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8012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1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汉语部首整理6.docx

古汉语部首整理6

白,会意字。

金文大篆:

本意指西方正色。

《说文》:

宰西方色也。

侌用事。

物色白。

从入合二。

出者陽也。

入者陰也。

故从入。

二,侌數。

說从二之恉。

释义:

一、〈名〉

(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

——左思《吴都赋》

(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

独白;对白

(3)地方话。

如:

苏白

(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

文白夹杂

(5)姓

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二、〈动〉

(1)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2)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5)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岳飞《满江红》

三、〈副〉

(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

——《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

(2)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3)竟。

与“不”连用。

如:

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属字:

一、皙,小篆

形声字。

本意人皮肤白皙。

《说文》:

人色白也。

从白析聲。

释义:

〈形〉

(1)同本义(白得雅气,好看)

扬且之皙也。

——《诗·鄘风·君子偕老》

其民皙而瘠。

——《周礼·大司徒》

白皙疏眉目。

——《汉书·霍光传》

为人洁白皙。

——《乐府诗集·陌上桑》

人间好妙年,不必须白皙。

——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

—— 李白《越女词》

(2)白色

有先登者,臣从之,皙帻而衣狸制。

——《左传·定公九年》。

杜预注:

“皙,白也。

二、皑,小篆

形声字。

本意指霜雪的白色。

《说文》:

霜雪之白也。

从白豈聲。

释义:

〈形〉

 

(1)同本意,潔白的樣子,多形容霜雪

《漢·劉歆·遂初賦》漂積雪之皚皚。

《晉·左貴嬪·離思賦》霜皚皚而依庭。

《杜甫·晚晴詩》崖沈谷沒白皚皚。

三、皃,小篆

同貌,象形兼会意字。

本意人的仪容。

《说文》頌儀也。

从人,白象人面形。

释义:

〈名〉

(1)同本义(人的相貌)

皃,颂仪也。

——《说文》。

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

夫皃情之华也。

——《国语·晋语》

皿,象形字。

金文大篆:

本意吃饭用的容器。

《说文》:

黔飯食之用器也。

象形。

與豆同意。

释义:

〈名〉

(1)同本义。

泛指碗碟杯盘一类饮食用具

皿,饭器之用器也。

——《说文》

于交皿虫为蠱。

——《左传·昭公元年》。

注:

“器也。

是不昭谷明而皿蠱也。

——《国语·晋语》

牲杀器皿。

——《孟子》。

注:

“皿所以覆器者也。

器皿非满案。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属字:

一、益,小篆

会意字,象器皿中有水漫出。

《说文》:

饒也。

从水皿。

皿,益之意也。

释义:

〈动〉

(1)同本义

益,饶也。

——《说文》。

按,从水,浮于四,会意。

字亦作溢。

(2)引申为水涨

澭水暴益。

——《吕氏春秋》

(3)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

损益,盛衰之始也。

——《易·杂卦传》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

有所广益。

——诸葛亮《出师表》

斟酌损益。

大有所益。

——《资治通鉴·汉纪》

(4)助;补助

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

——《吕氏春秋·贵当》

(5)扩大,加大

民众城小,则益城。

——《谷梁传》

〈形〉

(1)有益,有利。

如:

益鸟

(2)富裕

其家必日益。

——《吕氏春秋·贵当》

(3)骄傲自满

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

——《庄子》

〈副〉

(1)更加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韩非子·喻老》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孟子》

益狎。

——唐· 柳宗元《三戒》

香远益清。

——宋· 周敦颐《爱莲说》

敌行益还。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渐渐

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

——唐· 柳宗元《三戒》

〈名〉

(1)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跟“害”相对

谦得益。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无益吾事。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有益于身。

——清· 刘开《问说》

取善之益。

(2)州名。

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

辖境约当今四川省折多山,云南省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省武都、两当,陕西省秦岭以南,湖北省郧县、保康西北,贵州省除东边以外地区

二、盅,小篆

形声字。

本意器皿空虚。

《说文》:

器虛也。

从皿中聲。

释义:

〈名〉

(1)同本义

《老子》曰:

“道盅而用之。

(2)杯类;没有把的小杯子)

穀盅,器名。

——《字彙補》

三、盈,小篆

会意字。

本意器物装满。

《说文》:

滿器也。

从皿、夃。

〖注〗臣鉉等曰:

夃,古乎切。

益多之義也。

古者以買物多得爲夃。

故从夃。

释义

〈动〉

(1)同本义

盈莫不有也。

——《墨子经》

盈,满也。

——《广雅》

不盈。

——《易·坎》。

虞注:

“溢也。

乐主其盈。

——《礼记·祭义》。

注:

“盈,犹满也。

大庖不盈。

——《诗·小雅·车攻》

滦水阔不盈丈,而中甚深。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2)自满;满足

穷涯而反,盈量知归。

——南朝梁· 任昉《王文宪》序

(3)溢出

水流而不盈。

——《易·坎》

(4)长,增加

进退盈缩变化。

——《战国策·秦策三》

盈缩卷舒,与时变化。

——《淮南子·俶真》

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5)超过

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围。

——南朝宋· 鲍照《苦热行》

〈形〉

(1)丰满,匀称好看

貌丰盈以壮姝兮,苞温润之玉颜。

——《文选·宋玉·神女赋》

(2)圆满,无残缺

三月而盈。

——《礼记·礼运》。

疏:

“谓月光圆满。

(3)有余、多余、多出来,余出。

通“赢”

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

——《九章算术·盈》

(6)盛,旺盛

披竭我盈,故克之(盈,指士气旺盛)。

——《左传·庄公十年》

(8)丰足。

如:

盈裕(充裕);盈禄(丰厚的俸禄);盈饶(充足,富足)

(10)众多。

如:

盈多(众多);盈千累万(形容为数众多)

目,象形字。

金文大篆:

本意指人眼。

《说文》:

人眼。

象形。

重童子也。

释义:

〈名〉

(1)同本义,甲骨文和小篆字形。

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

小篆处理为线条。

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

“目”具有书面语色彩。

本义:

眼睛

目,人眼,象形。

——《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

——《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

——《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

——《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

——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

——《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

——《晋书·孙惠传》

(3)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

——郑玄《诗谱序》

(4)条目;要目。

如:

目次(书刊上的目录。

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5)目录。

如:

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6)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

——《广东军务记》

(7)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如:

松柏目

(8)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动〉

(1)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

——《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

——《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3)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属字:

一、盲,

形声兼会意字。

本意没有瞳子。

《说文》:

目無牟子。

从目亡聲。

段注:

牟俗作眸。

释义:

〈形〉

(1)同本义,眼睛失明

盲,目无牟子也。

——《说文》

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

——《韩非子·解老》

目不见青黄曰盲。

——《论衡·别通》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老子》

丁椽,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

(2)昏暗

列星殒坠,旦暮晦盲。

——《荀子·赋》

(3)形容糊涂,不明事理。

如:

盲瞽(看不见,比喻无知或不明事理);盲明(昏庸与贤明);盲陋(谓见闻不广,学识浅陋);盲聋(比喻愚昧无知);盲书(盲目刻写;胡乱刻写);盲婚(男女双方互不了解,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种包办婚姻)

(4)迅疾

盲风至。

——《礼记·月令》

〈动〉

(1)使失明

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

——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

(2)喻不能辨识事物或事理。

如:

当今盲于心者皆是

(3)通“望”。

看望

豕盲眡而交睫腥。

——《周礼·天官·内饔》

〈名〉

(1)文盲,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

如:

扫盲

(2)指盲人

观读之音,晓然若盲之开目。

——《论衡·自纪》

二、眉,

象形字。

本意指人的眉毛。

《说文》:

蜡目上毛也。

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

释义:

〈名〉

(1)同本义,眉毛

(2)眼上方的弓或嵴,亦指生长在这条嵴上的眉毛

眉,目上毛也。

——《说文》

螓首蛾眉。

——《诗·卫风·硕人》

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遗悲怀》

(3)书页上端的空白。

又泛称上端。

如:

书眉;眉批

(4)借指美女

眉,媚也,有妩媚也。

——《释名》

下眉近戚。

——《仲定碑》

(5)古州名。

故地在今四川省眉山县

〈形〉

(1)形容隆起。

如:

眉瑑(古代圭、璋等玉制礼器上下两头都有孔,孔与孔之间有沟,沟缘高出部分叫眉瑑)

(2)老

眉,老也。

——《方言一》

以介眉寿。

——《诗·豳风·七月》

〈量〉

多用于称新月。

如:

一眉新月;眉月(指新月)

三、盾,

象形字。

本意指盾牌。

《说文》:

瞂也。

所以扞身蔽目。

象形。

释义:

〈名〉

(1)同本义,上面象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体)。

掌五兵五盾。

——《周礼·司兵》。

注:

“干橹之属。

司戈盾、及舍设藩盾。

(2)盾形的物品。

如:

银盾;金盾

示,会意字。

金文大篆:

本意上天垂像。

《说文》:

癙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示,神事也。

释义:

〈动〉

(1)同本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

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禮。

——《周禮·春官》

(2)显现;表示

示,现也。

——《华严经音义》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说文》。

古文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现也。

——《苍颉篇》

武王示之病。

——《战国策·秦策》

穷不得所示。

——《楚辞·怀沙》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斩使以示威。

——《三国演义》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

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

——《玉篇》

示,垂示。

——《广韵》

示我周行。

——《诗·小雅·鹿鸣》

言示之事。

——《诗·大雅·抑》

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

——《墨子·尚贤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

袒而示之背。

——《左传·庄公八年》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

——《左传·成公十年》

璧有瑕,请指示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资治通鉴》

归以示成。

——《聊斋志异·促织》

(4)暗示;示意解释

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

〈名〉

(1)公文,告示

那看的人虽如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已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

——《镜花缘》

(2)泛指命令、指示

戏子们请老爷的示:

还是伺候,还是回去?

