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295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 胃病治方李寿山.docx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胃病治方李寿山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胃病治方(李寿山)

李寿山临证思路初探发表者:

于家军858人已访问于家军主任中医师大连市中医医院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解放路李志民副主任中医师大连李氏诊所指导:

李寿山关键词:

李寿山;辨证论治;名老中医经验;中医药疗法摘要:

李寿山教授是当代著名的老中医,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临大证敏于思考,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辨证用药均有规律可循。

提出:

1、先解外感,急则治标;2、疏理气机,协调升降;3、调理脾胃,缓则治本;4、燮理阴阳,整体论治的临证辨证思路。

并在临证中取得了桴鼓之效。

本文对李氏经验进行了初步的归纳总结及探析。

李寿山教授是当代著名的老中医,国家中管局认定的两届带徒专家之一。

在六十余载的悬壶生涯中,李师秉承家训,精研经方,广泛临证,师法不泥。

临大证敏于思考,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辨证用药均有规律可循,并结合自己的家传心法、诊治经验,博采众家之长,阐发己见,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辨证论治思路。

李师指出,“伤寒”重外感,“金匮”论杂病。

但概括而言,疾病的发生,可以用三因说概括之,外即为邪,内多为正,正不胜邪,阴阳失衡,则百病由生。

而临床辩治中,李师虽情衷于“伤寒”,但并不宥于六经,而是结合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三焦等,综合归纳,辨证务求其根,治病必及其本,取得了桴鼓之效,今摘其要,简介如下。

1.先解外感,急则治标外感之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侵犯人体,一可导致诸如伤寒、温病等外感疾病,二可引起许多内伤杂病宿疾复发或加重。

仲师在《伤寒论》中即制订了“外证不解,当先解外”的治疗原则。

因外邪为患,病势急迫,变化较多,易于传变,多为标实之证,故治疗上多以驱邪为主,祛邪亦即安正。

而内伤杂病为本脏自病,传变较少,治疗当以扶正为主,扶正亦即祛邪。

但杂病之体易于外感,如忽遭风寒外感,也需先解表、和表,使表气通达则里气不滞。

若风寒邪气所致外感病,由于失治误治失于表散,或虽以发汗、吐、下、温针等,仍不解者,以致表邪内陷,传变入里,则可造成变证、坏证。

有内伤宿疾者,外邪不得及时表散,则新病未愈,旧病又起,表里同病,病势危重。

若得及时表散,则不仅治愈了外感,又能促进原病好转,收一举两得之效。

《景岳全书》云:

“病有标本者,本为病之源,表为病之变”。

所谓标与本,就病因而言,邪气为标,正气为本;以病位而言体表皮毛为标,脏腑为本;以发病先后而言,则新病为标,旧病为本。

故外感诸疾,当以解表治标为主,邪去则正安。

而内伤杂病并外感者,如哮喘之人,其人肺肾亏虚,宿痰留滞为本,但感受风寒而急性发作时,当急则治其标,温经散寒,宣肺平喘,待缓解期再行补肺肾、化顽痰,从本论治,杜绝复发。

2.疏理气机,协调升降临证之中,接诊病人,李师常言:

有外感者宜先解,无外感者疏郁滞。

因为无论气、火、痰、血、湿、食,既是人体气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内伤诸疾的致病因素。

其根本改变,则可导致窍道不通,传化不利,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气机郁滞,从而影响水谷精微的受纳运化以及糟粕水液的排泄代谢,导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失调。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从而变生百病。

所以临证之中,若见郁滞,必先疏郁。

疏郁之法,以通为顺,以和为要。

如肠中大便燥结,腑气不通,传化不利,急当通里泄下;若为淤血阻滞,见舌紫暗,舌下络脉粗长迂曲者,当活血化淤;痰饮停聚胸腹者,当化气行水,气行则水行,等等。

而六郁之中,恒以气郁为主。

诸郁之治,莫不以调气为要。

因无形之气郁日久,必导致有形阻滞之变;而有形之实邪阻滞,未有不导致无形之气郁者。

所以在治疗诸郁的基础上,如宣肺化痰、泻下通腹、和胃降逆、活血化淤、涌吐积滞等无不酌情以调气。

如承气汤通下肠中糟粕阻滞,要配以枳实、厚朴以行气;血府逐淤汤祛淤通滞,要配枳壳、香附以理气;保和丸、平胃散消食导滞,要配陈皮、厚朴、莱菔子等调气;二陈汤、紫苏降气汤祛除浊痰之郁,要配陈皮、厚朴降气顺气;实脾饮治浊水停滞,要配木香厚朴以行气。

