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7120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双巷掘进作业规程

目录

第一章概况……………………………………………………………………………2

第一节概述……………………………………………………………………………2

第二节编写依据………………………………………………………………………2

第二章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2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2

第二节地质构造………………………………………………………………………3

第三节水文地质………………………………………………………………………3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3

第一节巷道布置………………………………………………………………………3

第二节矿压观测………………………………………………………………………4

第三节支护工艺………………………………………………………………………6

第四章施工工艺……………[换行];………………………………………………………16

第一节施工方法……………………………………………………………………16

第二节凿岩方式……………………………………………………………………17

第三节爆破作业……………………………………………………………………17

第四节装载与运输…………………………………………………………………19

第五节管线及轨道敷设……………………………………………………………22

第六节设备及工具配备……………………………………………………………22

第五章生产系统…………………………………………………………………23

第一节通风…………………………………………………………………………23

第二节压风和供水…………………………………………………………………26

第三节综合防尘……………………………………………&hel[换行]lip;……………………26

第四节防灭火……………………………………………………………………27

第五节安全监控……………………………………………………………………27

第六节供电…………………………………………………………………………28

第七节排水…………………………………………………………………………29

第八节运输…………………………………………………………………………29

第九节照明、通讯和信号…………………………………………………………29

第六章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0

第一节劳动组织……………………………………………………………………30

第二节循环作业……………………………………………………………………31

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1

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换行]hellip;…………………………………………32

第一节一通三防……………………………………………………………………32

第二节顶板…………………………………………………………………………33

第三节爆破…………………………………………………………………………34

第四节防治水………………………………………………………………………37

第五节机电…………………………………………………………………………37

第六节运输…………………………………………………………………………38第七节设备拆除及安装……………………………………………………………41

第八节其它…………………………………………………………………………41

第八章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42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概述

一、巷道名称

本施工双条巷道为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和中央盘区南回风巷。

二、掘进目的及用途

主要担负中央盘区准备巷道和各个采掘工作面的进、回风和材料、设备及矸石的运输任务。

[换行]三、巷道设计长度、坡度及服务年限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为盘区辅助运输巷过15108工作面向东延伸段,其设计为向东开始沿3‰上山施工,施工87m以后再以5°下山施工,在巷道顶板距15#煤层底板5m的黑色泥岩掘进,待穿过FS26正断层以后,再以4°上山施工揭露15#煤,揭露15#煤顶板后再沿15#煤层顶板掘进,设计水平长度为1968.5m。

服务年限在30—40年。

中央盘区南回风巷为过15108工作面沿煤顶板向东延伸,设计长度分别为2051.1m,其设计为向东沿8º上山施工,穿过15#煤层后,在距15#煤顶板5m高的细砂岩层中掘进,至每个工作面顺槽,建立车场后再沿距15#煤顶板5m高的细砂岩层中掘进。

服务年限在30—40年。

为满足通风要求,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与中央盘区南回风巷每施工200m开一联络巷,运输系统随联络巷的施工每200m倒一次系统,两巷水平间距为25.2m,其施工措施另提。

四、巷道性质

本巷道为中央盘区准备巷道。

五、预计开竣工时间

本巷自2009年4月开工,预计到2011年12月竣工。

附: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和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平、剖面图

(一)

(二)。

第二节编写依据

本规程编写依据为中煤邯郸设计工程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和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平、剖、断面图。

第二章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见表2-1-1。

表2-1-1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表

第二节地质构造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和中央盘区南回风巷开口位于黑灰色砂质泥岩和15#煤中,巷道所穿岩层倾斜方向为东北高、西南低,平均倾角为8°~14°。

预计巷道上覆岩层由下向上依次为:

黑灰色砂质泥岩6.5m,15#煤层5.5m,黑色泥岩5.5m,灰白色细砂岩7m,整体构造为单斜构造,预计两巷向东掘进约230m处会遇见一落差为10m的大断层,过断层时提专项措施。