——《儒林外史》

(3)对别人来信的敬称。

如:

惠示;赐示

属字:

一、禮,

形声兼会意字。

本意祭祀神灵。

《说文》: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聲。

释义:

〈动〉

(1)同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说文》

脩五礼。

——《虞书》。

马注:

“吉、凶、军、兵、嘉也。

脩六礼以节民性。

六礼:

冠、昏、丧、祭、乡、相见。

——《礼记·王制》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

——《大戴礼记·本命》

邀见讲钧礼。

——清· 周容《芋老人传》

设九宾礼于廷。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敬意;尊敬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礼拜,顶礼膜拜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李白《秋浦歌》

(4)礼遇;厚待

礼天下之奇才。

——宋· 苏洵《六国论》

信而礼之。

——明· 顾炎武《复庵记》

敬贤礼士。

——《资治通鉴》

〈名〉

(1)礼节

礼节甚倨。

(傲慢。

)——《史记》

(2)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论语·为政》

(3)礼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史记》

(4)礼物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

——《晋书·陆纳传》

(5)礼貌

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方正》

轻而无礼。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礼文;礼书

儒以诗礼发冢。

——《庄子·外物》

礼者,礼经也。

——《礼记》注

(7)通“体”( tǐ)。

身体

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韩诗外传·卷九》

(8)姓

二、神,

形声兼会意字。

本意神灵。

《说文》:

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释义:

〈名〉

(1)同本义

以祀天神。

——《周礼·大司乐》。

注:

“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

阳之精气曰神。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

(2)泛指神灵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易·说卦》

百神受职焉。

——《礼记·礼运》

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

——《礼记·祭法》

谷神不死。

——《老子》。

注:

“五藏之神也。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孟子》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易·系辞上》

百神尔主矣。

——《诗·大雅·卷阿》

神,灵也。

——《广韵》

田祖有神。

——《诗·小雅·大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左传·庄公十年》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精神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庄子·养生主》

(4)指知识渊博或技能超群的人。

如:

神工(指能工巧匠)

(5)神韵;韵味。

如:

神味(神韵趣味);神骨(神韵风骨);神致(神韵神致);神趣(神韵趣旨)

(6)表情;神色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红楼梦》

(7)肖像。

如:

神争(布帛或纸上描画的神像);神子(神仙的遗像);神座(神像座位);神帐(祖先神主或神佛像前的帐幕)

(8)姓

〈形〉

(1)神奇;神异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当横行天下。

——《资治通鉴》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2)灵验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后汉书·张衡传》

(3)〈方〉∶聪明。

如:

他真神,一下子就会了

三、祀,

形声字。

本意不停祭祀。

《说文》:

祭無已也。

从示巳聲。

释义:

〈动〉

(1)同本义

祀,国之大事也。

——《左传·文公二年》

五祀。

——《周礼·在宗伯》。

郑注:

“五色之帝。

以雷鼓鼓神祀。

——《周礼》。

贾公彦疏:

“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

(2)一说指祭祀地神

祠,祭也,天祭也。

祀,地祭也。

——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3)祭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祭祀必祝之。

——《战国策》

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明史·海瑞传》

〈名〉

(1)祭神的地方

过墓则式,过祀则下。

——《礼记》

(2)世,代

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

——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

(3)中国商代对年的一种称呼

惟十有三祀。

——《书·洪范》

(4)向神或神明供奉动物或植物食物、酒类、香烛或珍贵物品作为祭祀的行为或举动

祀,国之大事也——《左传》

米,象形字。

甲骨文:

本意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

《说文》:

褀粟實也。

象禾實之形。

释义:

〈名〉

(1)同本义

米,粟实也。

象禾实之形。

——《说文》。

按,四注象米,十其介者,九谷之分也。

米麜有虞氏之痒也。

——《礼记·明堂位》

(2)特指稻米

饷米千斛,修书累纸。

——《世说新语·雅量》

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

——《周礼·地官》

(3)喻极少或极小的量。

犹点滴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杜甫《秋兴八首》

(4)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长度的单位,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5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73个波长的长度[美meter;英metre]。

