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7320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docx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打印

第一章绪论

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部位:

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3、有效成分:

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1、各类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

合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

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合成萜类、甾类

莽草酸途径(桂皮酸途径):

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氨基酸途径:

生物碱

复合途径

2、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

溶剂的选择:

相似相溶,最大限度提取所需化学成分,沸点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作用原理:

溶剂穿透入药材粉末的细胞膜,溶解溶质,形成细胞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渗出细胞膜。

溶剂:

亲脂性、亲水性、水

极性: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酸水

提取方法:

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2)水蒸气蒸馏法:

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挥发性成分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4)其他方法:

升华法、组织破碎提取法、压榨法、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

中药成分及其较适用的提取溶剂

中药成分的极性

中药成分的类型

适用的提取溶剂

强亲脂性(极性小)

挥发油、脂肪油、蜡、脂溶性色素、甾醇类、某些苷元

石油醚、己烷

亲脂性

苷元、生物碱、树脂、醛、酮、醇、醌、有机酸、某些苷类

乙醚、氯仿

中等极性

某些苷类(如强心苷等)

某些苷类(如黄酮苷等)

某些苷类(如皂苷、蒽醌苷等)

氯仿:

乙醇(2:

1)

乙酸乙酯

正丁醇

亲水性

极性很大的苷、糖类、氨基酸、某些生物碱盐

丙酮、乙醇、甲醇

强亲水性

蛋白质、粘液质、果胶、糖类、氨基酸、无机盐类

3、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

溶剂法:

酸碱溶剂法(酸碱性的不同)

溶剂分配法(分配系数不同):

分离极性大的—正丁醇-水

极性中等的—乙酸乙酯-水极性小的—氯仿(乙醚)-水

沉淀法(可逆):

专属试剂沉淀法、分级沉淀法、盐析法

分馏法(液体沸点不同):

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分子蒸馏

膜分离法(高分子膜)(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

升华法:

小分子生物碱、香豆素

结晶法:

化合物由非晶形经过结晶操作形成有晶形的过程称为结晶。

选择适宜的结晶溶剂:

对被溶解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不同应有显著差别,与被结晶的成分不产生化学反应,沸点适中。

色谱分离法:

(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

吸附剂:

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

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

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

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

  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

a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

b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

(2)凝胶过滤色谱(分子筛原理):

葡萄糖凝胶SephadexG亲水性、羟丙基葡萄糖凝胶亲水性亲脂性

(3)离子交换色谱(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

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凝胶。

解离度大难洗脱。

主要用于分离纯化蛋白质、多糖、生物碱和其他水溶性成分。

(4)大孔树脂色谱(物理吸附):

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大,RF值越大。

极性小的溶剂洗脱能力强。

在水中吸附性强。

(5)分配色谱(分配系数):

正相:

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分离极性及中等极性的物质),固定相为氰基与氨基固定相。

反相:

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物质)固定相:

十八烷基硅烷(ODS)、C8键合相,流动相:

甲醇-水、乙睛-水

4、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

(1)物理常数的测定:

熔点(溶距0.5-1.0℃)、沸点(沸程不超过5℃)、比旋度、折光率、比重

(2)分子式的确定

(3)化合物的结构骨架与官能团的确定

5、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

(1)IR:

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2)UV:

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

(3)氢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质子数):

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

双照射技术NOE:

核增益效应

  碳核磁共振:

质子类型、碳分布、核间关系、弛豫时间

  二维核磁共振:

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

①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H-HCOSY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

确定质子化学位移和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连接顺序

②H检测的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MQC(H核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

反映H核和与其直接相连的C的关联关系,以确定C-H偶合关系

HMBC(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

碳链骨架的连接信息、有关季碳的结构信息及因杂原子存在而被切断的偶合系统之间的结构信息

(4)MS:

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

电子轰击(EI-MS)、化学电离(CI-MS)、场解吸(FD-MS)、快原子轰击(FAB-MS)、电喷雾电离(ESI-MS)、液体二次离子(LSI-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MS)、串联(MS-MS)

