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341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选择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练习: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

2、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A)

A、1925年B、1933年C、1937年D、1963年

3、黑格尔最卓越的哲学贡献是(C)

A、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辩证法D、批判宗教神学

4、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页的工人运动是(B)

A、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B、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

C、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D、十月革命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A)

A、德国古典哲学B、希腊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哲学D、法国古典哲学

9、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A)

A、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唯物主义权威。

B、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C、提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D、提出可知论。

10、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1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是(B)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1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C)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威廉·配第

14、马克思主义是(A)

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会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1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16、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D)

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

1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

A、自我批判B、与时俱进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1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19、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职业理想D、生活理想

2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D)

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

22、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D)

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

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的有(ABC

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学说广泛传播

2、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

它主要组成部分有(BCD)

A、自然科学的具体知识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3、下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ABCD)

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BCD)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5、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有(BCD)

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有(ABC)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D、掌握各种具体的知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练习:

一、单选题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D)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C、世界的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6、世界观是(A)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

8、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B)

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

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

9、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0、物质的唯一特征是(B)

A、不可逆性B、客观真实性C、可知性D、伸张性

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D)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

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1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

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C)

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

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顺序性

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B、主观的精神活动

C、认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B)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践活动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2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C)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

21、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向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2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C)

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规是(D)

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之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B)

A、绝对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C)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它的理论依据是(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子、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B)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0、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3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A)

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折中主义观点

3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

33、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34、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3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6、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

37、在工作和生活中,凡是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3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39、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B)

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

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40、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这是一种(D)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4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C)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折中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4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3、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44、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45、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是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B0

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同因异果

46、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D)

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47、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C)

A、人们的主观愿望B、先进分子的要求C、客观存在的事实D、正确的指导思想

48、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成大楼。

这一事实说明(B)

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49、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D)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到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5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51、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A、学习书本知识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D、参加社会实践

52、“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3、“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B)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4、有的哲学家说:

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漩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

这是一种(A)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56、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B)

A、抽象的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人民群众的愿望D、先进分子的构想

57、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C)

A、水中捞月B、以砖磨镜C、水滴石穿D、心想事成

58、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

A、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于不停的显著变动中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59、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

这是一种(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

60、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相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相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

C、真相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

D、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61、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D)

A、主观性和个别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稳定性和不变性D、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BCD)

A、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D)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

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4、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C)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集合

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5、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

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复合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6、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ABCD)

A、水是万物的本源B、火是万物的始基

C、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中基本物质构成

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7、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ABD)

A、机械性B、形而上学C、社会性D、不彻底性

8、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CD)

A、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B、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

C、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D、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BCD)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BCD)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B、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事物没有发生为之一动D、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1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ABCD)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12、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ABCD)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回流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BCD)

A、时间和空间与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D、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BCD)

A、认真看书学习B、物质生产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活动

1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的特点的有(BCD)

A、实践具有思想性,是思维范围内的活动

B、实践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BC)

A、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可以直接产生出科学理论

17、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ABCD)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18、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ABC)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

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D、真是联系和虚假联系的不同

1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ABC)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D、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20、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BCD)

A、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B、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C、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D、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BCD)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的有(ABD)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3、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

C、没有贫,无所谓富,没有弱,无所谓前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24、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歧

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

25、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CD)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乐极生悲,苦尽甜来

26、古语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D)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27、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BC)

A、庸俗唯物主义B、庸俗进化论C、冒险主义D、主观主义

28、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ABCD)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29、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D)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

30、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BC)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宿命论D、唯心主义先验论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考点:

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认识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