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7881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高级统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2008年高级统计师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简述题

第一题  (10分)

请简要回答:

企业创新的含义?

设计反映企业创新的统计指标时,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解析】

企业创新是指企业家以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依托,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建立新的生产经营体系,进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

考虑哪些因素: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定期总结,评比奖励。

第二题  (10分)

在某次抽样调查中,调查员上门调查时发现一个被抽中样本户拒绝调查。

请简要回答:

1.调查员是否可以选择该样本户的邻居进行调查,为什么?

2.对于此类问题,抽样设计时应如何考虑?

【答案解析】

1、不能这样做。

因为不满足随机性原则

2、无回答补救:

1、多次访问;2、替换被调查单位(调查前应该考虑好);

3、社会调查中涉及一些敏感性问题,随机化回答技术等

第三题  (10分)

电话调查和上门访问调查是两种常用的现场调查方法,请比较二者各自的优点、缺点。

电话调查的主要优缺点

【答案解析】

上门访问调查:

优点:

1、方便灵活、回答率高;2、获得高质量数据

缺点:

1、费用较高、时间较长;2、某些群体的访问成功率低;

3、实施质量控制比较困难

电话调查:

优点:

费用低廉,而且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样本,缺点:

1、无法面对面交流2、访谈时间的长度及访谈类型受很大限制

第二部分 案例题

第四题  (30分)

以下是某国家某年份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单位:

亿元):

A.各产业增加值:

第一产业102,第二产业1906,第三产业2630。

B.生产税净额340,劳动报酬2618,固定资本消耗727。

C.政府消费433,个人消费2648,货物与服务出口474,货物与服务进口362。

D.国民总收入4697,国民可支配收入4661。

要求:

1.按三种方法计算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缺失项目根据已知数据推算。

2.计算有关的结构指标,并据此说明该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案解析】

1、一、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法增加值:

102+1906+2630=4638

二、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营业盈余=4638-2618-340-727=953

收入法增加值:

2618+340+727+953=4638

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进口)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433+?

+(474-362)缺失项目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

=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来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4697-(474-362)=4585

2、

102/4638=2.2%

第二产业1906/4638=41.1%

第三产业2630/4638=56.7%

这个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消费比率=(政府消费+个人消费)/GDP=3081/4638=66.4%说明这个国家的消费比较大

第五题  (30分)

单位GDP(增加值)能耗既取决于各产业部门能耗水平,又取决于产业结构。

某地区2000年和200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生产用能源消耗情况如下表。

请分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耗水平变化对单位GDP能耗水平的影响。

 

 

增加值

(亿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

能源消耗

(万吨标准煤)

2000

2004

2000

2004

第一产业

50

55

550

550

第二产业

60

70

4500

4900

第三产业

110

150

3300

4000

合计

220

275

8350

9450

【答案解析】

第一问分析该地区产业结构

在分析产业结构时,用三次产业的GDP占GDP的比重来进行分析

2000年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

22.73%27.27%50%

2004年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

20%25.45%54.55%

统计图是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2004年和2000年相比较,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有所升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都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即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2004和2000年相比能源消耗增加了1100万吨标准煤,增长了13.2%,但是2000年和2004年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是0.0038吨标准煤/元和0.0034吨标准煤/元,可以看出2004和2000年相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0.5%

第六题  (20分)

2007年7月,某企业因统计员小王生病住院,致使未按时报送《企业基本情况》、《企业财务状况》和《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等报表。

县统计局以该企业屡次迟报统计资料为由,决定对其予以警告,并处以5000元的罚款。

该企业认为县统计局的处理不太合情理,且处罚过重,多次与县统计局交涉未果。

问题:

对该企业和县统计局的争议,您认为可通过何种法律途径予以解决?

应如何解决?

【答案解析】

当事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其中,对国家统计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对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其他调查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在该派出机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申请行政复议。

依照本法和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选择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选择不申请行政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可以先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

在申请行政复议时,该企业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管理机关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管理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如果该企业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部分选做题

本部分有四道选做题,任意选取其中两题作答,若多答题,评阅试卷时只对前面两个题打分。

第七题  (20分)

我国政府统计中有一现象备受关注,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加总结果明显高于全国GDP,增长速度间也存在一定差异,请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中央和地方GDP的统计结果存在差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是国内的不同地区存在投资和物流等交叉现象

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会有差异

某些地方的特定经济产品和现象在当地经济中占很重要的比重,但中央统计很可能忽视这个经济现象,同样会造成统计差异中央会给地方不确定数据指标一个合理的浮动范围,而地方可能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统计结果的上限或下限来做统计

地方弄虚作假,虚报数字我国从1985年开始核算GDP,并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同时实施。

按照我国的GDP核算制度,国家GDP和地区GDP是分别独立核算的,即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国家GDP,地区统计局负责核算本地区GDP。

国外有的国家也采用这种GDP核算模式。

一般情况下,只要采用这种模式,地区与国家GDP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

相比较而言,我国地区与国家GDP差距比较显著。

今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地区之间存在重复统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地有可能将这种跨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统计在自己的地区,造成重复统计。

尽管统计制度做了严格规定,不允许有重复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到要求。

二是在核算GDP中,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

一方面,基础资料有缺口,GDP核算要求相当多的基础数据,但实践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存在资料缺口。

针对不同的资料缺口,采用不同的推算办法来解决。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推算中,只能制定推算的原则和幅度区间,很难制定全国统一的推算标准。

另一方面,各地区服务业统计状况差别较大。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很快,但各地区服务业统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一些地区使用或部分地使用自己调查的服务业统计数据,这种差异直接传递到GDP上。

三是外部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GDP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且被较多地直接或间接用于各种形式的工作业绩考核。

