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8170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docx

教育基础知识复习点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动因: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

内发论:

人自身内在的需要,发展顺序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修身养性,向内寻求。

弗洛伊德,奥地利,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威尔逊,美国,“基因复制”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美国,成熟机制的决定作用。

外铄论:

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需要、他人的影响、学校教育),而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关注:

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

荀子,性恶论。

洛克,英国,哲学家,“白板说”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给他一打婴儿,不论他们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任意将他们培养成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2.人身心发展的理论:

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瑞士,儿童认知发展,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内部心理机构是不断变化的。

图式→为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其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智力发展:

感觉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智力发展理论:

①三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美国,心理学家,一种智力的认知理论。

智力的加工和过程,信息加工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

②多元智力理论智力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构成

加德纳,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智力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智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

道德发展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儿童)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重要性差别、实现的先后差别。

马斯洛,美国,据需要对个体的重要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育活动建立在儿童的第二种水平之上,应立足于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与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的学习最佳期限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一般发展”,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

智力发展,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实行,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教育目的必须遵循的准则。

包含教育目的,发挥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双重作用。

而教育目的则是有层次的,位居与教育方针之下,将人才规格具体化了。

3.我国教育目的的提出:

11957年,毛泽东,最高国务会议,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四有、两爱、两精神”)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精神、科学精神。

41986年4月12日,全国六大,《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人。

5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出90年代的目标、方针、政策。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想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A.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B.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培养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

1.培养“完人”:

一个完善的人,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

目的→学会生存

途径→终身学习,《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核心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大支柱)。

四.正确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1.问题行为:

偏离行为,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给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带来麻烦的行为。

品行、人格两方面。

2.品行:

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不服从行为,外显。

人格:

“退缩行为”,如惧怕、自卑、分心、莫名的焦虑,内隐。

3.查伊(H.C.Quay),心理学家,列举学生问题,见P99。

4.问题行为的控制:

采取措施;教学活动开始前后,教师密切关注问题行为的学生;防止用激烈的方法处理。

“二要”:

要对事不对人;要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心。

“八不”:

P100.

五.学校德育的目标

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列、毛思、邓理论为指导,…德育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针对性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把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1小学阶段:

《小学德育纲要(试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

2《中学德育大纲》

初中阶段:

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

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讲科学,不迷信;

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责任感;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六.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道德认识)。

基础

情(道德情感),内心体验,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

调节促进

意(道德意志),自觉的努力,一种精神力量。

调节促进

行(道德行为),对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是衡量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准。

关键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社会交往活动;活动和交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交往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个人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七.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1.原则:

导向性、疏导性、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班主任工作、劳动、共青团活动

3.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八.德育的模式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⑴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前道德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自律阶段(8-12)

道德实在论阶段道德主观主义阶段

⑵柯尔伯格,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

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

●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

●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2.体谅模式

20世纪70年代,英国,彼得·麦克费尔,体谅或学会关心,道德情感培养(中心地位)

3.社会学习模式

班杜拉,美国,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学习并非刺激——反应的结果,是相当复杂的过程。

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强化学习的意义;建立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个体的学习必须有个体的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4.集体教育模式

马卡连柯,前苏联。

“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平行教育影响和前景教育,平行教育指教师应以集体为教育对象,前景教育是通过经常在集体或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前进(近景、中景、远景);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想结合。

 

是非判断

1.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是以对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的。

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探讨,将归因分为4个维度: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或运气。

(能力、努力,内在原因,个人可控制的;难度、运气,外在原因,个人较难控制;能力和任务难度,稳定因素;努力和运气,不稳定)

3.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思想。

4.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5.情绪和动机状态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7.过高或过低的焦虑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适度的焦虑则不会。

8.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力、概括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学龄中期(少年期)。

9.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10.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德育的教育。

11.实行班级授课制就必须设置班主任岗位(×)

1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连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最初提出认知策略这个术语。

在人类智慧生长期,有3种表征系统起作用:

动作表征、符号表征、肖像表征。

13.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教育政策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14.孟禄,美国,教育心理起源说,教育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

15.杜威,美国,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价值和特点。

主张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

《民主主义与教育》

※赫尔巴特,德国,强调教师的权威,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普通教育学》

16.1903年,桑代克,美国,《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1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在各种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18.义务教育,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所谓免费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除学费、杂费以外的费用还是需要由家庭来承担。

1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20.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目标实现不受干扰。

2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错误:

只注意教育对象自身需要而忽略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社会本位论)。

22.格塞尔,美国,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托尔曼,中间变量,S—O—R,O是有机体内部变化。

23.《学记》,先秦,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

24.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评价的功能发挥

25.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先前的经验对新学习的影响。

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

行式训练说,沃尔夫,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作用)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更好的调节人的行为,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迁移是能力转化的关键。

(分类)按影响结果:

正迁移,先前的学习促进以后的学习,助长性迁移。

负迁移,妨碍以后的学习。

零迁移,一种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不起作用,两种学习之间无任何影响,迁移效果为零。

按影响方向: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横向迁移:

水平迁移,先行→后继,难度和复杂程度大体属于同一水平。

纵向迁移:

垂直迁移,先行向更高一级的后继学习发生迁移。

26.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7.学习动机,一种内部启动机制,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

28.布卢姆,美国,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9.古希腊“三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

3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言语理解与表达

1.“填入文段末尾横线初最恰当的是”这类题型,一定注意文段开头、该文段所陈述或叙述的主体是什么,那么正确选项中也一定出现这个陈述主体。

2.提炼文段的中心论点:

注意该段开始句后面紧跟的转折词,如“但”、“但是”、“而”、“然而”等后面的部分。

注意有些干扰选项,如表述片面的、断章取义的!

