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6834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宁夏银川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

“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

“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

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

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

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D.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吋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D.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B.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

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

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

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

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选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

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

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

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

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

“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

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

“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

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

”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

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D.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

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

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

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

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

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肴“汾酒”和“竹叶青”。

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

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

竹叶青呢?

则呈现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

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

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

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

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

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

浓,酱,清,米,复合。

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

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

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

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

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

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

酒泉接着汇入“酒海”。

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

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

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

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

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

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

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

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

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

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

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

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

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

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

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

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

院心有古井,有假山。

山下有水,有草。

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

环院,南北为容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

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

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

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

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

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称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可游的风景有两类却不知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开篇设置悬念,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自然引发下文。

B.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脉络十分清晰,叙述了杏花村访酒时品酒和参观酒的制作等过程。

C.文章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段,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比较,指出了其他酒的不足与汾酒的特点。

D.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认为粗糙丑陋的瓮瓶、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都是让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8.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

 

9.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

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

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

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

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大兴社学。

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遇学官以宾礼。

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

继宗榜曰:

“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

”儒怒。

继宗入见曰:

“为治有体。

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

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

“金具在,与我印券。

”中官咋舌不敢受。

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宪宗问直:

“朝觐官孰廉?

”直对曰: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

数与中官张庆忤。

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帝曰:

“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

”敏惶恐,遗书庆曰:

“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

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

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

“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

”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

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

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年满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

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

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示印券,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

他监考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2)数与中官张庆忤。

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

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

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

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

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

B.地面无风,但高空却风动云移。

虽未入夜,但边城已明月高悬。

这里写出了秦州特有

景象。

C.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

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

D.秦州本不属边塞之地,而作者目光所及,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一片衰败萧索景象。

15.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

请指出其不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治国的贤能之士,而在文章结尾处,也规劝刘禅应该自行谋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9题。

(9分)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

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

《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

“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

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

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

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

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

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功成身退层出不穷俯拾皆是因而

B.韬光隐晦应接不暇不一而足然而

C.功成身退层出不穷不一而足然而

D.韬光隐晦应接不暇俯拾皆是因而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

兴未艾

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20.下面四个话语情境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五处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修改不正确不得分。

(5分)

情境一:

某同学在春节给老师发来的微信: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情境二:

电台新闻广播稿:

春节过后,天价机票让回程游客望而却步,大雾天气又让已经严重“超载”的海南岛陷入了大规模的路面拥堵……滞留游客可望明日离开海岛。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

“鸣翠湖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某位中学生代自己家长拟写的请柬:

“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福,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言语得体,举止优雅,传播优秀文化,新时代学生应以文明自豪(6分)。

材料:

平等诚信友善

遵守社会公约关怀弱势群体维护公共权益

尊老爱幼信息开明克勤克正嘘寒问暖打击特权有始有终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