如:

米制

(5)姓

属字:

一、籴

,会意字。

本意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说文》:

市穀也。

释义:

〈动〉

(1)(形声。

从入,从米,翟声。

本义:

买进粮食)同本义(跟“粜”相对)

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

——《陈州粜米》

无遏籴——《孟子》

臧孫辰告糴于齊。

——《左傳·莊二十八年》

二、糧

,形声字。

本意可吃的谷物。

《说文》:

穀也。

从米量聲。

释义:

〈名〉

(1)同本义

乃裹餱糧。

——《詩·大雅》

適百里者,宿舂糧。

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莊子·逍遙遊》

(2) 桂馥曰:

“谷也者,非古训。

糧乃行者之干食。

则治其糧与其食。

——《周礼·地官·廪人》。

注:

“行道曰糧,谓糒也。

共其资糧屝屦。

——《左传·僖公四年》。

注:

“糧谓米粟,行道之食也。

兵精粮多。

——《资治通鉴》

(3)引申指谷类,粮食

在陈绝糧。

——《论语·卫灵公》。

释文:

“糧,郑本作粻。

粻,食米也。

——《说文新附》

乃裹糇糧。

——《诗·大雅·公刘》。

释文:

“糧,本亦作粮”。

韩绝其粮道。

——《史记》

(4)又如:

粮站;漕粮(漕运的粮食);秋粮(秋季收获的粮食);粮房书办(管粮库的小吏)

(5)田赋

戒州县加收耗粮。

——《宋史·高宗纪》

(6)又如:

钱粮(田赋);完粮(交纳钱粮);粮户(缴纳田赋之民户。

方言亦指地主)

三、粉,

形声字。

本意装用的粉末。

《说文》:

傅面者也。

从米分聲。

释义:

〈名〉

(1)同本义

藻火粉米。

——《书·益稷》。

郑注:

“粉米,白米也。

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

——《世说新语·汰侈》

(2)泛指细末状物质。

如:

粉沸(粉末飞扬腾涌);粉节(带有白粉的竹节。

亦借指竹)

(3)用米、豆类或马铃薯等淀粉制成的食品,特指粉条或粉丝

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

——《儒林外史》

(4)绘画用的颜料。

如:

粉墨(绘画用的白粉与黑墨。

泛指绘画颜料);粉绘(粉缋。

彩色的图画)

〈动〉

(1)研成粉末;粉碎

粉,分也。

研米使分散也。

——《释名》

(2)涂饰;粉饰。

如:

粉拂(粉扑。

敷粉时用以蘸粉拍脸);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

(3)奖饰,称誉。

如:

粉饰

〈形〉

(1)白色的;带白色的;粉红色的

粉粳五十斛。

——《红楼梦》

心,象形字。

金文大篆:

本意指人心,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

《说文》:

岫人心,土藏,在身之中。

象形。

博士說以爲火藏。

释义:

〈名〉

(1)同本义

心,人心也。

在身之中,象形。

——《说文》。

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

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

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霤,祭先心。

——《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方苞《狱中杂记》

(2)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

——《诗·小雅·杕杜》

(3)心中。

心里。

如:

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

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之官则思。

——《孟子》

(5)思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

——唐· 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

——《列子·汤问》

心乐之。

——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6)精神。

如:

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7)心绪;心情。

如:

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8)思虑;谋划。

如:

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9)中心,中央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属字:

一、忠,

形声字。

本意敬。

《说文》:

敬也。

从心中聲。

《周禮·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

《疏》中心曰忠。

释义:

〈形〉

(1)同本义

不可谓忠。

——《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

——诸葛亮《出师表》

(2)忠厚

交不忠兮怨长。

——《楚辞·九歌·湘君》

〈动〉

(1)尽忠。

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

——诸葛亮《出师表》

忠孝如古人某。

——清· 周容《芋老人传》

〈名〉

(1)忠臣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屈原列传》

(2)通“中”。

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

——《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

——《韩非子·五蠹》。

高亨云:

“忠,借为中。

(3)姓

二、恕,

形声兼会意字。

本意仁爱,体谅。

《说文》:

仁也。

从心如聲。

《說文·長箋》如心爲恕,會意。

释义:

〈名〉

(1)同本义

恕,仁也。

——《说文》

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

以心度物曰恕。

——《声类》

以己量人谓之恕。

——《贾子道术》

恕,明也。

——《墨子经上》

忠恕违道不远。

——《礼记·中庸》。

注:

“恕,忖也。

忖度其义于人。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动〉

(1)饶恕,宽恕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战国策·赵策》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三、悳(德本字),

會意字。

本意得道于心。

《说文》:

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