(5)旋光光谱(ORD)和圆二色光谱(CD):

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

旋光光谱①平坦谱线:

没有发色团的光学活性物质,其旋光谱是平坦的,没有峰和谷。

比旋光度向短波处升高的谱线是正性谱线,向短波处降低的是负性谱线。

②Cotton谱线:

化学物分子手性中心邻近有发色团,在发色团吸收波长区域附近,旋光度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峰和谷的现象称为Cotton效应。

波长短波方向为谷,长波方向为峰——正性效应。

圆二色谱:

旋光性化合物对组成平面偏振光的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的摩尔吸光系数是不同的现象——圆二色性

(6)X射线衍射法(XRD):

测定化合物分子结构(键长、键角、构象、绝对构型)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一)糖类化合物

1、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2、糖的分类:

单糖:

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是糖类物质的最小单位。

多为无色晶体,有旋光性,味甜,易溶于水,难溶于无水乙醇,不溶于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低聚糖(寡糖):

有2-9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糖,能被水解成相应数目的单糖。

易溶于水,难溶或几乎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多糖:

由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通过苷键聚合而成,分子量较大。

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为均多糖,由两种以上单糖组成的为杂多糖。

(水不溶:

纤维素、半纤维素、甲壳素,水溶:

菊糖、粘液质、果胶、树胶)

植物多糖:

纤维素、淀粉、粘液质、果聚糖(菊糖)、树胶

菌类多糖:

猪苓、茯苓、灵芝、香菇

动物多糖:

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甲壳素

3、结构类型:

Fischer式(C1-OH与原C5或C4-OH):

相对构型—顺式为α,反式为β

绝对构型--向右为D型,向左为L型

Haworth式(C1-OH与C5或C4上取代基之间的关系):

相对构型--同侧为β,异侧为α绝对构型--向上为D型,向下为L型

(二)苷类化合物glycosides

1、苷(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元(配基)—苷中的非糖部分

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

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

2、苷的分类

1)按苷键原子分类:

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溶解度小,难溶于水,难水解)

氧苷:

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

醇苷—苷元通过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而成的苷。

如红景天苷、毛茛苷

酚苷—苷元中的酚羟基与糖脱水而成的苷。

如天麻苷

酯苷--苷元以-COOH和糖缩合而成的苷(缩醛和酯的性质,易被稀酸稀碱水解)如山慈菇苷

氰苷--是指一类α羟腈的苷。

如野樱苷、杏仁苷

吲哚苷--吲哚醇中羟基与糖缩合,如靛苷

氮苷:

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连接而成—巴豆苷

碳苷:

糖基的端基碳原子直接与苷元碳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碳苷分子中,糖总是连接着有间二酚或间三酚结构的芳香环)—芦荟苷、牡荆素

硫苷:

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黑芥子苷(硫苷被芥子酶解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硫酸根和葡萄糖)

△苦杏仁苷(原生苷、单糖链苷、双糖苷、氧苷、氰苷)在人体会缓慢分解生成不稳定的a-羟基苯乙腈,进而分解成为具有苦杏仁味的苯甲醛和氢氰酸。

小剂量口服时,由于释放少量氢氰酸,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而镇咳,大剂量时因氢氰酸能使延髓生命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并能抑制酶的活性而阻断生物氧化链,从而引起中毒,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2)按苷元的化学结构:

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香豆素苷

  3)苷在植物体的存在状况分:

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的苷(杏仁苷)

次生苷—原生苷水解失去一部分糖后生成的苷(野樱苷)

  4)根据糖的名称分:

葡萄糖苷、去氧糖苷、木糖苷

  5)连接单糖基的数目分:

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

  6)按照糖连接的糖链数:

单糖链苷、双糖链苷

  7)按照理化性质或生理活性分类:

皂苷、强心苷等

3、苷类的性状:

多数固体(糖基少完好晶型、糖基多吸湿性无定形粉末)、无色、无味,个别有色、有味

4、旋光性:

多为左旋,水解后生成糖呈右旋(水解前后旋光度的对比-检识苷类存在)

5、苷类的溶解性:

苷-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大),苷元-亲脂性

6、苷键的裂解:

酸水解、酶水解、碱水解、氧化开环

(1)酸催化水解:

试剂――稀酸(盐酸、硫酸、乙酸、甲酸)、溶剂――水或稀醇

机理:

苷键原子首先发生质子化。

然后苷键断裂生成苷元和糖的阳碳离子中间体,在水中溶剂化,再脱去氢离子而形成糖分子。

水解易难的规律:

aN-苷>O-苷>S-苷>C-苷b呋喃糖苷>吡喃糖苷

c酮糖(呋喃结构)>醛糖d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

e2、3-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3-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f芳香族苷>脂肪族苷

避免苷元脱水-难水解、对酸不稳定:

①两相酸水解法(在反应混合溶液中加入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苷元一旦生成即刻进入有机相,避免与酸长时间接触,获得真正的苷元)②改变水解条件

(2)碱催化水解:

(β-消除反应)具酯性质苷可发生碱水解:

酯苷、酚苷、烯醇苷、β吸电子取代的苷(羰基、羧基)。

这些苷键有酯的性质,遇碱可以发生水解,β-位有吸电子基使α-氢活化,碱液中易与苷键起消除反应使苷键裂解。

脂肪族苷元和糖形成的苷对碱稳定。

(3)酶催化水解:

专属性很强:

特定酶只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

条件温和:

①保护糖和苷元结构②保留部分苷键得次级苷

常用的酶:

麦芽糖酶α─选择性地水解α-葡萄糖苷键

苦杏仁苷酶β─水解一般的β-葡萄糖苷键和六碳醛糖苷转化糖酶─水解β-果糖苷键纤维素酶──水解β-葡萄糖苷键芥子苷酶──水解芥子苷

(4)乙酰解反应:

特点:

开裂一部分苷键,保留另一部分苷键

试剂:

乙酸酐与不同酸的混合液用途:

确定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

易难顺序:

1→6﹥1→4﹥1→3﹥1→2

(5)氧化开裂法:

最常用Smith降解法(邻二醇结构)

反应过程:

①试剂NaIO4---(邻二羟基)→二元醛+甲酸②试剂NaBH4---(二元醛)→二元醇③室温下稀酸水解——苷元+多元醇+羟基乙醛(碳苷:

醛基苷元)

Smith降解反应的产物

组成苷的糖类型

常见的糖

葡萄糖glu  甘露糖man

半乳糖gal  果糖fru

鼠糖rha

夫糖fuc

阿拉伯糖ara

木糖xyl

(三)苷类的提取与分离

1、苷类的提取:

提取中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a破坏酶①加温、沸水煮(>80℃)②加乙醇(>60℃)或加甲乙醇提取③加碳酸钙或硫酸铵处理④烘干药材(<60℃)

b避免酸、碱接触(碳酸钙、碳酸钠中和酸,尽量在中性条件下提取)

c溶剂的选择①多用乙醇、甲醇、醋酸乙酯②沸水不宜用于含淀粉多者,有时用含有机酸缓冲剂控制pH以防水解③亲脂性强者用氯仿等亲脂性溶剂

2、苷类的分离:

溶剂法、大孔树脂法

色谱法:

吸附色谱吸附剂:

常用氧化铝和硅胶洗脱剂:

氯仿—甲醇、氯仿—甲醇—水

铅盐处理法:

利用铅盐在水或稀醇中能够沉淀出多种类型植物成分的性质,达到除去杂质,提纯苷类的目的。

·用法 ①沉淀杂质,苷类留在溶液中。

    ②沉淀苷类,杂质留在溶液中(需收集沉淀,脱铅处理,释放出苷类)。

·常用的铅盐

中性醋酸铅(Pb(Ac)2)──可与具有邻二酚羟基、羧基及多元酚结构的苷类结合生成沉淀。

碱式醋酸铅(Pb(OH)Ac)─除以上外,尚可以与单元酚以及中性大分子物质如中性皂苷、糖类等结合生成沉淀。

柱色谱分离法────获得苷的单体

根据

层析原理

层析方法

适用

其它

苷的极性

吸附

吸附柱层析

极性较低的苷及苷元

吸附剂:

Al2O3 SiO2

分配系数

分配

分配柱层析

极性较大的苷

支持剂:

SiO2 纤维素

流动相:

水饱和的溶剂

分子量大小

分子筛

凝胶柱层析

苷与苷元或分子量不同的苷

SephadexG;水洗脱

SephadexLH-20:

可用有机溶剂洗脱

芳香族苷元的酚羟基数目

氢键缔合

聚酰胺柱层析

芳香族苷

吸附剂:

聚酰胺粉

(四)糖和苷类的检识

(1)Molish反应:

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面间有紫色环→糖或苷类,碳苷和糖醛酸(-)

根据单糖微溶于乙醇或甲醇,而多糖不溶的性质,将样品的醇提液进行F,如产生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说明有游离糖。

反应液滤去沉淀,再将除去了游离糖的滤液进行M,如(+),说明存在苷类。

正丁醇提取物一般不含单糖、低聚糖、多糖,蒸去溶剂后进行M,如(+)说明有苷类。

(2)菲林反应Fehling:

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多伦反应Tollen:

银镜→还原糖

将反应滤液酸水解后再进行F和T,如(+),存在多糖或苷类。

(五)苷类的结构研究

苷键构型的确定:

酶水解

Klyne经验公式进行计算△[M]D=[M]D(苷)-[M]D(苷元)

利用NMR谱:

J=6~9Hz→d,;J=2~3.5Hz→d,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quinoids)

一、分类与结构:

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共轭二酮)的化学成分。

1.苯醌类:

邻苯醌和对苯醌(稳定),黄色或橙色结晶,如黄精醌、辅酶Q10、软紫草

2.萘醌类:

α(1,4)、β(1,2)、amphi(2,6),橙或橙红色结晶,少数紫色如紫草素

3.菲醌类:

邻醌及对醌,如丹参醌

4.蒽醌类:

单蒽核:

9,10-蒽醌常见,1458α,2367β,910meso

(大黄素型—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茜草素型—羟基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蒽酚、蒽酮)

蒽醌在酸性条件中被还原,生成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蒽酮(新鲜大黄经两年以上贮存检识不到蒽酚)

双蒽核(二蒽酮类、二蒽醌类、去氢二蒽酮类、日照蒽酮类、中位萘骈二蒽酮类)

二、物理性质:

1.苯醌和萘醌多游离,蒽醌多成苷,因极性较大难结晶

       2.游离醌类一般有升华性,小分子苯醌及萘醌有挥发性

       3.游离醌类极性小,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

4.醌类化合物母核上随着酚羟基等助色团的引入而呈一定的颜色

三、化学性质:

1.酸性:

含-COOH>含二个或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或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从有机溶剂中依次用5%碳酸氢钠、5%碳酸钠、1%氢氧化钠及5%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梯度萃取,达到分离目的

2.微弱的碱性:

羰基上氧原子的存在,溶于浓硫酸中成羊盐再转成阳碳离子,同时颜色显著改变,羟基蒽醌在浓硫酸中一般呈红至紫红。

四、颜色反应:

(氧化还原、酚羟基)

反应名称

鉴定化合物

反应结果

备注

Feigl反应

醌类

紫色

碱性+加热+醛+临二硝基苯

无色亚甲蓝显色

苯醌、萘醌

PC\TLC上蓝色斑点

Borntrager反应(碱性条件)

羟基醌类

橙、红、紫红及蓝色

蒽酚、蒽酮、二蒽酮不行

Kesting-Craven反应(与活性亚甲基试剂的反应)