地区按GDP大小排位的顺序及其变化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普遍的心理是只能位次提前,不能后移。

由于GDP被赋予了重要的考核功能

如何解决:

1、尽快实施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各省(区、市)GDP

2、建立地区GDP年联审制度,因此,为了考核过关或政绩的需要,不排除少数地区高估GDP数据的可能。

3、利用经济普查结果修订

第八题  (20分)

某年份A、B两地人口年龄结构如下表:

年龄组

占总人口比重(%)

年龄组

占总人口比重(%)

A地

B地

A地

B地

0-4

3

9

40-44

10

7

5-9

3

9

45-49

9

6

10-14

4

9

50-54

8

5

15-19

7

8

55-59

5

4

20-24

9

8

60-64

4

4

25-29

9

8

65-69

4

3

30-34

9

8

70岁及以上

7

4

35-39

9

8

总计

100

100

此外,A地出生率为6‰,死亡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总和生育率为1;B地出生率为19‰,死亡率为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总和生育率为2.1。

要求:

1.计算A、B两地的少年系数、老年系数、抚养系数和老少比。

2.判断A、B两地的人口类型。

3.请从人口对经济影响角度分析A地现在和未来人口的优势和劣势。

【答案解析】

少年儿童系数=(0~14周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A少年儿童系数=10/100×100%=10%B少年儿童系数=27/100×100%=27%

老年系数=(≥60周岁或≥65周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A老年系数=11/100×100%=11%B老年系数=7/100×100%=7%

人口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处于被供养年龄(一般指15岁以下

和64岁以上)的人口与处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的比

A地抚养系数=21/79老少比=11/10

B地:

抚养系数=34/66老少比=7/27

第二问:

A地少年人口数所占比重比较少,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比较多,老年人口比重要高于少年人口

第三问:

现在A地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比较多,所以它的抚养系数比较大,而在将来,随着这个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老年人口,将来A地将成为一个老龄化社会,对A地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人口变动的两个方面—生育率表(各年龄段妇女的生育率)和死亡率表(各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死亡率下降会促使劳动力增长率提高,提高经济增长率;使人口增长率提高,相对加重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降低人均消费和人均消费增长率,死亡率下降导致预期寿命延长、退休时间对工作时间之比提高,使得在职者为保障退休后生活需要更多地储蓄。

第九题  (20分)

某地区2000年和200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资料如下表:

指标

产业

GDP(亿元)

就业人数(万人)

2000年

(现价)

2004年

(现价)

2004年

(不变价)

2000年

2004年

第一产业

90

110

100

80

50

第二产业

900

1500

1200

220

260

第三产业

1400

2800

2300

330

500

合计

2390

4410

3600

630

810

要求:

1.分别计算2000年和2004年该地区三次产业及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2.分别计算2000年和2004年间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及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3.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

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2000年

(现价)

2004年

(不变价)

2000年

2004年

第一产业

90/80

100/50

1.125

2

第二产业

900/220

1200/260

4.09

4.62

第三产业

1400/330

2300/500

4.24

4.6

合计

2390/630

3600/810

3.79

4.44

2、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

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

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从就业弹性系数可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

(50-80)/80除以(100-90)/90=-3.375

依次类推算

3、2004年和2000年相比,三次产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有所提高,其中农业提高幅度最大。

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来看,第三产业最大,表明它对就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第十题  (20分)

某单位进行基本建设活动,2007年完成如下工作:

1月份购置土地支出费用100万元,5月份购买设备支出300万,全年建设单位管理费50万元;建筑安装工程全年直接费用情况如下:

完成分部分项

工程情况

完成工作量乘

预算单价折合

价值(万元)

完成分部分项

工程情况

完成工作量乘

预算单价折合

价值(万元)

1.基础工程

100

3.装饰工程

300

①挖土

20

①安装门窗

100

②基础混凝土

30

②屋面粉刷

50

③基础墙

50

③楼地面粉刷

50

2.结构工程

400

④墙面粉刷

100

①砌墙

150

4.安装全部购买设备

50

②现捣混凝土梁

50

 

 

③安装预制板

200

 

 

假定间接费费率为15%,施工企业法定利税率为10%,请根据投资统计有关规定计算下表各项指标,要求列出计算公式。

2007年该企业投资完成情况表(保留二位小数)

投资额(万元)

合计

 

建筑工程

 

安装工程

 

设备工器具购置

 

其他费用

 

【答案解析】

 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四个部分:

建筑工程(各种房屋建造工程;设备基础、支柱等建筑工程,炼焦楼等

各种窑炉的建筑工程、金属结构工程;为施工而进行的建筑场地布置,工程地质勘探,原有建筑物的拆除,平整土地等;开矿井、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以及铁路公路桥梁等工程;水利工程;防空、地下建筑等特殊工程。

安装工程(包括生产、动力、起重、运输、传动和医疗、实验等各种

需要安装设备的装配,与设备相连的工作台、梯子栏杆等装设工程等,被安装设备的绝缘、防腐、保温、油漆等工作为测定安装工程质量,对单个设备、系统设备进行单机试运工作。

设备器具工具购置指建设单位或企业购置或自制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价值。

固定资产标准按照国家统一规定,但

新建单位,扩建单位的新建车间,按照设计和计划要求购

置或自制的全部设备、工具、器具,不论是否达到固定资

产标准,均应包括在内。

其它投资。

 建筑工程投资额=∑(实际完成实物量×预算单价)×

(1+间接费率)×(1+计划利润率)×(1+税金率)

 

建筑工程:

(100+400+300)×(1+15%)×(1+10%)

安装工程:

50×(1+15%)×(1+10%)

设备工器具购置:

300

其他费用:

50+100=1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