见后附综合柱状图(三)。

第三节水文地质

巷道施工地段地表为山坡、山梁及沟谷地带,盖山厚度较大,故地表水对巷道掘进影响不大,上覆岩层除K2、K3石灰岩含水外,其余均为不含水层,所以层间水对巷道影响不大,但在雨季会出现水阴顶板或淋头水现象,故在掘进中按照“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进行施工。

预计正常涌水量为5--7m3/h,最大7--11m3/h。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第一节巷道布置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东)为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过15108工作面设计移交位置以半圆拱形断面沿3‰上山向东延伸,揭露15#煤层顶板后沿15#煤层顶板以矩形断面掘进。

中央盘区南回风巷为新增的一条采区准备巷道,从15108工作面系统巷(煤巷)开口,向东以8º上山破15#煤层顶板后,以细砂岩层为顶板,在巷底板距15#煤层顶板5m的细砂岩岩层中掘进。

施工过程由队技术员负责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用锚索钻机每隔5m在顶板探一次,中央盘区南回风每隔5m在底板用底板锚杆钻机每隔5m探一次,保证巷道顶(底)板与15#煤底(顶)板不超过5m,探眼情况一式份,一份报工程部地测组,一份队组留存。

施工时,标定中腰线,以设计坡度,严格按巷道断面掘进。

见后附巷道断面图(四)、(五)规格尺寸见表3-1-1

表3-1-1巷道断面形状、规格尺寸

第二节矿压观测

一、观测对象: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和中央盘区南回风巷。

二、观测内容:

顶板岩性探测及矿压观测

三、观测方法:

(一)顶板岩性探测[换行]1、所有施工巷道要在巷道开口,以及煤巷每隔300m、岩巷每隔500m采用75型钻机对顶板岩性进行一次窥视(或取芯)探测,并且在上述间距内煤巷每隔50m、岩巷每隔100m由锚杆钻机探测一次。

2、顶板岩性取芯探测要由地质专业人员和施工队组共同完成,地质专业人员对顶板探测岩芯进行现场鉴定,根据取芯资料、钻具钻进速度和钻孔窥视仪等对顶板岩性分界,如实描述,做好记录。

非取芯钻孔由掘开对组技术人员组织实施,顶板岩性厚度0.2m以上应单独分层;有煤线及顶板破碎地段的厚度、层位要重点描述记录。

如发现顶板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应及时通知巷道顶板管理组进行鉴定或补探。

3、取芯探测孔深度必须大于设计锚索长度2m,但孔深不得小于5m,非取芯探测孔深应大于设计锚索长度1m以上。

4、巷道顶板岩性变化较大或遇构造顶板破碎时,取芯探孔间距应缩小一半,非取芯钻应加密到30m一个。

5、每次探眼队组技术员必须参加,探测工作结束后,队技术员要认真按顶板岩性探测的层位次序填绘顶板岩性柱状图,并把柱状图及时报回工程部地测组。

柱状图上需标明岩层性状、厚度、钻进时间、探测人员及探测眼的位置等,探眼位置以测点为基准计量。

柱状图一式两份,一份报工程部地测组,一份队组留存。

(二)矿压观测

1、矿压观测:

(1)观测内容见下表

序号观测项目观测目的观测仪器

1巷道围岩表面位移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测枪、卷尺

2巷道顶板深部位移顶板离层位移LBY-3型顶板离层仪

3锚杆载荷顶帮锚杆、锚索承载YGS-16型锚杆、锚索测力计

4巷道断面围岩破坏情况变形破坏程度钢尺、宏观观测

(2)测站及测点布置

①所有煤巷原则上在巷道开口50m范围内必须布置一个观测站,以后按规定距离布置。

②15#煤上层巷道及单一煤层巷道,观测站间距不得超过150m。

③巷道内若遇顶板破碎或构造要缩小观测站距离,增加观测站点,并增加观测频度。

④每个测站仪器安装见下表

仪器,并从即日起开始观测记录;距掘进工作面和回采工作面200m以内,每天观测1

次,其他巷道每周不少于2次,如遇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2、观测及分析

(1)观测

日常观测由队组技术员负责进行,并做好观测记录分析,报工程部。

(2)结果分析

每条巷道掘进至设计位置或每个工作面回采完毕,队组技术员及时将其观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写出矿压观测报告报工程部。