如:

李师治胸痹心痛,言其病机即言:

“阳虚为本,痰淤为标”,其发病多由脏腑虚损、气滞血淤、痰浊阻痹心脉所致。

故在治疗上提出活、化、通、补四字大法,其中活血化淤、化痰降浊、通阳宣痹、补虚扶正,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气机通畅,气行则血行,淤滞自通。

又如:

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蛋白尿等,其病机多为脾肾亏虚,兼挟湿浊,而李师在诊治过程中,并不急于补其虚,而是先疏其淤、着眼于湿与淤之病理症结,创清化益肾汤方,清利化淤,二法并重,以清除病邪,恢复正气。

若一味补涩,则越补越恋,越涩越重,越补越滞,邪不去则正难安。

3.调理脾胃,缓则治本在病人外感已解,或淤滞已除之时,如有脾胃运化失司,首当调理脾胃,使脾胃健运,再图他治。

因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气于脾胃。

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纳化水谷,使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得养,生机旺盛,才能抗拒病邪,修复损伤。

李师在学术思想上,注重以胃气为本,尤推崇仲景之“保胃气,存津液”的观点。

在临床实践中,处处刻意于调理脾胃,兼安五脏,并创通、运、补、和调治脾胃四大原则,其中通法中包括泻下通腑、和胃降逆、清利湿热、涌吐积滞四则;运法中含有温肾暖脾、温阳利湿、温中祛寒三则;补法中含补中益气、益胃生津二则;和法中含有解表和里、调和胃肠、疏肝理脾、饮食调节四则。

其中,尤以通、运二法为关键。

盖六腑者,实而不满,以通为运;五脏者,满而不实,以运为常。

故善调胃者,贵在通降,如胃腑燥实者,泻之以通;气滞阻胃者,疏之以通;湿热壅胃者,清之以通;脾寒胃热者,和之以通;胃中虚寒者,温之以通;胃阴不足者,滋之以通等。

善理脾者,贵在施运,如脾虚不运,治以健运;脾虚气陷,治以升运;脾虚气滞,治以疏运;脾阳不振,治以温运;脾胃失调,治以和运;脾虚热郁者,治以导运;脾阴虚者,治以滋运等。

李师创制的理气调胃汤、清中调胃汤、和中调胃汤、温中调胃汤、养阴益胃汤、健中调胃汤、健中益脾汤等,均是针对上述病机而设。

临床用于治疗诸如噎嗝反胃、胃痛腹痛、痞满臌胀、泛酸泻泄等脾胃本病,疗效显著。

另外,调理脾胃之法,亦可异病同治,治疗其他脏腑病症。

如外感病在外感症解除外,常以调理脾胃收功;许多内伤杂病,也常因脾胃功能健运而向愈转化,如再障贫血、慢性肾炎、慢性肝炎、心悸失眠等证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气短、甚则面浮足肿属脾虚不运气血乏源者,治以健运常能收到缓以治本之功;又如,脱肛久泻、内脏下垂、子宫脱垂等,以补中益脾汤加味化裁,治以升运,常见奇效。

在临床用药中,李师强调要注意苦寒败胃、甘药滞中和辛散耗气等问题,处处以顾护胃气为要。

同时,饮食调节不可偏废,食以养之,配合得当,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4.燮理阴阳,整体论治在疾病处于无论有证可辩或无证可辩的状态下,燮理阴阳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内经》即云: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李师亦指出,阴阳乃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原动力,把握了阴阳的偏盛和偏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就会掌握治疗的大方向,合理的立法、选方、用药,取得效验。

治疗原则上,以“平”为期,去其有余,补其不足,或正治,或反治,或补,或泻,当依疾病的性质、程度,个体的差异,以及性别、气候、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整体调治,以期痊愈。

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发表者:

于家军577人已访问很长时间没有登录网站,仍有这么多朋友关注,非常欣慰,在此表示感谢。

今天,把以前撰写的文章“李寿山教授之养生观”挂在网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寿山教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疗效显著,学验俱丰。

