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9444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学导练】

知能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1)原因:

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

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

(1)措施:

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背景: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

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

(1)措施:

实行________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原因: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

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

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

(1)措施: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

(1)措施: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

(1)措施: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知能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1)制度:

主要实行________。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

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1)制度:

________。

(2)影响:

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

(1)制度:

________。

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解疑精讲】⒈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

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⑴实质: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⑵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③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⒉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⑴目的:

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⑵内容:

东、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⑶影响:

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⒊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⑴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⑵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案例导析】

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

A:

防止宰相权重控B:

完善中央集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扩大民主权利

答案:

A

解析: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实是把原宰相的权力分化开,防止宰相的权力过重,威胁到皇权。

其中项是地方官制调整的目的,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结果(或作用),D项与题意明显有偏差,答案为A项。

[思维点悟]

1.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对于历史现象,要通过从阶级本质、阶级利益等方面分析其行为政策的本质。

皇帝制作为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一种制度,保持其稳定是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根本。

2.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

①秦的中央集权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认识能力。

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是和当时历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几种制度产生时,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维点悟]

2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就本题讲,审清题意是关键。

审清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答题。

3.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

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

D:

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

答案: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汉代地方上郡国并行制度的认识问题。

汉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国并行为特点。

在秦汉时期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一,而分封侯国制度,是对战国时期就已经没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经不适合日渐完善的、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思维点悟]

3.还原历史事的发生时的历史环境,是解本题的题点。

把一种历史现象放到其发生时具体环境中去评价,才能对这种现象达到正确的认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

答案:

(1)核心:

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两对基本矛盾:

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2)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权和军权;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其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北宋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派官担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地方政权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又在州县之上设路,在各路设转运使。

明朝时,在地方设三司,隶属中央,互不相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思维点悟]

4.此种论述题型是一种常见基本题型。

除了对基本的历史观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组织。

可以先写出观点,再以详实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先明确史实,再从史实中总结概括出论点。

【反馈形成】

1史书上说“汉承秦制”。

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

A宰相制度B郡县制度皇帝制度D选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B①③④①②④D②③④

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B①③①②③D①②④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②③D②③④

8.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B高度中央集权

发展稳定,一成不变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9.秦汉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②③④D①③④

10阅读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

与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实相符的是()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

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11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

“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13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②④D.①③④

1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问臣下:

“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北宋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多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

辽、西夏屡屡进攻,战争频仍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16“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7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分封制D.科举制

18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后,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

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

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

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

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1解此题要从中国古代整个政治制度的沿革去分析。

宰相制度在明朝时被废除,郡县制后被行省制度所替代,魏晋南北朝时选官制实行九品中正制,只有皇帝制度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取消。

2D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开创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郡县制度不存在因果关系。

3.B通过观察图片能够看出,唐朝将秦朝的相权分散了,从而达到集权的目的。

4.D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调整的目的就是强化皇权。

.B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故排除④;中国古代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始自隋代的科举制度,故②亦排除。

6.A注意题干中“最深远的影响”。

“行省”简称“省”。

我们今天国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称为“省”。

7D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排除①。

新标第一网8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中发展,项显然是错误的。

9.A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0.B此题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出有效信息,不能遗漏,仔细观察地图可看到既有郡制又有封国,应该选B。

11A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到封建社会,项是错误的。

西周分封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但西汉封国制是自上而下解决的,D项是错误的。

A与B项都正确,但A、B项较,A包含B。

12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就改变了汉代宰相权力相对集中的现象。

13D此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在历史上比较多,这个制度开创了中央集权下的中央管理体制。

但它没有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封建集权下的中央政令主要于皇帝。

14B唐朝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尚书之下设六部。

1B抓住“欲息天下之兵”进行解答。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成为后统治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6A结合引,回忆所学知识,宋代收权的主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提高地方办事效率。

17B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显然与A、D两项职能、性质不符,不可能存在继承关系,排除A、D两项;比较B、两项,B项的职能与行省制相似,存在继承关系。

18D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进行解答。

19

(1)战国。

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

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

北宋:

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

(3)唐: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

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