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5975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docx

XX影城战略投资报告

 

战略投资报告

 

2007/10

目  录

 

 

第一章引言

电影是科技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直到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活动电影机”,于1895年12月28日这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用“活动电影机”将自己拍摄的胶片放映至银幕上,才使得活动影像的摄取和放映在技术上最终成为可能,电影才算正式诞生。

电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人类的视觉和感官世界产生了一次重大冲击。

电影的诞生,作为“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最终,使物质现实的空间形式得以复原,从而,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的方式。

电影技术的日趋成熟发展与后期20世纪早期出现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以技术运用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和以表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思想为主的超现实主义的进入,为电影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益的驱动给影视艺术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从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公开放映电影开始,电影——这片光影交错的世界,不仅记录了人类发展史,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理想和现实、真实与幻觉的体验。

从活动的影像到有情节的故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直至当今高度社会化制作以及计算机广泛参与产生的电影,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一种娱乐工具,甚至一种交流的方式,逐渐成熟。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她像语言一样渗透在社会的每个细胞里。

我国电影的同样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银幕到水幕等等多种形式的过程,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优秀导演、演员、制片人及优秀作品,在我国的影视史册上,即书写了令人振奋的愉悦,也纪录了让人深思的感伤;如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前提下,中国影视迎来了更为宽广的发展之路。

影视作为高技术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能促进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能直接促进科技的发展及新技术运用、带动旅游经济等,拥有宽泛的产业链条,影视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已处于龙头地位,文化资源正向影视传播资源转化,发展文化产业应首先从影视业上取得突破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将影视和相关产业相结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繁荣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第二章 项目契机与背景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节选)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2、“它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产生了新的认识,通过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空间的文化产业,推动现实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已经成为我国各地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

世界<>(市场与调研)杂志于2007年4月发表了题为“中国电影产业即将梦想成真”的特别报告,报告中预计中国电影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将从2005年的2.5亿美元升值至2010年的8.99亿美元,2015年时被提高到20亿美元。

此外,中国电影产业强劲的上升势头也将于2050年中国电影票房赶上并超过美国国内的电影票房收入;报告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由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所决定,其中包括国内购买力、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的增加,上扬的票价,影院数技术的提高及影片发行量的增加,盗版影片的减少,高质量影院、多放映厅影院及银幕的增多,国产影片数量及亚洲合拍片数量的增加,文化及监管方面的变化与DVD家庭影院市场的出现等等。

如今,好莱坞已经将目光转向中国,因为“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电影市场,超过欧洲(年票房收入44亿美元)和日本(年票房收入16亿美元),甚至在未来,美国每生产4部电影就会有一部是针对中国和XX市场的”,“它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

”秉承这样的观点,世界电影巨头一致看好中国的影视市场及影视产业;好莱坞、嘎纳、威尼斯、蒙特利尔、柏林等国际著名的影视公司纷纷抢滩中国,争相在中国设立分部与办事处,策划市场占有和制定电影传播策略。

正如世界著名传媒大师米切尔在美国的《娱乐经济》中撰文所述:

影视文化娱乐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美国只代表世界娱乐市场的4%,而中国却是一个消费潜在比例20%的巨大市场。

因此,投资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正值良机。

3、国家支持与地方扶持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社会进步,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作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为此,国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开绿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党的十六大就把“文化产业”写入政治报告,这并不是空泛的口号,《政治报告》指出: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并具体要求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特别强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传媒蓝皮书》中所称:

中国电影业近几年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开放最“彻底”的领域,这足以说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开放力度及支持强度。

各地政府也不甘落后,结合本地情况及特色纷纷出台行之有效的扶持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方案与具体措施,将文化产业提高到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来认识,争相用文化产业促进本地的产业升级,将文化产业纳入到本地支柱产业的发展行列。

在全国掀起了争做文化大省、文化大市、文化大县的热潮,大大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建设,带动了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横店影视城的建设与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浙江横店镇,在文化产业建设之前,当地的经济在浙江属于中下水平,自从地方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之后,其效绩有目共睹,仅2003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就创造130亿元,利税达到10.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6亿元,使得全镇近九万人口的人均年收入9020元,还创出了全国首批AAAA国家级旅游区。

没有文化产业的拉动,没有影视城为龙头,这些成绩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从总体上说,国家支持和地方扶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与空前的市场空间。

4、机遇与挑战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

从广义上讲,文化经济包含着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特征和前提;从狭义上讲,知识是文化经济(产业)的首要财富,知识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知识经济加速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正因为知识创新带动着经济发展,生产活动属于知识密集型,开辟了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新局面。

现实已经昭示:

未来文化与经济必然合二为一。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和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经济依存度逐步加深,也使各国文化资源、文化消费时尚、文化市场日趋国际化,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这种文化竞争力包括两大层次:

一是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指一个国家文化产品在国际和国内文化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二是精神控制力,指一国文化对他国文化的影响力。

