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071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docx

地理说课稿地球的结构湘教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从容说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征,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23页图1.26,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征及划分依据。

2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3看图了解地壳中两大圈层的特点。

4.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看鸡蛋的示意图)

师:

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认识地震波,指出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

(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

思考:

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

为什么?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纵波

固液气三态

横波

较慢

固态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逐步深入。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

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

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

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

怎么变化?

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

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特点

界面

深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发现者

发现时间

莫霍面

33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古登堡

1914

三、细读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分析对比,列表比较。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注意四点:

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关系。

2.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

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由于这一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

3.地幔的物质成分?

主要是硅酸盐类,铁镁是硅酸盐类物质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

组成物质与化学成分的区别。

4.内核为何是固体?

①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地幔:

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

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

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

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

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

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

内部圈层

组成

分层

状态

地理意义

地壳

岩石

硅铝层

固态

硅镁层

地幔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

固态

岩浆和地震

下地幔

地核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外核

液态

磁场

内核

固态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四、简单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1.大气圈范围和大气的密度的变化?

水圈中水体的分类?

生物圈涉及的范围?

2.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限有什么差异?

(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更为密切,并无明显的界限。

3.通过分析水圈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外部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水体的分布与水循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和外部的三个圈层。

下面大家来做些巩固习题。

练习:

3.地球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圈有什么特点?

5.生物圈的范围。

1.填表

特点界面

深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发现者

发现时间

莫霍面

33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古登堡

1914

2.填表

内部圈层

组成

分层

状态

地理意义

地壳

岩石

硅铝层

固态

硅镁层

地幔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

固态

岩浆和地震

下地幔

地核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外核

液态

磁场

内核

固态

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连续但不规则。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5.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板书设计

 

重点难点详解

    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组成,从微观上分析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不同的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也不相同。

从而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和基本特征,地壳、岩石圈、软流层的区别。

还应理解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和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地球外部三大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两个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壳与岩石圈概念的区别:

在于范围和界面的不同。

莫霍界面以上称地壳,以下为地幔。

软流层仅是上地幔上部的较薄的一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要小。

    

(二)识记大陆和海洋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理解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一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较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大洋地壳往往是单层结构,硅铝层很薄,甚至缺失。

    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运用图表分析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难点解析

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等方面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是同心圆圈层。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比,其不同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其他圈层是由无机物组成的,而生物则构成了生物圈的主体,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圈层;其次,其他圈层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而生物圈则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结构。

(1)地震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

(2)地震波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1.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

我的思路:

地震发生时,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的震动。

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

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晃动。

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

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我的思路:

从课本图1.26可以看出:

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一般认为是由于温度和密度都明显增加造成的;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一般认为地球的外核是液态。

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我的思路: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其大陆部分较厚,约33千米,海洋部分较薄,只有几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