3.理解某一句话的意思:

注意该句话前后的句子;注意该句中的一些代词,如“这种”,就看其前面的句子。

4.选择“这段话支持了一个论点”:

一定要选与该段话的中心句相关联的选项。

5.“为此”:

“此”,指示代词,一般承前句所指。

6.一定要留心原文中没有提到的干扰选项!

7.排除法;

8.细节判断:

“可能”只表示一种可能性,并非确定性;

有些选项过于肯定;

表述有误,无文中不符;

9.主旨概括:

注意有些干扰选项在文中提到或出现,但并非文章重点讨论的部分。

有些干扰选项在文中只是作为论证,并非主旨。

10.选择“适合做本段文字的标题”:

注意干扰选项表述与该段文字内容无关,是从文段中不能推出来的。

11.阅读文章中,对某个特定词条的理解:

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主要讨论的是什么!

正确选项一定与上下文所讨论的主体有关!

12.“对本段文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注意干扰选项中偷换时态,如使用“起到了”、“进行过”等词汇。

13.“以上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如果该文段是“总——分——总”结构,开始句为主旨句,

其中是该段所强调的内容,句中若有转折词,那么转折

后面的内容则是强调部分。

14.语句表达:

①噤若寒蝉:

形容不敢作声。

炙手可热:

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晨钟暮鼓:

按佛教规矩,早晨敲钟做早课,晚上敲鼓作息。

比喻使人警觉醒悟。

大刀阔斧:

比喻办事果断有魄力,褒义。

无所顾忌:

没有什么顾虑、畏惧,贬义。

安土重迁:

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安居乐业:

安定愉快的生活和劳动。

随遇而安:

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安之若素:

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相沿成习:

依照相传下来的一套慢慢地成了习惯。

约定俗成:

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由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错综复杂:

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根深叶茂:

基础牢靠,就会兴旺发展。

坚不可摧:

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形容意志。

根深蒂固:

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多与“观念”、“现象”等搭配。

②修辞手法:

“将军白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互辞,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也亭亭如盖矣”→比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对偶

“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设问

“……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借喻

③准绳:

常比作“法律”、“法规”。

准则:

言论行动所依据的原则。

不免:

免不了。

未免:

实在不能不说是…(表不以为然)

媒介:

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媒体:

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告、广播等。

搜集:

强调到处寻找。

收集:

使聚集在一起。

启迪:

开到启发。

启发:

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制止:

强迫停止已经发生的事。

阻击:

阻挡、打击,无隐藏之意。

禁止:

不许可。

狙击:

隐藏起来伺机袭击敌人。

练就:

经过练习训练而取得的某一成就,不能与“栋梁之材”搭配。

证实:

证明一件事情的真实性。

见证:

亲眼目睹可以作证。

印证:

证明与事实相符。

质疑:

提出疑问,不能用来形容“态度”。

指导:

指示教导,指点引导。

熏陶:

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收到好的影响。

即使:

表假设。

出身:

个人早起经历或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的身份。

虽然:

表转折。

出生:

从母体中生出。

关于:

表动作涉及的范围,做状语时,只用在主语前面。

对于:

指对象,做状语时,用在主语前后都可以。

一概:

(作副词)表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只用于动词前面,限于对事物的概括。

一律:

对人对事物都可以,可用动词前面,也可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前面。

谋取:

设法取得,中性。

牟取:

谋取名利,贬义。

昏庸:

愚蠢糊涂。

径自:

自己直接行动。

昏聩:

强调不分是非。

竟自:

竟然,出乎意料。

证实:

证明其正确,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认证。

灌注:

注入。

品味:

(物品)品质和风味。

贯注:

精神集中,全神贯注。

品位:

人、事物的品质和水平。

固然:

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迷失:

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

虽然:

承认甲为事实,但乙并不因为甲而不成立。

丧失:

失去。

监视:

从旁严密注视、观察。

监测:

监视检测。

监控:

监测并进行控制。

逼迫:

施加压力迫使。

迫使:

用某种强力或行动促使;用道德的或社会的压力促使。

展开:

大规模的进行。

启动:

发动,开动。

指计划、项目等开始实施。

起动:

开启,启动。

指机器开始工作。

缓和:

平和舒缓;不紧张激烈。

一般与局势、气氛等搭配。

缓解:

剧烈、紧张的程度有所减轻。

多与困难、情况、问题、矛盾等搭配。

缓冲:

减少…的影响。

《汉书》:

班固《国语》:

左丘明《诗经》(《诗三百》):

各诸侯协助周王室采集

《孔雀东南飞》:

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最早见于《玉台新咏》,作者不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