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随同全球化而来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使各种不同文化间相互冲突、碰撞、融合,也会给我们带来若干消极影响,但更会产生文化创造的智慧之光,没有碰撞就难有创造。

就国际挑战而言,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纵观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经济国际化程度愈高,其文化产值所占比重也愈高,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日本著名学者日下公人曾在<<新文化产业论>>中断言,“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个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等挑战。

以国内机遇而言,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理念与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并高度重视,这对推进文化产业的进步与繁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强大的政策导向功能。

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如浓厚的文化传统、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魅力独具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等等;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经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再次,我国文化产业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当然,我国文化产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存在严峻的挑战,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电影进入了以好莱坞为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虽占全球影片产量6.7%,却占领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电影总票房的三分之二以上;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西方七大国垄断;据统计西方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中国影视业要想融入全球化,就必须要具备全球化思维,站在市场和资源配置一体化的高度思量它的机会和选择,力求在世界电影工业的市场一体化与区域专业化过程中,搭好平台,迎接好莱坞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把握好莱坞创意动力制全球布局的机会,为中国影视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体系,以此带动强劲的产业链,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中,用世界的眼光找到一个“契合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编码”,在影视传播及影视经济的策略上,广泛借鉴、大胆创新,展开相互激荡,进行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既有渗透又有抵御,以“和而不同”的目标作为基本诉求,开创中国影视及文化产业的新局面。

5、文化产业首选影视

影视文化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总是要和别的一些文化现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才行。

影视文化与语言、音乐、表演艺术及有关的一些科学技术就是共生在一起的。

影视是一门艺术,也是供大众娱乐与休闲的一部分,商业化的影业工业体系和市场竞争机制是孕育类型影像的温床,它归根到底是电影商品化的产物,是为顺应市场需求所创造的以娱乐消遣为主导功能的系列产品。

影视文化是视觉文化组成的一部分,而视觉文化是以20世纪初电影技术的诞生作为标志而发展的,随着电影的出现,传统的印刷文化将被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取代,视觉文化的出现意味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传统的语言中心的文化也正向以形象中心的文化的转变,当代文化中文字形态的文化显然被形象形态的文化所征服。

再则,大众社会需要大众消费和娱乐,其主要形态是视觉的,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以远远不能满足于在消费社会里当代文化越趋向于感性的需求,视觉文化作为一个直观的图像,恰恰使人们可在动态的影音世界里寻找令一个心理思维世界,这对大众而言,文字的魅力是远远不能与影像的魅力相匹敌,直观的世界远远比语言更能让人的视觉渴求得到满足。

影视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它凭借自身的技术条件,把以前的种种艺术,例如音乐、绘画、戏剧等等,尤其是文学语言,吸纳、化解和整合成电影语言的构成要素,从而将各个艺术领域的受众有效的牵引到自己的幻想国度中来。

在电影史上,虽然经历了许多转变,但每一个艺术风格与流派,包括其他门类的艺术如广告、卡通、连环画、流行音乐等等的表现手段,电影都照单接纳,电影的艺术一经发挥便痛快淋漓出神入化,一发不可收拾,电影的魅力得到极大的展现。

也正因为如此,影视有一个特别庞大和综合性特别强的产业链,包括文学、美术、化妆、摄影、照明、制景、服装、道具、工艺、表演、导演、广告、动画设计与制作、烟火特技、电脑特技、放映、发行、制作管理、资金运行等等许多方面,在文化产业中相比其他行业,其自身魅力及市场份额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一来,影视业还能更轻易的与其他行业进行嫁接、组合,形成比其他文化行业更为宽泛的产业链。

在“眼球经济”、“体验经济”倡导的今天,影视在视觉文化中将持续一支独秀,以影视为龙头延伸的文化产业门类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都非常突出。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不仅导致世界各城市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特别是资本超越民族国家界线在全球城市之间的相互流动,而且也导致世界各国城市可以不受自然限制进行文化方面的自由交流;全球化的力量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重新组合,构筑了一种“疏离化机制”,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特定场所中解脱出来,进入远距离的交往方式之中。

诚如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基登斯早在九十年代所说,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

从文化上说,全球化倾向于生产出文化传播。

趣味、习性和信仰的共同体常常显得脱离了本土和民族的限制。

传播文化的特质往往是标准,它受到了大众广告和文化商品的影响,从西装到牛仔装的服饰风格,音乐与电影的趣味甚至都呈现出全球特征。

毋庸置疑,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同化全世界的本土文化,推动时空距离的压缩,把世界各地的不同城市的居民推倒了同一个舞台,并使他们能够生活在一起,即使彼此不认识,也能进行有意义的互动。

换言之,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使城市的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地的文化正在逐渐脱离产生它的特定社会语境,转而成为一种“浮动的符号”,直接进入其它不同地域的文化语境,并融入一个巨大的全球文化网络之中。