四、数据处理

(一)队组在掘进巷道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本规定进行顶板岩性探测工作,及时对掘进巷道的顶板岩性和矿压状况进行分析,为巷道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工程部地测组负责本公司顶板岩性探测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落实和监督检查本公司巷道顶板岩性探测情况,收集原始数据并整理和分析、存档,将探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报公司工程技术部分管人员。

(三)队组在探测中如发现顶板岩性厚度变化较大、锚索支护不合理时,应立即汇报公司生产副总工程师[换行],由公司生产副总工程师安排工程部地测组有关人员下井进行复探,并及时研究修改支护参数。

(四)队组每次顶板探测后,将顶板岩性探测数据在探测地点以牌板的形式明示。

第三节支护工艺

一、支护形式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和中央盘区南回风巷选择为锚网喷+锚索支护,矩形断面采用锚网喷+波纹钢带+锚索支护,喷射混凝土等级为C20。

二、支护材料

支护材料及布置形式见表3-3-1、表3-3-2

喷射砼:

强度等级为C20,喷射厚度150mm,水泥用32.5#复合硅酸盐水泥,石屑用粒径5~10mm碎石,中粗粒黄砂,速凝剂掺量为水泥重量的3-5%,配合比(体积比)水泥:

中砂:

碎石=1∶2∶2。

三、支护参数设计

(一)采用类比法合理选择支护参数

根据15104工作面运输顺槽顶锚杆选用Φ20×2200mm的无纵肋左旋树脂螺纹钢锚杆,间距为840mm,排距为900mm;正巷顶锚杆锚索均选用Φ17.8×6200mm,1860级低松弛钢绞线。

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和中央盘区南回风巷顶锚杆锚固力不小于70kN,扭力矩不小于150N.m;帮锚杆锚固力不小于70kN(岩)/50kN(煤),扭力矩不小于150N.m(岩)/120N.m(煤);顶锚索预紧力不小于160kN,承载不小于320kN。

(二)采用计算法校核支护参数

1、顶锚杆通过悬吊作用,帮锚杆通过加固帮体作用,达到支护效果的条件,应满足:

L≥L1+L2+L3

式中:

L-锚杆总长;

L1-锚杆外露长度(顶锚杆取70mm,帮锚杆取150mm);

L2-有效长度(顶锚杆取免压拱高b,帮锚杆取煤帮破碎深度c);

L3-锚杆锚固段长度(顶锚杆取800mm,帮锚杆取800mm);

b=[B/2+Htg(45°-ω/2)]/f顶

式中:

B、H-巷道掘进跨度和高度,

B=4800mm,H=3700mm;

f顶-顶板岩石普氏系数,f顶取3;

ω-两帮围岩的似内摩擦角,ω取63.43°,ω=arctan(f顶);

L2=[4800/2+3700×tg(45°-63.43°/2)]/3=1091.206mm

c=Htg(45°-ω/2)

帮锚杆c=3700×tg(45°-63.43°/2)=873.62mm

依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

顶锚杆长L≥70+1091.206+800=1961.206mm

帮锚杆长L≥150+873.62+800=1823.62mm

所选锚杆长度均能满足计算要求。

2、按锚杆所能悬吊的重量校核锚杆的间距

每根锚杆悬吊岩体重量G=RL2a1b1,

锚杆锚固力Q应能承担G的重量.

KG<Q则:

a1<Q/KrL2b1

式中:

Q-锚杆设计锚固力Q≥70kN;

k-安全系数,取k=1.8;

r-岩体容重,26.7kN/m3;

a1-顶锚杆间距

b1-顶锚杆排距,0.95m;

计算得a<0.95m

顶锚杆间、排距参数能满足计算结果。

3、悬吊理论校核锚索间距

根据地质钻孔柱状分析,直接顶无坚硬岩层,为防止巷道顶板岩层发生大面积整体跨落,用Φ17.8×8200mm的钢绞线,将锚杆加固的“组合梁”整体悬吊于坚硬岩层中,校核锚索间距,冒落方式按最严重的冒落高度大于锚杆长度的整体冒落考虑,此时,靠巷道两帮的角锚杆和锚索一起发挥悬吊作用,在忽略岩体粘结力和内摩擦力的条件下,取垂直方向力的平衡,可用下式计算校核锚索间距.

