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8843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23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docx

栽培学复习梳理解读

一、绪论

1、WFD(worldfoodday):

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

2、(广义)作物:

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对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种植业。

(狭义作物)即大田作物(俗称庄稼):

粮、棉、油、麻、丝、茶、糖、烟、饲料等。

对狭义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作物栽培。

3、作物栽培学:

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特点:

必须满足作物的生物学规律,同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4、特种作物:

指在国内外的一定范围内特有的植物或者在国民经济以及人类消费中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

特种粮食作物:

特征稻、特种玉米等;

特种纤维作物:

木棉、椰壳、龙须草、芦荻等;

特种油料作物:

红花、苏子、油茶、油橄榄等;

特种糖料作物:

甜叶菊、甜茶、罗汉果等;

特种蔬菜浆果:

芦笋、山药、荸荠、草莓等;

香料作物:

薄荷、留兰香、香茅、玫瑰、玉兰等

色素作物:

红花、藏红花、苏丹草、玫瑰茄、姜黄等

药用作物:

磨芋、芦荟、天麻、人参、绞股蓝、枸杞、杜仲等

5、未来走向:

优质高产栽培;省工、省力、节本、持续高效栽培【抗旱节水栽培;少免耕与节能和环境保护技术;化学控制技术;定量施肥技术;作物机械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设施栽培;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信息化栽培

6、作物栽培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单产和总产;采用新的生产资料,挖掘作物高产潜力;高科技跨学科现代化作物栽培。

7、代表性理论:

作物产量源库流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作物化学调控理论。

二、小麦(TriticumaestivumLinn.)栽培(AABBDD全球种植面积最大、贸易量最大)

1、种植制度:

一个农业地区在一定时间或者几年内适应当地条件而形成的一整套农作物种植方式。

复种指数:

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2、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意义与地位:

⏹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国际上贸易量最大的农产品

⏹多种多样的加工产品

⏹适应性强、分布广

⏹种植制度多样,提高复种指数

种植制度:

冬小麦与玉米套种(不同时期)、春小麦与玉米间作(同时期)

3、小麦的生产概况

冬小麦:

头年秋冬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获的小麦,东北种植

春小麦:

当年春季播种,当年秋季收获的小麦

世界小麦生产和面积:

①冬小麦和春小麦比例约为3:

1,春小麦集中在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占全球90%②产量和面积:

2012年全球小麦种植面积2.3亿公顷,总产6.5亿吨,单产2.95吨/公顷③主产国和高产国:

主产国(面积超过1.5亿亩的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美国、加拿大高产国(8吨/公顷)荷兰、新西兰(7吨/公顷)法国、爱尔兰、英国等

4、世界各国提高产量的主要措施:

1、采用高产、抗病、耐肥、抗倒伏品种;2、增施肥料;3、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作物培施地力;4、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灌溉方式;5、合理密植,化学除草等。

5、我国小麦生产和面积:

①冬/春小麦比例:

春种植面积16%,产量占12%

②产量和面积:

2012年小麦种植面积约2400万公顷,总产1.18亿吨,单产4.87吨/公顷③主产省:

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高产省:

北京、河北、天津、河南、江苏

6、主要存在问题:

1.小麦品质不高:

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稳定时间较短,拉伸面积较小;

2.商品小麦质量不稳:

地区差异较大,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农民生

产过程重品种、轻管理,混收、混储、混销;

3.生产成本较高:

每亩平均生产成本中,物质费用占亩产值的60%;

4.产业化发展滞后:

存在产销衔接问题、优质优价问题,农民发展专用小麦的积极性

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制约我国专用小麦的产业化发展

7、中国麦区划分(年极端温度-24,降雨量400划分)

①春(播)小麦区:

(1)东北春(播)麦区

(2)北部春(播)麦区(3)西北春(播)麦区②冬(秋播)麦区:

(4)北部冬(秋播)麦区(5)黄淮冬(秋播)麦区(6)长江中下游(秋播)麦区(7)西南冬(秋播)麦区(8)华南冬(晚秋播)麦区

③冬春季兼播区:

(9)新疆冬春(播)麦区(10)青海西藏冬春(播)麦区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8、(14条一粒系;28条二粒系;42条普通系)

