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8195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专题十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专题十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时间:

100分钟 

  满分:

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

谁在仰望星空

刘江滨

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

今晚无法赏月。

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

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

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

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

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

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

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

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

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

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

“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

”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

仔细一想,耐人寻味。

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

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

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

战国时期《尸子》云: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

于是,“天问”连连,上下求索。

求索产生了四种结果,四种走向:

科学(天文历算)、宗教(包括巫卜)、文学(神话传说)、哲学(宇宙观)。

最早的时间刻度月、日、星期,你看,都是据星辰而来。

人是世界的主体,人从哪里来呢?

于是,有了上帝,有了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有了亚当夏娃的故事,女娲伏羲的故事。

先哲们开始“究天人之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无极之外,复无无极”(庄子),“三千大千世界”(释迦牟尼),“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等。

有意思的是,这些先哲,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期,虽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却仰望同一个星空,同一个日月,思考同一类问题。

人类史是一部进步史。

“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类踏上了月球。

但同时,我们再赏月时,脑海里已没有了广寒宫、桂花树、小白兔以及那寂寞的美女嫦娥,只是用高倍望远镜看月球表面的荒山和砂石,是不是有点大煞风景?

没人再像屈子那样喋喋不休地发出“天问”,如果有这样的人,你是不是觉得他神经有点毛病?

我们每天还会看天,但看的是蓝天否?

雾霾否?

风雨否?

这是最现实的关怀,最切身的关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我们已经不习惯蹈虚凌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这样大气、绝美、想象力超凡的文字,如今还能看得到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如此思辨“玄妙”横无际涯的思考,一如嵇康临刑前弹奏一曲《广陵散》,可堪绝响了。

前些年一首诗《仰望星空》被广泛流传。

诗作者认为: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仰望星空,是敬畏,是探究,是思考,即使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那样徒劳一场,虽死不惧;即使像一颗流星在夜空燃烧,也要划出一道炫目的光。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7月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无边无际的星空中,总有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仰望星空是想有一天可以到新的星球上去。

B.“我”长大了,工作了,不再仰望星空了,这反映出在城市工作的人的生活非常精彩。

C.作者引用《易经》《逍遥游》《道德经》等语句,旨在说明现代人已不习惯仰望星空并思考。

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融记叙、议论为一体。

而“仰望星空”起到了揭示本文中心、展开叙述线索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A项,“想有一天可以到新的星球上去”在文中没有依据。

B项,“反映出在城市工作的人的生活非常精彩”错,原文说“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还有“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

D项中的“仰望星空”没有揭示文章的中心,而是起到了组织文本语言,展开叙述线索的作用。

故选C。

2.第四段写朋友的小女儿问怎么晚上还出太阳时,作者为什么说“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成年后,“我”不再抬头看天,且城市的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因此忽略了仰望星空。

(2分)②在山上,月亮明晃晃的,在听到“晚上还出太阳”时,惊觉自己已很久没有仰望星空,所以觉得“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3分)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说“一语惊人,恍如隔世”的原因,这就需要在文中找到作者说这句话的特定环境,以及说这句话时的内心感受,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第五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要叙述了古人仰望星空的内容。

(3分)②作用:

与下文当今的我们已经不习惯仰望星空形成对比,引出后文围绕仰望星空的议论。

(3分)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先找出相关段落,然后结合段落内容加以概括,并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第五段写的是古人仰望星空的内容,第六段讲了当今的我们已经不习惯仰望星空,由此不难分析出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14分)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

张丽钧

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

还是诗人说得妙:

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

——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

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

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

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

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

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

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

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

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

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幅剪影;它保持着可贵的矫健与豪野,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

《民国老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你瞧,这分明是一只具有诗人气质的羊啊!

可惜,这只可爱的羊早就从课本中走丢了,取而代之的是“羊的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毛可以穿”。

我曾经嘲笑过辗转认识的几个同城姐妹,每当桃花盛开,她们一定带着扑克牌和小被子,兴致勃勃地将自己送到迁西的一座桃花山上,挑一树最热闹的桃花,在树下郑重铺开小被子,盘坐,打牌。

她们吵嚷着当“皇上”或做“娘娘”,贴满脸的纸条,就这样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才甘心地往回返。

那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曾在心里不屑地说:

多么可笑啊,竟在美丽的花树下做那等俗事!

今天,我却倏然懂得了她们。

我曾多次跟同行分享那个“孔雀与作文”的故事——语文老师讲了一则故事让大家找论点:

雄孔雀都非常珍爱自己漂亮的尾巴,每日必梳理呵护,生怕有丝毫损伤。

一帮无耻猎人知道这一特性,就专找雨天捕孔雀,因为下雨会将雄孔雀的大尾巴淋湿,由于有饱满的水分缀着,孔雀生怕起飞会弄伤羽毛,故不管猎人离得多近也绝对一动不动,任人宰割。

很快,一位“学霸”发表高论了: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则孔雀——贪慕虚荣,因小失大,忽略整体,只看部分……二则猎人,善于抓住时机……”老师听后,点头赞许。

哎,可怜的师生!

