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概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8061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史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国史概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史概要.docx

《国史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史概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史概要.docx

国史概要

1. 中国古代史有何特色?

现代人研读古代史的意义为何?

特色:

1.悠久,从大禹传说的夏代以来约有四千多年;2.无间断,从西周共和行政(公元前841)以下,明白有年可考、从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以后,明白有月、日可详;3.体裁详密、资料丰富,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杂史、传记、政书、职官等体裁。

宋代以来金石学引进出土文献考史、证史,近代出土十多万版殷代卜辞及丰富的敦煌写本、石刻文献及各种文书、档案。

意义:

樊树志《国史概要》:

历史是一种探寻自知的形式,它不期待具体问题的答案,是一种在时间上拓展人类视野,并且超越地方经验的一种形式。

历史给人以智慧,教人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深邃眼光去看待过去、现在、未来,而不被眼前方寸之地所局限。

2. 从历史的角度,你觉得要如何理解“中国”?

如何评价西方学者试图解构“中国”?

理解:

从历史上看,具有边界即构成了国际关系的民族国家。

在中国自从宋代以后,由于异族国家的挤压和存在中已经渐渐形成。

在这样一个延续性大于断裂性(相比欧洲)的古老文明笼罩下,中国的空间虽然边缘比较模糊和移动,但中心始终相对清晰和稳定,中国的政治王朝虽然变更盛衰起伏,但历史始终有一个清晰延续的脉络,中国的文化虽然也经受各种外来文明的挑战,但是始终有一个相当稳定层层积累的传统。

在文化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

评价:

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之后的中国,具有文化上的认同,也具有相对清晰的同一性。

西方学者过分强调“解构中国”是不合理的,历史上的文明推进和政治管理,使得这一以汉族为中心的文明空间和观念世界,经由常识化、制度化和风俗化,逐渐从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到下层扩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实际的,而不是“想象的”。

3. 名词解释:

“夏商周断代工程”。

结合历史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先秦年代的测定,目标是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年表。

成果:

1.提出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

公元。

前2070年至1600年

2.提出商代前期(商汤到盘庚迁殷)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公元前1600年至1300年。

3.提出商代後期(盘庚迁殷到商纣),尤其是武丁以下各王相对准确的年代。

4.提出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比较准确的年代。

 

第二讲

1. 试说明人类起源的“夏娃理论”和“多区起源论”(观点、证据)。

夏娃:

美国学者艾伦·威尔逊根据人类DNA的证据,提出一种假说:

所有现代人大约在距今20万年前起源于南非,在约13万年前向欧、亚洲扩散,取代了这些地区的古人类,成为各地现代人的共同祖先。

这就是所谓的“夏娃理论”。

多区起源:

此一理论认为现代人类是从各地区的早期智人进化而来的。

同一地区的古人类向现代人类演化的过程中,与其它地区人种存在交流的情形。

例如:

蓝田人的上颔骨型态与中国其他化石不同,但与欧洲发现的早期头骨十分相似,反映出二者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大荔人头骨上梨状孔的外侧处骨面隆起,马垻人头骨眼眶呈圆形,眼眶外下缘较锐,这些特征都与中国境内的同期化石不同,却与欧洲尼安德特人相同。

吴新智解释:

在中国古人类进化的主流中,附带杂交模式。

随着人口增加和人群迁徙,人类的繁衍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2. 中国农业是由外传入,还是独立的起源?

试举考古发现说明。

有独立的起源:

1960年代末,旅美历史学家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以大量可靠的材料,证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独立性,并非从两河流域传入。

例如,(谷物加工工具)1986年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距今约一万年,说明当时此地已开始栽种粮食作物;(南方稻作)江西仙人洞遗址发现距今一万六千年前的野生稻,距今九千年前,人工栽培的稻作农业已经出现;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一万两千年前的五粒碳化稻谷,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

3. 神话传说对於人类文明发展的描述是否可信?

中国的神话传说有何特色?

