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9641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docx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

【篇一】意境美丽的古诗及赏析

山居秋暝

唐代: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

描绘了秋雨初晴后黄昏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气,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得意的满意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善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奇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爽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舒适美丽的抒情乐曲,表达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黄昏,空气之清爽,风光之奇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雪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美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

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抱负境地吗?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便潇洒,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由于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挡,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觉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很多珍宝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安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和善的人们。

这和谐美妙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盼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憧憬,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情愿留下来。

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舒适、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

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抱负境地的环境衬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抱负中的社会之美。

外表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篇二】意境美丽的古诗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

唐代: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浅显、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觉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忙不驻而怨恨,而愤怒,而绝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其次句的“始盛开”,是在比照中遥相照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动——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别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由于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详细可感,形象漂亮;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详细,天真得意,活敏捷现,假如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喜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活,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宠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际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或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颜色。

【篇三】意境美丽的古诗及赏析

鸟鸣涧

唐代: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肯定要照搬生活,传奇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行能同时消失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漂亮的风光,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安静幽美。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奇妙地采纳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沉迷,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地。

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明显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由于“夜静”,更由于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

而我们也好像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

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吵闹的画面:

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吵闹消逝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

唯其心境潇洒,才能捕获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悄悄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安静山林的整体意境衬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鸟惊,固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好像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光明,使幽谷前后景象立刻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

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

“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奇。

因而,假如对比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爱制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气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由于事物冲突着的双方,总是相互依存的。

在肯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留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篇四】意境美丽的古诗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

唐代: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像。

(望相像一作:

只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裴回一作:

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一作:

落花)

赏析

逐句分析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绽开,第一局部写了春江的美景。

其次局部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

第三局部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画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美画面: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概雄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丽。

一个“生”字,就给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烁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雪白的雪。

同时,又奇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看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光明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制造了一个神话般奇妙的境地,使春江花月夜显得非常幽美舒适。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渐渐分散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清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洁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究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神秘。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像。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像”的明月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无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喜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像”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久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淌,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地。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风光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思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衬托她的思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

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严厉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终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衬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际,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向往。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

在这美妙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整体把握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构造,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

这是它整齐的一面。

它的错综简单,则表达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终用仄韵完毕,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如同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受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射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呈现出一幅布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画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犹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表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篇五】意境美丽的古诗及赏析

宿建德江

唐代: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漫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模糊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预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明显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由于日暮,船需要停宿;也由于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

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缘由。

“客”是诗人自指。

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其次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

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

原来行船停下来,应当悄悄地休息一夜,消退旅途的疲惫,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好像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所以沈德潜说:

“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原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落,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会得到的。

诗的其次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像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安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最终发觉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孤独的愁心好像寻得了安慰,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预备、多年的盼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风光,那羁旅的惆怅,家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抱负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现的是清亮安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安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衬托,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别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