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397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 中新史15必背考点.docx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中新史15必背考点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开元杂报:

1、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条发布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2、它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3、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

4、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了他在襄阳得到数十副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5、新闻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6、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敦煌进奏院状:

1、“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于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2、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这两份“进奏院状”于1907年前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这两份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一批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珍贵的实物,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

①没有报头;②发报方式是由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③提供的消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主要内容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正事消息。

邸报:

1、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2、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发展。

3、邸报是高度中央集权制度下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4、内容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

5、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定本制度:

1、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2、定本是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管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

3、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出范围。

4、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曾两度取消,不久后又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

5、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小报:

1、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新闻,没有报头和固定名称。

2、它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3、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

4、小报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禁止刊载的新闻和文件,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

5、但由于它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以受到了查禁。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2、1815年8月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3、该刊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4、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都是为了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

5、后期开始有时事评论性文章。

6、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

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

7、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8、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蜜蜂华报》

1、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葡文周刊。

2、该报从创刊伊始,就站在居澳葡人的立场上为立宪革命的胜利而欢呼,以立宪派机关报和新政府公报自居。

3、其内容主要刊载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门政情。

4、1823年12月26日,由于葡萄牙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仅出版一年多时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1838年10月停刊。

2、该刊虽然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人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

3、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除了介绍西方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4、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西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5、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目也比较固定。

6、在宣传策略上,该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遐迩贯珍》

1、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也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2、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3、1856年5月停刊,前后共出33期。

4、遐迩贯珍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

5、此外,该刊还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

6、1855年,遐迩贯珍曾出副刊《布告编》,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另该刊还有中英对照目录。

上海新报

1、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性报纸。

2、创刊于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3、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三刊。

4、伍德为首任主编,内容主要是广告和航运、行情等商业材料。

5、1868年2月革新版式,白报纸两面印,直栏。

6、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

7、该报也刊载新闻,主要是选录《京报》和本埠新闻

8、1872年7月2日,为和新出版的《申报》竞争,该报改为日报,内容有所调整,且压低报价,终因亏损严重,同年年底停刊。

申报

1、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始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因而十分注重办报质量。

2、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了《上海新报》

3、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著名大报之一。

4、九一八、一二八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道;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

5、1943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

6、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

7、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

8、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9、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80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誉为近现代的百科全书。

《昭文新报》

1、昭文新报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

2、初为日报,用白鹿纸印刷,刊行不到三个月,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装订成书册装。

3、内容上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但读者仍然不多,不久即停刊。

4、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的尝试。

5、之后,香港、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出现了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

《循环日报》

1、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2、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

3、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

4、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5、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

6、王韬先后在该报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

7、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争论为灵魂的报纸。

8、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革新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

9、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的影响。

王韬:

1、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

2、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3、1874年王涛创办《循环日报》,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4、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报人影响极大。

5、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6、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弢园文录外编》

1、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

2、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抒情自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

3、其中的部分文章曾被当时的《万国公报》转载。

4、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其思想内容不拘泥形式,对后来的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时务报

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筹办。

2、汪康年任总理,梁启超任主笔,1898年8月因易名而终止。

3、时务报为旬刊,所看内容有论说、谕旨、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

4、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深受具有维新变法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的影响力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

5、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是《变法通议》。

6、这篇长文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7、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是读者大开眼界,赢得了要求变革的爱国臣民的支持和称许,成为了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高达1.7万份。

梁启超:

1、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2、他从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其进入报界,出露锋芒。

3、《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后,他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大力宣传变法,名噪一时,把实务报办成了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力最大的机关报。

4、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5、辛亥革命回国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等杂志,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6、梁启超从1895年起主编《万国公报》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字。

7、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报章文体

1、报章文体即时务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

2、这种问题的特点是:

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杂口语和外来语。

3、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称为时务文体;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4、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个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清议报》

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主编梁启超。

2、清议报的办报宗旨是主持清仪开发民智,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政归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3、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

4、该报的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5、其中,《国闻短评》栏中文报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

6、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100册后因失火停刊。

7、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新民丛报》

1、新民丛报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的舆论中心,是梁启超效仿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