不太可信。

特色:

神话传说“历史化”。

例如:

《韩非子》、《尸子》记载鲁哀公和子贡分别拿“夔一足”、“黄帝四面”两个传说请教孔子。

这两个传说讲的是神话中“夔”仅有一条腿,黄帝有四张面孔。

孔子解释说:

“夔一足”讲的是夔这个人虽然残暴,但颇有诚信,“一而足矣”;“黄帝四面”,说的是黄帝治理天下,找四个“同志”到四方帮忙,大为成功,平治天下。

4. 名词解释:

“新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蘇秉琦)區系理論”。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新”,是以石器磨制技术区别於打制技术的“旧”。

考古学家把农业、制陶及纺织等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起於距今1万多年前,终结於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用化学方法改变天然物性质的开端,陶器储存作物及煮食盛食,可作为判断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指标。

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受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主要研究考古学遗存外部形态的演变过程,又被称作形态学。

瑞典的蒙德留斯系统诠释,并将之称为“方法论”,标志着此门学科已经成熟。

苏秉琦区系理论:

蘇秉琦称之为“条块说”,他把中国境内新石器文化(含部分青铜文化)划为六大区,并概括为面向海洋和面向大陆两大片,较准确建立我国考古文化的谱系。

区是一块块的空间分布,系是一条条的时间流变,类型是分支。

六大区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各区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各区系间存在交汇连接带,彼此也是相互影响的。

 

第三讲

1. 禹、启“家天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为何?

过程:

《国语•鲁语》记载禹在会稽召集诸侯参加祭典,防风氏迟到,遭受诛杀。

《韩非子》认为禹建立夏朝,是以武力完成权力交替。

禹以铜作兵,并征讨有苗氏和曹魏之戎,为维护王权,还制作“禹刑”。

意义:

对於大禹而言,政治的合法性是从部落联盟的“禅让”程序获得的,但其後盾则是坚强的武力。

启杀伯益,继承禹的王位,出现“家天下”的夏王朝。

2. 考古学家探索二里头文化有何发现?

如何理解它的性质(是否为夏文化)?

发现:

上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下接二里岗商文化。

青铜牌饰表面绿松石铺嵌兽面纹;乳钉铜爵;宫殿遗址;文化陶符。

性质:

1.二里头文化早晚期有大变化,第三期开始出现陶文,因此可能早期是夏文化,晚期是商文化;2.只有时代变化而无性质变化。

要么是夏文化要么是商文化。

这派学者多倾向二里头文化应是夏文化。

反思:

甲骨文的发现,才使商史成为信史,夏代考古之所以没有突破性的发展,根本问题是没有发现文字史料。

3. 名词解释:

“甲骨卜辞”、“殷墟”。

甲骨卜辞:

古人用牲祭祀,然后又用牲骨占卜,形成祭必先卜、卜祭相袭的循环。

龟在中国非主要食用动物,也不作献祭之用,人们对它的崇拜与其长寿有关。

甲骨占卜的准备:

取材、锯削、刮磨、钻凿。

甲骨占卜的程序:

灼鬼、辨兆、刻辞,即指见兆后,便在甲骨刻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通过铜锡比例铸造的青铜刀可在其上刻字,不需软化手续。

殷墟:

盘庚所迁的殷,即安阳西北五里小屯村附近区域。

殷墟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4公里。

洹河南岸,以小屯村王宫为中心,环绕手工业作坊、民房和墓葬等。

北岸,以武官村、侯家庄王陵为中心,有商王贵族的陵墓和人殉祭祀坑,周围是平民墓葬。

殷墟晚期年代与西周早期衔接,与《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吻合。

 

第四讲

1. 试述“小邦周”翦灭“大邑商”的过程。

周人对此历程有何体悟?