当这种“浮动的符号”在全球不同地域毫无阻挡的漫游时,其中主要是通过影视业,通过视觉和形象的入侵。

现实实践也证明,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而影视业在整个文化中是最具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行业;从美国大片到日本动漫再到极具升温的“韩剧”,不仅体现了影视文化直接创造财富的巨大能量,而且因为影视文化产品的输出,也不断确立着一个国家在全球文化中有力的战略地位及经济扩张。

所以,影视业是文化产业的突破口,以巨额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应首选影视业。

第三章文化产业市场分析

2006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200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2003年以来的改革试点进行了全面总结,发出了改革全面推开的信号;同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确定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上三个文件,是指导“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发展任务以及战略方针。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如果说“十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改革”作为中心环节的话,“十一五”期间则将以“发展”作为基调,即:

根据发展的需要理解深化改革的任务,以改革的举措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发展的成效检验改革的成果,并最终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表现出转向良性发展的态势。

 

1、文化消费继续平稳增长,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新兴消费形式不断涌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增长6.26%,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13.8%,达到1097.5元。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9.3%,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7.16%,达到295.5元。

2005年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总量为8372亿元。

2006年1至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98.32元,全年达11700元以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2761.9元,全年达3680元以上。

2006年全国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总量为9370亿元。

按照现阶段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中教育支出占50%计算,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总量将为4685亿元左右。

2、国产影视连续获得持续增长。

我国电影整体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国产电影已经由复苏走向繁荣发展阶段,2006年国产故事片生产330部,其中胶片220部,数字电影110部,总量比上年增长27%。

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拍摄的数字电影112部。

2006年批准立项和同意备案的电影项目比上年增长40%。

2006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6.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28%,连续四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国产影片收入为14.42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55%,连续四年超过进口影片,国产电影海外销售19.1亿元,比去年增长15.8%,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收入为12亿元。

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全社会投资电影的积极性日益提高,除了原国有电影生产单位,2006年投资电影制作的民营公司和其他性质的社会机构多达277家,和国有电影单位一起,国产电影的投资主体已经超过300家,其中经过实践探索,连续拍摄三部影片,通过投资与回报的良性循环,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投资主体超过40%。

2007年电影年产量超过400部,电视剧产量超过1万4千集,影视动画片年产量突破10万分钟。

3、数字化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新文化娱乐时代来临。

目前,广电业和通讯业的汇流集中反映了三网合一的大趋势,其中数字化是主流,主要涉及广电领域;宽带和移动是两大技术突破口,随着3G手机的大规模商用进入倒计时,三网合一的技术目前最可能在通讯领域得以突破。

其中,内容的应用是根本,目前正处在巨大变革的前夜。

广电领域有带宽和内容优势,但是体制性障碍有待克服,“数字平移”正在进行,商业模式有待形成。

通讯领域有市场竞争优势,显示出技术创新、内容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热络景象,可能引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

产业链条上移,内容原创备受重视,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水平实现历史性的提升。

近年来,在国际文化贸易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即从文化产品的全球贸易、文化资本的跨国兼并与整合,转向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掠夺性占有和使用。

中国文化成为对全球文化市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高水平的、唯一性的战略资源。

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已成立了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相关机构,一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的省份已经完成了摸底调查和非物质遗产名录的编撰工作。

文化创意产业引领东部文化产业战略升级,产业布局开始形成,产业发展形成合力,东、中、西部各显特色。

区域规划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设想是:

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这些规划已经初具雏形。

4、“走出去”战略初显成效,文化贸易逆差形势有所扭转。

根据十六大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联合发起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采取扶持措施鼓励中国图书“走出去”。

这一政策当年就获得了成效。

在第57届法兰克福书展上,我国总共达成版权贸易1496种,其中版权输出为615种,版权输出和引进比上升至1∶1.43,为扭转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逆差开创了新局面。

2006年9月,在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国输出版权1096项,引进891项,取得输出大于引进的历史性突破。

一个月后,在第5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展团推出展品3600多种、4000余册,达成版权输出或签约意向1936项,版权引进1254项,继续推进了版权贸易进出口比例的逆转。

国家版权局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2004年,我国引进与输出版权的比例是7.6∶1。

2005年,全国通过出版社共引进图书版权9382项,输出图书版权1434项,引进输出比例为6.5∶1,版权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

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显著增加,人均增加值稳步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至2006年全国1132万人从事文化产业工作,平均每人创造增加值4万5千多元。

来自国家统计局5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经过初步测算,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4.52万元增加值。

人均创造的增加值逐年递增。

2004年到2006年,三年的数字分别是3.45万元,4.02万元和4.52万元。

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的相关数据如下:

①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扩大(表1)

2006年从业人员

比2004年增加

增长率

1132万人

136万人

13.65%

2006年增加值

比2004年增加

增长率

5132亿元

1684

49.23%

                    

 

②“核心层”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提高(表2)

文化产业增加值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2006年

2004年

2006年

2004年

核心层

42%

38%

34%

31%

外围层

18%

20%

17%

17%

相关层

40%

42%

49%

52%

 

 

③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表3)

2006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

比2004年提高

1.48%

0.16%

2006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