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汉文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7922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刘邦与汉文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邦与汉文化.docx

《刘邦与汉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邦与汉文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邦与汉文化.docx

刘邦与汉文化

第二部、劉邦與漢文化

第一章、略談劉邦的用人之道

談到一個布衣起家的劉邦,能夠手提三尺寶劍,斬蛇起義,滅秦挫項,五年一統天下,建立了延續400多年之久的大漢王朝,其歷史功勳當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他何以能由弱變強滅群雄而定一尊呢?

其中的原因亦值得後人探討、研究和借鑒的。

本人就劉邦的用人之道,拋磚引玉,談點個人的看法,希望對劉姓族人及學者對研究漢文化有所幫助。

世界是人類創造的,只要有人在,什麼人間奇跡都可創造出來。

作為人類社會的領導者,是否會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則是社會發展快慢的一個重要因素。

正如劉邦在當了皇帝後,於洛陽召開的慶功會上對群臣所說:

“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項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

“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之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說: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來源《史記·項羽本紀》。

這說明劉邦之所以得天下之原因,在於用人。

至於用甚麼樣的人,當然是用能人。

如張良、蕭何、韓信,懂政治、懂軍事、懂經濟,是漢初三傑,皆能忠心耿耿為劉邦所用。

正如《史記·淮陽侯列傳》所雲,劉邦問韓信自己能領多少兵,韓信曰:

“陛下不過能將10萬”。

劉邦說:

“於君何如?

”答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

劉邦笑曰:

“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

”信曰:

“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

”這說明劉邦善能用人,能集中能人的聰明才智,為己所用,實在了不起。

這就叫:

“勇者破其州,智者統諸國”。

第二章、劉邦用人的策略

1.順應歷史潮流,平衡人們心理

劉邦能高瞻遠矚,看清社會潮流,民心所向,識大局,懂大理,順應民心,敢於前進。

他深刻瞭解幾百年的諸侯戰爭,特別是“苦秦苛法”給人們帶來的沉痛災難,使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更懂得“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便毅然加入了“誅暴秦,伐無道”的農民起義的行列,大膽地放走了刑徒,“斬蛇起義”,並對人民“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喜,秦軍解,因大破之”(《史記》)連投降的秦王子嬰,劉邦也不殺害,特別進駐鹹陽後,並不貪圖享受,而是“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並招諸縣父老豪傑曰: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吾與諸侯約:

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來源《史記·高祖本紀》,劉邦的這此措施,不但深得人民擁護,由於秦官吏都能“案堵如故”,故而也得到舊官吏的擁護,因為不論是官是民,其心理都得到適當的平衡,而且不是強權壓制所為,故《高祖本紀》載:

“秦人大喜,惟恐沛公不為秦王”並“爭持牛羊酒食獻餉軍士。

”這一用人策略,一下子就調動了絕大多數秦人官與民的積極性,化阻力為助力,增強了自己的力量,也提高了自己的威望。

和項羽、秦始皇的政策完全相反。

正如英國學家湯因比先生所說: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重新完成中國的統一,在這以前,秦始皇的政治統一,是靠武力完成的。

因此,在他死後,出現了地方國家主義復辟這樣的反動。

漢朝的劉邦,把中國人民的感情的平衡,從地方分權主義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義,和秦始皇帶有蠱惑和專制性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運用處世才能完成了這項事業。

”又說“將來統一世界的人,就要象中國這位第二個取得更大成功的統一者一樣,要具有世界主義思想……,在人們能夠居住或交往的整個地球,一定要實現統一的未來政治家的,原始楷模,就是漢朝的劉邦。

”來自《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日本)池田大作對話錄》。

以上內容均說明世界上的所有的人都希望和平,不希望強權政治的心理要求,劉邦恰是平衡人們這一心理的楷模。

2.知人善任,任人唯賢

劉邦的用人原則之一,就是用人唯賢,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地位如何,一律因才錄用,且不求全責備。

正如孔子所雲:

“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後漢書》劉邦本人亦曾說:

“爵以功為先後,官以能為次序”。

就從他所用的人的身份上看,卻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漢初三傑之一蕭何是沛主吏椽,謀士張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將軍韓信是個討飯的叫花子。

周勃是一個編席打簍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參是獄椽,張蒼為秦禦史,叔孫通為秦待博士,樊噲是剝狗的屠夫,婁敬為車夫,灌嬰是小商販,還有陳平、夏候嬰等皆白徒,但他們各有其長,才為劉邦大膽任用,都成了劉邦手下的謀臣戰將,忠心耿耿為劉邦效勞,形成了以劉邦為首領的中堅力量,對劉邦統一天下起到了極其決定的作用。

再如高陽儒生酈食其,想求見劉邦。

此時劉邦正由兩女子為他洗腳,不願見酈,酈食其便闖了進來自稱:

“高陽酒徒,天下壯士”。

“足下決心討伐暴秦,用這種不友好的態度接見長者,不合適吧!

”劉邦一聽這話,頓覺來著不凡,立刻停止洗腳,光著腳走了下來,連連道歉,並請酈上坐,聆聽酈講述取得天下的道理。

劉邦便採納奉行,結果不折一兵一卒,便獲得七十二城。

不僅如此,劉邦對人的看法,也總是一分為二並看主流,既看到每一個人的長處,也深知每人的弱點。

在他臨終時安排後事和呂後的談話中足以證明。

呂後問道:

“陛下百歲後,蕭相國若死,何人可代?

”高祖道:

“莫若曹參”。

呂後道:

“參年已將老,此後當屬何人?

”高祖曰:

“王陵可用,但陵愚直,不能獨任,需用陳平為助。

平知識有餘,厚重不足,不可獨任。

周勃樸實少文,但欲安劉氏,非勃不可,就用為太尉便了”。

事實證明,劉邦的分析和任用是完全正確的。

劉邦臨終前和諸將臣的“白馬之盟”,顯然是看出呂後有篡權的野心。

結果劉邦死後,呂氏要篡朝,陳平、周勃,一舉誅諸呂,扶劉邦四子漢文帝劉恒繼續劉邦所創大漢基業。

另外在封其侄劉濞時,劉邦卻看出了劉濞的“反骨”,告誡他曰:

“將來東南方有反亂之事發生,莫非你劉濞,望你勿反劉氏天下。

”事實證明,後來真的在東方發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

和劉邦用人完全相反的是項羽,他是“其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

”致使“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之用。

”《史記》。

所以,連部下的能人如陳平、韓信、彭越、叔孫通等,皆陸續轉到劉邦這邊為劉邦效命,使劉邦用了五年時間就成了帝業。

3.以國家為重,納諫如流

劉邦在用人上的另一個特點,即一切以國家大局為重,拋棄個人的恩怨。

如在對雍齒的任用上充分說明這一點。

雍齒是劉邦親自委任的第一任豐縣縣令,然而他卻反叛劉邦而降魏。

所以劉邦曾說:

“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只因雍齒故,反我為魏(《史記》)。

”所以誰都知道雍齒是劉邦最痛恨的人,總想把他殺掉。

可是,當劉邦即皇帝位後,卻有一些人議論謀反。

劉邦問張良:

“天下已定,他們為何要謀反?

”張良說:

“你當了皇帝,只封了幾個親故人,所殺的儘是你向來不喜歡的人。

又有些是從項羽那邊過來的人,他們怕你殺頭,故欲謀反。

”劉邦又問張良策,良曰:

“大家都知道你一生最恨何人?

”劉邦曰:

“雍齒與我有舊仇,幾次欲殺,念及同鄉,功多,於心不忍,此事大家都知道。

”張良說:

“為國家之計,先封雍齒為王,諸將疑團自消”。

於是,劉邦高聲宣佈:

“封雍齒為什邡侯”。

於是,諸將高呼萬歲。

天下大定。

大將軍韓信,戰功赫赫,破齊之後,擁兵自重,向劉邦提出要封“假齊王”的政治要求。

劉邦一聽十分生氣,知其想借機獨立,欲發誓攻打。

張良、陳平勸劉邦不可輕舉。

劉邦即解其意,對來使說:

“大丈夫要當就當真齊王,何必做個假齊王呢?