过程:

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商微子、比干等人向纣进谏,遭其拒绝;武王帅兵渡孟津,抵牧野(河南淇县南),纣惨败,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进军首都朝歌,占领军事重镇阑管,宣告商朝灭亡。

时公元前1046年。

体悟:

周人对灭商进程之快感到不可思议,遂有“上帝”、“天命”之解释。

《诗经》揭露商王的罪状:

聚敛残暴酗酒,不用善人及旧臣,以致内外离德。

又指出,天命靡常。

“上帝”本为商人崇拜的部落神,周人将之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神。

2. 说明西周封建的概况及其意义。

概况:

周克商时,臣服者据说有652国,为稳定被征服地区,周朝实行分封制。

“封建”即“封邦建国”,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代表天子行使统治权。

周人封建可说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的一种富于伟大气魄的创制。

分封类型:

王室子弟、异姓诸侯、古代帝王的后代。

意义:

周王室透过分封诸侯的军事殖民,构成四通八达统治网络,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制度,辅以天子和诸侯间的周礼约束,维系了彼此的关系,使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联系加强。

西周诸侯国间多有宗亲关系或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前代密切。

3. 名词解释:

“三监”、“共和行政”、“宗法制度”、“井田制”。

三监:

周灭商后,封纣子武庚统治商遗民于商都地区,又将商王畿分三部分,由武王弟管、蔡、霍叔管理,称为“三监”。

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厉王出逃,共和伯代行王政,史称共和元年,为中国传世文献上有确切纪年的开端。

共和行政14年,厉王死于彘,宣王继位。

宗法制度:

继承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前者针对嫡子,後者针对庶子。

补充:

异姓贵族以婚姻为纽带,有“同姓不婚”约束。

井田制:

西周的“邑、里”是农村公社,农村公社的土地分配方式是井田制。

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农民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耕种“私田”。

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

 

第五讲

1. “春秋五霸”所指为何?

试说明争霸战争的影响。

春秋五霸:

《荀子•王霸》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影响:

1.孟子:

“春秋无义战。

”郑处于晋、楚之中,受兵害达72次之多。

其他如宋、鲁、陈、蔡等,也成为大国争霸的牺牲品;2.各国为争霸进行的改革促进了社会制度的进步,旧有的宗法、分封、井田、礼制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中央集权制打下基础;3.争霸战争奠定中国統一及漢族形成的基礎:

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4.春秋时期几个民族融合中心:

东方以齐鲁为中心与东夷诸部融合;西方以秦国为中心与西戎部融和;北方以晋国为中心与诸狄融合;南方则以楚国为中心与诸蛮、西南夷相融合。

华夏与蛮夷的界限逐渐消失,形成了汉族前身。

2. 试述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魏国李悝,倡“尽地利之数”。

提出“平籴法”,即收成好时,由国家平价收购多馀的粮食,使粮价不致暴跌;农作欠收时,由国家平价供应粮食,使粮价不致暴涨。

总结各国法律制订《法经》,是中国第一部较有系统的法典。

楚国吴起,要点是“损有馀而继不足”,即将权贵大臣和封君的特权予以削减,并下令把他们迁到荒凉地区开垦。

另一重点是整顿吏治,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

秦国商鞅,1.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把原本井田一百步一亩改为二百四十步一亩,用来分授无田耕种的农民;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务农耕织的免除徭役;经营工商破产或因懒惰而贫困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没入官府为奴;3.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规定有军功者才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及赏赐;4.颁布连坐法,建立互相告发和同罪连坐的制度;5.统一度量衡,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订标准统一全国度量衡;6.普遍推行县制,分全国为41县,由国君直接指派令、丞管理,代替原来分封制;7.革除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8.焚烧诗书,打击儒家复古思想,确立法家思想统治地位。

商鞅变法较为彻底,难以避免地损害旧贵族的利益。

秦孝公死旧势力反扑,诬告商鞅谋反,将其车裂。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後最富强的国家。

3. 名词解释:

“三家分晋”、“合纵连横”。

三家分晋:

晋国六卿专政:

赵氏、魏氏、韩氏、知氏、范氏、中行氏。

前453年,赵韩魏三家灭知氏,前403年,周威烈王列三家于诸侯。

合纵连横: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秦惠文君称王,后“五国相王”联合抗秦,以楚为“纵长”向秦进攻,被秦击败;秦“连横”,拉拢韩魏对抗齐楚,后拉拢楚抗齐。

 

第六讲

1. 雅斯贝斯(KarlJaspers)提出的“轴心时代”所指为何?

