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7222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docx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

中国民间俗神知道多少

神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神话传说到神仙人物,神仙文化深深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里。

其中,神仙和神话文化相互伴随,互为表里。

大多数的神仙是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但是,“名人神仙”往往是一些具有历史原型的历史人物,人们把他们归于神仙一族,给以纪念,予以崇拜,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俗神”。

例如,孔子、范蠡、屈原、项羽、张良、关羽、嵇康、颜真卿、李白、白居易、岳飞等等,就全部列入了仙班,供人膜拜。

门神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

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

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

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

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武将门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

祈求升官发财,贴文官门神,如文昌帝君;祈求多子多福,贴送子门神,如送子娘娘。

文官门神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门上的驱鬼镇邪的武将门神。

井神

井神很少有庙宇,其形象也较少见到;但也有一些井旁造有神龛,供奉井神。

有的井神是两尊石像,并肩而坐,一男一女,称水井公、水井妈——就是说,小小的井神也被人们创设成了配偶神。

尽管井神庙宇、塑像少见,人们对他的奉祀却并未怠慢。

在一些生产、礼俗活动中,多有祭奉井神之举。

有的地区打新井的时候,要树一面红白布条做的旗子,以保井水充沛;也忌讳已婚的妇女去看,以免井破。

娶妻生子,添丁进口,要到井台上焚化冥楮。

产妇第一次挑水的时候,也一定要拜祀井神。

求雨时,也有到年久水旺的大井里担水,在水桶里插入杨柳,意在请井神帮忙,助龙王降雨。

在节俗活动中,也有祭祀井神的仪俗。

旧时春节有封井之俗,即在除夕将神祃放在筛子里,置于井台,一直到初二、三或初三、四,这几天不能挑水;春节后第一次挑水,则要烧纸祭祀井神。

也有的说:

井神大年三十要去东海,向龙王作年度的述职报告。

初二回来,恭候玉皇大帝视察,所以初二挑水叫“抢财”。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一些地区也有清晨汲井之俗,并要在桶里搁几枚铜钱,称“引钱龙”,贮满水缸称“聚财”。

此外,其他节日也要用蜜饯之类供井神。

以求井水甜美、丰沛。

在江南,又有“井妈照镜”之说,称正月初一是井妈装扮的日子——俗说井妈以年为日,所以正月初一正是清晨打扮的时候;井妈以水为镜子,所以这一天不能汲水,以免搅乱水面,惹井妈生气致祸。

厕神

厕神是跟厕所有关的神明,是供人们占卜休咎之神。

很有意思,厕神都是女神。

细分起来,厕神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屈死鬼,如紫姑,有人说她是唐朝屈死的何媚,有人说她是汉朝屈死的戚姑;一类是英雄女,如武力广大无边的三霄娘娘。

先说屈死鬼厕神。

这个厕神叫紫姑,名何媚,是山西寿阳刺史李景小妾。

李景的大老婆见何媚年轻美貌,十分妒忌,时时想要害死她。

于是,在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趁何媚如厕之时,大房将何媚害死在厕中。

何媚屈死,冤魂不散,在厕中游荡。

李景每每如厕,都会隐隐听到啼哭声和刀兵声,令刺史十分恐惧。

此事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她查明了事情的原委,对屈死的何媚非常同情,当即下旨,晋封何媚为厕神。

此后,紫姑即受到了妇女的礼拜。

当然,紫姑没有自己的庙宇。

女人们因陋就简,用纸偶或木偶代替紫姑神,在每年的元宵节之夜,于厕中祭祀她。

次说英雄女厕神。

英雄女厕神是指三霄娘娘。

她们是云霄、琼霄和碧霄三位仙姑。

赵公明帮助商王打周王,不幸战死。

三霄娘娘为其兄报仇,也投入了残酷的厮杀。

她们个个武艺高强,功夫超人。

最要命的是她们握有两件稀世法宝,一件是金蛟剪,一件是混元金斗。

这两件法宝将她们的敌人都打败了。

所有的神仙在这两件法宝面前,都丧失了法力,全部被擒。

到最后,惊动了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

这两位元老亲自出马,才要了三霄娘娘的命。

灶神

民间风俗的居家保护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

据说,灶神能够升天到玉皇大帝处,汇报人间的善恶。

人们对这位长于打小报告的灶王爷,就心存敬畏。

俗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说的就是人们对灶神的某种期待。

最初的灶神,不是人,而是虫。

这个虫,就是蟑螂。

这个说法见于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

《庄子·达生》:

“灶有髻。

”司马彪注:

“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

”《广雅·释虫》认为,髻是蝉。

蝉,灶上有红壳虫如蝉,俗呼蟑螂。

以后出现了男性灶神。

《淮南子》说:

“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黄帝时期,黄帝就曾兼任灶神。

《淮南子》又说:

“炎帝于火,死而为灶。

”是说炎帝以火德王天下,死后蜕变成灶神。

《癸已存稿》云:

“灶神,古《周礼》说,颛顼有子日犁,为祝融,祀以为神。

”很早以前,人们就把祝融当作灶神来祭祀了。

黄帝、炎帝和祝融,都是左右人类存亡祸福的高等神仙,把他们当作灶神来祭祀,正说明灶神地位的重要。

农村祭奠灶神的仪式是很讲究的。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

是晚各村各户,无不祭祀灶神,名日祭灶。

主祭之人必为家长。

礼拜时,身后跪一幼童,双手抱一雄鸡,家长叩头毕,向灶神祷祝数语。

祝毕,一手握鸡之顶,将鸡头向草料内推送三次,一手将凉水向鸡头倾洒,鸡若惊栗,便谓灶神立马领受。

仓神

韩信,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仓神(仓官)的生日,届期与粮仓有关的行业和民间均要设供致祭,并有填仓、打囤之俗。

仓神的原型是仓星,《晋书·天文志》云:

’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

”后来仓神被人格化,也与历史人物附会,如韩信即被附会为仓神。

清韶公《燕京旧俗志·岁时篇·添仓》云:

“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

其神像系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龙袍,颇具一种雍荣华贵之象。

”因为韩信当的第一任官职是仓官,后来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所以被奉为仓神。

床神

床神是中国民间礼拜的吉祥神。

床神最初也是个概念神,不是形象神。

人们礼拜的是他自己心中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客观的具体形象。

由于人们一生在床上呆的时间很长,男女之欢,养儿育女,全离不开床,所以对床就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理。

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

据说,床公喜茶,床母好酒。

祭祀时,要分别对待。

民间祭祀床神,大体有三个目的:

一是保佑小孩平安;二是保佑全家安寝;三是保佑夫妻和美。

先说保佑小孩平安。

从前的传说中,树有树神,床有床神。

床神是儿童的保护神。

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16岁以前都要拜床母。

尤其是女孩子在七夕的时候,要拜床母。

这样就会有一双巧手,会做许多巧事。

次说保佑全家安寝。

民间有供奉茶酒于卧室的习俗,以祈求床神保佑终年安寝。

祭拜床神大多在年底,也有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祭拜的。

平时的祭拜,床神要求不高,不用大鱼大肉,瓜果糕点就行,一个碗里插上一炷香也行。

床神是好说话的。

三说保佑夫妻和美。

旧时,新人入洞房时,都要祭拜床神。

祭拜时,也有一套仪式。

目的是祈求床神保佑夫妻和美,多子多孙,子孙满堂,族丁兴旺。

祭拜床神之俗,南方比北方盛行,至近代已逐渐衰微。

床公床母一般没有塑像和画像。

后来,出现了一种纸质的床神,如剪纸模样,一男一女,构图简单,剪裁方便,好像就是人们私下剪裁的。

将这种纸质床神贴在床上,就可以保佑平安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床神也有了自己的供奉对象。

一般有二说:

一说是真君和元君;一说是周文王夫妇。

财神

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正月初五接财神、请财神是中国春节“迎富”活动的重要内容。

财神崇拜在中国民间非常盛行。

人们崇拜财富,希望发财致富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因而创造出财神。

人们春节期间在厅堂贴上财神的画像,设置供品,烧纸上香,祭拜财神。

有财神庙的地方,人们到财神庙去请财神。

也有由人装扮成财神上门的,他们还唱诸如“财神迎门到,元宝滚滚来。

主人真和气,福气定不小”之类的送财歌。

人们请财神是祈望在新的一年里财源茂盛,发财增福。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

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

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财神,旧时指掌管钱财的神,俗称赵公元帅,本为道教所信奉的神。

清·诸仁安·《营口杂记》载:

“拜年者必先拜其所供之影镫。

影镫者,外画财神,内点以烛。

有八尺馀长者在中,左招财,右利市。

”《官场现形记》第二九回:

“所以同赌的人,更拿他当财神看待。

”洪深《贫民惨剧》第四幕:

“财神香是要烧的,还要烧观音香。

《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

"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终)南山人也。

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

后在道教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

故被民间视为财神。

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其羽化后葬于终南山下赵代村。

凡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故而民间奉其为财神。

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为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

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

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

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

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

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

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

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

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代替,民间便把他看作财神了。

据说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财神又称赵公元帅,手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小神组成招财进宝的班底,这样赵公元帅就成了人间盼望发财梦想崇仰祀奉的对象。

据说这个财神比较傲慢,只有在每年的正月初五才走下神坛,到人间随意窜门,还不定走到哪一家呢。

所以过去在初五凌晨家家燃放鞭炮,是趁着赶早在另一家迎接他以前抢先把财神迎进自家门。

不过这些年由于抢财神“竞争”激烈,已把燃放鞭炮的时间大大提前了,从初四晚餐后就开始燃放了,一直到初五整天。

有个故事,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

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

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

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

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

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财何用?

