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7953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docx

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

2017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

(一)

一、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

《咏素蝶诗》,题目包含的信息有: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征人怨》这一诗题的信息有: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③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诗题的信息有: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游仙诗,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

 

2.读正文

诗歌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以下三点很关键:

(1)注意审查诗歌的一般结构章法

诗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下片:

抒情

(2)注意诗歌内容设置的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3)注重反复品读关键语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

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读诗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关键诗句,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出来了。

诗词中的某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如果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时往往就会既快又准。

这些字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它们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3.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中的文字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具有提示作用,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有的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的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主旨;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解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2)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

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比如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考生可以借助高考诗歌题

(1)

(2)两题的题干语“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颈联)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基本可以确定本诗的“构思脉络”。

 

二、真题解读

(一)诗歌真题考例(2015•课标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

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

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①初读确定诗歌体裁:

五言律诗。

并根据诗题、作者和注解明确这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岑参是有名的边塞诗人,曾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在边疆军旅生活六年。

从诗题可以看出,该诗即为他赴北庭途经临洮所作。

②诗的前三联写的是边疆环境寒冷与恶劣。

“雪飞”“连年”写气候之寒冷,“春风”不至写其荒凉,“汉使”难见写其距中原遥远,“白草”连绵写其萧瑟,三联都写出了西域戍边的艰苦。

③从艺术手法上讲,前三联写景均非实写,因为有“闻说”“应”几个词的提示,说明这都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内容,属于虚写,而且诗题是“留别”,有点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像李白在未至天姥山之前,把梦中所见之景写出来送给友人一样,这首诗也是诗人未至目的地的想象之词。

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就曾令陆游称赞不已:

“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④尾联直抒胸臆,“敢”是“怎敢”的意思,表达诗人勤于王事的忠心,虽眷恋着故乡,但仍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国。

读完尾联,我们即可明白,前三联所写都是为尾联的抒情做铺垫。

虽说边塞如此寒冷,环境如此恶劣,但为国家的安定团结,这一切都会被诗人克服。

前面的景物描写都是反衬诗人的耿耿忠心。

【诗意】听说轮台路这个地方,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的也很稀少。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穿过了武威。

尽力王事怎敢在路途上耽误,只能在梦里边回到家乡看看。

问题: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据题精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景物描写的角度应从正面侧面、远景近景、虚写实写、动景静景等方面考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的雪景的,而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注意题目暗示的信息和诗中的关键词“闻说”“应”。

高中教材中我们学过“夜吟应觉月光寒”“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根据所学知识的积累,我们即可明确这是虚写。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

【据题精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情感,要做到“两结合”:

①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注意抓住诗题后的注解和所学的作者情况。

②结合关键词句。

我们得知这是一首边塞诗。

根据知识积累,初唐边塞诗多表达为国献身、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等。

根据关键词句,“勤王”“梦中归”可见诗人情感较为复杂:

既有忠君报国的豪情,又有思念故乡的愁情。

正因为结尾点明了“勤王”之志,也使得前面的景物描写不致落入阴沉的氛围,同时也升华了诗歌主旨。

【答案】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二)词曲真题考例(2015•山东)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

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

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

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

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①有关作者的注解暗示了这是一首爱国词作。

张元幹是南宋词坛上的名家,属“辛派词人”。

由于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恢复,所以南宋词坛上爱国词作很多。

②词的上片着力写景。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很多词的创作范式。

解读上片,需抓住“风”“露”“云”“水”“艇”“月”“山”等意象。

作者月夜泛舟,爽风夜露,行云舒卷,雾气弥漫、小舟迷失归途,前两句意境清幽、静逸。

③“卧看”动作显示了词人闲适的情怀,枕着小舟抬眼望去,天空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闪烁,这一句的意境紧承前两句,悠然闲适中显现出博大的气势。

④下片抒情。

重点体现“悲”字。

词人思绪回到现实,想到国家多灾多难的处境,不禁悲从中来,正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词人此刻的伤感使我们明白,上片的“静”非“静”,“闲”亦非“闲”,而是百无聊赖中的无奈啊!

⑤最后两句使用典故。

先以“闻鸡起舞”明心志,词人作为主战一派,却只能闲居故里,壮志难酬。

尾句中一“冷”字,不独写夜之凄寒,更在于表达自己内心之失意悲愤。

【诗意】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风轻露重,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白茫茫一片,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那茫茫苍天永存。

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

本想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据题精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

赏析“炼字”题应遵循以下步骤:

①“释义”,即解释关键词的含义,要注意词类活用、修辞、双关含义等。

②“入句”,即将关键词带入诗句,分析其对表现对象的作用。

如果是写景的句子,应分析关键词对整句所描绘出的意境所起到的作用。

③“达情”,即分析关键词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

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答:

【据题精析】本题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分析关键词句的内容,读懂词句所反映的作者的心声,再结合词的注解知人论世,这道题就不难作答了。

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是要表达志在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而“酒未醒”“秋江冷”则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三)真题训练

1.(2016•课标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1.【解析】

(1)首句“回万里”,写出了长江的曲折悠长;第二句“九龙盘”,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长江分为九支之后盘踞于大地的气势;第三句“横溃”“豁”,描写生动形象,强有力地表现了长江的磅礴之势;第四句“飞”,写江水激流从巍峨高山飞奔而下,浩瀚博大。

(2)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注释④。

善于钓大鱼的任公子,现在也只能放下钓竿的原因,原诗的七、八两句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明君垂拱而治,江水安流,天下太平。

