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9665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1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docx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材料论述

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

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日本“百事皆仿唐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都城长安结构布局兴建了藤原京、平城京等都城;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唐朝时期印度佛教、音乐、文学语言、制糖工艺、眼科医术等先后传人中国。

同样,中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

(1)据材料,分别写出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

(1)中日交流:

鉴真;中印交流:

玄奘。

(2)【示例】

观点: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

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

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唐贞观时期,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观点: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

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

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

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已经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答案】

(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特点:

脸谱特色鲜明;虚实结合;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

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

”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

脸谱特色鲜明。

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

虚实结合。

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

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

第二小问,我认为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这样才能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诗

(1)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

并说出他西行取经的出发地点?

(2)材料一中的他,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

并说出该事件的影响?

【答案】

(1)玄奘;长安.

(2)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

(3)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法.

(2)依据所学可知,玄奘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那烂陀寺是玄奘“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玄奘回国后,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3)依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4.编报学史

某校初一学生为编辑主题为“宋元科技成就”的历史小报,收集了下列图片资料,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编辑任务。

陶活字版《金刚经》(部分)罗盘针(模型)

火炮司南(模型)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第一步:

整理图片资料

上述图片符合小报主题,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

第二步:

说明图片内容

小报讲究图文并茂,请参照范例,任选一幅符合主题的图片,为其配上说明文字。

范例:

赵州桥便利交通

第三步:

评说宋元科技

在小报结尾部分,同学们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一段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结合所学,你认为陈先生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第一步:

整理图片资料

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

说明图片内容

陶活字版(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火炮(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罗盘针(指南针)为远航创造条件(注:

对不符合主题的图片进行说明,不得分。

第三步:

评说宋元科技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第一步:

整理图片资料,小报的主题是宋元科技成就,故《金刚经》、司南(模型)和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不能选,因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战国时期人们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清朝制造的。

故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

说明图片内容

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

图片:

陶活字版;说明文字:

促进文化传播。

图片:

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

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图片:

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

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

评说宋元科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5.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延四年,发诏修洛阳之乾元殿(隋场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

“巨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

……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夹。

”……上(唐太宗)叹曰:

“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

“……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唐太宗

材料三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这样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根据材料一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

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时唐蕃通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3)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成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材料三中唐诗描写了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

(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进行概括性评价。

【答案】

(1)共识:

不修乾元殿。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2)幵明。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贞观之治。

(4)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

(5)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

(凡符合題意的其他表述均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

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述谏曰:

‘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随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随日?

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蔽,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和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

‘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对曰:

‘若此以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

‘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

‘今玄素所言城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可知,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不修乾元殿,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4)根据材料三中的“开元”可知是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

【点睛】

解决本题的同时注意掌握归纳我国古代出现的盛世局面。

6.

(l)请写出上图中A、B两点的地名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

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答案】

(1)A.洛阳;B.涿郡。

(2)隋炀帝。

意义: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A.洛阳;B.涿郡。

(2)第一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炀帝。

第二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国)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认为“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

试指出当时最早使用的“纸钞”是什么?

它出现在何地?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完成于何时?

材料三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材料四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还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4)材料四中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

并根据材料四回答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交子四川

(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两宋)

(3)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市舶司

(4)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解析】

【分析】

【详解】

(1)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根据“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等信息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两宋)时期完成。

(3)根据“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瓦子中国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可知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8.编报学史

某校初一学生为编辑主题为“宋元科技成就”的历史小报,收集了下列图片资料,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编辑任务。

陶活字版《金刚经》(部分)罗盘针(模型)

火炮司南(模型)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第一步:

整理图片资料

上述图片符合小报主题,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

第二步:

说明图片内容

小报讲究图文并茂,请参照范例,任选一幅符合主题的图片,为其配上说明文字。

范例:

赵州桥便利交通

第三步:

评说宋元科技

在小报结尾部分,同学们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一段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结合所学,你认为陈先生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第一步:

整理图片资料

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

说明图片内容

陶活字版(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火炮(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罗盘针(指南针)为远航创造条件(注:

对不符合主题的图片进行说明,不得分。

第三步:

评说宋元科技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第一步:

整理图片资料,小报的主题是宋元科技成就,故《金刚经》、司南(模型)和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不能选,因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战国时期人们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是清朝制造的。

故可以作为素材编入小报的有陶活字版、罗盘针、火炮。

第二步:

说明图片内容

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

图片:

陶活字版;说明文字:

促进文化传播。

图片:

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

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

图片:

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

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

评说宋元科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材料二:

如下图

(1)材料一中反映的疆域范围指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朝代的疆域?

(2)材料二的图中反映的是该朝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3)该朝代对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管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简述该政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元

(2)行省制

(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4)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这是元代疆域。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这是元代的行省制。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元代对台湾和西藏采取的管理措施分别是设立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

(4)根据所学可知,元代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10.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在并立中共存)

材料二: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3)填写出下列大写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及小写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

A.  ;B.  ;C.  

a.  ;b.  ;c.  。

(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三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4)从材料三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

(1)契丹族;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2)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战争,使辽宋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3)A:

辽;B:

北宋;C:

西夏。

a.上京;b.东京(开封);c.兴庆府。

(4)措施:

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

贡献:

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

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2)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回答,依据所学可知,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战争,使辽宋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3)观察“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A是辽,都城在上京,B是北宋,都城是东京(开封),C是西夏,都城是兴庆府。

(4)由材料三“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可知,辽和西夏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

再结合所学知识,辽和西夏积极学习汉人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封建化,也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11.根据所学回答:

材料“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兴盛,中外交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请写出宋元时期路上交通的三个特点?

【答案】丝绸之路仍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驿站比较发达;元代的陆路向西可通往波斯、阿拉伯、俄罗斯等国家,范围更广。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可知,宋元时期丝绸之路仍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发展到元朝逐渐形成完善的驿站制度;路上交通范围更广。

12.(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直延续到当代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

该节目力求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诗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请以“诗词一直在我们血脉里”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诗词是一种情怀,现在生活节奏变快,很多东西被我们忽略或遗忘,但古诗词一直浸淫在我们的血脉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激发我们努力拼搏,进取。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诗词是一种情怀,现在生活节奏变快,很多东西被我们忽略或遗忘,但古诗词一直浸淫在我们的血脉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激发我们努力拼搏,不断进取。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中的“A”具体指哪个朝代?

(2)根据材料信息有同学认为该朝代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你是否同意该说法?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元朝

(2)不同意该说法。

理由:

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成吉思汗是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