按进化程度分为野生种、带皮栽培种、裸粒栽培种

小麦进化是近缘物种染色体重组和形成异源多倍体物质的过程,多倍体小麦含有多个二倍体的遗传物质基础,形态变异大,生态变异广。

9、春化阶段:

低温起主导作用。

受5个基因控制,彼此在效应上有累加作用。

根据小麦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需的低温程度和时间长短,分为:

冬性品种:

要求温度低,时间长,0-8℃温度下35天以上,北方冬小麦

半冬性品种:

3-15℃15-35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数品种

春性品种:

5-20℃5-15天,北方春小麦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的早熟品种及华南地区

的冬小麦

10、春化部位:

萌动的胚或幼苗的生长点,长日促进春化;

不同类型品种的苗期耐寒性和生长特性:

冬性小麦耐寒能力强,越冬期间匍伏地面,叶片较狭而色浓;春性小麦耐寒性弱,易受冻害,幼苗直立,叶片较宽而色淡。

春化阶段结束的标志:

生长锥伸长是积温效应,不同品种随冬性程度增加,到达伸长期的有效积温值及天数增加。

二棱期是结束的标志。

生理代谢变化:

春化结束阶段后,生理代谢发生明显变化,代谢强度加快,蒸腾强度提高,细胞持水力降低,叶绿素含量增加,物质积累速度加快,呼吸强度提高,抗寒力显著减弱。

11、光照阶段(穗分化进入雌雄蕊分化期时结束)

类型:

反应迟钝型(基本上能在各种日长下通过,南方春性小麦)、反应中等型(>8h日长下能完成,半冬性品种)、反应敏感型(>12h完成,北方高纬度地区小麦)光照阶段最适温度:

15-20℃,低于10℃或高于25℃会降低光照阶段的速度。

感应日长的部位:

叶片

影响因子:

光照强度不足,光合产物少,麦株体内代谢活动弱,光照阶段进行慢;氮肥水平高,含氮化合物高,消耗糖分多,光照阶段时间延长。

光照阶段的长短对小穗和小花发育的影响:

延长光照阶段,增加每穗的小穗和小花数。

12、引种:

高纬度地区品种引入-生育期延长,低纬度地区品种引入-防止受冻,调节花期:

播期与低温处理

13、小麦的一生:

分蘖始-生长锥伸长-单棱期-二棱期-小花突起(分蘖期,营养生长期)-拔节期-雌雄蕊分化-药隔期-四分化-抽穗(孕穗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开花-成熟(麦粒形成灌浆,生殖生长期)12叶左右

14、麦粒的构造:

麦粒(颖果,农业生产上称为种子):

包括皮层(果皮、种皮)、胚(胚根、胚芽、胚轴、盾片、外胚叶)、胚乳(糊粉层、淀粉层)

15、发芽:

发芽过程:

胚根鞘伸长先突破种皮而“露嘴”,随后胚芽鞘破皮而出;

发芽标准:

胚根与麦粒等长,胚芽长为麦粒一半时;

发芽条件:

最低温度l-2℃,最高温度为30-35℃,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土壤湿度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0%-80%。

16、出苗:

出苗标准:

第一真叶从芽鞘顶端伸出至2—3cm,田间有50%的苗时,为出苗期;出苗所需时间:

播种到萌发,约需50-60℃积温;芽鞘每伸长1cm需10--12℃积温。

出苗后每长1片叶,约需80℃左右的积温。

影响出苗的好坏和快慢的条件:

播后温度、土壤水分、整地质量。

17、根的生长:

种子根:

种子萌发时从胚轴上长出,至第一真叶展开时停止发生,一般3—5条种子根

细而坚韧,入土深。

主要功能期,出苗至拔节,可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种子根前期作用大,生长稳定,与稳产性有关

次生根:

三叶期后在茎节上发生,每节上一般2-3条,上部节3-5条。

发根时间长,根

量大,后期作用大,对增产起重要作用。

主茎叶龄(n)与发根节位的关系:

n-3,I、Ⅱ分蘖发根起始叶龄为2-2.5叶。

次生根

较粗,入土浅;

小麦根系分布:

0-20cm占70-80%,20-40cm占10-15%,40cm以下占10-15%。

次生根分组:

下层根,胚芽鞘节和1、2节上的根;中层根,三叶至拔节前;中下层根

促进分蘖发生,对穗数起决定作用。

上层根,拔节后出现,发生迟,分布在表土层,活力高、吸收能力强,对巩固分蘖成穗及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影响较大。

影响根系生长的条件:

⏹温度:

最低2℃;最适l6-20℃,最高30℃

⏹水分:

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最适,南方小麦渍水为害问题;

⏹养分:

适量氮肥促进根系生长,过多叶片和分蘖生长过旺,根生长减弱,易发生倒

伏。

缺磷根系生长差,麦苗瘦弱。

⏹光照:

光照强度愈弱,根系生长愈差。

光照越强,阻碍顶端生长,会形成碳水化合

物,促进根生长

18、叶的生长:

叶片分化形成过程:

叶原基分化期、细胞分裂期和伸长期。

功能期:

叶片定型到衰老枯黄;能进行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养分输出;持续天数随品种、叶位、气候、栽培条件而异。

1/3叶片衰老时,基本过了功能期

主茎叶数:

因品种、播期、气候而不同

影响叶片生长的因子:

温度较高,肥水适量,光照充足时,生长较快,大小适中,功能期长,光合强度大。

叶的功能及分组:

(1近根叶:

着生于分蘖节,拔节前定型和起作用。

近根叶数因品种、播期及环境变异较大。

(2茎生叶:

着生在伸长节上,在拔节至孕穗期定型和进入功能盛期。

茎生叶与伸长节间数相同,各类小麦一般均为4-6叶。

茎生叶主要供给茎、穗生长的养分。

叶面积指数(LAI):

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值,即:

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

孕穗期最高,最大值<6.5

主茎叶片数:

主要受品种遗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

利用主茎叶片数可判断品种的春冬性。

在杭州:

春性7-10片,冬性12-15片,半冬性10-12片

19、分蘖:

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

分蘖节的作用:

发生分蘖,贮藏养分

★叶蘖同伸关系:

适期播种条件下,出苗后15-20d,主茎出现第三叶时,可长出胚芽鞘分蘖,主茎第四叶伸出时,第一叶分蘖伸出;第五叶出生时,第二叶分蘖长出,分蘖发生和主茎叶片出现保持n-3的关系,称为叶蘖同伸关系。

分蘖发生后,主茎每长一新

叶,分蘖也伸出一新叶。

从主茎上发生的分蘖为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为二级分蘖,也遵循叶蘖同伸规律。

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拔节期后由于生长和营养中心转移,分蘖向两级分化,大蘖迅速赶上主茎,最后抽穗称为有效蘖;后生的高位小蘖生长缓慢,最终死亡,成为无效蘖主茎与分蘖间生长上的差距及发育的不均衡性,是造成分蘖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分蘖动态曲线:

北方小麦:

双峰曲线,南方冬小麦:

单峰曲线

为了提高分蘖成穗率,要促进早期分蘖,控制中后期分蘖

影响分蘖成穗的条件:

⏹品种:

冬性品种分蘖力较强,春性品种分蘖力较弱。

⏹温度:

最低3-4℃,最适13-18℃;主茎型品种反应范围较窄,最低6℃,适温为8-15℃,

19℃以上受抑制;分蘖型品种温度范围较广,最低温为4℃,适温为6-17℃。

⏹光照强度:

同一品种总茎数及分蘖持续期与分蘖期总辐射量呈显著正相关。

⏹水分:

最适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

⏹养分:

氮素营养高,可提高分蘖力和有效分蘖率。

20、茎的生长:

形态:

圆筒形,表面大多光滑,主茎节间数4-7个,一般5个,迟熟品种较多。

节间长度自下而上渐次增长,茎秆抗倒性与基部节间长短、厚薄有关,短而粗壮、茎壁较厚的抗倒伏能力较强

生长的条件:

光照阶段结束,温度10℃以上

拔节:

幼茎长3-4cm,茎生长点伸出地面,小麦幼穗正处在小花分化期。

影响茎生长的环境条件:

(1温度:

10℃以上,温度高于20℃,茎伸长快,软弱,易发生倒伏。

(2光照:

光照弱,机械组织发育差,茎壁薄,抗倒能力低。

(3养分:

氮肥不足,茎秆细弱;氮素过多,叶片中游离氮浓度高,茎内的同化产物积累少,叶面积大,遮阴,影响茎秆的充实。

磷肥能促进茎的发育,提高抗折断的能力。

钾肥促进叶片中糖分向茎秆运输,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增强茎秆机械组织。

(4水分:

拔节到抽穗,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需要充足的水分。

但水分过多,茎叶徒长,木质化程度减弱,抗倒能力下降。

21、穗的分化与发育:

小麦为复穗状花序,互生

小穗由小穗轴,两片护颖和3-9朵小花组成。

小花由外稃、内稃、三个雄蕊、一个雌蕊(羽状柱头)、子房和两枚浆片组成。

穗分化过程:

初生期、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护颖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倒4叶,拔节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倒3叶-倒2叶初)、药隔形成期(倒2叶至剑叶出生初期)。

剑叶抽出过程至孕穗期,经历花粉母细胞形成、减数分裂及四分子形成期。

增加穗粒数的途径:

在一定小穗小花基础上减少小花退化,提高小花结实率

小花退化原因:

穗位上着生位置和养分竞争能力的差异;

影响穗分化的条件:

⏹日照时数:

短光照延长小穗小花分化期,

⏹温度:

较低温度下光照阶段进行缓慢,穗分化期延长,有利形成大穗。

低温不孕;⏹水分:

不足,幼穗分化期缩短,药隔和减数分裂期,水分“临界期”,

⏹养分:

氮肥可促进小穗、小花分化强度,延长穗分化时间;拔节期施氮促进小穗、

小花分化;药隔到四分体期保持适量氮素水平及较高含糖量,结实率高。

缺磷影响性细胞发育,导致花粉、胚珠不孕。

22、籽粒的发育与灌浆成熟

抽穗:

顶小穗露出剑叶鞘。

开花顺序:

同一穗上以中部稍上小穗先开花,然后向上下依次开花;每一小穗基部小花先开,由下而上相继开花;上午9-11时和下午3-5时开花高峰。

影响开花的条件:

最适温度为20℃左右,最适大气相对湿度为70-80%。

胚和胚乳的发育:

籽粒体积的大小,决定于胚乳细胞数的多少,胚乳细胞愈多,籽拉可能愈大。

胚乳细胞的分裂受环境影响很大,主要决定于当时同化物的供应,增加开花后同化物的供应,可以增加胚乳细胞组织和粒重。

籽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1)乳熟期(milkingstage)一般为10-15天,气温低、湿度大的条件下,较长。

高温干燥缩短乳熟期,积累养分少,麦粒瘦小。

乳熟期间,含氮物的积累量可达麦粒总含量的70%-80%,碳水化合物为50%-60%;

(2)蜡熟期(黄熟期,waxstage持续5-10天左右,麦粒中的可溶性物质大量转化为非溶性的贮藏物质;含水率下降到20%左右;(3)完熟期(completematuritystage)植株枯黄,麦粒变硬,含水率下降到14%-16%

提高粒重的途径:

●提高库容:

籽粒容积是影响粒重的重要限制因子,它决定于品种遗传特性和籽粒形

成期胚乳细胞的发育状况。

●增加源强度:

延缓开花后叶片衰老,维持较大的叶面积持续期,增加干物质生产。

【小麦栽培技术】

23、生产指标:

①产量:

穗数、粒数、粒重;

②每公顷基本苗数=每公顷预期穗数/单株平均穗数

每公顷播种量(kg=每公顷基本苗数/每kg种子粒数×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每kg种子粒数可用干粒重计算而得:

每kg种子粒数=1000×1000/干粒重(g

田间出苗率受整地质量和播种量的影响很大,一般70%-80%。

24、合理基本苗的确定原则:

在满足所需必要穗数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基本苗数,压缩群体起点,增加分蘖穗的比例,改善群体质量,在足穗的基础上攻大穗

理由:

在基本苗不同的各种群体中,存在成穗数不同的个体,它们的平均每穗粒数、千粒重及单穗重均随单株成数增加而提高,基本苗数越少,单株成穗数越多,单穗重越高。

群体发展的促控指标:

1.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的茎蘖数

2.适当提前茎蘖数的高峰期和降低高峰茎蘖数

3.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指数

25、播种技术:

1.适期播种

适播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栽培制度等而定。

冬性品种播种适期的日平均气温为16-18℃,半冬性品种约为14-16℃,春性品种约为12-14℃;

冬小麦的适播期以满足冬前形成壮苗所需积温,而又不致于引起当年拔节为原则。

冬前达到壮苗指标所需零度以上的积温,半冬性品种700-800℃,春性品种600℃左右;不同地区的播种期:

从9月下旬至11月下旬;浙江省11月初(立冬前后)

2.种子处理

(1精选种子(一般纯度96%以上,净度不低于95%,发芽率高于90%),剔除空、瘪、病虫害粒,杂草种子秸秆等夹杂物。

方法:

筛选、风选、液体比重选(1.10~1.20)。

(2消毒(消灭病菌:

小麦腥黑穗病、秆黑粉病、叶枯病)

方法:

温汤浸种(54-55℃)、药剂浸(拌)种

3.播种方式

(1条播(宽幅条播,播幅13-20cm,幅距16-24cm;窄行条播,行距15-20cm;宽窄行条播,宽行30-35cm,狭行20cm)植株分布均匀,覆土深浅一致,出苗整齐,后期通风透光条件较好,便于田间管理和套种或间作其他作物。

(2撒播(省工,有利抢时播种)覆土深浅不易一致,后期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差,麦田管理不便。

(3点播:

(密点播,缩小行距、增加穴数和减小每穴粒数,麦苗生长均匀,穴内株间的竞争作用减少,成穗率提高,增产作用明显)播种深浅一致,出苗齐全,便于集中施肥和麦田管理。

4.播种量决定稻种量因素:

气候、土壤、施肥和栽培技术水平;高产经验:

每公顷75-150kg,以“斤种万苗”估算,基本苗为150-300万/hm2;决定依据与方法:

由当地生产水平和品种分蘖的强弱及成穗率的高低,估算出单位面积适宜的穗数,再根据土壤肥力、播种早迟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播种量。

5.提高播种质量

要求:

播深适宜、深浅一致、落子均匀、消灭三子(深子、露子、丛子。

播深视土壤水分和温度而定;在气候温暖,土壤湿度较高的地区,一般播种深度以3cm为宜,在寒冷和土壤干旱地区,可酌情增加播种深度,以4-5cm为好。

匀播能使麦株分布均匀,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因此要求做到按畦称种,均匀播种。

对于撒播麦,可用斩土的方法覆盖,保证覆土均匀。

26、需肥和吸肥规律

需肥量:

100kg麦粒,氮素2.94kg,磷素1.32kg,钾素3.19kg。

✧不同生育期养分代谢特点:

①苗期:

氮素代谢旺盛,对磷、钾反应敏感,但吸收养分的

能力弱,积累量不多;②拔节期:

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进,幼穗分化与发育需要养分多,而茎秆充实要求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③孕穗期:

养分的吸收和积累最大;④抽穗开花后:

碳代谢占绝对优势,根系吸收能力逐渐减弱并趋于停止,养分吸收量一般较少。

吸收需求与产量的关系:

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小麦后期的养分吸收量有增加的趋势。

✧施肥种类及其作用:

1.基肥:

播前施用,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施磷、钾化肥;

作用:

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平,促进出苗、幼苗生长和早期分蘖的发生

2.苗肥(麦枪肥):

齐苗至三叶期施用,以速效氮肥为主;作用:

促进发根和分蘖;

3.拔节孕穗肥:

小麦生长旺期,需肥量多。

作用:

扩大后期叶面积,延长幼穗分化的

活动时间,增加每穗小花数。

(拔节期施肥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促进基部节间伸长,易倒伏;高产栽培强调重视孕穗肥)

4.根外追肥:

一般在抽穗后进行;作用:

防止叶片早衰;(叶面喷施1-2%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

✧施肥原则:

①有利于促进有效分蘖的发生,达到早发壮苗;②有利于减少无效分蘖的发

生,控制茎秆基部节间的伸长,增强抗倒能力;③有利于防止小穗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故,高产栽培采用“前促、中控、后攻”的“两促”施肥法)