虽为歌颂盛世,其实更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意】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脉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大地。

江水四溢,纵横半个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而治,江水安流,天下太平。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了。

 

 

2.(2015•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答: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

 

2.【解析】

(1)从时间上看,第一联,“转”写舟行,“见”写所见,为白昼;第二联,“落”写泊舟,“圆”写月升,为晚上。

从空间上看,第一联,山曲、平川,从远到近;第二联,树杪、峰头,由低至高。

(2)前一句写几缕炊烟,数户人家,荒凉冷寂;后一句写瘦瘠原野,一刀耕田,贫寒萧条。

“荒”“瘦”二字,赋予烟、野人格化的特点,形象而生动。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蕴含了复杂的情感。

【答案】

(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

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

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

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低、高,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

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

“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诗意】我乘一叶扁舟转过山弯,眼前豁亮看见一马平川。

树梢摇摇,我落下白帆;远峰隐隐,那月儿正圆。

荒烟袅几户人家暮色罩,原野瘦一刀田地实萧条。

明早要早行,游子心里愁,滩水急鸟道险就在眼前。

 

3.(2014•广东,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

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答: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

 

3.【解析】

(1)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

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2)此题可结合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答案】

(1)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

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2)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得太早。

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

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

全词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得韵味十足。

【诗意】(友人乘舟远行,我伫立江边,)眼前一片春江绵远,不见端际。

目送行舟远去,飘过了树木的梢头。

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唯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

夕阳还余一竿高,还能与友人相叙一番,这时却有人“催去早”,我心生遗憾和责怨。

 

4.(2013•辽宁,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

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

4.【解析】

(1)第二联上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雅之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诗人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下句写篆烟燃起了,竹叶的声响,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诗人静观外物,体察入微,写得自然清丽,别有意趣。

(2)应先概括诗人形象,然后结合诗中意象分点分析。

诗人心志清隽,爱好闲雅。

他身处竹轩,轻掩柴门,漫步小径,品茶焚香,或倦卧,或闲吟,悠然自得。

竹轩之中四时皆佳趣,赏竹,观雪,品梅,均非别处所能领略,亦足见诗人的清雅之趣。

【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诗意】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轩前刚刚开辟出来的小径旁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幽雅。

竹梢的清影,好像通过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低吟,仿佛随着曲绕的盘香轻轻地飘来。

酷暑的夏天,在轩中乘凉倦卧,看到星星从修竹上穿过;寒冬的白日,在轩中悠闲吟诗,看到素雪在翠竹上覆盖。

我在心里设想,到了冬季,这里的景致一定会格外宜人;墙角的那枝梅花傲雪开放,与竹同清,所以一定不要移走它。

 

5.(2013•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5.【解析】

(1)读辛词时最大的障碍应是词中多而杂的意象。

但为了便于准确解读,出题人有意给出注释②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利用注释提供的信息可以联想到屈原惯用“兰”“蕙”“菊”等香花香草来比喻(象征)美好的品德和志节。

词人正是借用屈原的高尚情趣和志节自况在困苦处境中坚定地持其“内美”,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品格和光明磊落的精神。

(2)“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

词人借接舆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的典故,抒发自己虽有满腔“长恨”却无人理解的悲愤,“狂”字更突出作者不肯苟合的磊落情怀。

“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借陶渊明的“质性自然”“不慕荣利”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也不想在那里久留,因为“帝乡不可期”啊!

先从反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结句“归与白鸥盟”再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答案】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诗意】遗憾啊遗憾啊,我的心里充满了长长的遗憾,我把这长长的遗憾剪裁成一首首短歌行。

可是有谁能为我翩翩起舞,听我狂歌声?

我精心栽种几畹兰花,又培植了百亩的蕙,秋天可以采吃菊花。

门外的沧浪之水,(清澈轻盈,)我用它来洗涤我的帽缨。

(朋友啊我要问一问:

)一杯美酒与身后的千秋美名,哪一个更重?

现在世间万事颠倒,毫发竟然比泰山都重!

悲伤啊,生离死别最是悲伤;欢乐啊,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最是欢乐,这是古今儿女情长。

富贵不是我的事业,归去归去,寻觅好友白鸥同盟。

 

三、考查角度设疑方式

人物(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诗中×××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景物(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①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何不同?

②这首诗的前×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场景)?

③诗中的景物××有哪些特点?

事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①概括××这一意象的特点。

②简要分析××、××两种不同意象的特点。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诗歌关于“形象”的考查,一般是从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个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2~6分之间。

考题大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

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

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该画面(图景),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题型一: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答题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找——找到诗人描绘的有关形象的诗句;

2.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3.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试题考查的是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首先注意诗下的注解:

“居士,指文人雅士”。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陈居士”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然后根据[满分导考]中的解题思路,依次分析:

先找出有关人物形象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其次,分析人物形象的表层含义,喜饮酒,爱写诗;然后联系全诗主旨。

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陈居士”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一个真性情的生命个体,畅饮美酒三日不醒,平日就拿着最普通不过的葫芦瓢,不讲究酒器,只在乎心情。

悠哉游哉,醒来之后,面对满园美景,找寻着能足以展现美景的诗文佳句。

其闲适放达高雅之形象也就不难概括出来了。

【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诗意】几杯楚酒,让人委顿,三天长醉;一夜风雨,园花如洗,百般艳红。

风吹长袖,我在长亭畔寻诗觅句,没有人能够刻画描绘。

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