L=nF2/[BHr-(2F1Sinθ)/L1]

式中:

L-锚索总长度,8.2m;

B-巷道最大冒落宽度,巷宽4.8m

H-巷道冒落高度,按严重冒落高度2.4m

r-岩体容重,26.7KN/m3

L1-锚杆排距,0.9m

F1-锚杆锚固力,70KN

F2-锚索极限承载力,取320KN

&t[换行]heta;-角锚杆与巷道顶板的夹角,75°

n-锚索排数,n=2

通过上述计算,正巷锚索间距L=4.0679m>1.8m(中央盘区辅助运输巷和中央盘区南回风巷矩形断面巷顶锚索间距)

所选锚索参数满足设计要求。

四、支护工艺

(一)支护工艺流程

岩巷段:

放炮→敲帮问顶→临时支护→挂网、打注顶锚杆、锚索→回撤临时支护→打上部眼→出矸→挂网打注帮锚杆/打下部眼→放炮。

穿煤段半煤岩巷及煤巷放炮采用先拉槽,后开帮、压顶,分次打眼分次爆破施工。

穿煤及煤巷段工艺流程为:

安全检查,敲帮问顶→临时支护→挂网、打注顶锚杆、锚索→回撤临时支护腾茬岩、出矸→挂网打注帮锚杆/打下部眼→放拉槽及下部炮→临时顶帮安全检查→打上部眼→放上部压顶炮。

(二)临时支护工艺

每次放炮后,由当班跟班队长、班长负责检查巷道顶板及两帮,确认无任何安全

隐患后,指派两名有经验的老工人,在选择好退路的情况下,站在安全地点用长柄工具由外向里、由上向下处理活矸危岩,一人处理,一人监护,处理好后,然后根据围岩的实际情况,打设不少于3根金属摩擦支柱穿鞋戴帽及帽柱进行临时支护;临时柱必须均匀布置。

帽柱采用直径不小于200mm,长度不小于2.5m的无病节优质圆木,使用于放炮后,摩擦柱不够高度进行临时支护的茬岩下;摩擦柱柱帽规格为1100×150×150mm木轨枕。

柱脚垫道木,使用摩擦柱必须配套使用SDB—Ⅱ型手动快速液压升柱器,摩擦柱初撑力不小于50KN,人站在可靠的临时支护下作业,两帮及二牛背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加打戗柱以防掉矸伤人。

施工巷道内必须备用至少4根金属摩擦支柱及2根帽柱,另外掘进头应常备不少于6根道木。

临时支护最大控顶距离0.4m。

详见后附临时支护图(六)、(七)。

(三)锚杆、锚索安装工艺

1、顶锚杆安装工艺

在可靠的安全检查及临时支护后进行锚杆、锚索安装。

先放线并标出眼位,然后从正中往两帮钻锚杆眼,每钻完一孔后,在杆体上套上托板,紧固螺母套筒连接锚杆与钻机,操作锚杆钻机将锚杆药卷送入眼底,按规定时间15-30s搅拌药卷后,稍停钻机30~40s后开动钻机,直接将螺母拧紧,锚固安装一步到位,依次循环进行,直至将顶锚杆全部锚注完毕。

