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328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docx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

第一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与写作原则

第一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有三点:

坚持真实性,注重时效性,用事实说话

一、坚持真实性

1、坚持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完全真实

新闻六要素包括: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2)新闻所引用的各种材料(包括:

数据、史料、背景材料等)要真实可靠

(3)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述,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切忌“合理想象”

(4)准确地把握事实的性质,恰如其分地描述事物的状态

准确地把握事实的性质,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坚持辩证法,不搞主观片面化

新闻报道要恰如其分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防止绝对化(过犹不及)

(5)准确判断新闻线索和新闻来源的可信度

2、新闻失实原因分析

原因很多,和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水平、思想水平等因素有关,还和整个社会氛围有关。

从写作的角度来探讨,原因如下:

(1)夸大事实,耸人听闻

(2)捕风捉影,超前预报

(3)追求生动,胡编乱造

(4)乔装打扮,导演新闻。

新闻事件里的人物按照作者的安排进入某种事先设定好的场景,把本该自然发生的事情经过“导演”的授意,当戏来演。

二、注重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即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与时效性相关的要求是时机性。

时机性要求不能单纯要快,更要注意时机,早了不好,晚了也不行,正好发表在那个合适的时候。

如何提高时效性?

这涉及到采写、编辑、出版、发行等各部门,就写作角度而言,应注意以下四点:

1、树立高度的时效观念

新闻报道能不能迅速及时,是一个国家新闻事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2、提高新闻采写的效率

新闻采写效率的提高,首先关系到记者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为提高新闻采写的效率,记者一定要学会“抢新闻”。

抢新闻,就是抢时间先报道。

抢新闻和抢独家报道是密切相关的。

所谓独家新闻,即指第一个被发现并予以报道的新闻事实。

3、改变报道方式,丰富报道手段。

一事一报的报道方式,往往是待事件结束后再做报道。

有些新闻事实来得非常突然,记者为了赢得时间,可先就事实的结果发个简讯,然后再通过深入采访,就新闻事实、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发展情况、影响范围及各界的反映,作连续深入的报道。

4、写作中应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努力表明新闻的时间性

对时间要素马虎对待,用“最近”“不久前”“前些日子”等弹性很大的词语,是不符合新闻报道写作要求的。

一些非事件性的新闻,不像事件性新闻那样有明确的时间点,这类报道的写作要特别注意报道的时机,在报道内容中努力标明为何要现在报道这一事实。

三、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包含双重任务:

既要报道事实,又要“说话”。

新闻用事实说话的两重含义:

新闻报道既要讲客观性,但并不排斥作者的思想观点在报道中的隐含。

1、充分挖掘新闻事实的意义

新闻的思想性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着的。

同一新闻事实,由于记者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角度不一,所挖掘到的思想性是有所差别的。

因此,我们在采写新闻时,要善于从事实出发,力求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的本质,并把新闻事实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从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去剖析和挖掘它的意义。

新闻事实的意义,有时往往要与时代的需要联系起来才能得以体现。

2、巧妙隐含新闻事实的意义

新闻报道讲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倾向性应寄寓在对事实的选择和叙述中,而不是特别地加以指出。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体现出很强的逻辑力量。

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就是建立在真实地报道事实这一点上的。

显果藏因法是新闻报道中隐含思想意义最常见的做法。

所谓显果藏因,即指记者只需把事实摆出来,道理则让读者去猜而得之或悟而得之。

读者自己从新闻事实中悟到道理,自然会心悦诚服。

不直接说出作者的观点,西方新闻界通常称之为“藏舌头”。

舌头即指新闻报道中的思想观点。

不善于藏舌头,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在事实的联系中显示意义

背景材料在新闻中无非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帮助读者读懂新闻;二是作者藉此传达自己的倾向性。

用来传达作者思想倾向的背景材料有两类:

对比性材料和提示性材料。

前者让人在事实的对立联系中去分清不同的两类事物,作者的褒贬态度也是很明显的。

用提示性背景材料表明观点,不像对比性材料那样褒贬对立鲜明,但读者同样可以从事物的不同联系感受到作者要表明的观点。

4、借权威人士之口来表明作者观点

只要道出了真相,道出了本质,应该是可以的。

第二节新闻报道的写作原则

短小性原则、可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一、短小性原则

具体体现:

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三个层次

1、篇幅短

2、段落短

用段落短不仅便于读者阅读,而且也便于排版。

多分段可以使版面有虚有实,避免臃肿、闭塞,有助于版面美化。

4、句子短

短句给人一种简洁明快和轻松之感,传播的信息量大,也是时效的一种体现。

把写短句看得那么重要,是因为简短的句子往往要比拖泥带水的句子要简明而富于表现力。

在新闻语言中,并不是句子越长越富表现力。

二、可读性原则

可读性通常包括形象具体,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亲切感人;遣词造句大众化等因素。

遵循可读性原则,是新闻报道更好地指导受众和为受众服务的关键。

遵循可读性原则,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实施。

可读性要求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完美地结合。

1、力求内容的吸引力

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满足,是个包含内容很广的概念。

概括来说,主要有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内容。

接近性是指新闻内容和读者自身利益的关联程度。

越是读者所关心所感兴趣的内容,越能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

努力缩小报道内容同读者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距离是实现接近性的最好办法。

趣味性是增强新闻内容可读性的重要因素。

人情味在新闻内容中往往体现为注重人间生活情趣。

它把新闻的报道对象从名流、要员扩展到普通人中间,突出人们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感情。

人情味浓的新闻之所以具有可读性,是因为它的内容能广泛引起读者共鸣,打动读者心灵。

注重报道内容的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并不意味着报道内容的“软化”。

一些重大严肃的题材,只要把握得当,也是可以在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上有所作为的。

2、追求表达的生动性

(1)形象化。

形象化主要是指新闻报道中通过生动具体的描绘,让读者对所报道的对象有如见其貌、如临其境之感。

(2)抓细节。

新闻报道要求贴近读者,不少记者很注意从群众语言中捕捉新鲜活泼的细节。

群众语言不仅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还因为它来自社会来自生活,通俗易懂,为读者喜闻乐见。

三、创新性原则

可以从文体、结构、表现手法三个层次加以阐述。

1、文体创新

2、结构的创新

3、表达手法的创新

第二章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选择

第一节信息是新闻报道的核心

一、信息的内涵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新闻信息是属社会信息中的一类。

二、事实信息与附着信息

在新闻报道中,除了有关事实本身状态的信息外,还有许多附加的、增值的信息。

比起一般的消息,通讯类等长篇报道的思想性、感染力都要强,但这一切都只能建立在对新闻事实信息传播的基础之上。

通讯与文学作品最简单、最本质的区别:

后者强调的是“为情而造文”,前者是为事而着文。

通讯与消息共同之处:

必须含有信息,要合新闻规则。

区别:

在信息含量上,消息简单些,通讯丰满些;在信息深度上,消息浅一些,通讯深些;在功能上,消息只求传递信息,通讯已有审美、教化功能的介入。

第二节新闻写作中不同信息的选择

一、主信息与次信息

所谓主信息,就是一篇新闻报道处于主要地位的,报道者要重点传播的信息。

所谓次信息,就是一篇新闻报道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报道者在传播主要信息时粘连着或附带着的信息,对主信息起辅助性作用。

对于要报道的主要信息,记者总是千方百计加以强调突出,以给人加强印象;对次要信息,在不影响主信息的传播的前提下,记者可以尽量做些弱化处理,不让其喧宾夺主。

1、强化主要信息

在新闻报道中,强化主要信息的策略主要有两法:

(1)前置法

消息写作中最主要的策略。

消息写作中最为主流的结构方式----倒金字塔结构即使如此。

倒金字塔结构:

即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各项事实内容。

前置法在消息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消息特别重视导语的写作。

它要求导语包含并突出主要信息。

主要信息在导语越是前置,就越能给人以强烈冲击。

(2)重写法

在通讯报道中,对主要信息的处理只要是采用重写法。

所谓“重写”,就是浓笔重彩地写。

在表达方式上,通常用细描、抒情和议论;在修辞手法上,则不惜用排比、重复等法。

特写性报道则可以说是专门为了强化主要信息而创造的问题。

这是一种典型的“重写”式文体。

所谓特写,就是对报道对象作镜头化、局部化的放大展示,使得这一部分内容凸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弱化次要信息

次要信息,是指与主要信息虽有联系,但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信息。

次要信息在新闻报道中分为两种情况:

(1)一种是在消息中起辅导作用,通常如消息中的背景材料;

对于这类信息的弱化处理,通常有两法:

后置法和简缩法

1后置法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典型例子。

它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将重要内容前置,对次要的内容则按其程度后列,将最不重要的信息置于最后。

2简缩法

“掐枝去叶”法:

将主要新闻事实与辅助性的背景材料喻为“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少量的绿叶可以衬托红花,过多的绿叶则可能掩盖红花,故有必要对过多的绿叶做掐枝去叶的删节处理。