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其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时

蓝绿色、蓝紫色

蒽醌类因醌环两侧有苯环,不能发生该反应

与金属离子反应

α-酚羟基、邻二酚羟基

形成络合物

醋酸镁、醋酸铅

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9、10位未取代的羟基蒽酮化合物

绿色

蒽酮化合物的定性鉴别

乙酸镁反应

游离蒽醌化合物

颜色

单α-羟基类(1-羟基、1,8-或1,5-二羟基)

橙色

间位二羟基类(1,3-二羟基、1,3,8-三羟基、1,3,6,8-四羟基)

橙→红

对位二羟基类(1,4-二羟基、1,4,8-三羟基、1,4,5,8-四羟基)

紫→红紫

邻位二羟基类(1,2-二羟基、1,2,4-三羟基、1,2,3-三羟基)

蓝紫

五、提取:

1.有机溶剂提取法2.碱提酸沉法(提取具有游离酚羟基的醌类化合物)  3.水蒸气蒸馏法

六、分离和检识

1.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的分离:

注意一般羟基蒽醌类衍生物及其相应的苷类在植物体多通过酚羟基或羧基结合成盐,必须预先加酸酸化使之全部游离后再进行提取

2.游离蒽醌的分离:

1)pH梯度萃取法2)色谱法:

吸附剂用硅胶,不用氧化铝,避免与酸性的蒽醌类成分发生不可逆吸附而难以洗脱(有酚羟基可用聚酰胺)

3.蒽醌苷类的分离

(1)色谱法:

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反相硅胶柱色谱

(2)溶剂法:

一般用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乙酸乙酯、正丁醇),将蒽醌苷类从水溶液中提取出来,使其与水溶性杂质相互分离。

4.理化检识 一般利用Feigl反应、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和Keisting-Craven反应来鉴定苯醌、萘醌。

利用Borntrager反应初步确定羟基蒽醌化合物;利用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鉴定蒽酮类化合物

5.色谱检识

(1)薄层色谱:

吸附剂:

硅胶,聚酰胺

蒽醌类及其苷在可见光下多显黄色,在紫外光下则显黄棕、红、橙色等荧光,若用氨熏或以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3%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喷之,颜色加深或变色。

亦可用0.5%醋酸镁甲醇溶液,喷后90℃加温5分钟,观察颜色

(2)纸色谱:

蒽苷类具有较强亲水性,采用含水量较大的溶剂系统,才能得到满意结果

七、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方法:

1.锌粉干馏:

现已少用

2.氧化反应:

为取代的蒽醌一般很难氧化,如环上有羟基取代就有氧化开环的可能,产物位苯二甲酸的衍生物。

常用碱性高锰酸钾或三氧化铬,通过氧化产物的分析,判断取代基的有无及位置

3.甲基化反应:

羟基对甲基化反应的难易顺序:

醇羟基、α-酚羟基、β-酚羟基、羧基

常用的甲基化试剂:

重氮甲烷、硫酸二甲酯、碘甲烷

推测分子中羟基数目及位置

4.乙酰化反应:

乙酰化的能力强弱:

CHCOCl>(CH3CO)2O>CH3COOR>CH3COOH

羟基乙酰化,以醇羟基最易乙酰化,α-酚羟基则相对较难。

有时为了保护α-酚羟基不被乙酰化,可采用醋酐-硼酸作为酰化剂

(二)波谱分析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桂皮酸途径)

一、概述:

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

(广义:

简单苯丙素、香豆素、木脂素、木质素、黄酮,狭义:

苯丙素、香豆素、木脂素)

二、简单苯丙素类

1.苯丙烯类:

丁香酚、茴香醚、细辛醚  2.苯丙醇类:

紫丁香酚苷

3.苯丙醛类:

桂皮醛          4.苯丙酸类:

丹参素、咖啡酸、阿酸

提取分离一般按极性和溶解度大小,用有机溶剂或水提取(苯丙烯、苯丙醛、苯丙酸的酯类衍生物多具挥发性)