”並將大印送給韓信,立刻穩住了韓信,也破壞了項羽拉攏韓信的陰謀。

鴻門宴之前,按先約,劉邦先入關,當為關中王。

可項羽有40萬兵,劉邦僅10萬兵,自然不服。

於是,想借鴻門宴之機殺害劉邦。

劉邦為了將來一統天下之大計,故暫時委屈求全,忍辱去漢中為王。

若非張良勸說,劉邦真想和項羽決一死戰,後果將不堪設想。

先入鹹陽後,劉邦也是十分羡慕秦朝富麗堂皇的皇家宮闕,但經張良、樊噲勸說,立即回軍霸上。

為了國家大計,連婁敬的遷都和和親建議,劉邦均一一採納。

4.大膽使用,用而不疑

劉邦另一個用人策略即是大膽使用,用而不疑的原則。

他從不偏信讒言,更不輕易懷疑所用之人。

陳平棄楚投義,劉邦觀其有才,便大膽使用,封為都尉,兼掌擁軍,出入和自己同坐一輛車子。

於是引起部下諸將的不滿,便在劉邦面前說陳平的壞話。

“陳平初至,心跡未明如何引以為親?

”還說陳平“雖美如冠王,未必有真才實學。

”還有的說陳平作風“不正派”等。

劉邦卻沒有輕信這些話,而是親自做了一番調查後,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把陳平又升為護軍中尉,監督全軍將領。

別人再不敢說三道四了。

使陳平十分感動,全力匡扶漢室,矢志不渝,曾六出奇計,為漢朝立了大功。

劉邦在對韓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膽使用,使其在平定項楚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韓信投奔項羽後,項羽不予重用,又投劉邦,又不被瞭解和重用,於是又想逃跑。

可是,蕭何深知韓信的軍事才能,滅項楚定天下,沒有韓信不成。

於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並說服劉邦要重用韓信。

劉邦立即採納蕭何建議,破格提拔韓信為“大將軍”,統帥全軍。

並下令,若有不服者殺頭,使韓信感動不已,竭力扶漢誅項,四年一統天下。

由於劉邦用人有方,故四方賢士武將前來投靠,甘願為劉邦效勞,形成了一個以劉邦為首的中堅集體。

故而使劉邦能由小及大,由弱變強,五年一統天下,創建雄漢之偉業,劉邦能高瞻遠矚,看清社會潮流,民心所向,識大局,懂大理,順應民心,敢於前進。

他深刻瞭解幾百年的諸侯戰爭,特別是“苦秦苛法”給人們帶來的沉痛災難,使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更懂得“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便毅然加入了“誅暴秦,伐無道”的農民起義的行列,大膽地放走了刑徒,“斬蛇起義”,並對人民“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喜,秦軍解,因大破之”(《史記》)。

連投降的秦王子嬰,劉邦也不殺害,特別進駐鹹陽後,並不貪圖享受,而是“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並招諸縣父老豪傑曰: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吾與諸侯約:

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源自《史記·高祖本紀》。

《後漢書》劉邦本人亦曾說:

“爵以功為先後,官以能為次序”。

就從他所用的人的身份上看,卻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漢初三傑之一蕭何是沛主吏椽,謀士張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將軍韓信是個討飯的叫花子。

周勃是一個編席打簍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參是獄椽,張蒼為秦禦史,叔孫通為秦待博士,樊噲是剝狗的屠夫,婁敬為車夫,灌嬰是小商販,還有陳平、夏候嬰等皆白徒,但他們各有其長,才為劉邦大膽任用,都成了劉邦手下的謀臣戰將,忠心耿耿為劉邦效勞,形成了以劉邦為首領的中堅力量,對劉邦統一天下起到了極其決定的作用。