二、必要信息与冗杂信息

1、交代必要信息

所谓必要信息,就是指能消除主要信息的不确定因素,明确与主要信息相关内容的信息。

2、控制冗余信息

冗余信息又称多余信息。

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容忍度为零,力求兼要,彻底删除多余信息。

完全不容忍冗余信息并不就等于一定是适当的。

如果容忍度为零但交流不成功,这个容忍度就是不适当的。

二是容忍度很大,对语言多余信息采取纵容态度。

这种情况最典型地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冗余信息可以制造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传达一种言外之意。

三是较小容忍度。

新闻报道中就是采取这种情况,它追求的是用语的简练,啰嗦、冗长是报道的大忌。

这点特别在消息报道中体现得十分突出。

由于冗余信息在传播中具有两面性,因此,适当控制报道中的冗余信息就显得十分必要。

适当控制冗余信息,一方面能使新闻报道写得简短明了,另一方面又能让报道内容血肉丰满,增加可读性,增强感染力。

3、“三重复”:

指报道的主要信息简单地在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中重复。

第三节信息净化与信息组块

一、信息的净化

新闻报道中的杂音、噪音可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有损主要信息的负信息。

与记者所要报道的信息产生抵触,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

二是与主信息完全无关的信息;

三是由表达不简练造成的累赘信息。

累赘信息不同于冗余信息,它既不能增加报道的信息量,也起不到强化信息的作用。

相反,它只会冲淡报道的信息含量,使报道变得臃肿而失去战斗力。

四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空信息。

以套话、大话、空话填充报道使得报道尽是空信息,读者对完后不知所云,一无所获。

二、信息的组块

1、信息组块:

指报道中由几个单位信息构成的一个信息组织。

它通过信息与信息之间不同的组织方式,构成一个新的信息系统,传达出新的信息意义。

2、信息组块是新闻报道中基本信息单位的升级,可以增大信息的容量,丰富信息的含义。

3、按照信息组块的结构方式,可将信息组块分成同类合并式和相关粘合式两种。

(1)同类合并式:

由若干同类信息集合而成的组块。

一些零散的信息,单独可能构不成报道价值,但一旦构成组块,其价值就表现出来了。

多事一报式的综合性报道大都采用了这一组块方式。

相关信息的粘合,就是在联系中去阐发事实之间的意义。

通过粘合,往往产生两种效果:

一是强化了主信息,一是产生出新的信息。

信息组块构成,必须讲究信息之间的粘连性。

粘连性越强,其传播效果就越强。

这种粘连性的实质就是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节报道角度与信息选择

一、报道角度的内涵

报道角度:

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报道时的观察点与侧重点。

一篇报道中,强化什么信息,弱化什么信息,突出什么信息,隐含什么信息,都受制于报道角度的选择。

从微观看,报道角度,与记者个人对新闻事实所做的价值判断有关。

宏观地看,报道角度的选择还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二、报道角度的选择

新闻报道如何选择报道角度,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看:

1、观照宏观世界的角度:

选标志点、切入点、相关点

(1)标志点:

某一事实在同类事实中极具代表性,具标志性的意义。

(2)切入点:

即记者把握报道对象的一个接触点。

对生活有着敏锐眼光的记者,往往可以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感受到时代的巨变。

这些小时,不一定是有标志性意义的,但同样与社会某些本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新闻报道要选好切入点,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

新闻报道中以小见大的优势在于:

①它能将人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与更大范围内发生的大变化密切联系起来,故具有接近性;

②它将中大的主题巧妙地寓于具体而生的事实中,故报道内容具体不空泛,可读性强;

3正因为以小见大,所以,惟其“小”,故篇幅不长,惟其大,故信息重要。

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为的是以一种更巧妙的方式去接近事物的本质。

(3)相关点:

又叫相关系数,指两个或以上的变数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

选相关点,就是要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此事物的报道,由此及彼地去间接表现彼事物。

有些事物从正面直接表现往往费力不讨好,从侧面间接表现,着墨不多,却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相关点由此及彼报道事实,往往是由小窥大,以具体来表抽象。

2、观照微观世界的角度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与社会语境最相和谐的点。

社会语境:

广大受众最为关心的话题。

新闻报道角度之所以要考虑与社会语境谐和,这是由新闻的本质所决定的。

新闻对社会的感知最敏感的,新闻作品被人称为“时代的艺术”,其意也在于此。

选一个何时的角度充分体现新闻事实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前提:

必须充分尊重事实,千万不能牵强附会给新闻事实贴标签。

“事实第一,角度第二”。

(2)选最能体现事实价值的点。

(3)选最能接近百姓利益的点。

新闻价值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接近性。

具有接近性特质的新闻,最容易获得受众的青睐。

选最能接近百姓利益的点来入手,其报道无疑就获得了一个最佳视角。

(4)选人无我有的最新颖之点。

这必须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用求异四位和逆向思维看待事物。

求异思维:

指向事物的非似性与差异性方面的思维方式,它力求发表与前人、众人不同的见解,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

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来考察事物,从而发现人家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和新颖内容。

逆向思维对认识对象所采取的态度是否定性的,它敢于在众人诺诺之中,发谔谔之言。

第三章新闻语言

第一节新闻语言的含义和特点

一、正确理解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

新闻作品的语言。

“新闻腔”:

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的语言,具体表现为一种浮夸的、装腔作势的“大话”、“套话”,如:

“在……形势下”、“在……鼓舞下”、“在……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受到一致好评”等。

新闻语言应该是在表达、传播新闻事实时的规范化语言,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二、新闻语言的特点

新闻语言的特点是由几组矛盾的要求构成的:

1、报道对象的专门性和报道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的矛盾。

新闻报道的对象取材于个别事实,往往限于某一专业、行业和部门,而报道的受众面却是超越行业和部门。

表现:

(1)新闻语言如没有专门化色彩,往往难以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2)过于专门化又使众多的读者看不懂,又会影响传播。

新闻语言优先照顾受众广泛型这一点,在语言“专门性”上做点牺牲。

有效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专业与通俗双方的经验范围。

将专业性强的内容转换成通俗的内容,是巧妙地以受众的经验为桥梁,从而完成新的信息传递。

2、内容的准确性与语言的生动性的矛盾

新闻报道要求准确真实地把握报道对象,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新闻作品同样讲文采,在表达上也要追求感染力。

新闻语言中,准确性与生动性是对立统一的。

当两者处于对立状态时,准确性是第一位的。

3、报道的时效性与表达的精炼性的矛盾

第二节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

归纳为五方面:

准确、具体、简明、通俗、生动。

一、准确

1、语言准确:

新闻作品中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既不能添枝加叶,也不允许措词不当的现象存在。

2、新闻报道中的准确包括:

事实准确、思想准确、措词准确。

3、新闻语言要准确,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因为形容词用来表述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没有动感,只有把动词用好才能增强行文的流动和变化。

(2)注意词义的本义,分辨词义的差别。

不以“差不多”来搪塞。

(3)不用含混不清、笼统的词语。

尽量不要用“不久以前”、“长期以来”、“最近”等打马虎眼的时间概念;尽量不用“差不多”、“也许”、“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词语。

4、新闻语言要求准确,但并不排斥“模糊语言”的运用。

“模糊语言”:

语义所体现的概念外延即概念的边缘区域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在中心区域,此概念与彼概念的区分是清楚的。

模糊语言并不等于模棱两可。

它是依靠语义的模糊性而获得思想表达的确定性,是模糊与精确的辨证统一。

二、具体

1、具体:

原原本本地描述出事物的情况。

2、新闻语言要做到具体,就必须克服概念化的毛病。

概念化的语言缺乏表现力。

具体的语言是血肉丰满的语言,概念化的语言是干瘪无力的语言。

3、新闻语言要具体,应注意:

(1)尽量化抽象为具体。

(2)多用子概念,少用母概念。

母概念外延较大,内涵较小;子概念则外延较小,内涵较大。

一般来说,越是小的子概念,就越具体,越是大的母概念,就越是抽象。

子概念通常是实指的,能给人具体可感的印象。

(3)从写实出发,不轻易给报道对象作一般的评语。

新闻语言的具体不是细描式的,而是白描式的。

白描的特点:

用朴素、洗炼的笔法,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重在传神;同时语言的具体不等于取消概括。

三、简明

1、简明包括简洁、明了两方面的要求。

2、如何做到简明?

