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063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docx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

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及治理-结构理论

、深层(水泥土)搅拌法加固地基

1.1搅拌体不均匀

1.1.1现象

搅拌体质量不均匀

1.1.2原因分析

(1)工艺不合理

(2)搅拌机械、注浆机械中途发生故障,造成注浆不连续,供水不均匀,使软粘土被搅动,无水泥浆拌和。

(3)搅拌机械提升速度不均匀。

1.1.3防治措施

(1)施工前应对搅拌机械、注浆设备、制浆设备等进行维修,使处于正常状态。

(2)选择合理的工艺。

(3)灰浆拌和机搅拌时间一般不少于2in,增加拌和次数,保证拌和均匀,不使浆液沉淀。

(4)提高搅拌转数,降低钻进速度,边搅拌,边提升,提高拌和均匀性。

(5)注浆设备要完好,单位时间内注浆量要相等,不能忽多忽少,更不得中断。

(6)重复搅拌下沉及提升各一次,以反复搅拌法解决钻进速度快与搅拌速度慢的矛盾,即采用一次喷浆二次补浆或重复搅拌的施工工艺。

(7)拌制固化剂时不得任意加水,以防改变水灰比(水泥浆),降低拌和强度。

1.2喷浆不正常

1.2.1现象

注浆作业时喷浆突然中断

1.2.2原因分析

(1)注浆泵损坏。

(2)喷浆口被堵塞。

(3)管路中有硬结块及杂物。

(4)水泥浆水灰比稠度不合适。

1.2.3防治措施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地基与基础篇

(1)注浆泵、搅拌机等设备施工前应试运转,保证完好。

(2)喷浆口采用逆向阀(单向球阀),不得倒灌泥土。

(3)注浆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高压胶管搅拌机输浆管与灰浆泵应连接可靠。

(4)泵与输浆管路用完后要清洗干净,并在集浆池上部设细筛过滤,防止杂物及硬块进入各种管路,造成堵塞。

(5)选用合适的水灰比(一般为0.6~1.0)。

(6)在钻头喷浆口上方设置越浆板,解决喷浆孔堵塞问题使喷浆正常。

1.3桩顶强度低

1.3.1现象

桩顶加固体强度低。

1.3.2原因分析

(1)表层加固效果差,是加固体的薄弱环节。

(2)目前所确定的搅拌机械和搅拌工艺,由于地基表面覆盖压力小,在拌和时土体上拱,不易拌和均匀。

1.3.3防治措施

(1)将桩顶标高1m内作为加强段,进行一次复拌加注浆,并提高水泥掺量,一般为15%左右。

(2)在设计桩顶标高时,应考虑需凿除0.5m,以加强桩顶强度。

2、普通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2.1预制桩桩身断裂

2.1.1现象

桩在沉入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时当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施打被迫停止。

2.1.2原因分析

(1)桩身在施工中出现较大弯曲,在反复的集中荷载作用下,当桩身不能承受抗弯强度时,即产生断裂。

桩身产生弯曲的原因有:

1)一节桩的细长比过大,沉入时,又遇到较硬的土层。

2)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时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地基与基础篇

3)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4)稳桩时不垂直,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走桩架的方法校正,使桩身产生弯曲。

5)采用“植桩法”时,钻孔垂直偏差过大。

桩虽然是垂直立稳放入孔中,但在沉桩过程中,桩又慢慢顺钻孔倾斜沉下而产生倾斜。

6)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或接桩方法不当。

(2)桩在反复长时间打击中,桩身受到拉、压应力,当拉应力值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桩身某处即产生横向裂缝,表面混凝土剥落,如拉应力过大,混凝土发生破裂,桩即断裂。

(3)制作桩的水泥强度等级不符合要求,砂、石中含泥量大或石子中有大量碎屑,使桩身局部强度不够,施工时在该处断裂。

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也能产生裂纹或断裂。

(4)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未达到设计强度即进行运输与施打。

(5)在桩沉入过程中,某部位桩尖土软硬不均匀,造成突然倾斜。

2.1.3治理措施

(1)施工前,应将地下障碍物,如旧墙基、条石、大块混凝土清理干净,尤其是桩位下的障碍物,必要时可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