便不住地拜。

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

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

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

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

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

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

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这个故事很有趣,想想当今社会,贫穷人家或者我们说的弱势群体,迎财神就比较少,越是有钱人家燃放鞭炮就越起劲,倒也符合故事的后续说法。

穷人说:

“我是穷人,你财神从不光顾我家,凭什么要我迎你?

”富人说:

“我发达了,多谢财神光临,今天我大燃鞭炮,还望来年继续照应。

”市场经济发展,人心思富,赵公明跃居众神之首位,称大元帅矣。

神,当地俗称“神仙”、“神灵”、“神道”。

是宗教及神话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不能理解和驾驭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做出虚幻反映,就产生了神的观念。

一切宗教的核心就是对神的信仰和崇拜。

《论语·述而》曰:

“子不语怪、力、乱、神。

”何宴集解:

“神,谓鬼神之事”亦指人死后的英灵。

剥削阶级宣扬宗教迷信,利用所谓鬼神的权力,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一种手段。

在旧中国,所谓鬼神系统,指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大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

剥削阶级宣扬这些鬼神具有操纵人们命运的力量,借以束缚和麻痹人民,企图使之甘受反动统治的奴役和剥削。

神权和政权、族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当地汉民居多,普遍信奉鬼神,而且是多神、泛神、杂神崇拜者。

见庙烧香,遇神磕头,似信非信,信而不专,绝大多数人都是敬我所需,为我所用。

但心理上往往把造福降吉、免祸消灾的希望寄托在神的意志上,去祈求神的保护,以得到一些精神慰藉。

想生孩子求送子娘娘,遇到危险求关圣帝君,得了疾病求药王爷,想得到钱财敬财神爷,久旱无雨求龙王爷等等。

人们在观念上认为,凡是神都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在当地没有统一的至高无上的神,神在人们心目中,谁都得罪不得,多数人是有事乱求神,遇难乱烧香。

在庙宇建造上,除了以自然村或“社祠”修建的专神小庙外,一些较大的庙宇都是多神同居一院,信者各敬所需。

例如,过去官河街的庙院内无量、玉皇、老君、关帝、药王等诸神的殿宇塑像均有,可见当时多神崇拜的盛行。

解放后,庙宇相继拆毁,崇神之风日靡,现在老年人的神权观念已经淡化,年轻人已多不信神。

据地方志书记载,当地曾有许多寺院和道观,如湫头苟仁村的苟仁寺(又称“金陵寺”)、双佛堂,永和堡子村的云寂寺,永正南住村、宫河街先后分别修建的兴教寺;古县治罗川修建的佛堂、真宁观、承天观等。

另外还有核桃峪、马槽沟、蔡家峪、半川四处家庭佛教教堂充分证明佛教、道教也曾盛行一时。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这些寺院、道观、家庭教堂相继废弃。

据民国37年(公元1948年)3月甘肃省政府统计,全县人口52049人,信仰佛教者45人(其中男24人,女21人),信仰道教者3人(其中男2人,女1人)。

虽然专信佛教、道教的教徒寥寥无几,但是佛教、道教对当地群众的思想影响极大,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佛道和其他神往往同时被人们供奉。

从总体上看,敬神信鬼、占卜看相、八字推命、讲究风水、择吉避凶是过去当地信仰风俗的主体。

当地把对“神灵”设堂祭祀、磕头烧香、问事决疑、祈福求吉的过程,统统称为“敬神”。

传统供奉的“神灵”主要有:

玉皇大帝

道教中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神。

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简称为玉帝或玉皇大帝,群众也称“玉皇爷”。

相传他总管三界(上、中、下)和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和饿鬼)的一切祸福(见《高上玉帝本行集经》)。

因此,县城及各村、镇大庙内,多在正位修建玉皇大帝宝殿。

关圣帝君

即关羽,三国蜀汉大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椅西南)人。

东汉末,亡命奔琢郡,与刘备、张飞三结义于桃园,并从刘备起兵,创建了蜀汉王朝。

有“出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传奇故事广泛流传,曾被封为汉寿亭侯。

在吕蒙袭取荆州时,兵败麦城被执杀。

他的事迹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渲染,并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协天大帝”。