究其原因,除了临证中圆机活法、药专效速外,还与其倡导未病医学,重视调摄养生密切相关。

1.阐发未病医学李寿山教授擅治未病之病,对未病医学卓有研究。

他指出: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不治己病治未病”的著名论点,是人类预防思想的最早记载。

而《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即曰:

“上工治未病”,“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则可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即开“未病医学”之先河。

1.1“未病医学”不等同于现代的“预防医学”现代的“预防医学”是建立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更注重研究生物体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对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生物反应与疾病过程,从而探索出针对于病原因子的有效的预防方法。

而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即抗病能力和防御屏障的不足或下降,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阴阳失调,外邪侵袭所致。

所以要想预防疾病的发生,就必须从振奋人体的正气入手,调动自身的防御功能,讲究养生,同时以整体观念适应自然,调整自身,谐调脏腑气血的功能,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2重视后天之本,是“未病医学”独有的特色。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的营卫气血赖水谷化生,而水谷之纳化输布则是脾胃所司,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纳化水谷,气血有源,五脏得养,生机旺盛,才有抗拒病邪,修合损伤的能力。

药物入口亦赖脾胃运化输布才起作用。

“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通过调理脾胃,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使“四季脾旺不受邪。

”对健脾益气中药的研究己有证实,该类药能提高人体的细胞免疫力,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和活性,即提高机体的卫外之气,从而达到“脾旺不受邪”的境地。

1.3“未病医学”在现代临床的应用1.3.1未病先防:

是“未病医学”研究的精髓部分,也是中医防病治病,促进健康的最高境界。

正所谓“上医治未病之病”(《千金要方》)。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来看,“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表面的健康,并不能说明体内不存在潜伏着的病理性缺陷或功能不全,若正气虚衰,不能抗邪,阴阳失去动态平衡,气机逆乱,升降无序,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这种亚健康状态,若能通过“四诊”及时发现,辩证分析,经过自我调节,如避免情志过极、膳食营养、运动、气功、或保健药品治疗,常可使机体的阴阳偏差发生逆转,达到新的平衡,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如《证治心传、证治总纲》云:

“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

大凡疾病虽发于一朝,己实酿于多日,若于未发之先必呈于形色,遇明眼人预为治疗,可期消息于未萌也。

”否则,“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3.2已病防变:

在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发生病理性改变,当属于治疗学范畴。

而“未病医学”仍重视这一阶段的防治,从而改变疾病的转归,“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匾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即是例证。

1.3.3己变阻断:

疾病已经传变,必然要影响机体其它脏腑功能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更大的危害。

在此阶段,若能辩明病因,把握疾病发展的大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阻断疾病的发展,顺应并诱导机体正气的功能,促进疾病向愈转化,这也是未病医学研究的范畴。

如《伤寒论》中阳明三急下症、少阴三急下证,即是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阻断疾病向六经病之危重阶段厥阴病发展。

又如哮喘病的冬病夏治,也是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治则,在三伏阳极之时,迫寒邪外出,阻断病势的发展,临床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

1.3.4病后调护:

疾病痊愈,机体达到新的阴阳平衡。

但大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此时,给予适当的善后调治,提高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避免有害机体健康的诱因,“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其五脏,疏其气血,令其条达”(《内经·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就可以巩固这种平衡,避免疾病的复发。

2.心悟养生要诀李老博极医源,潜心研究,心悟养生要诀,概括为三句话:

一个目标三个不;四种方法为基础;逾越百岁当争取。

2.1一个目标三个不一个目标:

是说人的自然寿命应在120---175岁以上。

《内经》记载人应“度百岁乃去(120岁)”,为什么人达不到应该活的寿命?

其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天灾、人祸、疾病和战争因素之外,违背养生之道是一个主要原因。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有段话可以借鉴。

“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并提出批评说:

“以酒为浆,以妾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三个不:

80不算老,90不糊涂,百岁不卧床。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防病方法比较完备,一些烈性传染病被杜绝和控制,人们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因而人们的自然寿命也逐步增长,“人活70今为常”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但要实现三个不,则必须注重调摄养生,掌握方法。

2.2四种方法为基础第一、畅情志:

中医将人的精神活动概括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为“七情”。

七情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属于生理范围,不会引起疾病发生,而且还有益于身心。

假如人的精神活动太过,而成为不良刺激时,常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医称为七情发病,并把它配合五脏功能的“五志”。

如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七情配合五脏是首创,成为中医一大特色。

以喜来说,在正常范围是有益身心的。

俗话说:

“人逢喜事精神爽”,喜的表现是笑,侯宝林说相声说的是:

“笑一笑十年少”,如果喜的太过则可成为反面,甚则危及生命。

《儒林外史》上记载范进中举因喜而致病。

怒能伤肝,怒也是精神活动最能伤身的,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一怒吐血数升而亡。

因肝主藏血,怒能伤肝,以致肝血不藏,故有此变。

畅情志就是要做到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的心态变动,如《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养生学的核心。

第二、节饮食:

“节”是节度与节制,要求饮食有节。

李老概括为两句话:

“两个搭配一定量,戒烟限酒三作到。

”简言之,即饮食调养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定量定时,不过饥过饱;戒烟限酒可饮茶,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三作到。

第三、适量运动:

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做好适量的运动,量力而行。

具体方法:

传统运动`——五禽戏、八段锦、简化太极拳等;简易运动法——步行、慢跑、压腿等。

辅助气功导引吐纳以调身、调息,咽津、意守,进行主动自我身心锻炼;按摩头部、四肢、及腹背部的特定部位进行被动运动,二者结合以防病健身。

另外,李老根据五禽戏、八段锦的原理,编拟了保健八式的运动法,并编了四句歌诀,便于记忆:

“甩手三式背仰功,摇头摆尾运掌平,前后登山骑马式,搓掌抚面站桩终”。

李老运用了几十年,对其长寿健康养生大有裨益。

第四、适应自然: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地域、环境、季节、气候对人体健康长寿的影响。

《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学说,就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正如《内经素问,保命全形论》所说: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祖国医学不但强调被动的适应自然,而且主张积极的锻炼身体,增强适应能力。

同时又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从人类防病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根本利益来说,仅仅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就有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的变化在我掌握之中的意思。

2.3逾越百岁当争取人们的自然寿命要超过百岁以上,需要再补充两个方法以利达到这个目标。

第一、科学气功要提倡:

气功是我国古代的“导引吐纳养生方法之一。

它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培养元气,使其充盈旺盛、增强体质;二是调整元气,使其气机通畅,正常运行,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目的。

李老喜欢练习坐式或卧式的内养功。

指出练功时要松静自然,频咽津液,意守“丹田”等。

第二、药物辅助适时补:

如常用的健脾益气的阳春白雪膏、琼玉膏、山药粥、薏米粥、黄芪大枣粥;如补肾的方法有延寿丹、还少丹、八仙长寿丸、枸杞粥等,不胜枚举。

经现代药理研究,上述代表方药中,有些药物确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不少的益气、补肾中药确有提高免疫功能,调动机体核酸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因而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总之,李老在诊余之暇,重视调摄养生,尤擅治未病之病,常取事半功倍之效,可谓“上工”也。

胃病治方(李寿山)1、补中消痞汤(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组成]  黄芪15克,党参15克,枳实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白术15克。

加减:

 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脘拘急、气逆咽梗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者加当归、枸桤子。

[用法]  日一剂,水煎,分温二次服[主治]  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症见胃脘痞满,空腹隐痛,得食稍缓,喜暧喜按,噫气矢气,纳呆食少,口淡乏味,倦怠消瘦,便溏,舌淡脉弦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证。

[按语]  本方系由《金匮要略》枳术丸、人参汤化裁组成。

证之临床,颇具效验。

2、和中消痞汤(各种胃炎)[组成]  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黄连3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

加减:

 胃痛明显加元胡、香橼皮;胃中冷倍加干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用法]  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口服。

[主治]  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

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粘,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症。

[按语]  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化裁而成,仅适用于寒热错杂症3、健中调胃汤(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组成]  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6克,陈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

胃中冷痛较重者,加良姜、毕澄茄;脘腹胀满,噫气矢气多者,加佛手、香椽皮;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者,加茯苓、生姜、三七粉(另冲服)。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者。

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

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

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1天。

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

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

[主治]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症见胃痛、嘈杂、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减,喜暧喜按,噫气矢气,大便或溏或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象沉细或弦,中医辨证属于脾气虚偏寒夹饮者。

[按语]  本方系由《外科发挥》六君子汤加减组成。

临床上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颇有效验。

李寿山简介  1922年生,山东省平度市人。

现为大连市中医医院顾问、主任医师、教授,并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出身中医世家,40年悬壶于大连,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