“目的”是那么重,“目的”这个幽灵,时刻都在明处、暗处招引着我们,让我们做稳它的信徒。

一看到玫瑰,就恨它不结个南瓜;一看到马,就恨它追不上“磁悬浮”;一看到羊,就指望它多出肉、出好肉;一看到桃花,就想到蜜源;一看到孔雀,就想到活捉……被“目的”劫持的我们,心灵干枯,嘴脸丑陋。

谁能引领我们叩山为钟、抚水为琴,真正做一回大自然浪漫缠绵的舞伴?

谁能引领我们赞赏玫瑰为开花而开花、激励孔雀为美丽而美丽?

我想,除了我们自己,大概不会有别人。

玫瑰园里,花开不语……

(选自《散文》2014年第9期,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落笔扣题,第二段写玫瑰,省略了具体描绘,而运用排比写自己的心理——“不想说……也不愿说……更不能说……”,是为了突显玫瑰“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B.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目的性”与“诗意性”的反差,如将“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与其他吃草的羊对比,突出表现摆脱目的主义的美好。

C.全文从玫瑰开花的平常景象写起,由此及彼,以小见大,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善用修辞,语言明快又不乏犀利,给人深刻启迪。

D.文中的场景描写鲜活生动,如几个同城姐妹“兴致勃勃”“吵嚷着当皇上或做娘娘”“贴满脸的纸条”,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情境则反衬出了她们的俗气和可笑。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散文内容、行文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A项,运用排比写自己的心理是为了突显“玫瑰为开花而开花”,没有任何目的;B项,“表现摆脱目的主义的美好”错,应是侧重“突出生命的精神趣味,诗意的追求多么重要”。

D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环境烘托,正面映衬“同城姐妹”畅享生命的美好。

5.第四段写“马如人性”,“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请提炼概括“美学意义上的马”有哪些特点。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它不受任何外在要求的约束,没有“功用”“目的”的追求。

②它充分顺应生命本性,释放生命的力量。

③它享受自然的美好,追求生命的诗意与情趣。

④它回归生命的本真,坚守自身的个性。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散文中的艺术形象赏析,这类试题考查的是筛选和理解能力,所以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认真研读文本,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6.“玫瑰为开花而开花”在文中主要有哪两层内涵?

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丰富的人生启示。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内涵:

①“玫瑰为开花而开花”象征一种生命的自然存在、本真状态。

②“玫瑰为开花而开花”象征一种非目的的纯粹的美丽、非功用的情趣和诗意。

人生启示:

①抛弃现实生活中“目的至上”“实用至上”的功利主义思想。

②注重生命的精神趣味,追求诗意唯美的生活。

③主动走出“浅薄焦虑”的自我,走出精神委顿、高度扭曲的自己,“零负担”地回归拙朴本真的内心,畅享生命的美丽。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解读作品标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结合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最好是先认真研读文本,诠释标题的含义,然后结合现实挖掘标题的深层内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桐君山的再到

郁达夫

秋高蟹壮,气候虽略显不定,但出去旅行,倒也还合适,正打算着背起包裹雨伞,上哪里去走走,恰巧来了一位一年多不见的老友,于是乎就定下了半月间闲游过去的计划。

好书不厌百回读,好山好水,自然是难得仔细看的。

在五云山上,初尝了一点点富春江的散文味的这位老友,更下定决心要再溯上去,去寻出黄子久的粉本本来的雄图。

天气依然还是晴着,脚力亦尚可对付,汽车居然也借到了,十月二十日早晨的九点多钟,我们就从万松岭下驶过,经梵村,历转塘,从两岸的青山巷里,飞驰而到了富阳县的西门。

富阳本来是我的故里,一县的山光水色,我自然并不觉得怎么,可是我的那位老友,饭后上了我们那间松筠别墅的厅房,开窗南望,竟对着定山,对着江帆,对着溶化在阳光里的远山簇簇,发了十五六分钟的呆。

从杭州到富阳,四十二公里,汽车走走,一个钟头就可以到。

一出富阳,向西偏南,六十里地的旱程中间,山色又不同了。

峰岭并不成重,而包围在汽车四周的一带,却呈露着千层万层的波浪。

小小的新登县,本名新城,烟户不满千家,城墙像是土堡,而县城外的小山,小山上的小塔,却特别多,一条松溪,本来也是很小的,但在这小人国似的山川城郭之中流过,看起来倒觉得很大了。

像这样的一个小县里,居然也出了许远,出了杜建徽,出了罗隐那样的大人物,可见得山水人物,是不能以比例来算的。

文弱的浙西,出个把罗隐,倒也算不得什么,但那堂堂的两位武将,可真有点儿厉害。

车过新登,沿鼍江的一段,风景又变了一变;因路线折向了南,钱塘江隔岸的青山,万笏朝天,渐渐露起头角来了。

传说鼍江常有二气亘于江上,昼夜不灭,后因杜建徽、罗隐出生而不复见;隔岸的高山,就是孙伯符的祖墓所在,地属富阳、浦江交界处的天子岗头。

从此经岘口,过窄溪,沿桐溪大江,曲折回旋,凡二三十里,直到桐君山的脚下。

三面是山,一面是水,风景的清幽,林木的茂盛,石岩的奇妙,自然要比仙霞关、山阳坑更增数倍;不过曲折不如,雄大稍逊,这一点或者不好向由公路到过安徽到过福建的人夸一句大口。

