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7993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docx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档第一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专题二 精准突破文言主观概括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余)弟培,字伯凝,乳名曰狮.伯凝虽瞽,性好读书,倩人读之,入耳辄能记忆.频听之不厌,读者舌敝,易数人不给.所读书,自经史子集,以至稗官野史,无不淹博.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一一倩人读之,过耳亦辄能记忆.遂究心脉理,尽取名医所辑诸书,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凡诊切诸病,触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凡有病者至其斋头,未尝赍一钱而取药去者,积数十人不厌,舍数百剂不吝,费数十金不惜也.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吾家十世祖为越郡名医,所开药肆,甲于两浙,后以阴功,子孙昌大.昔人云:

“公侯之家,必复其祖.”伯凝殆即其后身矣.

伯凝尊人六符叔去世早,不得于我婶娘,屡遭家难.伯凝号泣旻天,卒得“赋隧”.族中凡修葺宗祠,解释狱讼,评论是非,分析田产,一切不公不法、可骇可愕之事,皆于伯凝取直.故伯凝之户履常满,伯凝皆一一分头应之,无不满志以去.

伯凝有一隙之暇,则喜玩古董,葺园亭,种花木,知无不为,兴无不尽.其内弟督兵江干,伯凝为之措粮饷,校枪棒,立营伍,讲阵法,真有三头六臂所不能尽为者,而伯凝以一瞽目之人,无不立办.则其双眼真可矐,而五官真不必备矣.

故吾谓伯凝似左丘明,似晋师旷,似高渐离.咄咄伯凝,盖以一身而兼有之矣.

(选自张岱《琅嬛文集》,有删改)

文中作者说“咄咄伯凝,盖以一身而兼有之矣”,试概括全文伯凝“兼有”的具体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问高,才识过人;处事公正公平;有侠义心肠(仁爱之心、慈悲善良).

参考译文

(我的)弟弟(张)培,字伯凝,乳名叫狮.伯凝虽然眼睛盲了,可生性喜欢读书,于是请人(为他)念书,耳朵听到就能记住.连续听也不感到满足.读书的人舌头读破,换了几个人都不能供应他(听)的需要.所读的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没有不广泛涉略的.特别喜欢谈医术的书,书架上的医书不少于几百种,(伯凝)请人一本一本地读,他过耳就能记住.于是推求心脉之理,把名医所编的各种医书全都拿来,早晚研究,便得到了它们的精华.大凡切脉察看病状,一碰手就知道病情.伯凝只要有余力,就多多储备药材,又精于制药,所制的药没有不精良的,(病人)服后没有不成功的.所有生病的人到他的书斋,不曾拿着一个铜钱来拿药而离开的人,累积到几十人也不感到嫌恶,施舍几百剂药也不吝啬,花费几十两银子也不感到可惜.从此,寿花堂的药物,使越中的人都感到佩服.我家十世祖是越郡的名医,所开的药店,在两浙名列第一,后来因为阴德,子孙盛大.从前的人说:

“公侯之家,一定有恢复祖上荣耀的人.”伯凝大概就是他的转世之身.

伯凝的父亲六符叔去世早,与我的婶娘相处不好,屡遭家庭不幸.伯凝对天号哭,终于母子和好.族中凡是修葺宗祠,解释讼案,评论是非,分割田产,一切不公不法、可怕可惊之事,都到伯凝这儿来评判是非曲直.因此,伯凝家里常常挤满了来人,伯凝都一一分别回应,没有不满意而离开的.

伯凝有一点点空闲,就喜欢玩赏古董,修葺园林亭子,种植花木,凡他知道的没有不去做的,也没有不尽兴的.他的内弟在江干督兵,伯凝为他筹措粮食军饷,演练枪棒,制定军纪,讲解排兵布阵之道,真是有三头六臂的人也不能都做到的,可伯凝作为一个目盲之人,没有不立即办到的.那么,他的双眼真可以失明,而且五官真不必完备了.