当地群众把“关帝庙”都称“老爷庙”。

“老爷庙”在全县前源区分布最多。

关帝塑像大都是一个模式:

头戴圣贤帽,身着豆绿袍,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五缕美髯飘散胸前;左立关平怀抱汉寿亭侯将军印,右站周仓手持青龙堰月刀,一派正气,威风凛凛。

人们敬关公,突出一个“义”字。

结拜朋友,总以“桃园”为例,“义气”为重。

尤其是大旱之年或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都祈求关老爷相助消灾免祸。

所以“老爷庙”四时香火不断。

有些寺院也将“关帝”作为“护法神”供奉。

药王爷

俗以为是专管医药、除瘟治病的神。

药王指谁,说法众多,有的说是指神农,因为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

有的说是指扁鹊,因为高士奇《息从西巡日录》有“(郑州)城外药王庙专祀扁鹊”的记载。

也有说是指华佗或张仲景的。

当地人普遍认为药王是指孙思邀。

孙思邀,陕西耀县人,一生博学精医,道德高尚,从医不仕,深得人民群众的敬仰。

相传,早在公元7世纪初,唐太宗李世民亲到耀县南庵拜见孙思邀,赞孙思邀为“名魁大医”、“百代之师”,封以高官,孙公固辞不受,唐太宗又封他为“药王”。

民间尊称他为“药王爷”。

旧县治罗川有“药王洞”,供奉药王塑像,其他地方也有药王庙、殿。

王母娘娘

神话人物。

又称“西王母”、“金母”、“西姥”。

在《山海经》里,她是一个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物。

在《穆天子传》里,则是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的妇人。

到《汉武内传》里,却成为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并把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武帝。

《神异记》更为她塑造了一个配偶“东王公”,一年一相会。

在后代小说、戏曲里,又称为“瑶池金母”。

每逢蟠桃熟时,大开寿宴,诸仙都来为她上寿。

因此,旧时民间把她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所以,许多地方建有“娘娘庙”或在庙内设有“娘娘殿”,是人们求子的主要崇拜对象。

土地爷

又称“土地”、“土地神”,是古代神话中管理一个小地面的神。

即古代的“社神”。

《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说“鼓用牲于社”。

何休注:

“社者,土地之主也。

”《孝经纬》说:

“社者,土地之神。

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通俗编·神鬼》说:

“今凡社神,俱呼土地。

”过去,当地的村、镇及“社祠”都建有“土地庙”,许多家庭在萧墙上或院内墙壁上设“土地堂”供奉“土地爷”塑像。

山神爷

又称“山神”、“山君”。

是主管牲畜、家禽、狼、虫、虎、豹的神。

过去当地的村庄道旁、三岔路口多建有“山神庙”。

相传狼是山神的狗。

人们耕种、打柴、狩猎遇到不利,或遇到畜疫、兽害、虫灾多烧香磕头求助于山神。

城隍爷

道教所传守护城池的神。

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

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为王。

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按时祭祀。

旧县治罗川曾建有城隍庙。

当地民俗以为,在一个县的范围内,阳间最高行政长官是知县,阴间最高“行政”长官是城隍。

因而公私皆祭,香火不断。

人们都怕魂被勾去,或死了受罪,都不敢得罪也。

四海龙王

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

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其他神。

当地民间有一种“礼多人不怪,神多保平安”的心态。

除了信奉上述“神灵”之外,还信奉龙王、灶神、宅神、门神、仓神、厕神等等。

又认为“万物有灵”笼“物老成精”,相信树神、河神、牛王、马王、井神。

把碨子尊为“白虎”、碾子尊为“青龙”。

更荒诞的是一些不务正业者自称“某神”、“某仙”附体,替“仙”代“神”行道,给人降吉治病、驱邪赶鬼,信者不乏其人。

另外各行各业,各类人群还有各自敬奉的专神。

例如:

烧窑、打铁的敬老君,木匠敬鲁班,学生、文人敬孔子,欲考取功名者敬文昌帝君。

旧县治罗川曾建有文昌阁和魁星楼,文成大殿(孔庙)至今尚存。

人们在敬神祈祷,求其保佑的同时,对“神灵”都要许下诺言,俗叫“许愿”。

如果巧合,敬者心愿得到满足,就要实践诺言,俗叫“还愿”。

“还愿”要许什么还什么,绝不可食言。

如“重塑金身”、'重礼祭祀”、“捐钱捐物”、“挂匾进袍”、“唱戏酬神”等等。

俗以为欺骗“神灵”,“许愿”不还,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再去求神便不灵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