公元前八百到二百年间,东西方文明经过巨大进步历程。

印度出现佛陀和《奥义书》、希腊产生荷马、柏拉图、阿基米德、中国出现孔子及诸子百家。

此精神历程构成世界文明的轴心,形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基础。

轴心时代具有:

1.同步性,地中海到东亚的地理轴线发生思想突破的时间相当;2.典范性,突破为各个文化圈后期的发展产生典范性的影响;3.解放性,主张“进行不受束缚的交流”,对传统提出挑战。

2. 春秋时期有何思想变革的线索?

1.神灵信仰的没落及人文理性的兴起,《韩非子》批评依持占卜者“愚莫大焉”。

,重视《易经》人文价值。

2.“天道观”的形成,春秋时人认识到天道和人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荀子“天人之分”说。

3.“阴阳”及“气”论的流行,阳为“高明”、阴为“暗”。

气的观念渗入古代医学中。

4.对于“德”的强调,有三德、四德、六德、十一德等说法,“仁”作为德目,具有统领地位。

3. 试述战国学术从“分裂”到“混一”的过程,并就所知举出具代表性的诸子学说。

过程:

战国时期的思想趋“合”,所谓“混一”。

此趋向在战国前期的宋妍,以及稍后的尹文、慎到身上都能见到影子,政治的大一统与思想文化的融和是同一的历史进程。

知识分子体认到“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若能“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

”如韩非受荀子影响,对老、墨学说的改造;《吕氏春秋》,以阴阳五行家学说为架构,揉合道、兵、墨的思想;邹衍的“五德始终”和“大九州”说,采用推验方法,从已知推未知由经验事实推论经验外的世界。

举例:

韩非学于荀卿,1.荀、韩论性同主“性恶”,但韩非否定礼义教化功能,形成自利人生观;2.荀子以君王为最高典范,隐含权威主义倾向,韩非则否定一切价值,只认一君权,形成反理性的权威价值观;3.老子的“无为”是一种静观的智慧,韩非却以之作为“主逸臣劳,执一以静”的统御术;4.老子摒弃智巧,韩非进一步推出尚法任势的主张;5.韩非抓住墨子“尚同”的权威倾向,认为举国应“下同乎上”,但他不承认有超越性的天,将君王视为最高存在,以统治者利益为最高标准。

4. 名词解释:

“儒”、“大九州”。

儒:

《说文》:

“儒”作为术士之称,取义于“濡化”。

皇侃解释《雍也》“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说:

“儒者,濡也。

夫习学事文则濡润身中,故谓久习者为儒。

”《汉志‧诸子略》: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司徒主管教化。

大九州:

邹衍“大九州”说是地理的一种假说。

中国称“赤县神州”,有九个像它一样大的州,合成一大州,周围有裨海环绕、这样的大州又有九,周围有瀛海围绕,在那边才有“八极”。

儒者所谓“中国”,只是大九州的八十分之一。

这一学说有利于人们打破保守闭塞的成见。

 

第七讲

1. 何谓“大一统”,中国的大一统有何特色?

大一统:

世界文明有“国家大一统”和“宗教大一统”两类,中国是前者。

中国: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於《公羊传》隐公元年。

西周是第一个大一统。

秦始皇的大一统是第二个。

而秦始皇的统一,和西周封建相反,不是靠热乎乎的血缘纽带和亲戚关系,而是靠冷冰冰的法律制度和统一标准。

中国的大一统,靠这两股力,热一下,冷一下共同造就的。

2. 为何秦能统一中国?

又为何秦朝覆灭如此之快?