2、该报封面是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3、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

4、该刊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5、后来在于《民报》的笔战中惨败,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中国日报》

1、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从经费筹措、设备采购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陈少白任主编。

2、中国日报创刊后,其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为,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3、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的活动的重要场所,他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民报》

1、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机关报。

2、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3、该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设有评说、时评、谈丛、纪事、译丛等栏目。

4、其报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其宣传内容主要有:

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大量报道和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西方新文化和新思潮。

5、1906年,开始与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激烈的论战,使其悄然停刊,扩大了革命派的影响。

6、1908年10月,该报因日本政府的刁难被迫停刊

7、1909年9月短暂复刊,1910年2月终刊。

《大公报》

1、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

2、1902年创办于天津,时政性日报,由英敛之主持。

3、宗旨是“开风气、牖民智、悒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4、该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5、第一阶段:

1902-1916,英敛之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的、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6、第二阶段:

1916-1926,由王pi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7、第三阶段,1926-1949,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全国影响的大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8、第四阶段,自1949至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苏报案》

1、苏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

2、《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

3、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书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4、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

5、6月30日,清政府今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晨、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被拘捕,邹荣等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诉报案由此引发

6、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

7、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竖三民

1、竖三名是指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名立报

2、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出版,时间相互衔接,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

3、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4、1909年鱼油人在上海租界创办年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5、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名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之前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活动

6、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引起日本政府盛怒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7、一年后于右任创立名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革命报纸

8、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语言革命胜利的到来,数三名在上海地区为革命的舆论做出很大的贡献

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1、中华民国暂行报律是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于1912年3月2日制定的一个简单的条例

2、该条例是鉴于《大清律报》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与报界进行的约法三章

3、其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4、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癸丑报灾

1、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大规模的镇压。

2、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有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到迫害。

3、因为194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暴击这次浩劫称作癸丑报灾。

黄远生

1、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尤以撰写新闻通讯见长,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称他为报界之奇才。

2、1904年黄远生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律。

3、1909年回国后经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评述。

4、辛亥革命后全身心的从事新闻工作,先是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后又编辑过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的撰述,还经常为《国民公报》《论衡》和《东方杂志》撰稿。

黄远生的四能

1、黄远生的四能是黄远生的主要新闻思想。

2、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戈公振先生称为报界之奇才。

3、他擅长写新闻通讯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4、在新闻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即脑子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5、他说:

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6、黄元生本人正是实践这四能的模范。

《远生遗著》

1、远生遗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四卷,是黄远生通讯评论作品汇集整理的合辑,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2、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影响力的新闻通讯记者,是我国通讯体裁的开拓者。

3、他以深厚的中西学基础、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成为民初新闻记者巨擎,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

4、1915年12月25日晚上,在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方面枪杀,年仅31岁。

5、他死后,其友人将他发表过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行世

邵瓢萍

1、邵飘萍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2、早在学生时代邵飘萍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2年协助创办《人民日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3、二次革命后邵飘萍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曾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21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常有重大、独家新闻报道,受到普遍赞誉。

5、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了《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6、1916年邵飘萍还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认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

7、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

张季鸾

1、张季鸾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政论家,名炽章,笔名一苇,榆木,陕西榆林人。

2、曾师从官学大师刘古愚,后留学日本,创办《夏声》杂志,1911年归国,任《民立报》编辑。

3、1912年初,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秘书,曾为中山先生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4、袁世凯死后出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因揭露段祺瑞政府与日本订立满蒙五路大借款合同消息,再陷囫囵,后经各方营救获释。

5、1926年后,因与吴鼎昌、胡政之一起接办天津大公报,任主笔,其名气开始日渐变大。

6、张季鸾既有中国士人的流风余韵,又有现在报人的广博知识,所作评论文章注意时效性追求新闻价值基础上的评论价值;追求预见性,洞悉时局与事态的本质及趋势;注重逻辑性,文章结构严谨,政论缜密;走向通俗性,用平实畅达的语言叙事说理标榜公正性;在客观和敢言之间寻求平衡。

7、他成为当时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

胡政之

1、胡政之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

2、1907年他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应聘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

3、1916年,安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