桐君山上的清景,我已于三四年前来过之后速写过一篇《钓台的春昼》,由爱山爱水的人看来,或者对此真山真水会百看也不至生厌恶之情,但由我这支破笔写来,怕重写不上两句,就要使人讨厌了,因为我决没有这样的富于变化而生动的笔力。

桐君山下,桐溪与富春江合流之处,便是渡头了。

汽车渡江,更向西南直上,可以抄过富春山的背后,从西面而登钓台。

我这次虽不曾渡江,但在桐君山殿阁的窗里,向西望去,只看见有一线的黄蛇,曲折缭绕在夕阳山翠之中;有了这条公路,钓台前面的那个泊船之处以及上山的道路,自然是不必修了,因为从富春山后面攀登上去,居高临下,远望望钓台,远望望钓台上下的山峡清溪,这飞鹰的下瞰,可以使严陵来得更加幽美,更加卓越。

这一天晚上六点多钟,车回到杭州的时候,我还在痴想,想几时去弄一笔整款来,把我的全家,我的破书和酒壶等都搬上这桐庐县的东西乡,或是桐君山,或是钓台山的附近去。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二日雁荡之前夜

(有删改)

 黄子久,名公望,字子久,元代著名画家,曾作山水画《富春山居图》。

7.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段描写环境主要是为了表现作者快乐的心情,展现作者出门旅行的状态,为全文定下了快乐的情感基调。

B.文章第三段详细描写出发时的天气、脚力状态以及到富阳县经过的地方和风景等,目的是表现友人对作者家乡美丽风光的赞美。

C.作者在第四段写了新登县之小,通过写小溪显得比较大来对比表现,又列举新登县的名人,意在表现大人物的产生与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D.作者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富阳的美,其中,以老友面对定山“发了十五六分钟的呆”来侧面烘托极显意蕴。

答案 A

解析 B项,“目的是表现……赞美”错,选项所述表现了作者从杭州到富阳的行车速度比较快,此处还没有表现出友人对作者家乡的赞美,赞美的情感是到了别墅的厅房后,从那位老友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

C项,“意在表现……的关系”错,作者的意思是小地方也能出大人物,目的是说大人物的产生与生活的环境并没有直接关系。

D项,“正面……富阳的美”错,表现富阳的美,没有正面描写。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我还在痴想,想几时去弄一笔整款来,把我的全家,我的破书和酒壶等都搬上这桐庐县的东西乡,或是桐君山,或是钓台山的附近去”一句的含意和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意:

“我”愿意丢弃世俗的东西,带领一家人隐居在桐君山或钓台山附近,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2分)

(2)作用:

①烘托桐君山和钓台山的风景优美;②表达作者对桐君山和钓台山的喜爱、留恋之情;③再次点题,侧面表现了桐君山和钓台山的动人之处。

(每点1分,共3分)

解析 分析句子的含意可从句中的关键词入手,如“痴想”体现出的是作者对桐君山和钓台山的极度喜爱,“破书和酒壶”表现作者丢弃世俗、结庐幽静、归隐山水的理想等。

然后把上述关键词语表达的意思连缀成句表达完整即可。

理解该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从思想内容、思想情感、文章结构三个方面分析。

结合文章加以概括不难得出答案。

9.文章题目叫“桐君山的再到”,但文章到第六段才写到桐君山,对于此种写法,有人认为有些偏离主题。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不偏离主题。

(1分)①文章前三段描写了“我”和朋友游览的其他地方,表现景色美丽的同时又用朋友内心的不满足引出下文游览桐君山的情景,并以此作对比,为表现桐君山景色之美作了铺垫。

(3分)②事实上,因为作者曾写过关于桐君山的文章,所以题目叫“桐君山的再到”,作者在此重点表现“再到”,因此就详细地介绍了去桐君山路上的景色。

(2分)

观点二:

偏离主题。

(1分)①文章题目叫“桐君山的再到”,所以文章不仅要表现“我”的“再到”,更重要的是应详细描写桐君山的美景;(2分)②文章开篇不应该过多交代去桐君山的准备工作或者描写去桐君山路上的景色,应该把重点放到描写桐君山的美景上,以便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原因。

如认为这种写法不偏离主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

在结构上,对沿路风景的描写为后文表现桐君山的美作了铺垫;在内容上,作者曾经写过描写桐君山风景的文章《钓台的春昼》,文章题目叫“桐君山的再到”,所以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再到”的过程,即通过对到桐君山沿途风光的描写,表达对桐君山的喜爱之情。

此题属于开放类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5题。

(24分)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

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

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

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

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

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

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

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

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

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

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

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

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

”“太斩劲了!

”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

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

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

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

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

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

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

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

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

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

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

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

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

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

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