所以,我认为伯凝像左丘明,像晋国的师旷,像高渐离.厉害啊,(这个)伯凝,大概是以一人之身而同时具有他们的长处了啊.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

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

惟足下裁察.(选自钱大昕《与友人论师书》)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参考译文

您跟我不是一天的好朋友,却急于想以我为老师.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提拔您.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个有权势的官臣,我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烦别人,朋友们都知道.我本来不想自己犯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

如果您认为我粗通经史、可以准备草野鄙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以平等的身份往来相处,就足够了.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叫作三种有益的朋友.不知道迂愚刚直的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

希望您裁断审察.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公讳抃,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

“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卒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

“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为言.上曰:

“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苟欲用之,何伤!

”及谢,上谓公:

“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

”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上纳其说.熙宁三年四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

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二日而公薨.实七年八月癸巳也.讣闻,天子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选自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

请简要概括赵抃为政方面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仁爱宽厚;简政放权;严而不苟;清正廉洁.

参考译文

赵公名抃,字阅道.(他)幼年丧父,并且家境贫困,他就专心致志努力学习,考取景祐元年的进士乙科.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有个伪造印章的百姓,官员们都认为他应当被处死.只有赵公说:

“(他的印章)伪造在大赦之前,使用在大赦之后.大赦之前没有使用,大赦之后没有伪造,依法都不应该被处死.”最终(那个人)免于死罪,全府的人都很佩服.过了一年,改任宜州通判.有个因杀人被判死罪的士卒,正关押在牢狱里,生病瘫痪了,身体还没有溃烂.赵公派医官为他治疗,使他不至于死在狱中.后来遇上朝廷大赦天下,这个士卒获得了赦免.赵公关爱百姓的周到,大致都像这样.

赵公主政虔州,(虔州)地处偏远,并且百姓喜欢争辩诉讼,人们都认为赵公会不高兴(赴任).(可是)赵公愉快地回到家里祭祀祖墓后就离家上任了.到了虔州,(赵公)对待官吏、百姓行事简易,要求严格而不苛刻.他把各县县令全都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

“做县令应当自己承担责任,不要把事情推诿给郡府,假如事情处理好了,百姓也高兴,我就一点也不过问了.”县令们都很高兴,争相尽心尽力做事,虔州的案件因此减少,监狱里面也因此屡屡空了下来.他又修改盐法,百姓依靠这些措施获得了好处.神宗即位,召赵公回京掌管谏院.根据先例,皇帝身边的大臣从成都回到京城,将要被重用,必定先更换到朝廷一个部门任职,不能直接任命为谏官.大臣为此向皇帝进言.皇上说:

“任用赵爱卿作为谏官,是要依靠他敢直言啊.暂且要这样任用他,有什么妨碍!

”到了赵公谢恩时,皇上对他说:

“听说你单身一人就入了蜀地,随身仅携带一张琴和一只龟.你处理政事的简易也与其相称吧?

”赵公知道皇上的心意,将会采纳他的建议,就向皇上呈上奏章说吕诲、范纯仁都正直敢谏,被贬谪很久了还不起用,这没法用来慰抚官员的心.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熙宁三年四月,(皇上)授予赵公资政殿学士的官衔,让他主管杭州政务.

赵公因为生病回到衢州,当时天上有一颗大星坠落下来了.两天后赵公去世.这一天是元丰七年八月癸巳日.报丧的文告发布后,皇帝追封他为太子少师,谥号为“清献”.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居士扃户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凡先世嘉言媺行[注]及生平师友渊源,时时乐为称道,口授手书,久而成帙.

删其与颜、袁二书词指复沓者,为纲六,为目二百十九,厘为六卷:

首《述先》,志祖德也,先考、妣事具行述者不赘;次《律己》,无忝所生,有志焉未逮也;次《治家》,约举大端而已,家世相承,兼资母范,故论女行稍详;次《应世》,寡尤寡悔,非可倖几也;次《蕃后》,保世滋大,其在斯乎?