秦始皇,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间,先后灭齐楚赵魏韩燕六国,39岁时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强大国家,被誉“千古一帝”。

统一:

1.钱穆(思想观念方面):

秦能并六国“此不专因于秦国地势之险塞及其兵力之强盛,而最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

”秦之富强,得力于东方六国人才,商鞅、张仪、吕不韦等皆非秦人,他们抛弃国家及阶层观念推翻东方的贵族制度。

秦既藉东方人才得天下,自不能专以秦贵族实行统治,其废封建、行郡县,势所必然。

战国时代知识份子已有天下需“定于一”的共识,故学术上从前期百家争鸣发展到后期的混一融合;2.同时也得益于支持大一统的自然因素,包括土壤、风向和雨量等等。

黄河常泛滥成灾,因此需要一强有力中央集权政府才能动员资源,统筹水利工程;3.继续商鞅切实有效的改革路线,如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此基础上统一文字等等。

秦朝灭亡,始皇独裁专制、横征暴敛,人民不堪重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前207年11月左右,秦朝被推翻。

覆灭:

钱穆(民力使用过度):

“秦人以耕战立国,全国民众皆充兵役,名‘黔首’。

唯在战国兵争时期,以军功代贵族,秦民力战于外,归犹得觊功赏。

及天下统一,秦之政治亦渐上文治轨辙,而一面仍恣意役使民众,如五岭成五十万,长城成三十万,阿房役七十万,此等皆为苦役,与以前军功封爵不同。

”秦国人口约两千万,长期服役者三百万,占成年男子三分之一。

3.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为何?

有何影响?

历史意义:

“中国”的实现。

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秦统一四海之内的天下,从此“中国”具备实质的意义。

影响:

1.中国版图的确立,秦并六国,建三十六郡,中国疆域的大轮廓形成;2.中国民族的抟成,春秋时,华夷之分消融,成为“车同轨,书同文。

行同伦”的社会;3.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封建灭,郡县立。

4. 名词解释:

“郡县制”、“书同文”、“兵马俑”。

郡县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

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设辖县。

郡守与县令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对地方进行管理。

至汉代仍承袭,自此成为日後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

书同文:

秦始皇命李斯等人用小篆编《仓颉篇》等字书。

与小篆通行同时,民间又创造较为简便的隶书广泛使用。

隶书是中国文字由古体转变为今体的关键。

后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为行书、草书,且为日本、朝鲜及越南借用,成为英文兴起前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系统。

文字的统一不仅对政治、经济发展有帮助,也使中国文化得以长远地扩散与延续。

兵马俑:

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黄、白、黑八种颜色,兵马俑体现秦人工艺标准化的特色,这与他们统一度量衡、货币及文字,都是同一思维的产品。

雷德侯把其作为中国艺术品模件化及规模生产的典型例证。

第八讲

1. 試比較秦始皇、漢武帝二人的行事作風、施政及其成就。

行事作风:

武帝除法术外,还有儒术的一面,又能任用多方面的人才,接受各种意见,恩威并用、儒法兼师,与秦皇暴政并不相同。

施政: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以古非今,武帝表彰六艺,以法为先。

二者虽为两极,但皆求思想之一统;秦皇花费巨亿,不顾民生;汉武虽大启疆域,其所用度,主要在夺取商人豪强利益,一般百姓仅增加口赋三钱;汉武遣方士、求神仙、行封禅、造历推德,与秦皇如出一辙。

成就:

秦皇北讨匈奴、南征百越;汉武开西域征朝鲜,越漠远征通西南夷,两人皆欲有所为,建立天下秩序。

2. 你如何評價王莽的“託古改制”?

胡适“二千年来,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道话。

”王莽的改革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

他的理论基础只是一部《周礼》,它是周代制度的汇编。

新政是先有理想,然後用理想来框限现实,而非立基於现实需要及民生经济的深刻了解,以致与社会脱节太远,凿圆纳方,终不可行。

改革的失败,可说是当时全体儒者的“历史共业”。

儒者对於从“秦政”到“汉政”,仍深感不满,要求更纯粹的“王道”、“礼治”,由此促成王莽“新政”登场。

3.名词解释:

七國之亂、黨錮之難。

七国之乱:

文帝时,齐国领有73县,而中央的直辖区不过15郡。

王国可以征收赋税、铸造钱币、任免官吏,独立倾向日益膨胀。

梁孝王府库金银多於京师;淮南王刘长擅杀大臣,自作法令;刘长与刘兴先後叛乱,迫使文帝正视地方王国坐大的问题。

他采纳贾谊《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计。

党锢之难: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李膺、陈蕃等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