三、香豆素类:

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通常在7位有含氧官能团取代

(一)香豆素类的结构和分类(依据a-吡喃酮环上有无取代,7位羟基是否和6、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成呋喃环、吡喃环)

1简单香豆素类:

只在苯环一侧有取代,且7位羟基未与6或8位取代基形成环,如七叶酯

2呋喃香豆素类:

7位羟基和6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物形成呋喃环,如补骨脂素

3吡喃香豆素类:

7位羟基和6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物形成吡喃环,如紫花前胡素

4其他香豆素类:

香豆素二聚体、三聚体,异香豆素

(二)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1.性状:

游离香豆素类多为结晶性物质,分子量小的多具芳香气味与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且具升华性

香豆素苷类一般呈粉末或晶体状,不具挥发性,也不能升华

在紫外光照射下,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2.溶解性:

游离态亲脂(乙醚、氯仿、丙酮、乙醇、甲醇),能部分溶于沸水,不溶于冷水。

成苷亲水,可溶于水、甲醇、乙醇

3.酯的碱水解:

(碱性开环、酸性闭环)

香豆素类分子中具有酯结构,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然后其溶液经酸化至中性或酸性即闭环恢复为酯结构。

但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开环产物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则发生双键构型的异构化,转变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此时,再经酸化也不能环合为酯

4.与酸的反应:

若在酚羟基的邻位有异戊烯基等不饱和侧链,在酸性条件下能环合形成含氧的杂环结构呋喃环或吡喃环

5.显色反应:

反应名称

鉴定化合物

反应结果

备注

异羟肟酸铁

香豆素(酯环)

红色

碱性开环,酸性闭环,盐酸羟胺,Fe

酚羟基反应

含酚羟基

绿色至墨绿色沉淀(三氯化铁)

若取代酚羟基的临对位无取代,与重氮化试剂反应显红至紫红

Gibb’s

C6位无取代基

蓝色

碱性条件,2,6-二氯苯醌氯亚胺

Emerson

C6位无取代基

红色

碱性条件,4-氨基安替比林+鉄氰化钾

6.双键的加成反应:

在控制条件下氢化,非共轭的侧链双键最先被氢化,然后是和苯环共轭的呋喃环或吡喃环上的双键氢化,最后才是C3-C4双键可与溴加成生成3,4-二溴加成衍生物,再经过碱处理脱去1分子溴化氢,生成3-溴香豆素衍生物

7.氧化反应

(三)香豆素类的提取

方法

原理

备注

溶剂提取法

根据极性的不同

提取香豆素的主要方法

碱溶酸沉法

利用酯结构

严格控制温和条件

水蒸气蒸馏法

小分子具挥发性

结构易变,已少用

(四)香豆素类的分离:

香豆素类常用的色谱分离方法有柱色谱(硅胶)、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香豆素苷类的分离可用反相硅胶柱色谱

(五)香豆素的理化检识:

紫外光365nm照射下显蓝色或紫色的荧光

7-羟基香豆素类——较强蓝荧光,加碱更强绿色。

醚化或导入非羟基取代基——减弱,变紫。

多烷氧基取代——黄绿色或褐色荧光

四、木脂素类:

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一)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

组成木脂素的单体有四种:

桂皮酸、桂皮醇、丙烯苯、烯丙苯。

简单木脂素:

二氢愈创木脂酸单环氧木脂素(四氢呋喃类):

如落叶松脂素

木脂酯:

牛蒡子苷环木脂素:

异紫杉脂素

环木脂酯:

赛菊芋脂素双环氧木脂素:

连翘脂素

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

五味子醇联苯型木脂素:

厚朴酚

水飞蓟素(黄酮+木脂素结构)

(二)理化性质

(1)性状:

多数无色结晶,一般无挥发性,少数具升华性

(2)溶解度:

游离多具亲脂性,一般难溶于水,苷类水溶性增大

(3)大部分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