以《师友》终之,成我之恩,辅仁之谊,永矢勿谖矣.

(选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自序》)

注 媺(měi)行:

同“美行”.

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牢记(歌颂)先辈美德;②强调律己治家;③希望家族兴旺;④感激师友恩谊.

参考译文

《双节堂庸训》是我(龙庄,是汪辉祖的号)为教育自己的儿子孙子所写的.我闭户养病,每天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和儿辈们谈论探求坚守自己、经历世事(为人处世)的道理,有时揭示那些道理,有时引用事例规劝(验证).凡是先代(有教育意义的)好言和善行以及我生平师友间(好的)交往关系,时时乐于向(他们)称赞叙述,通过口传手写,时间长了就结成集子了.

(在编写《双节堂庸训》时)删除了那些和颜氏、袁氏两部家训中言词意旨重复的部分,编为六纲,合计二百一十九目,整理成六卷:

首卷是《述先》,记载的是祖先的美好德行,父母生平大略叙述详细而一点不赘余;次卷《律己》,我没有辜负、愧对自己的父母,有志向但也未能实现;次卷《治家》,大多列举的是重大需要注意的事情罢了,家里世代传承,与兼受母亲德行风范影响不无关系,所以评论她的品行稍微详细一些;次卷《应世》,要求处世少抱怨少悔恨,不可有侥幸的苗头;次卷《蕃后》,保持宗族世代相传,繁衍兴旺,大概就在他们身上吧!

最后用《师友》卷结束,成全我的恩情,培养我仁德的友谊,永记不忘.

问题直击

文言主观概括题虽说分值为4分,难度不大,但考生在此题上的问题十分突出而集中:

概括不准、概括不全.二轮复习应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做到精准阅读、精准答题,力争得满分.

一、确定语境范围,带题精细阅读

主观概括题要阅读的语境范围有两类:

一类是给出明确范围,如2017年南通三检“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这里的“第二段”已给出明确的阅读范围;另一类是未给出明确的范围,如2015、2016两年高考江苏卷那两道主观概括题.对于明确了的阅读范围,就必须严格按照范围阅读思考;未明确的阅读范围,确定其范围也很容易.整个文言文阅读也不过三四段或者五六段,其范围不可能扩展至全文,最多涉及其中的一两段内容,最多三段.只要循着题干关键词语寻找,就能找到.

明确了阅读范围,剩下的主要是阅读了.阅读要精细,要细分层次,勾出关键词语,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要有圈点勾画的习惯,把有可能体现答案要点的文字圈点出来,思考文意,进一步概括.

二、抓住题目个性,精细组织答案

主观概括题出现在江苏卷中的时间不长,目前考查的题型主要有概括人物品质题、提炼事物特点题和概括事理原因题三类.这三类题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要善于抓住其“个性”,精准作答.

1.概括人物品质题

主要是围绕传主要求概括其业绩成就、思想性格品质.答这类题,最关键的是注意传主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如传主是军事将领,应根据其个性化的军旅事迹,分析其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品质;如传主是政府官员,应根据其政绩(为政)和人品(为人)方面概括.其次,要了解正常情况下人物品质的内容,如求学成才、求财治家、求民治民、求智研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多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利禄心,以及雅致意趣等.最后,答题时,人物品质特点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多数情况下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君(指传主方祈宜)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君第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

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祠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卒之岁,年五十有九.

迹其平生所为,可谓淳笃君子矣.(选自刘大櫆《封大夫方君传》,有删改)

选文后两段体现了方君作为“淳笃君子”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极节俭,重孝悌,睦亲族,勇担责,乐好施.