然后安装中间的锚索。

使用非力矩锚杆时,安装锚杆用专用甩杆,紧固螺母用紧固套筒。

若局部地段顶板不平整时,可先安装顶板相对完好处的一根顶锚杆(锚索)将顶板固定,然后,依次锚注其它顶锚杆。

顶板采用MQT—130C型风动钻机钻孔,钻头规格为∮27mm,钻杆为∮19mm的六楞空心钻杆。

2、帮锚杆安装工艺

在顶锚杆(锚索)施工完毕后,进行帮锚杆安装,顺序由上向下。

根据锚杆布置图钻孔后放入药卷,用杆体将药卷轻轻送入眼底,上好锚杆托板,杆尾用紧固螺母套连接风煤钻,开钻搅拌10~15s,达到规定要求,稍后直接将螺母拧紧即可。

使用非力矩锚杆时,安装锚杆用专用甩杆,紧固螺母用紧固套筒。

帮锚杆煤帮采用MQS-50/1.9型风煤钻钻孔、搅拌、安装,钻头为∮32㎜煤钻头,钻杆为∮27㎜的麻花钻杆。

岩巷采用风钻钻眼。

3、锚索安装工艺

采用锚杆钻机钻孔,钻杆为1m长的∮19mm的六楞空心钻杆,多根套接使用,钻头为∮27mm的专用岩石钻头。

锚索安装需三人配合,一人操作钻机,两人拆换钻杆。

钻完一孔后,用锚索钢绞线顶端顶住药卷送入眼底,戴好连接套,开钻搅拌,且钻机应缓慢上升,并保证锚固到眼底,锚索药卷搅拌时间为15~30s,搅拌完毕停下钻机,停止搅拌后保持钻机推力90~180s方可撤下钻机,上好托梁/托板和锚具,30min后进行涨拉。

涨拉时,油泵压力表应缓慢上升,若发现突然非人为上升或下降,千斤顶油缸伸出量超过150mm时,立即停止涨拉,重新涨拉,两次超过规定行程仍不达设计预紧力时必须在附近200mm处重新补打一根。

(四)锚杆、锚索施工技术要求

1、拱部锚杆在可靠临时支护的前提下,由外向里逐排钻锚杆眼,要求严格按锚杆间排距布置眼位,锚杆要垂直岩面或裂隙劈口面布置。

先打注顶锚杆,打完以后进行出矸然后打注帮部锚杆。

2、钻锚杆、锚索孔前应先检查开孔周围的围岩石情况,应选择顶板较好的地点开眼。

3、检查钻机,钻孔前所有的控制开关应处在关闭位置,油雾器充满良好的润滑油。

4、检查压风、水的流量和压力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压风、水管长度是否够用,是否干净,与钻机连接是[换行]否牢靠。

5、锚杆钻机钻孔至少两人进行,开钻时一人扶钻按孔位,另一人开钻,开钻操作时不准用力太大,以防顶弯或顶断钻杆。

6、开钻时,先开水再开压风,最后开钻;停钻时先停钻,再停风,最后停水;为减少粉尘,延长钻头使用寿命,严禁干打眼。

7、安眼时,要缓慢升气腿,将钻杆接顶,在标定的眼位上安好眼再开钻,缓慢钻进50~100mm后,再全速开钻,钻进时推力要均匀,不得顶弯钻杆。

8、钻眼时不能用手摸旋转的钻杆,操作者的衣服、袖口要扎紧,严禁戴手套,当钻眼完毕钻机收缩时,手不要扶在气腿上。

9、接换钻杆时,不得挪动钻机,以保持钻机钻杆与钻孔同心。

10、钻眼完毕后,用水将钻孔冲洗干净。

11、打好的锚杆眼要先用高压风水冲洗,然后用锚杆顶住药卷,轻轻送入眼底,并上好锚杆机连接件准备安装锚杆。

12、安装时用锚杆机带动杆体顶部搅拌锚固剂15~30秒且一锚到底,稍停钻机30秒后轻轻用锚杆钻机紧固锚杆,使托板紧贴岩面。

13、打注锚杆要由外向里先顶后帮打注一排,紧固一排;顶板不好时打注一根,紧固一根,不得一次打完再注。

14、钢绞线盘圈或松开时,必须两人配合进行,以防弹开伤人。

15、打好的锚索钻孔必须用高压风水冲洗,安装前要先检查钻孔情况,保证孔深与锚索长度一致。

16、锚索应尽量与岩层面或主要裂隙垂直。

17、如遇锚具、锚固剂或张拉千斤顶等出现问题,必须停止掘进、及时更换,并汇报上级。

18、钻孔完毕,用压水将孔冲洗干净,回掉钻杆,放入锚固剂,用钢绞线将锚固剂轻轻顶入眼底,用搅拌器将钢绞线与锚杆钻机连接好,然后全速开钻将锚固剂充分搅拌,并将钢绞线顶至孔底搅拌15~30s,停止搅拌后保持钻机推力90~180s方可撤下钻机,上好托板(托梁)和锚具,30min后进行张拉。