第三章、《漢代——開啟中國文明昌盛的朝代》

第一,開啟中國文明昌盛的歷史。

第二,漢文化的物質形式與表現。

第三,有關秦漢物質文化的幾個問題。

  要講漢文化、就要對漢代有一個歷史定位,搞清楚它在中國歷史上是什麼樣的地位,我們可以做一個回顧。

一、開啟中國文明昌盛的歷史

商周時代是中國奴隸制的全盛時期,那時候實行諸侯分封,奴隸制在周代無論從政治到吏治都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

秦代是封建制度確立的一個時代,實行中央集權制,中央就是政府首腦機關和率領的各個“部委”,地方上也已經不是周代實行的諸侯分封制了,秦代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

秦代在文化建設上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在當時形成了統一之下的多元文化,所以秦代的時候中國文化群有好幾個,雖然國家統一了,但並沒有把文化全部統一,而是多元的。

比如當時有三秦文化區、燕趙文化區、齊魯文化區、楚文化區、巴蜀文化區。

這些文化圈都有各自獨立的文化特色,但是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秦文化的管制下異彩紛呈。

到了漢代以後,中國封建文明在秦文化奠定的基礎之上進入昌盛的時代。

三國到北朝時期,是中國民族融合、不同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的時期,這種民族之間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一方面帶來災難,同時也帶來了文化的繁榮。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封建文明達到了鼎盛。

元代對古文明進行了無情的摧殘,是中國一個災難的年代。

元代鐵蹄踏遍歐亞大陸,但是對中國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摧殘是殘酷的。

明代是經濟恢復、社會發展的時期,但是一直徘徊在資本主義門外,沒有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這是由於中國長時間的封建統治,這個桎梏始終沒有突破。

清代是用漢文化來統治漢人,滿族進入關中以後,帝王學習漢文化很刻苦,造詣很深,但是漢人並沒有什麼地位的。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才真正站立起來了,經濟開始騰飛,在世界上取得了的自己的大國地位。

我們回過頭來看中國這幾千年的歷史,各朝各代,從政權建立到文化的建設,秦漢是一個開創的年代,但是秦代太短,所以秦建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只是一個開始,而真正開花結果是在漢代。

現在不管走到哪里,人們都知道漢人、漢字、漢學、漢語,這是有世界影響的,這就是由於漢代國力強盛使得中國文化是具有了較大影響力和比較強的穿透力。

可以這樣比喻中國歷史上的幾個關鍵朝代,秦代就出了一個好題目,一個人文章寫的好不好,首先要看有沒有一個好題目。

漢代做了一篇好文章。

而唐代則是出了一部好書,這部書內容極其豐富。

那麼漢代的文明具體是什麼情況呢?

漢代文明的構架過程我們簡單做一下回顧。

如果拿建房子來說,秦代還只是奠基,漢代才是真正築房子,登堂入室。

當年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統一中國,十年的戰爭非常殘酷,統一後又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可謂勞民傷財。

秦亡之後,中國又經歷了四年的楚漢戰爭,漢朝建立天下以後,那個時候天下雖然統一了,但是“民不蓋藏”,百姓貧困到沒有被子蓋,沒有房屋住,家裏沒有積蓄,這是一個十分悲慘的時代。

農民離開了土地,流離失所,沒有吃的,當時饑餓的是人吃人,死者過半。

漢代的一個縣,在秦的時候有三萬戶,到了漢代成了五千戶。

漢朝劉邦統一天下以後,朝廷很可憐,那個時候按規定天子坐車需要四匹純顏色的馬來拉,可是漢朝連四匹同樣顏色的馬都找不到,大臣們出門都是坐牛車的。

這個時候,漢朝的統治者非常聰明,在政治上的施政採取黃老之治,也就是道家思想,不要打擾老百姓,不要煩民,不要擾民,能夠讓老百姓得到休息,發展生產,這樣一個施政原則是從漢惠帝時期開始的,到漢景帝時初見成效。