对桩身质量要进行检查,发生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时,不宜使用。

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30。

(2)在初沉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如有可能,应把桩拔出,清理完障碍物并回填素土后重新沉桩。

桩打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动桩架来校正。

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操作要求执行。

(3)采用“植桩法”施工时,钻孔的垂直偏差要严格按照设计及操作要求执行。

植桩时,桩应顺孔植入,出现倾斜也不宜用移动桩架来校正,以免造成桩身弯曲。

(4)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或操作规程执行,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规定时,不得使用。

普通预制桩经蒸压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指多为穿过硬夹层的端承桩)的老桩放可施工打。

而对纯摩擦桩,强度达到70%即可施打。

(5)如遇地质比较复杂的工程(如有老穴、古河道等),应适当加密地质探孔,详细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地基与基础篇

描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6)当施工中出现断裂桩时,应及时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办法。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荷载及桩所处的结构部位,可以采取补桩的发放。

条基补1根桩时,可在轴线内、外补;补2根桩时,可以在桩的两侧补;柱基础群桩时,补桩可在承台外对称补或承台内补桩。

2.2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

2.2.1现象

桩设计时是以贯入度和最终标高作为施工的最终控制。

一般情况下,以一种控制标准为主,以另一种控制标准为参考。

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

个别工程设计人员要求双控,更增加了困难

2.2.2原因分析

(1)勘探点不够或勘探资料粗略,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尖标高有误,也有时因为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混凝土强度。

(2)勘探工作是以点带面,对局部硬夹层或软夹层的透镜体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还有地下障碍物,如大石头、混凝土块等。

打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难达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

(3)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时,由于新近代砂层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打入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求出贯入度。

但群桩施工时,砂层越挤越密,最后就有沉不下去的现象。

(4)桩机选型不合理,桩锤选择太小或太大,使沉桩不到或沉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或静压桩机配重不足。

(5)桩顶打碎或桩身打断,致使桩不能继续沉入。

特别是柱基群桩,布桩过密互相挤实,选择施打顺序又不合理。

2.2.3防治措施

(1)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作为补勘;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及自重,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行车路线。

(2)防止桩顶打碎或桩身断裂。

(3)遇夹层时,可采用植桩法、射水法或汽吹法施工。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地基与基础篇

(4)选择合理的沉桩顺序。

(5)桩基础正式施工前,必要时做工艺试桩,以校核勘探与设计的合理性,重大工程还应做荷载试验桩,确定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4、湿作业成孔灌注桩

湿作业成孔灌注桩是指采用泥浆或清水护壁排出土成孔的灌注桩。

3.1坍孔

3.1.1现象

在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孔壁坍落,造成钢筋笼放不到底,桩底部有很厚的泥夹层。

3.1.2原因分析

(1)泥浆密度不够,起不到可靠的护壁作用。

(2)空内水头高度不够或孔内出现承压水,降低了静水压力。

(3)护筒埋置太浅,下端孔坍塌。

(4)在松散砂层中钻进时,进尺速度太快或停在一处空转时间太长,转速太快。

(5)冲击(抓)锥或掏渣筒倾倒,撞击孔壁。

(6)用爆破处理孔内孤石、探头石时,炸药量过大,造成很大振动。

(7)勘探孔较少,对地质与水文地质描述欠缺。

3.1.3预防措施

(1)在松散砂土或流砂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选用较大密度、粘度、胶体率的优质泥浆,或投入粘土掺片、卵石,低锤冲击,使粘土膏、片、卵石挤入孔壁。

(2)如地下水位变化过大,应采取升高护筒,增大水头,或用虹吸管连接等措施。

(3)严格控制冲程高度和炸药用量。

(4)复杂地质应加密探孔,详细描述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以便预先制定出技术措施,施工中发现坍孔时,应停钻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行钻进(如加大泥浆密度稳定孔壁,也可投入粘土、泥膏,使钻机空转不进尺进行护壁)。