(1)在思考的能力上下工夫。

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要害,把重要的内容突出,不重要的东西去掉。

(2)相信和尊重读者。

读者一看就懂的内容,就不必反复解释;读者一猜就中的内容,只需点到为止。

学会省略,相信读者能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3)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学会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达较多的内容。

四、通俗

从受众角度,语言的通俗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

(1)尽量采用群众口语中新鲜活泼的语言,但不乱用方言。

使用群众语言要注意控制方言土语的滥用。

方言土语的通俗是局部的,超出一定的范围则变成了难以交流的语言。

(2)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语言,要尽量做些通俗的解释、说明,不要硬塞进新闻中。

(3)尽量用读者熟悉的词语来表达,不用或少用读者生疏的词,更不要任意生造词语。

五、生动

1、新闻语言追求的生动,不同于文学语言的生动。

它通常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表现事实本身所包含的生动活泼因素。

2、为了使语言生动,写作时注意:

(1)要形象化,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去报道事实,努力使文字内容有“可视感”。

(2)要寓庄于谐,表现生活中的情趣。

第四章新闻报道文体

新闻文体大致包括了新闻报道文体和新闻评论文体两大类。

新闻报道文体是新闻文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大类,它是指新闻体裁中以文字表现的各种报道形式。

第一节新闻报道文体的内在规定性

一、从“新闻六要素”谈起

1、5个W,1个H

标识要素

中心要素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为何(why)

如何(how)

2、标识要素:

该要素在报道中具有功能性的意义,这个功能就是标明事实的实有性。

新闻六要素的“何时”、“何地”、“何人”三个要素,它们的功能实质上就是对事实真实行所作出的一种标识,是对事实实有性的确定。

3、中心要素:

该类要素是报道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构成报道主信息的要素。

4、标识要素客观存在于事实中,不受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记者只须在报道中如实记下即可。

中心要素可能会因记者的观察角度而有所差异。

二、中心要素与报道文体

1、从认识角度对新闻六要素作三个层次的划分:

(1)第一层次:

“何事”与“何人”、“何时”、“何地”,它们确定一事物的几个基本特征,规定了一事物在时间、空间的具体存在。

(2)第二层次:

“如何”,叙述事物的运动轨迹和状态。

(3)第三层次:

“为何”,所探寻的是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对促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推测解释,溯其根源,求其真相,判其出路。

2、与三层次相适应的,新闻写作中出现了不同的新闻体裁:

(1)侧重于全过程概括的消息;

(2)侧重于事物发生原因探索的新闻调查和解释性新闻;

(3)侧重于运动状态描述的通讯。

“何事”、“如何”、“为何”三个要素在不同的报道中分别处于中心地位。

消息类的报道以“何事”为中心;

通讯类的报道以“如何”为中心;

解释类报道则以“为何”为中心。

3、以“何事”为中心的报道:

一般都只满足于事实表层信息的传播,以动态类的事件性消息最具代表性。

4、以“如何”为中心的报道:

(1)E.G.中国的通讯、西方的特写类报道

通讯:

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比较深入而又详细地报道真实的客观事物的新闻文体。

特写:

以形象化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动作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

(2)通讯与消息

通讯

消息

必须有完整的思想、形象、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某一点刚露头的消息,事物的一瞬,枝叶花絮

兼备消息这层观念同时特别强调个性的魅力

以信息的真实、新鲜、适用取悦读者

更集中化、个性化、典型化了的信息

更新、更广、更快

①能写成通讯的内容,一定能写出一条消息;能写成消息的内容,未必能写成一篇通讯。

②通讯特写类的报道,旨在于将报道对象的“如何”展示得详细而生动,以吸引读者。

5、以“为何”为中心要素的报道

解释性报道最为典型,还有分析类报道和调查类报道,都以揭示事物深层次的原因为报道旨趣。

绝对不能是简单地摆出事实,而是要作进一步的解释、分析,或是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解剖事物的实质。

“何事”为中心要素的报道

“如何”为中心要素的报道

“为何”为中心要素的报道

重心在于快速报道时间最新变化的现状和面貌,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点”,通常不去展开事实过程。

报道行为指向,一是明确事实,二是反映动态

中心在于展示报道对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轨迹。

不能只报道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应清楚地表现出来是怎样变化的

以深刻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见长,或着重解释新闻事实形成的原因,或分析事实发展的走向和产生的意义,或调查研究事实背后的复杂原因等。

其目标指向在标题也一目了然

第二节新闻报道文体沿革

一、消息的沿革

二、通讯的演变

三、深度报道的兴起

第三节新闻报道文体类型

一、消息的类型

1、对消息类型的划分,一般有三种方式。

较少从文体的内在规定性上来考虑问题。

(1)报道分工的范围:

经济、科技、军事、文艺、体育、会议、社会新闻等

(2)篇幅长短:

一句话新闻、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等

(3)报道的内容:

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经验新闻、人物新闻、社会新闻

2、将新闻分为“动态类”和“综合类”两大块,这种划分有点接近西方划分方式。

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