参考译文

先生与人交往无论(对方)聪明还是愚笨、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全都用诚心和他们结交.有人认为他容易对付,(在经商中)就趁机实行欺诈的手段,以至于拖欠债务达千万,旁观者都替先生愤愤不平.先生只是和那些(拖欠债务的)人辩明是非曲直罢了,最终也没有怀恨在心.至于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先生更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

先生家自祖上以来多是宽厚仁德的人,他们经商盈利丰厚,能够把获得的利益分给他人.到了先生时,虽然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在帮助别人解决困急时常常担心自己帮助不够.同族或姻亲中有人去世却没有能力安葬的人家,有子女婚嫁却没有能力操办的人家,都受到他的帮助.乾隆辛未年间遇到饥荒,(先生)在乡里倡导以钱物救济贫苦受灾的人,又捐给惠济仓(救助百姓的粮仓)粮食折合白银达三千两.郡县鼓励绅商捐资修城墙,(先生)又捐钱将近千缗.先生的祖父曾经修建祠堂却没有完成,先生认真地完成他的志向,早起晚睡经营谋划,不避阴雨酷暑,劳累过度.祠堂快要修成的时候,可先生最终病重不起.去世的时候,享年五十九岁.

考察他生平所作所为,可以算是品行质朴厚重的君子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

“寇深矣!

”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

“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

(选自《宋史·李衡传》)

根据文中李衡的为官经历,概括他的主要品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刚直不阿(正直),忠勤爱民(忠于职守).

参考译文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李衡幼年喜欢大量诵读,写文章一挥而就.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吴江主簿.有一个中央衙署下派的官吏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欺凌掠夺百姓,李衡不忍心用酷烈的刑罚对付百姓来迎合他,于是向官府呈递了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拂袖回家.后来任溧阳县令,一心用诚意教化百姓,百姓没有不敬重他的.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预定(缴纳)的期限在县衙前公布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上缴赋税却比其他县先完成.因而任职长达四年,狱中未曾关押一个重罪犯人.

隆兴二年,金兵进犯至淮河沿岸,人们纷纷惊恐说:

“贼兵进入到腹地了!

”沿江的官员大多把妻子儿女送走(到外地),唯独李衡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百姓人心安定.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元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人把李衡评为上等治理上报,皇上下诏给他加官一级,不久召入朝中任监察御史.曾任职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任温、婺、台三州知州,只有婺州曾亲自到任.加官直秘阁,李衡以年老为由请求辞官,诚挚殷切,皇上多次退回他的上奏,(最后)授予秘阁修撰的职衔让他退休.皇上感念他淳朴忠厚,不久又征召他复出,让他任侍御史,(他)以年老为理由坚决推辞,但没能得到皇上恩准.命他参与主持选拔推荐官员.正逢外戚张说以节度使的身份掌握兵权,李衡极力上疏(弹劾)这件事,说“不应该因为他是母后的亲人就任以高官”,在朝堂上争论了很长时间.改官任起居郎,李衡说:

“与其任官而有负于国君,不如辞官而合乎道义.”(李衡)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仍然让他以秘阁修撰官职退休.李衡后来定居昆山,建茅草别墅,拄着拐杖,穿着麻鞋,安闲自在,身边只有两个奴仆,收藏的书超过万卷,自号叫“乐庵”,死时年七十九.

2.提炼事物特点题

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涉及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有关其某一方面特点的题目,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题,问题为“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有时命题还会涉及这个人物参加的活动,考查貌似非文章主要方面的内容,如文化常识方面的题目.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问题为“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细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如概括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其可能的答题角度有考试内容、举办时间和录取标准等.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自然能提高得分值.因此,对这类题,答前预判可能的分析概括角度极重要.其实,预判并不难,因为考场中的分析角度与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分析是相通的.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公字君瑜,世居关中.少举进士,授扶沟县主簿,有治绩.改知虹县.虹俗尚杂恶,昧利而嗜讼.公初来,谒守.守视公少年,易之.撼以虹治,留公假州局.公曰:

“奉诏书,不敢私自免,试往临之.苟有可以上关,愿府无见爽相庇赖,事不枝柱,政无难为矣.”守颔之,曰:

“然.”既至,严肃闭默,众莫测其端涯.但密记奸桀,疏捕几辈,白府逐他所.自是一境平静,以善誉闻.