✧小麦两促施肥法的增产作用:

第一促是指施好基、苗肥。

苗肥的施用时期:

2叶1心前

第二促是指施好穗肥。

目的是满足小麦长穗增粒期吸肥高峰对养分的要求,对提高分蘖成穗,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结实率,防止早衰和提高粒重与增产有显著效果。

27、田间管理:

1)播后注意土壤水分,旱灌雨排;注意查苗、补缺;

2)水分管理:

小麦一生耗水量500mm左右,需要搞好农田灌排系统,降低麦田地下水位,并在麦田开好四沟(直沟、横沟、畦沟和隔水沟),做好沟渠配套,防止三水(地面水、潜层水、地下水)湿害。

达到雨停田干、潜层水位将至30cm以下。

3)防治除草,选择合适的药剂,提高药效,并减少杂草抗性形成。

4)防止倒伏。

类型:

根倒伏(因耕作层浅,土壤结构不良,播种浅或因土壤水分过多,根系发育不良造成的)和茎倒伏(氮肥施用过多或施用时间不当,中部叶片徒长或密度过大,群体生长过旺,通风透光不良,以致基部节间柔弱,不能抵御大风雨)

倒伏危害:

小麦倒伏造成群体郁闭,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田间湿度增加,病害加重,灌浆不足,结实不良,麦粒皱缩,产量降低,品质恶化,并造成收获操作困难。

防止倒伏对策:

①选用秆矮、耐肥抗倒的品种;②适期适量播种;③合理施肥;④培土压泥;⑤镇压敲麦;⑥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

5)防治病虫害;南方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

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粘虫和麦蚜。

6)收获(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与贮藏(脱粒后,晒干扬净,注意放热防湿防虫)

28、小麦栽培科学研究进展:

1)轻型栽培

•免耕小麦的优点与问题:

优点,播种时间主动、出苗及分蘖早和穗数多;问题,杂草多、养分利用率低和易早衰倒伏;

•主要配套技术:

选择抗倒伏性强的品种,做好杂草防治工作,改进施用方法,适当增加生育后期的氮肥用量,提高土壤的供肥强度,防止小麦脱肥早衰。

2)优质栽培

3)节水栽培:

选用节水品种,灌溉调控、覆盖保墒、水肥耦合、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

4)群体质量栽培:

技术途径:

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

小麦群体质量指标:

开花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群体质量,核心指标,适宜LAI是高产群体质量,基础指标,粒叶比是衡量群体库源协调水平,综合指标。

三、油菜(BrassicacampestrisL.)低温长日照作物,主花序分化时间早晚熟50-90天不等

1、油菜的生产意义:

1四大食用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芝麻)之一,全球第2,中国第1(占40%;

2用途广:

油,菜籽饼;

3蜜源作物;

4冬季油料作物

2、油菜品质改良:

提高亚酸和亚油酸含量,降低芥酸和硫代葡萄糖甙的含量

(★双低油菜:

低芥酸5%(1%),低硫代葡萄糖甙50μmol/g(30)括号内表示世界上)

3、全球油菜概况:

①总面积2800万hm2,每公顷产量1600kg,总产4200-4500万t,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②主产国:

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波兰和澳大利亚等(加拿大发展最快输出最多,单产欧洲最高:

荷兰4000kg/公顷,德国法国英国平均超3000kg/公顷)③我国2010年750万公顷(1.14亿亩),单产1800kg/公顷,总产2010年1430万吨

4、我国分布:

①冬油菜区:

(1)华北关中亚区

(2)长江中游亚区(3)长江下游亚区(4)四川盆地亚区(5)云贵高原亚区(6)华南沿海亚区。

②春油菜区4-5月播,7-8月收获

5、我国油菜发展特点:

①产区相对集中(5个种植超亿亩的作物:

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②生产发展迅速;③品种改良成效显著;④产业化经营起步

6、我国油菜的主要问题:

①多品种插花种植;②品质不及进口菜籽(商业菜籽含油率偏低、含水量偏高,双低品种芥酸和硫甙含量偏高);③劳动力成本高;④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品种类型与分类】

7、油菜:

以收获籽粒供榨油为栽培目的的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

基本种:

①黑芥(n=8)b;②甘蓝(n=9c;③白菜型油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