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8599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docx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分类

按形态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分,水生,陆生

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二、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中的生物:

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4.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

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

一定的生存空间。

5.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3、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

生物部分消费者

分解者(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

草兔子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能量逐级递减)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食物网:

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二单元生物的结构层次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

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少,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

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

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7)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9)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动物镜。

(10)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二、制作临时装片

1.重要的注意事项:

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准备:

擦、滴(清水)

(2)制片:

撕、展、盖

(3)染色:

染(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

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

刮、涂、盖(3)染色:

染(稀碘液)、吸

4.常见的玻片标本

切片:

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

如:

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

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

如:

血涂片

装片:

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

草履虫装片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细胞壁:

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

能流动,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

2.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四.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

有细胞壁和液泡,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没有细胞壁和液泡,也没有叶绿体

细胞是动、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五、细胞的生活

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线粒体:

将化学能释放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2、DNA是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3、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1)分裂的过程: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

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然后质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

先加倍再减半,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n—2n—n)

(3)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5、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1)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

(2)组织:

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起来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3)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6、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名称

组成

功能

举例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

保护、分泌

人的口腔上皮、腺体

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骨组织、血液、肌腱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构成

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7.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保护组织:

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2)营养组织:

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生组织:

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4)输导组织:

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

9.生物体结构的层次性:

植物体

细胞组织器官组成

系统动物体

10、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11、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生活中的单细胞生物:

细菌、单细胞真菌(如:

酵母菌)

单细胞动物(如:

草履虫、眼虫、变形虫)

单细胞藻类植物(如:

衣藻)等

12、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观察草履虫:

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吸取表层的(氧气丰富)培养液一滴,滴在在玻片上;

再在玻片中的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再盖上盖玻片。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种皮:

保护内部结构种皮:

和果皮紧贴在一起,保护内

部结构

子叶:

2片,肥厚,贮存营养物质胚乳:

贮存营养物质

胚胚芽:

发育成茎、叶子叶:

1片,转运营养物质

胚轴:

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胚胚芽:

发育成茎、叶

胚根:

发育成根胚轴:

发育成连接根、茎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

双子叶植物:

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无胚乳,例如:

蚕豆、花生、大豆、菜豆

单子叶植物:

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有胚乳,例如:

水稻、小麦、高粱、玉米

三、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条件自身条件:

(胚)种子是完整的、活的,种子不在休眠状态

外界条件:

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2.种子的萌发的过程:

胚根根;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茎和叶

(二)幼根的生长:

1)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主要是根的根尖。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成熟区: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扩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伸长区:

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细胞体积增加),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分生区:

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细胞数量增加)

根冠:

起保护作用

(三)芽的发育过程: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较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无机盐

作用

缺乏症状

例如

含氮的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叶片发黄,植株矮小

人畜的粪尿

含磷的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提早

影响花和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骨粉

含钾的

使茎杆长得粗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植株易倒状

草木灰

(四)开发和结果

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来的,花的结构:

花柄连接、支持作用

花托

萼片

花瓣

雄蕊花药:

内有花粉,花粉内含精子

花蕊花丝:

支持花药

柱头:

接受花粉

雌蕊花柱:

连接子房和柱头

子房壁果皮

子房珠被种皮果实

胚珠受精卵胚种子

(受精极核胚乳)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一、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1.植物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植物体保持一定的姿态

(3)无机盐只有融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和运输(4)水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1)缺少水的地方形成沙漠

(2)水相对较多的地方形成草原

(3)水分充足的地方形成森林

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名称

分布

结构特点

功能

细胞

横壁

导管

木质部

由许多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完全消失

由根向上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

韧皮部

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有筛孔

由叶向下部输送有机物

三、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使大量的水分散失

(1)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2)观察叶片的结构

表皮表皮细胞:

外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成对的半月形,内有叶绿体):

控制气孔的开闭

叶肉:

细胞内含叶绿体,叶绿体内有叶绿素

叶脉支持作用

运输作用:

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运送有机物

(3)场所:

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叶柄和幼嫩的茎上也有少量进行

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4)意义:

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改善气候

保持水土,使地下水得到补充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

暗处理目的:

让叶片内的有机物耗尽

酒精褪色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

漂洗干净,滴加碘液,观察结果:

叶片见光的部分遇碘变蓝

2、光合作用

(1)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照

(2)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叶绿体

(3)原料:

二氧化碳、水(4)产物: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如:

淀粉)、氧气

(5)场所:

叶绿体(6)条件:

(7)实质物质的转化:

简单的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能量的转化:

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8)意义:

1)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有机物为动植物与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

三.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

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2.反应式: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场所:

植物体内所有的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内)

4.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放出去。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森林覆盖率低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

草场退化、沙化,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起源:

多数古人学家认为是起源于东非大裂谷

二、人的生殖

1.概念:

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输精管:

输送精子

睾丸:

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

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

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子宫:

胚胎发育的场所受精: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

输卵管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

发育场所:

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40周。

精子在输卵管内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分化继续发育

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婴儿分娩

卵细胞完成受精形成组织和器官怀孕八周左右

在输卵管内发育在母体子宫内发育40周

2)营养:

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三、青春期1.青春期身体发育:

形态特点:

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大脑

功能特点心脏结构、功能完善化

肺功能

性器官的发育:

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性发育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第二性征的发育:

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3、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

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2)月经:

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形成原因:

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能源物质脂肪:

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糖类:

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非能源物质:

水、无机盐、维生素

无机盐的作用: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

含磷的无机盐

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智力障碍

含锌的无机盐

生长发育不良

维生素的作用:

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种类

功能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夜盲症

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脚气病

牛肉、肾、谷类种皮、豆类

维生素C

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

坏血病

水果、蔬菜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肝脏、鸡蛋、鱼肝油

二、消化和吸收

2)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

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消化淀粉

咽:

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

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

(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消化道小肠:

(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

此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

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

粪便由此排出

唾液腺:

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

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

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位于消化道内

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3)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最长,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适于消化和吸收;

(2)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

4)食物的消化: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唾液淀粉酶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

蛋白质氨基酸

胆汁(肝脏)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三、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合理营养(七年级下,P32)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呼吸道: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系统作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

肋间肌肉

肋骨

胸廓

膈肌

膈顶部

肺气压

气体

吸气

收缩

向上向外

扩大

收缩

向下

扩张

减小

进入

呼气

舒张

向下向里

缩小

舒张

向上

缩小

扩大

排出

三、人体内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1.细胞中的呼吸作用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2.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循环系统:

血管、血液、心脏

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成分:

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种类

形态特点

功能

病症

红细胞

RBC

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贫血

白细胞

WBC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发炎

血小板

PLT

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止血和加速凝血

血红蛋白:

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

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

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二、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种类

功能

分布

结构特点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较深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较深或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

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由心肌构成

有四个腔: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

瓣膜: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心房心室动脉)

心脏的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起点

左心室

右心室

终点

右心房

左心房

血液变化

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功能

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

联系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

(2)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

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

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静脉出血:

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四输血与血量

1、血量:

占体重的7~8%

2、输血:

血型:

A型、B型、AB型、O型输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