日后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后汉书》称李膺、陈蕃等“咸能树立风声,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

 

第九讲

1. 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刘备兴起,曹操扬言与孙权决战,孙权与刘备决定结盟。

诸葛亮指出:

曹军远道而来,如强弩之末,不习水战,必能取胜。

曹操败後自然形成三分天下局面。

曹魏宰制华北,蜀汉以四川为基地,孙吴则占长江中下游地区,这种情势维持了半世纪。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时为公元220年。

刘备与孙权,也分别在222、229年自立为帝。

2. 試述魏晉風度及玄學的發展。

 魏晋风度: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文人对司马氏的野心极为反感,又怕在改朝换代中招来杀身之祸,只好采取玩世不恭、纵情自然的态度。

这是一个动乱黑暗、迷惘绝望的时代,名士慑于统治者的淫威,苟全性命于乱世,心灵压抑委屈,行事却极度放任。

放浪形骸,独行特立;饮酒服药、麻醉自我;逃离现实、隐居山林。

玄学:

三个时期:

1.初期主张“名教本於自然”,《周易注》为代表作;2.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阮籍善为“青白眼”,标榜“老子、庄周吾师也”,斥“六经未必为太阳”;3.元康时期主张“名教即自然”。

向秀《庄子注》“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

3. 名词解释:

塢堡、淝水之戰

乌堡:

坞堡多位於深山便於防卫,需过封闭生活,远离人烟,储备武器、粮食,耕作土地,自给自足,自成独立世界。

陈寅恪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可能就是以“坞”的世界作为原型。

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与东晋战于淝水,前秦败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战后,北方又陷入分裂,群雄并起,合西晋末期各胡族所建国家共约二十余,重要者十六,故称“五胡十六国”,但其中也有汉人所建者如前凉、西凉、北燕。

 

第十讲

1. 試述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及其影響。

政策:

1.恢复孔子地位,笼络汉族士人;2.实行礼治,改革鲜卑旧俗。

下令禁止卅岁以下官员说鲜卑语,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

穆陵改为穆、独孤改为刘等118姓改为单姓;3.规定鲜卑的穆、刘八姓与汉人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相当,使鲜卑八姓门阀化,积极通婚;4.以孝治国,诸帝谥号冠以“孝”,提倡读《孝经》。

 影响:

1.鲜卑贵族对皇帝偏爱汉人反感,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三十年;2.鲜卑门阀腐化,“不恨我不见石崇,只恨石崇不见我。

”;3.边戍六镇举兵,关陇、河北起义,北魏政权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2. 秦、隋皆二世而亡,試比較二代君王創業、施政之異同。

创业:

1.杨坚,“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四百年分裂局面。

文帝所以能开创统一局面,关键在于他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杂用儒、法、佛治国。

儒维持统一,提倡正统化礼仪,恪守儒家伦理;采用韩非法家理论,推动中央集权;藉崇佛突出理想君王的形象;2.秦为何能统一天下。

施政:

1.开皇时期,隋文帝政风廉洁温和。

政府励行节俭要求官吏廉洁,严惩贪污、发现太子杨勇奢侈好色改立杨广;主张立法体现“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原则。

鉴於北周刑罚苛滥,“内外离心”,下令“行宽大之典”,定新律,废鞭刑、车裂。

实行三省六部科举制、户籍制及“大索貌阁”。

后杨广继位,为隋炀帝,得益于北周时期均田制、文帝时大索貌阁的有效政策。

另开凿大运河,使隋朝能以南方粮食物资供养长安、洛阳,并提供北方边境后勤保障,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他经营西域有方,击败吐谷浑掌握各门户。

但隋炀帝自恃富强,以骄取怨,以怨兴师。

奢侈浪费营建洛阳,每月役使丁男达百万人,从江南征调花草禽兽布置宫宛;炫耀国威,邀请西域各国使者前往洛阳,耗费巨资无所顾惜,率隋军侵略高句丽失败。

他轻动干戈、游玩不息、专任奸邪、拒听忠言。

后禁军宇文化及兵变,在江都擒帝并处死;2.秦皇苛政暴政,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