨读书,用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

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问难;

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主动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

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

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

在协作讨论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自读点拨]

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

2.“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

推究。

致:

获得。

《礼记·

大学》: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

洪迈《容斋随笔旧序》:

“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

“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

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

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

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

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

(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一帆风顺)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不知所措)

D、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彷徨)

四、感知文本:

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

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

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

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六、活学活用:

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

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

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

小组可推举一个代表把讨论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则写在书上或者预习本上。

师生共同订正。

(板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

(论点)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证明王的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师生互动:

研读课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

是什么含义?

A、“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

B、含义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A、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个缺点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八、说古论今: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至今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奖?

谈谈你的反思。

你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主动塑造自己为国争光?

可畅所欲言。

九、走进文本:

生自由读课文,进一步走进文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说明道理的。

二、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找答案。

(事例论据,道理论据;

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三、师生互动:

继续研读课文。

1、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实验的精神就是积极的探测,细致具体的计划。

2、第8、9两段都是论述“实验”的内容,删去一段可以吗?

为什么?

不可以。

因为8、9两段分别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使论证严密,更有说服力。

3、将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为“没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

“不常有”说明“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会经常出现,但不是不可能出现,如果改为“没有”就太绝对化了。

4、第12段中的“这样”指什么内容?

“这样”指“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5、作者说: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这段话怎样理解?

你能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吗?

A、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B、示例:

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6、哥白尼为了推翻教会的“地心说”,翻阅大量文史资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最终提出了“日心说”,除了以上这些实例,你还知道哪些能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重要性的实例?

说出来大家听听。

例:

A、以前流传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而达尔文经过长期考察通过化石发现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

B、以前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而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成功,发现地球是圆的。

四、探究语言:

本文限制性修饰词语的运用及关联词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连贯性,试找出文中这些词语句子和你的同学一起探讨。

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惟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互换吗?

不能!

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

3、试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两句话内容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A句关联词“不是……而是…….”列出两种实验态度作比,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样才能取得实验的成功,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要意义。

B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人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和结构。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

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段落层次提纲:

⑴话题:

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⑵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⑴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

“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⑵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⑶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⑷“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⑸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

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明“格物”失败告终。

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

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

“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

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

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以及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

2.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的特征:

表判断的陈述句;

高度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文本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

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四、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

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反面事例:

(1)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某明“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

(2)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

(3)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

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

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好处:

正反互陈,发人深省。

五、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

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上。

六、延伸、讨论。

1.讨论:

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2.有人认为:

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

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

你怎么看?

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