那個時候施行黃老之治,對原來的舊制度不加變革,保持平穩秩序。

在官吏選擇上,一般選擇忠厚長者。

而皇室也比較節儉,比如漢文帝劉恒就是個很有名的節儉皇帝,他的夫人穿個長裙子他都覺得太浪費布了。

漢文帝劉恒死了以後,也不修大陵塚,可見當時的皇室也是比較節儉的。

同時,國家稅收輕徭薄賦,不像秦始皇當年修長城、修陵墓、建阿房宮,從全國徵發很多老百姓來,帶上吃穿參加勞動。

而漢朝就不進行這些徭役工程了。

這個時候還獎勵農耕,誰生產豐收了給予獎勵,像漢惠帝修漢長安城的時候,就不占農忙時間,都是農閒時間,所以用了六年時間才把漢長安城修了起來,看起來效率很差,實際上這是輕徭薄賦的一種表現。

在刑罰上面,不濫用酷刑,一個人不管犯多大的罪,都不能實行酷刑,也不連坐,不允許兒子犯罪,把老子也關進監牢。

對當年的中國老百姓來講,需要的是生產,可是北方的匈奴遊牧民族經常內侵,所以秦始皇為什麼修長城呢?

就是把匈奴打跑後,築了一道長城,他把趙國、燕國、秦國的長城連起來,修了萬裏長城,抵禦匈奴。

到漢代,北方匈奴遊牧民族不時的越過長城,到關內來進行騷擾,搶奪糧食、財產、殺戮人民,掠奪勞動力,對中國經濟上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劉邦當年曾經在大同被匈奴圍困,七天沒有吃的喝的,幾乎把命丟到那兒。

那個時候雙方力量對立起來,雖然漢朝建立了天下,但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還很差,而匈奴非常強悍,對漢室江山危害極大。

那漢朝對匈奴怎麼辦呢?

於是漢朝採取了和親政策,就是把漢代的公主嫁給匈奴,拉好關係,讓他不要內侵了。

所以惠帝時代,匈奴很驕橫,當時要求呂後到匈奴去,呂後大怒要求發兵,但是當時朝廷權衡再三,覺得不能出兵。

於是,對匈奴說:

“呂後年齡大了,年老色衰,還是改派個公主去吧”。

這說明瞭漢朝對匈奴採取了和親懷柔的政策。

同時在內部發展生產,在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到惠帝時代,漢代經濟慢慢復蘇。

到漢景帝末年,再到漢武帝初年,國家就強盛了。

漢景帝啟、梁孝王劉武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了中央集權,經濟全面恢復,百姓衣食不愁,家家有積蓄,糧倉裏面的糧食吃不了都壞掉了。

到漢武帝上臺之後,整個國力處在上升階段,漢武帝首先對匈奴騷擾內地進行了反擊,一共進行了15次戰爭,有3次大的戰役。

第一次戰役是在西元前127年,匈奴出兵27000人,殺了遼西太守,漢武帝派衛青反擊匈奴,收復了賀蘭山地區,解除了匈奴對首都長安的直接威脅。

第二次是西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率領軍隊反擊匈奴,出隴西,深入匈奴兩千餘裏,奪得了祁連山和河西走廊。

第三次是西元前119年,匈奴入侵河北一帶,漢武帝派了騎兵五萬,步兵數十萬大破單於的軍隊,一直打到了蒙古的烏蘭巴圖,再向北面到了呼倫貝爾、貝加爾湖一帶,三次大的戰爭以後,匈奴向北面逃走了。

把匈奴趕走以後,漢朝開始屯田、加強防守,部隊在那裏一方面種地,另外一方面防守,平時為農,戰時為兵。

通過對匈奴的戰爭,使漢朝的版圖擴大了,同時使漢朝和西域有了交往,最後在此基礎上開闢了絲綢之路。

在西安北郊漢墓出土的西漢美酒,鎦金的酒壺裏面裝的是西漢的酒,酒香撲鼻。

葡萄酒在絲綢之路開闢之後是西域傳來的,漢武帝在“上林苑”裏面就是種的葡萄,漢代的宮廷綠化到處都是葡萄園,葡萄就是絲綢之路開通以後,由張騫帶來的。

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漢武帝曾經送行,在敦煌壁畫裏面有漢武帝給張騫送行的畫面。