19、张拉前做好以下检查工作:

(1)将油泵注好油,注入清洁的20号机械油或机油,不得使用2种混合油;

(2)对油泵、千斤顶、电路、油路进行全面检查,如有异常情况,先处理再张拉;

(3)现场组合的张拉机具,应先进行空载运行,排尽液压油路中的空气。

20、张拉时应遵照下列规定执行:

(1)张拉时,千斤顶应与钢绞线保持同一轴线;

(2)钢绞线外露长度不足于使钢绞线与紧楔器充分咬合时,不得使油泵带负荷运行,应使千斤顶在较小推力下上推一段,满足咬合长度后,退下千斤顶重新张拉,以防损坏紧楔器;

(3)一次张拉行程不得超过150mm,两次超过规定行程仍不达设计预紧力时必须在附近200mm处重新补打一根,或者用张拉千斤将不合格锚索拔出后,待其孔内药卷凝固后,用钻机将原来的钻孔重新钻进一遍,用压力水吹尽粉尘、残渣,重新安置锚索。

(4)张拉时,操作人员必须注视油泵压力表读数,油泵压力超过锚索设计张拉力或压力表指针急促上移时,停止张拉,油缸回位到底时,也应立即停止供油,以防油路、油泵超负荷;

(5)油泵应缓慢升压,严禁高压换向。

21、张拉时除操作人员外,千斤顶5m范围内严禁站人,操作人员待千斤顶与钢绞线咬合后也撤至安全区域;回撤千斤顶时,操作人员应提前握持好千斤顶,以防紧楔器磨损提前松脱。

发现紧楔器磨损,应及时更换。

22、将外露长的钢绞线切断,应遵守如下规定:

(1)切断器由工程部统一管理,钢绞线需切割时,在技术组、监理单位鉴定及监督下统一切断;

(2)钢绞线的外露长度不得影响巷道的正常使用及回采期间退锚,一般应保留150~200mm;

(3)切断钢绞线前,除操作人员外,周围5m范围内严禁站人。

切断时,操作人员一手把持切断器,一手握紧钢绞线,必要时由两人配合进行,以防意外。

23、锚索要逐根检查,达到设计预紧力为合格,不合格的锚索必须重新补打。

(五)质量保证措施

1、锚杆外露长度从螺帽起30~50mm,最大不超过50mm。

2、顶部、帮部锚杆锚固力不小于70KN,岩巷锚杆螺母扭力矩不小于150N•M,煤帮锚杆螺母扭力矩不小于120N•M。

3、锚杆角度不小于75°,遇裂隙时,锚杆应尽量垂直于裂隙间布置,帮锚杆垂直于巷帮布置。

4、托板、托梁必须密贴顶板岩面或巷帮且强度必须与锚索的承载力相适应。

5、锚索承载力应在320KN,预紧力应不小于160kN,使用MQ17--200/40/D型张拉泵与DSL-50型涨拉千斤配套预紧时,锚索压力表读数必须在42Mpa(160KN)以上。

6、正常情况下,锚索外露长度(自锚具下平面量起)应保留在100~200mm内,锚索外露长度超过200mm,必须重新补打。

锚索必须锚在稳定岩层中且不得低于1.5m。

7、锚索必须垂直顶板布置;拖梁必须紧贴岩面,且保证与中线成90°垂直布置,不得顺着巷道。

8、钻锚杆、锚索眼时,应掌握好深度和角度,为保证眼深可在钻杆尾部设置醒目标记。

9、安装锚杆前,要认真检查药卷质量,发现过期发硬的药卷严禁使用。

10、锚杆间排距误差不超过-100~+100mm。

[换行]11、锚索孔距误差不超过200mm,孔深误差不应大于200mm。

12、锚索钻孔轴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应大于2度。

13、中线要求:

中线到任何一帮: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