(5)如发生孔口坍塌,应先探明坍塌位置,将砂和粘土(或砂砾和黄土)混合物回填到坍孔位置以上1~2m,如坍孔严重,应全部回填,等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进行钻孔。

3.2钻孔漏浆

3.2.1现象

在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泥浆向孔外漏失。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地基与基础篇

3.2.2原因分析

(1)遇到透水性强或有地下水流动的土层。

(2)护筒埋设太浅,回填土不密实或护筒

3.2.3防治措施

(1)加稠泥浆或倒入粘土,慢速转动,或在回填土内掺片、卵石,反复冲击,增强护壁。

(2)在有护筒防护范围内,接缝处可由潜水工用棉絮堵塞,封闭接缝,稳住水头。

(3)在容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中应采取维持孔壁稳定的措施。

(4)在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在受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应高出最高水位1.5m。

3.3缩孔

3.3.1现象

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3.3.2原因分析

(1)塑性土膨胀,造成缩孔。

(2)选用工具、工艺不当。

3.3.3防治方法

(1)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2)根据不同的土层,应选用相应的机具、工艺。

(3)成孔后立即验孔,安装钢筋笼,浇筑桩身混凝土。

3.4断桩

3.4.1现象

成桩后,桩身中部没有砼,夹有泥土。

3.4.2原因分析

(1)混凝土较干,骨料太大或未及时提升导管以及导管位置倾斜等,使导管堵塞,形成桩身混凝土中断。

(2)混凝土搅拌机发生故障,使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中断时间过长。

(3)导管挂住钢筋笼,提升导管时没有扶正,以及钢丝绳受力不均匀等。

3.4.3预防措施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地基与基础篇

(1)混凝土坍落度应严格按设计或规范要求控制。

(2)浇筑混凝土前应严格检查混凝土搅拌机,保证混凝土搅拌时能正常运转,必要时应有备用搅拌机一台,以防万一。

(3)边灌混凝土边拔出套管,作到连续作业,一气呵成。

浇注时勤测混凝土顶面上升高度,随时掌握导管埋入深度,避免导管埋入过深或导管脱离混凝土面。

(4)钢筋笼主筋接头要焊平,导管法兰连接处罩以圆锥形包铁罩,底部与法兰大小一致,并在套管头上卡住,避免提导管时,法兰挂住钢筋笼。

(5)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应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因通过试验确定,坍落度宜为180~220mm,水泥用量应不少于360kg/m3,为了改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宜掺加外加剂。

(6)开始浇筑混凝土时,为使隔水栓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宜为300~500mm,孔径较小时可适当加大距离,以免影响桩身混凝土质量。

3.4.4治理方法

(1)当导管堵塞而砼尚未初凝时,可采用两方法:

方法1是用钻机起吊设备,吊起一节钢轨或其他重物在导管内冲击,把堵塞的砼冲开;方法2是迅速拔出导管用高压水冲通导管,重新下隔水球灌注。

浇筑时,当隔水球冲出导管后,应将导管继续下降,直到导管不能再插入时,然后再稍提升导管,继续浇筑砼。

(2)当砼在地下水位以上中断时,如果桩身直径在1米以上;泥浆护壁较好,可抽掉孔内水,用钢筋笼保护,对原砼面进行凿毛并清洗钢筋,然后继续浇筑砼。

(3)当砼在地下水位以下中断时,可用较原桩径稍小的钻头在原桩位上钻孔,至断桩部位以下适当深度时,重新清孔,在断桩部位增加一节钢筋笼,其下部埋入新钻孔中,然后继续浇筑砼。

(4)当导管接头法兰挂住钢筋笼时,如果钢筋笼埋入砼不深,则可提起钢筋笼,转动导管,使导管与钢筋笼脱离,否则只好放弃导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