河西走廊以西和新疆大部分地區主要被匈奴佔領著,所以長時間和內地隔絕。

隨著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張騫作為一個使者到了西域,就在西域36國裏面主要瞭解一下這36國對匈奴的態度和關係,幫助漢武帝在外交對外關係上分清朋友和敵人,張騫就是帶著這個使命出使西域的。

張騫出使西域時帶了100多個人,花了13年的時間,最後回到漢長安,但是這次的目的沒有達到,但對西域的風土人情、國情瞭解的比較多,這是一筆財富,使內地人知道西域是什麼樣子的,回來以後封為博望侯,死了以後埋在城固。

張騫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一直到大灣,然後返回來回到長安。

我們說到張騫不能不說到班超,班超主要生活在漢明帝時代,主要經歷也是出使西域,所以這兩個人對於中國的文化建設,對於中外關係立下了功勞。

而在西域,班超的聲譽比較好,現在在新疆烏魯木齊還有給班超修的紀念館。

現在說的絲綢之路就是漢代開闢的,漢代主要是通了兩條路,一個是天山南路,一個是祁連山的北路,到唐代開闢了第三條路,即中路。

由於漢武帝的用兵給國家的財政帶來困難,經過十幾年的軍費開支和個人的揮霍,經濟狀況到漢武帝晚年就捉襟見肘了,這個時候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國家經濟的控制,在財政上採取了新的措施,像鑄幣權收回中央,同時經濟開支,漢武帝也向老百姓承認了自己大量用兵,給國家造成困難的錯誤,作為皇帝,作為統治者,向老百姓承認自己的不足,漢武帝是第一個人。

第四章、漢文化的物質形式與表現

  漢文化太大了,這裏只能選幾個東西來講一下漢文化。

作為考古的人,文物是文化的物質形式,通過文物我們來看待文化。

首先講一下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在西安的北郊,漢長安城裏面有長樂宮、未央宮等宮殿,有達官貴人居住的地方,有兩個商場,即西市、東市,還有老百姓居住的地方。

漢長安城裏三分之二的地方被是皇宮佔據著,這就體現出了這是一座宮廷城市,是國家政府機關所在地,是政治文化中心,不是商業城市,也不是工業城市。

漢長安城的修建經歷了三個時期,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了如此大的規模,這期間總共花費了90年的時間。

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以後,當時想把國都定在洛陽,後來張良建議把都城搬到陝西來,搬到關中來,因為關中是個金盆地帶,退可以守,進可以攻。

當時的鹹陽城到秦末的時候,已經被項羽的一把火毀掉了。

所以劉邦統一天下以後,在鹹陽就不能住了,所以就把都城建立在嶽陽,就是現在的臨潼區,渭河北面,現在叫五屯的地方。

在那個地方建設的只是臨時都城。

到漢惠帝時期,在西元前192年的時候,徵發了長安600裏以內的男女,青壯年勞力46000人修建長安城達30天,同年六月,又徵調犯了罪、判了刑的人也作為勞力到長安城來。

劉邦修建了把長樂宮和未央宮後,就把臨時都城從嶽陽搬到長安來。

漢惠帝時代,就圍繞這些地方先建立城牆,所以漢長安城的修建是先有宮,後有城。

現在大家會提出一個問題,秦鹹陽在渭河北面,漢長安城在渭河南面,為什麼漢長安城裏還有秦代的宮殿呢?