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公曰:

“奴罪当然,教之者主耳.”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公曰:

“是富人耶?

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自是强宗大姓,俯首蹑地,谓神为公矣.

移绵州罗江县,蜀人柔良畏事,索摩抚,公易虹治,一用清简.未逾时,县事已告无所设.簿书凝然,械杻积蠹,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

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而公遂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

(选自宋·文同《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有删改)

石公治理虹县与罗江县,施政方略主要有哪些不同?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治理虹县打击奸邪与豪强;治理罗江县无为而治,兴办教育.因为两县民风不同,虹县民俗驳杂而邪恶,蜀人柔弱驯良,胆小怕事.

参考译文

石公字君瑜,其家世代在关中定居.年轻时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扶沟县主簿,有政绩.改任虹县知县.虹县的习俗多驳杂而邪恶,(这地方的人)贪图利益且嗜好诉讼.石公初到任,拜谒知州.知州见石公年轻,轻视他,就以虹县难以治理来动摇他,要留他暂且辅助处理州府事务.石公说:

“我奉朝廷诏令,不能为个人考虑不去赴任,我想尝试前往.如果有需要向上禀报的政务,希望州府不要因见我有了差失就庇护我.事情如果没有抵触,政务就没有难办的了.”知州同意他的意见,说:

“好的.”到任之后,他态度严正庄重,不与外界往来,保持缄默,那些挑衅闹事的人无法揣测他的底细.他只是秘密地查清了那些奸邪暴横的坏人,搜捕了几批,上报州府将他们驱逐到别处.从此全县境内平安无事,他因政绩优异而闻名.

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说:

“奴仆的罪责应当惩处,然而教唆者是他的主人.”下令一并抓捕审讯.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说:

“这是富人吗?

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但本人却是个低贱的奴仆.”剥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他赶走,直到最后抓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治罪.从此豪门大族,对石公低头蹑足,认为石公真是神人.

调任绵州罗江县令,蜀地百姓柔弱驯良,胆小怕事,需要安抚,石公改变了在虹县的治理之道,全都采用清静简单的方式.不久,县府已没有多少政务布置.官府公文簿册静置不用,刑具都生了蛀虫,堂下厢房中的差吏们,整天闲居在屋里.百姓都没见过有催交赋税的官吏来骚扰,都尽力于耕作.石公新建了学校,招集了良家子弟入学,任用良师教诲他们,并亲自给他们讲授道义,让他们遵从,他们的父兄为此感动流泪,前来致谢.

升任屯田郎中,宰相正要提拔任用他,可是石公却卧病不治,享年五十二岁.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余年五十有八,历郡守十有五人.择其间贤者,记其大概于此.

长洲为苏首县,令长不由以擢,则由以败.而败者恒多,岂风土使之然耶!

数其善如宋王公元之,余得见者余公一人而已.公名金,字贡之,成都人.为进士,居京师,谨厚温雅,人称为余君子.成化五年抵任,群吏以其儒者,颇易之,作奸如故.公以理教戒,率者居半,因稍加惩艾,即皆改行焉.县民素多讦,公不设钩距,一以公议裁决,略无于其间.讦者谓公不可欺,亦不可犯,稍稍引去.或有强愎自愆于理者,则往往诣府司已上官,上官辄谕之曰:

“汝自有贤令,不须至我也.”其人竟自解散.数月间,吏民帖伏.

前令玩灾横敛,民多逋亡.闻公之政,渐次归.复如徭役、丁夫之类,累年为下人所卖,率皆颠倒,因置手籍点视,始得其平.县多富人饵县官,公略不假辞色,至罚之不少贷,因以敛迹.郡中权豪棋布,请托无虚日,公一切谢绝,曰:

“吾宁不作官,决不能受其使令也.”县当要冲,而繁华甲天下,达官贵使过者,旁午纷杂,旧例必设宴迎劳,公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