實際上,秦代最早建鹹陽城在渭河北面,這是秦早期的鹹陽。

隨著秦的軍事開拓,國家強盛,國土範圍擴大,所以陸續在渭河南面,就在後來的漢長安城的範圍內建設了很多宮殿,這些就是當時鹹陽都城的離宮別院,項羽當時毀鹹陽的時候主要在渭河北面大殺大燒,南面的秦宮殿反而保留下來了。

所以漢代修建長安城的時候不能在渭河北面建城了,就在秦鹹陽城的南區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都城。

我們剛才說到未央宮和長樂宮,長樂宮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像呂後就經常住在長樂宮的東宮,未央宮是皇帝辦公的地方,到漢代的時候,進行了重新建設。

漢長安城裏面的宮殿占到了城區面積的三分之二,供有12個城門,每面有3個門,西漢末年,王莽時代在城內建立了九廟,實際上是12個廟,是漢家的廟,是祭地的地方。

現在在西安北郊張家堡這帶還可以看到很多大的陵塚,陝西省考古所和市考古所歷年在這裏進行清理,在西安北郊地區發掘了很多漢代的墓葬和秦代的墓葬。

在東郊,有當時漢長安城的東南墓區,所以作為城市規劃來講,城裏面是宮殿、居民區、商業區,東郊是平民墓區。

帝王陵墓在什麼地方呢?

西漢帝王陵墓分了兩個陵區,一個在咸陽原上,西漢11代皇帝有9座皇帝陵墓在這裏,另一個在長安城的東南角,就是漢文帝和漢宣帝兩個陵墓。

現在我講一下漢武帝的茂陵。

對於漢武帝本身的功過我就不講了,漢武帝在位54年,修這座陵墓就修了53年,按照漢代的制度,當了皇帝第二年就開始修陵墓,往往把國家經濟收入的三分之一用在修陵墓上,陵墓工程很浩大。

植樹也歷經過53年的春秋歲月,漢武帝下葬的時候那些樹幾個人圍起來才可以抱住。

茂陵陵園中間的是陵塚,外面是陵園,有方方正正的一道圍牆,圍牆有四個門,這些門外面都有門闕。

這個圍牆裏是多大的面積呢?

東牆426米,南牆414米,西牆425米,北牆420米。

陵墓就在陵園裏面的中心地帶,陵園地下有從葬設施,地面上有高大的建築,在封土的四周有附葬坑,現在據知道的有200多座了。

這些坑裏面的內容各不相同,坑的佈局也不一樣,陽陵通過南區從葬坑的發掘,發現坑有長有短,有大有小,內容各不相同,陽陵南區反映了漢代的南郡設置。

地面上的高大建築,是祭祀皇帝的地方,每年每月每日都要舉行祭祀活動,而且有領班人員,所以漢武帝在世的時候,就開始修陵墓,到了漢武帝死了以後,茂陵陵園的陵管人員就相當多,他們的職責是守陵、綠化、打掃清除、勤雜工,一共有5000多人在這裏。

漢武帝死了以後,還把200多宮女長時間安排在茂陵守陵。

茂陵陵墓有46米高,根據《史書》記載,漢武帝死了以後,口裏面含有玉,身上穿的金縷玉衣,陵墓裏面還埋了很多的經書,漢武帝是喜歡學習的人,也愛書,死了以後把當時珍貴的書籍也帶到陵墓裏面去了,給漢室江山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危機。

漢武帝陵墓被盜了沒有?

傳說比較多,起碼知道在西漢末年赤眉軍打到關中以後,到處燒殺,漢代很多陵墓都被他們挖掘了。

據記載:

“當時把呂後陵墓挖開後,呂後面如生人”,當時呂後死了兩百年了,看上去還像活著的人,皮膚是粉紅的顏色,還有彈性。

漢武帝的茂陵同樣遭到了浩劫,赤眉軍打開了茂陵陵墓以後,把陵墓的陪葬品搬了幾十天,陵墓中的東西連一半都還沒有搬走,這是第一次浩劫。

第二次是在唐代末年的時候,黃巢農民起義軍也盜掘了茂陵,使大量的金銀財寶丟失,所以漢武帝茂陵雖然經過53年的修整,但是最後也遭到了侵略,現在裏面還有什麼東西,我們還不知道,有待考古專家揭秘。

講到漢代的藝術,就不能不提到漢代的雕刻,茂陵這批石刻是中國最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